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中心|电视点播|专题专栏|视听|长三角 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关注家庭农场“郎溪模式”系列报道之三
来源: 作者: 发表时间:08-19 07:03

 关注家庭农场“郎溪模式”系列报道之三:
郎溪模式:从何而来?

不经意间,“郎溪模式”已演变为一个专有名词,赫然列入全国家庭农场五种模式之一。甚至被业内人士认为:“郎溪模式”是最适合我国国情的,具有普遍性。

无论在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等知名媒体上,还是在农业部的内部简报、新华内参里,关于郎溪家庭农场的报道频频出现,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其中,最受关注的问题就是:“郎溪模式”是如何产生、如何发展、并将如何完善?一言以蔽之:它从何而来?

回答这个问题,有三个角色绕不开:“农民”、“政府”、“协会”。用郎溪县农委主任包德平的话说,就是:农民主体、政府扶持、协会帮助,三驾马车拉动。

政府扶持:既积极引导又不大包大揽

像很多新生事物一样,郎溪县的家庭农场,也是在民间自发出现的,是农民自己创造了这一新型模式。

事实上,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家庭农场在郎溪就开始萌芽。对此,包德平分析认为:一个是特殊的地理因素,郎溪紧挨苏浙,外出打工的人很多,且易受外来新事物的影响;一个是本地的发展使然,近年来郎溪当地工业化城镇化步伐明显加快,离土进城务工的人越来越多。这些因素为一家一户的零散种植向适度规模经营提供了条件。

而对于郎溪县来说,难能可贵的是,这一新生事物一出现,就引起了政府部门注意,并认准了这是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保持了政策扶持的连续性。

在采访中,记者经常会听到“2007、2008”这些年份。早在2007年,郎溪县首次提出“家庭农场”这个概念,并确立了发展家庭农场的基本思路;2008年,郎溪县农委首次召开了家庭农场研讨会,第一次把家庭农场作为未来的农业经营主体来研究;2009年,首次开展郎溪家庭农场“五十强”评比表彰,并确定以后每年表彰10至20个。当2008年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家庭农场”这个新词时,家庭农场在郎溪已经像模像样了。

应当说,郎溪县农委一班人的嗅觉是敏锐的,对于家庭农场的出现,他们的思考是:如果说联产承包责任制解放了农业生产力,解决了农民吃饱的问题,是第一次农村改革。那么,在现今的形势下,实行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培育一批职业农民,解决农民致富的问题,将是第二次改革。

“随着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谁来种田、如何种好田?家庭农场这个新型经营主体的出现,是今后农业生产的必由之路,可以说,是农业选择了家庭农场。”郎溪县分管农业的副县长张峰说。

事实证明,这一预判是正确的。

多年来,郎溪县对家庭农场的态度一直十分坚定,从未动摇和变调,并很快上升到政府层面。在全县经济工作会议上,受表彰的家庭农场代表,戴上大红花坐在前排,格外醒目。

同样难能可贵的是,对这一新生事物,郎溪县政府部门的积极引导并不是大包大揽。从一开始,就始终让农民当“主角”,尊重农民的首创精神,不搞一刀切、一阵风,体现了开明的态度。“这件事对农民有利,农民的积极性很高,我们要做的,就是坚持农民主体,同时把政府该做的事做好。”张峰表明了县政府一以贯之的态度。

政府搭好台,让群众来唱戏。截至目前,郎溪已经建立了对家庭农场相对完善的政策体系,从认定、注册、技术扶持、资金支持、标准化管理等方面,形成了一整套办法。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出台后,郎溪县借东风,再发力。县委县政府出台了《关于促进家庭农场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提出了10条“升级版”的扶持措施,县财政每年预算内安排1000万元、整合涉农项目资金1000万元,用于支持家庭农场发展。此外,县政府出资600万元,建立郎溪县家庭农场贷款担保资金,通过放大数倍,具备了4千万元的担保能力,目前正在运作中。

与其他模式的地方比,郎溪的这些数字并不是最醒目的,但郎溪的政府引导见事早、持续长、抓得实。这让农民看到了县委县政府所表达出来的鲜明导向,坚定了信心,激发了热情。

部门给力:实实在在的支持来自一个个创新之举

在关于郎溪县家庭农场发展的一份材料中,总结了数个全省第一:在全省率先提出发展家庭农场,率先开展示范农场的创建评比表彰,率先成立家庭农场协会,率先实行家庭农场注册登记。

这几个第一,来之不易。郎溪县在扶持家庭农场发展的过程中,认准了路子,一步步突破“禁区”,才迎来了今天的好局面。

就拿家庭农场注册登记这件事来说,就有“首开先河”的意味。县工商局副局长童国平说:“我们在全省是最先敢于对家庭农场实行注册的地方,当时,我省还没有哪里这样做。”

家庭农场只有注册登记了,才能成为法人主体,名正言顺地在市场通行。由于这是一个新生事物,工商部门尚没有统一的注册标准和办法,直到现在仍是如此。但这个县的工商局大胆突破,认为家庭农场符合农业发展的方向,而且农民迫切需要,为什么不能办呢?县工商局很快制订了《郎溪县家庭农场注册登记实施细则》,并提出“五放宽一减免”。

如今,这个细则已成为外地工商部门竞相考察学习的一个范本。

与国内其他几个模式相比,郎溪家庭农场是在田野上自发生长的,没有也不可能得到来自政府的大包大揽或者工商资本的投入,一棵棵新苗的成长,离不开方方面面的呵护和扶持。

资金是家庭农场面临的最大问题。郎溪首推“银农对接”这一新方式,每年举办数场家庭农场与银行的对接会,并且推出家庭农场专项贷款产品。现在又有了“易贷福农卡”,只要在授信额度以内,农场主贷款、还款刷卡即可,无需再要其他手续。

