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中心|电视点播|专题专栏|视听|长三角 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28载坚守科技兴林初心 助力山核桃产业振兴
来源:安徽文明办 作者: 发表时间:06-11 14:36

吴志辉,男,1973年1月生,安徽省宣城市宁国市林业事业发展中心副主任,正高级工程师。28年来,吴志辉秉持科技兴林初心,坚守农技服务“最后一公里”,培训林农超2万人次,给昔日深山里靠天收的山核桃注入科技能量,每年给林农增收6亿元。吴志辉曾获全国生态建设突出贡献先进个人奖、全国林业系统先进工作者、“安徽好人”等荣誉。

扎根山林一线 用奋斗壮大产业

1996年,23岁的吴志辉从安徽农业大学林学系毕业分配到宁国市林业局森防站工作,第一站就来到霞西镇一个偏僻的林场蹲点3个多月。那一年,宁国山核桃种植面积18.67万亩,年均产量不到一千吨。吴志辉回忆道:“那是第一次见到山核桃树,发现不少病虫害问题,林农经营水平低,就寻思着怎么解决。”

吴志辉虚心向老同志和林农学习,利用下乡工作和节假日机会,跑遍了全市180多个山核桃种植地开展调查,弄清病虫生活习性、不同季节与时段病虫害发生规律,尝试各种药剂、各种方法防治。“为了掌握病虫的习性,一年中差不多有一半时间在乡下,在林子里经常2、3个小时进行观察。”吴志辉说,“和同事一起骑摩托车、自己搭班车都是常事。”最惊险的一次,他一脚踩空,从10余米的山坡滚了下来,所幸人无大碍。因为患有严重的肠炎需要服用中药,吴志辉经常用保温杯带着中药,在山间奔波。

他常常把长有虫子的山核桃树枝条、叶片带回家;为了便于日常观察,他在小区院子里种了3棵核桃树;为了得到更专业的学习,他攻读安徽农业大学在职研究生。凭着这股韧劲,吴志辉彻底弄清楚山核桃溃疡病、花蕾蛆等主要病虫害的发生特点,并找到了适合山区特点的防治方法,建立起山核桃种植管理技术体系。在吴志辉的带领和宁国林业工作者的努力下,宁国市山核桃种植面积达到40万亩,占林地面积的13%,年产干籽1万吨,面积和产量均居安徽省首位、全国第二位。

倾心服务林农 用科技提高效益

在宁国,不少林农都存着吴志辉的电话号码,生产上遇到难题,先找“吴老师”。“这个‘老朋友’可不是说一说,得琢磨出适合基层的办法,让林农学了就懂,用了就有效。”除了现场指导,吴志辉还采取办培训班、开设博客和微信公众号等形式,向林农传授科学的管理方法。“吴老师的课通俗易懂,很实用。”“这样的课堂,贴近基层,我们很需要。”现在,只要吴志辉开办培训班,不仅教室里坐得满满当当的,室外也有人趴在窗台上听,就连周边绩溪、旌德等邻县和浙江临安、淳安等主产区的林农也慕名而来。

宁国市甲路镇石门村村民程来平是众多受益者之一。由于过去管理方法不对,他家的山核桃树年产量很低。一次,程来平到林业局咨询,吴志辉向他讲解科学管理的重要性,并建议他参加培训班。此后,他每逢培训班必到,且将学到的技术运用到生产中。5年后,程来平家山核桃产量增产了2000多公斤,2021年达到2500公斤,收入增至14万多元。

2019年起,吴志辉创新创办以“科技 ”为主题的山核桃种植公益大讲堂,至今已举办78期,其中有超过一半时间是利用晚间、周末或者假期。他还建立了来自三省12个县的林农服务微信群,实时解决他们的问题,经常在节假日或者晚间与林农交流。吴志辉说:“我写文章也好,搞培训也好,就一个目的,能让更多林农掌握先进技术,更新理念。”

探索林权改革 用创新增加收益

“产业振兴光靠技术层面是不够的。改革创新必须能够真正有利于产业发展,必须尊重林农的意愿。”吴志辉说。为了破解“一山多户、一户多山”的山场碎片化问题,他主导的《宁国市探索山核桃林托管经营》《宁国市探索“小山变大山”改革》先后两次入选全国集体林业综合改革试验典型案例。

甲路镇庄村忠爱民专业合作社社长章忠庆成为国内产区散户多山全程托管第一人,托管面积4600亩。宁国市南极乡茶厂村民组村民王建国,是他认识20多年的一位林农朋友,也是他的忠实“粉丝”。吴志辉和王建国利用节假日和休息时间深入村民组,经过十个月的艰苦努力,2022年1月,“小山变大山”改革取得突破。

在山核桃相关研究方面,吴志辉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主持制定《山核桃有害生物防治技术指南》国家行业标准、《地理标志产品 宁国山核桃》等3项安徽省地方标准,参与制定8项;主持项目获安徽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选育山核桃良种5个;主持省级以上科研推广项目15项;获省级以上科技成果8项;在省级以上科技期刊发表论文29篇。

“积水成涓,乡村振兴的时代潮流需要每一点涓涓细流;都说林农是一盘散沙,我偏偏要聚沙成塔”。从毛头小子、青葱少年到两鬓微霜,吴志辉把最美好的青春留在了山林之间,保持“把林农利益摆在第一位”的赤子之心。

【责任编辑:柳生】

用户评论

已有0人评论
    新闻快报 阅读全部
    社会万象 阅读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