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今年3月8日,中国之声《新闻和报纸摘要》播出通讯《“一生无产、来去无尘”——记新中国财政部第五任部长吴波》,他的感人事迹和高尚品格引起家乡干群的强烈反响。
吴波同志祖籍宣城泾县茂林,解放后,他的母亲和嫂子移居宣州区水东镇。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吴波同志回乡探望母亲和嫂子,几天的时间里,他轻车简从,厉行节约,给人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最近,我市文史爱好者、市国税局退休干部奚本金前往水东镇,寻访这段隐秘的历史。因为时间久远和保密的关系,当地绝大部分人都不知道此事。功夫不负有心人,几经辗转,终于找到当时负责接待工作的派出所长,老所长虽已年逾九旬,但精神矍铄,记忆清晰,详细讲述了事情的经过。3月20日,奚老来到本网编辑部,送来此次采访的成果——一段颇为珍贵的文字。
吴波同志回乡探亲记实
奚本金
1955年秋,吴波同志(49岁时)回宣城水东看望母亲和嫂嫂,当时他担任财政部副部长之职,只带了一名警卫员。到宣城时,自费住在中央饭店(现开园小区25幢楼处)。由于当时条件十分简陋,第二天,县政府在汽车站联系到一辆货车,吴波同志坐在货车驾驶室里回到水东。
因当时水东地区肃反工作刚结束,为安全起见,派出所安排他住在所内。南下干部时任所长的梁占元让出床铺,可吴波同志自己带了垫盖被褥,只是借用木床住了三天。前两天,吴波自己花钱买菜,请派出所的同志吃饭,临走时还给所里付了开水钱,车票是托派出所代买的。
派出所的同志不敢声张,在住地附近布岗设哨,安排夜晚分别拜访了母亲、嫂嫂及前妻,见到长辈时,吴波都脱帽三鞠躬(平时,他每月都寄二十元生活费给母亲),白天在所里谈他在水东三天洞游玩时的感受,并回忆儿时下河洗澡的趣事。
据介绍,他在水东参加革命前,曾帮熊文昌经营土特产生意,他走后六年水东镇便解放了。后在北京工作,只要家乡人去访,都是热情接待,还给回程路费。第二次,1982年回水东探亲时,他曾到龙泉洞游玩,并为洞内一景取名“水中黄山”。
宣城水东正街原庆昌仁药店(反帝路10号)现已改建成新式住房闲置,此房便是吴波同志的母亲和嫂嫂合住的原住所(见上图)。
延伸阅读:
时代先锋:新中国财政部第五任部长吴波
央广网北京3月8日消息(记者丁飞)据中国之声《新闻和报纸摘要》报道,请听“一生无产、来去无尘”——记新中国财政部第五任部长吴波。
北京市西城区大酱坊胡同20号,一个很普通的四合院儿。从新中国成立之初进京到离休,吴波在这儿住了将近半个世纪。拥挤的平民区、开不进车的胡同……吴老生前秘书王沈京向记者回忆:“他住的那个房子,墙上的墙皮、棚上的白灰都脱落了,不让维修。我给他端饭的时候,那上面的白灰就经常会掉到饭碗里。他认为:国家很困难,我虽然住的是公房,但还是要节省每一个铜板”。
吴波掌管国家“钱袋子”,每一分钱都精打细算。上世纪60年代,一项200元给葡萄树插篱笆的预算,他坚持重新测算,为国家节省了20块钱;吴波调研不用专车,从不公车私用。80年代,他因私回老家安徽,当地省委派车接送,他坚持将50块钱汽车费交给车队。原财政部部长项怀诚讲述:“在岗位的时候出差,他永远是往小里住,往简易的地方住。吴波同志吃饭他要自己付钱,他从来不要求工作人员给他解决享受的问题。”
晚年,老人推不掉,搬进楼房,在房改期间不愿低价买入,更两次写下遗嘱,过世后要将房子上交国家:“我参加革命成为一个无产者,从没有想过购置私产留给后代。因此我决定不购买财政部分配给我的两单院住房,立即归还财政部……”
吴波留给子存款,付了丧葬费和儿子搬出公房的费用,几乎没剩下什么。有人告诉他的儿子吴威立,按规定房子可以不交,至少能卖个近千万。但老人“走”后,吴威立还是把钥匙还给了财政部:“我们知道老人家是什么人,我们也很尊重他的理念。就是公和私分得很清楚。我觉得他做到了全心全意,别的他没有想过。”
2005年,吴波以99岁高龄谢世,他的悼词上写着:晚春蚕老丝难尽,孺子牛亡汗未消。10年后的今天,老人的精神依旧影响着一代又一代财政人。财政部部长楼继伟:“老话说,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他给财政部带来了一种比较踏实、实事求是、不浮夸的精神,这种精神对现在来说也是符合时代潮流的。高风亮节,吾辈楷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