技术是家庭农场不可缺少的支持。郎溪“一场一顾问”制度已实行多年,现在每个家庭农场均有一名技术员结对帮扶。

对家庭农场实行倾斜补助政策,规定水稻连片300亩以上,每亩补助100元,自今年起又增至200元。对蔬菜连片种植,每建一个大棚补助3000元,为全市最高……

从事绿化苗木种植的建平镇南山村的艺和苗木种植家庭农场,主人傅和平原先在外地做小生意,谈及创办家庭农场的体会,他感慨地说:“原来在外地是求人办事,尝尽酸甜苦辣,现在农委、林业局把你什么都弄的好好的。”

鑫源蛋鸡家庭农场是现在郎溪最大的蛋鸡养殖场,农场主严新平说,县防疫技术人员定期就来到农场,进行抗体检测等防疫工作,全是无偿的。

关明和既创办了粮食种植家庭农场,又是郎溪规模最大的农机服务合作社理事长,合作社包括全省标准最高的育秧工厂,一共投入600多万元,获得项目支持等补助款占了三分之一。

协会自我服务:使单体走向联合

郎溪人自己总结,在家庭农场的发展中,是靠三驾马车拉动的。其中一“驾”就是郎溪县家庭农场协会。

“政府不能也不可能替代一切,作用毕竟是部分的、有限的,必须成立一个农场主自己的协会组织,让大家联合运作。”说到成立协会的初衷,协会会长陈金保说。

成立协会组织,实行家庭农场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郎溪想得早,做得好。

说到郎溪家庭农场协会,还有一个小故事。去年底农业部的一位副处长在网上偶然搜到“郎溪家庭农场协会”,当时很是吃了一惊:家庭农场已显得稀罕,郎溪居然有了协会!这位处长立即邀上一位新华社记者赶到郎溪调研,并写出了一份很有分量的新华内参。

对于协会的用处,协会秘书长严虎很通俗地作了解释:农场主之间本来素不相识,有了协会这个平台,大家经常在一起坐坐、谈谈,可以相互帮助互通有无。比如,养鸡的农场有鸡粪,就可以销给苗木农场作肥料。

农场联保贷款,是现在郎溪家庭农场贷款的一个常见方式,这也是协会平台的直接作用。在采访谢再山粮食种植家庭农场时,老谢告诉记者,最近一笔贷款,是通过五家农场联保,从新华村镇银行贷来的。

当然,协会的作用远不至于此。陈金保阐述为:协会建立了农场与农场之间、农场与政府部门之间的桥梁纽带。这是一个名符其实、为会员办实事的协会组织,会长陈金保现从县农委调任到县发改委,但看得出,职务的变动对他行使会长之职没有什么影响。“协会工作是利用业余时间来做的,只要是在协会上班,就完全代表农民。”他说。

目前协会发挥的最大作用,是在解决家庭农场面临的资金问题上。新华村镇银行副行长就是协会的副会长之一。据介绍,协会与多家银行成功接洽,促成了常态化的银农对接会,并与新华村镇银行签订合作协议,共同开发了“家庭农场贷款”产品,不仅可以会员联保,还有协会担保。新华村镇银行业务经理李丽文介绍了最近一笔贷款:7月初,梅渚镇一家苗木种植农场,就是凭协会担保贷了50万元,前后三天时间办好,这还是他第一次在银行贷款。

除了协会,还有自发的场场联合的中间组织,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郎溪最大、最完善的天禾农机服务合作社,就是由多个家庭农场组以农机互补的形式组成,为农户提供全程的“四代一管”服务,不仅代办社内所有家庭农场的农事,还面向县内外开展社会化服务,面积达到17000余亩。目前,郎溪大大小小的社会化服务组织已达79家,使规模化、集约化种植成为可能。

前景无限广阔 难题仍待破解

郎溪家庭农场呈现广阔的前景。但这是一个新生事物,又是一项系统工程,在接下来的发展中,仍面临一些需要解决的难题,仍有难关需要跨过。

如何保证土地流转的长期稳定,是面临的最大问题。“就目前来说,家庭农场租种的田地,如果农民要回,没有规定能阻止这样做。”在采访中,郎溪县农委和协会都表达了这种担忧。而这项工作不是农场和协会所能解决的,只有依靠政府部门进一步有所作为,加强土地流转政策的制定和管理,消除农民随意流转土地造成的不稳定现象,为家庭农场的健康发展奠定基础。

如何面对市场,是家庭农场生存发展的另一个因素。虽然相比原来的一家一户,家庭农场有了一定的规模,但也只是大一点的“细胞”,在市场面前仍显弱小。当然,郎溪在这方面正在做出探索,鼓励家庭农场创出自己的品牌,一些家庭农场也在这样做。对此,张峰副县长提出了县政府下一步的想法:单个家庭农场的品牌还是太小,难以形成竞争力,今后要考虑通过协会,分类注册商标,全县同一类家庭农场共同注册一个品牌,形成规模效应。

这一内一外两个问题,也是家庭农场今后发展绕不开的。此外,在基础设施建设、发挥农保作用等方面,还有很多“功课”要补。

“在现阶段,家庭农场需要一个自由的发展空间,需要社会各界去爱护去帮助,而不干预不掣肘。”这是协会会长陈金保由衷的呼吁,也是郎溪数百个家庭农场主热切的期盼。

 




【责任编辑:】

用户评论

已有0人评论
    新闻快报 阅读全部
    社会万象 阅读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