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九月,丹桂飘香,一个消息在皖东南1234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传递着:合工大宣城校区开学了……
278万宣城人的梦想,整整30年的期盼,2年的多方争取,1年的全力建设,在9月17日这一刻,梦圆啦!
众望所归盼落户
2011年12月2日,一个好消息从北京传来,教育部以教发267号函于当天批复:“同意合肥工业大学在安徽省和宣城市的支持下,在宣城选址建设新校区”。消息传来,全市人民欢欣鼓舞。
这一刻,宣城人等了太久。
由于种种原因,我市历史上曾经的一所本科高校——安徽劳动大学于1982年7月搬出了宣城,这成为所有宣城人的遗憾。何时能够再建一所本科重点高校,也成了全市人民心中挥之不去的多年梦想。
失去方知珍贵。但仅仅依靠宣城的力量独自再建一所本科重点高校何其艰难?!从全国高校政策及发展来看,近年来已经基本不批准建设新的高校。从我市现实情况来看,再独自新建一所高校很多关键性条件都不具备。
一线转机出现在2010年。当年1月国务院批准的《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明确提出:鼓励国内高校到示范区联合办学、兴办分校或独立学院。这为我市创建高校提供了政策依据和指导方向。此时,合肥工业大学为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也正在寻求新的发展空间,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机会来了就不能放弃。市委市政府果断提出“交钥匙”的创举,即:我市在高教园区划出土地,建好新校区,然后无偿交给合工大使用,合工大负责办好学校。也正是这一创举,为合工大宣城校区的落地打下了坚实基础。
从此以后好消息一个个接着传来。
2010年7月29日,我市与合工大签订《战略合作协议》确定市校合作内容之一为合工大在宣城创建新校区。
2010年8月,市校在通过多次考察之后形成共识:创建新校区,要定在高品位,具体来讲:就是一定要办一本学校。
2010年10月10日,市校共建宣城校区可行性论证会举行。经与会专家一致论证,初步确定了办学方案,并提出对校名的表述为:宣城市人民政府、合肥工业大学决定共建合肥工业大学宣城校区,简称合肥工业大学(宣城)。
2010年12月2日,省政府第65次常务会议对市校合作进行了专题研究,并向教育部报送了支持我市与合工大共建宣城校区的专函。
2011年3月28日,我市在教育部领导来宣调研之际,汇报了市校合作共建事宜,得到了部领导的首肯。
2011年9月5日,市校就请求批准建设合工大宣城校区向教育部有关领导作专题汇报,得到再次肯定。
2011年12月2日,教育部批复:同意合肥工业大学在安徽省和宣城市的支持下,在宣城选址建设新校区。
2011年12月31日,合肥工业大学宣城校区开工典礼隆重举行。
“没有教育部、省委省政府、省教育厅、合肥工业大学的大力支持,没有市委、市政府的英明决策,校区是无法落户宣城的。”回顾整个校区落户宣城过程,做为一名见证者,市教体局局长张宣标感慨地说。为了合肥工业大学能够早日落户宣城,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成了教育部、省委省政府、省教育厅、合肥工业大学的“常客”。
众志成城促建设
薰化路往泾县方向,约5分钟车程,一座独具宣城特色的山水园林式校园出现在我们的面前。但谁又能想到,一年前的这里荒草丛生,连一条像样的路都没有,几个工程人员头戴草帽、手拎水壶来到这里,开始对这片岗地拓荒。
“截至目前,开工工程建设面积21万㎡,交付使用14.5万㎡,铺设市政道路草皮60.5万㎡,土方平衡260万m3,建设道路6507米,景观铺装4万㎡。”一年后的同一时间,当北京城建集团合工大宣城校区项目部杨进岭书记说出这组数据的时候,所有的人不得不惊叹于这是一个奇迹。
一年时间,建成一所大学,并投入使用,这是我市城市建设史上的一个奇迹,被称为“宣城速度”。
奇迹的诞生,与我市的主动出击,超前谋划分不开。市校合作意向刚刚敲定,我市就超前谋划,于2011年4月启动规划等前期工作,6月完成设计招标,8月底完成部分施工图设计,9月16日所有前期准备工作就绪,为12月31日的顺利开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奇迹的诞生,与所有参建单位的大力支持分不开。请看这样一组数据:建设施工单位近70家,指挥、协调、管理的部门30多个,最多时5000人同时施工。承建方北京城建集团,像重视北京奥运工程一样重视校区建设,从全国各地抽调技术管理骨干近300人驻扎工地,夜以继日地推进工程进度;市住建委先后抽调骨干74人,由主任郜建平带队坐镇建设工地,切实加强工程现场管理;市教体局先后抽调各类骨干32人,夜以继日,全程参与校区建设工作;市招投标中心采取五项措施对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