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竹成丝,编竹成器。竹编是独具特色的一种民间手工艺。竹编工艺品不仅环保,还极具实用、装饰和观赏价值。在过去,老百姓日常生活中使用的竹床、躺椅、凉席、竹篮、淘箩、簸箕等,大多为篾匠用竹篾手工编织而成。
在宣城市泾县昌桥乡童疃村,76岁的篾匠高明胜仍然坚守着竹编手艺,他从13岁开始学徒,与竹篾打交道,从此便爱上这份手艺,不计名利默默付出,怀着对这份技艺的敬畏和感恩之心,匠心守艺60余年。
走进高明胜家院中,只见他正坐在屋前全神贯注地用蔑刀剖劈竹片。随着手上蔑刀不时起落,啪啪的声音在院内回响。“所有篾丝准备齐全后,整个制作过程也只进行了一半,接下来便是繁琐的编织程序。定型、固边、编篾、锁扣,每一步都有讲究,环环相扣,一步都马虎不得。不同的竹制品花费的时间也不同,多的需要三到四天,少的一两天。”高明胜说道。只见篾条在高明胜的手里乖巧听话,任他摆弄,或编或织,或拉或穿,姿势如舞蹈般优美。篾条纵横交织,上下翻飞,经过多次交叉、缠绕,腾挪翻转,编织出细密均匀、精巧牢固的篾制品。
高明胜介绍道:“每年都有很多人找我做簸箕、筛子等竹制品。除了当地人,还有好多芜湖市南陵县的商贩找我定做。眼下最“吃香”的还是簸箕,簸箕不仅可以晾晒梅干菜、萝卜干、中草药等之类的东西,还可以用来摊晾茶叶,很多茶厂找我定做,每天都忙不过来,做好一个就被拿走,家里根本存不了货。”
从事竹编六十余年,高明胜把对手艺的热爱也编织进了自己的生活。每一根篾条,每一件成品,无不承载着他的匠心和坚守。“现在基本上是别人找我定做,每年做这些竹制品也能挣个三万多,但是我现在唯一遗憾的是没有人继承我的手艺,我希望更多的竹篾爱好者能够了解、学习我这门手艺,把这门手艺传承下去。”高明胜说道。
随着社会发展,现代化的工艺品取代了传统的竹制用具,篾匠的身影也渐渐隐去。村里竹林依旧茂密,但以竹编维持生计的时代早已不再,掌握一整套竹编工艺的人,更是所剩无几。
“现在我们村里还是想找一些年轻人把篾匠这个手艺传承下去,不能断代,只要有年轻人肯学,我们村肯定会大力支持的。”童疃村党总支书记陈益光说道。(徐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