弘扬新时期宣城精神 奋力推进跨越发展
童怀伟
市委、市政府隆重召开表彰大会,对在合工大宣城校区建设和抗击台风“海葵”袭击期间,做出突出贡献的先进集体和个人进行表彰,目的就是全面总结这两项工作取得的成绩和经验,进一步弘扬精神、凝聚力量,并转化为今后应对各种困难、推进各项工作的不竭动力。
我们不会忘记,拥有本科高校,是宣城人民长期以来的梦想,是全市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迫切需要。多年来,历届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倾情尽力为之奋斗。2010年7月,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抢抓机遇,与合工大签署合作建校的框架协议,经过紧张的申报、筹备和建设,今年9月17日,合工大宣城校区正式开学,2600余名新生顺利入校就读。我们实现了一年申报成功、一年建成一期校园招生。特别是完成了一期21万平米的16栋建筑单体、1平方公里的市政基础设施、园林绿化以及智能化工程,建设规模之大、任务之重、速度之快,为宣城历史所未有。在这过程中,教育部、省委省政府及教育厅等省直相关部门给予了亲切关怀和大力支持,市委市政府果断决策、强力推进,各级领导干部亲临一线、靠前指挥,全市上下齐心协力、众志成城,谱写了一曲万众一心办大事的动人篇章。尤其是广大建设者克服了任务艰巨、工期紧张、天气复杂等异乎寻常的困难,以超常的措施、超凡的毅力和超强的作风,圆满完成了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这是全市建设史上的奇迹,是宣城发展史上的丰碑,必将对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带来极其重要的深远影响。
我们不会忘记,今年8月上中旬,我市遭受历史罕见的台风“海葵”的正面袭击,24小时最大降雨量突破近30年全市日雨量的极值,水阳江流域全线超警戒水位。面对突如其来的天灾,全市上下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团结一致、不畏艰险,奋起抗灾救灾,全市1万余名干部战斗在抗灾一线,转移群众9.6万多人,确保了不垮坝、不溃堤、不发生群死群伤事件,最大限度保护了人民的生命安全,最大限度降低了灾害造成的损失,受到省委省政府的通报表彰。
回顾合工大宣城校区建设和抗击台风袭击的不平凡历程,我们饱尝了许多的艰辛和磨练,同时也品味了更多的自豪和喜悦,得到了更多的感触和启迪,这是对全市各级干部创造力、凝聚力、执行力的一次全面检验。特别是合工大宣城校区的建设成果,凝聚着各级党委政府、有关部门和广大建设者干大事、创伟业的智慧和汗水,胆识和气魄。这是一次解放思想、抢抓机遇、创新突破的生动实践,是一次打破常规、逆势而上、敢于担当的具体检验。我们不仅建起了一座具有徽风皖韵和现代气息的美丽校园,创造了令人惊叹的宣城速度,更为重要的是彰显了新时期的宣城精神,积淀了宝贵的精神财富,这更值得我们认真总结。我们感到,这种精神集中体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敢为人先、勇于担当的创新精神。基于宣城现有条件和国家既有政策,我市要独自创建一所本科院校,几无可能。为尽快拥有本科高校,在困难和压力面前,市委市政府没有退缩,在多次考察、反复比较、充分论证的基础上,结合市情和外地经验,打破常规、另辟蹊径,在合工大的积极支持下,抢抓机遇,决定与合工大合作办学,建设合工大宣城校区。在办学模式上,市委市政府以创新的勇气,大胆采取宣城市负责建好学校、合工大负责办好学校的“交钥匙”合作模式,并以市人大决议的形式予以确定。在申报过程中,省委省政府领导亲自为我们出面协调,教育部领导和相关司几次来宣调研,省教育厅、合工大全力支持,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分管领导及相关部门积极靠前争取。应该说,此举开创了高等教育发展市校合作的共赢新路,被教育部领导誉为“是将优质教育资源与地方优势资源相结合的典型范例,是高校今后发展的重要方向”。我市由此一跃成为全省第二个拥有“211”工程大学的城市,全市人民几十年的大学梦一朝成真,宣城的城市形象和城市品位迅速提升。实践证明,没有这种创新和担当的精神,合工大新校区不可能花落我市。
二是坚韧不拔、只争朝夕的拼搏精神。面对超出常规的工期要求、面对求好求快的建设重任,合工大宣城校区的广大建设者始终坚定信念不动摇,咬定目标不放松,以坚韧不拔的意志、只争朝夕的干劲,啃下了一个又一个“硬骨头”,打赢了一场又一场攻坚战,突破了一个又一个极限,创造了一个又一个新纪录。各参建单位不讲代价、不分昼夜、不管天气,夜以继日地推进工程进度。市住建委全员上阵,先后抽调骨干80余人,组成项目攻坚突击队,主要领导冲锋在前,切实加强工程现场管理。市教体局举全局之力,先后抽调各类骨干30余人,全程参与工程建设。项目承建方北京城建集团,把宣城校区当做奥运工程一样来打造,集团领导多次从北京到工地现场调度,并从全国各地抽调技术管理骨干近300人驻扎工地,在确保质量和安全的前提下,科学调度,精心组织,抢工期,保速度,确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