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中心|电视点播|专题专栏|视听|长三角 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宣城历代官刻述略(下)
来源: 作者: 发表时间:11-08 18:11

童达清

第478期

唐朝发明雕版印刷以后,迅速在全国普及流行开来,宣城的刻书出版事业也得到长足的发展,其刻书之早之多、质量之精,在安徽地区乃至全国均占有重要的地位。

宣城古代的刻书,主要有官刻、私刻、坊刻等形式,限于篇幅,本文仅讨论其中官刻书籍的状况。

三、 明朝

1、《千字文》

屠隆《考盘余事》卷一:“大字千文,中书舍人新安詹孟举真书,字兼颜欧虞柳,在蜀府者为第一本。宣德中,袁旭翻刻于直隶宁国郡中,亦佳,江西诸本不及远甚。”袁旭始任宁国府知府在正统元年(1436)二月,文中言“宣德中”,误,应作刊于正统年间。

2、《玩斋集》

贡师泰生前诗文多结集刊行,如《友迂集》《玩斋集》《东轩集》《闽南集》等等,然至明代,“元运亦改,所在兵燹,遗稿所存亦无几矣。”天顺七年(1463),宁国府知府沈性重加搜辑,得诗文六百五十三首,厘为十卷,总名曰《贡礼部玩斋集》,附《拾遗》一卷、《年谱》一卷,令宁国府学刊行于世。今通行四库本《玩斋集》即以此本为底本。

3、《小儿卫生总微论方》

是书又名《保幼大全》,二十卷。“相传农人得之于古冢中”,后归太监郑和所有,又传之于济南朱臣(字时佐)。弘治二年(1489),朱臣任宁国府通判,乃授之于宣城知县李延寿(字宗仁)刊行之。成书于是年七月,书前有宁国府知府范吉及朱臣、李延寿三序。

4、《云林集》

贡奎为贡师泰之父,字仲章,仕元为集贤直学士,卒谥文靖。其生前著书甚多,有《听雪斋纪》《青山漫吟》《倦游集》《豫章稿》《上元新录》《南州纪行》等集多种,“永乐间以采书收诸秘府,遂失其传。”惟其三世孙贡兰(字斯馨)尚存有《云林小稿》一书,然亦不全。

其后贡钦(字元礼)“乃搜诸元大家集中,更得律诗若干篇,手录半帙”, 弘治三年(1490),由宁国府知府范吉厘为十卷《附录》一卷,定名为《贡文靖公云林诗集》,交由府学刊行。清乾隆间该书被收入《四库全书》,四库编者改订为六卷名《云林集》,是为今通行本。

5、《青阳先生文集》、《礼记纂言》、《六书本义》

此三书均由宁国府知府胡东皋刻于正德十五年(1520)。《青阳先生文集》六卷附录二卷,元余阙撰。《礼记纂言》三十六卷,元吴澄撰,有王守仁、魏校前后序跋,卷末镌有“宁国府学生张梁、戚衮校正,新安黄氏刊”三行,今国家图书馆有藏。《六书本义》十二卷《图》一卷,明赵撝谦著,赵撝谦为胡东皋同为浙江余姚人。

6、《毛诗叶韵补音》

《毛诗叶韵补音》,又称《诗补音》、《补音》,南宋吴棫著。嘉靖元年(1522),南直隶刷卷监察御史许宗鲁巡按至宣城,与旌德梅鹗同参刊刻。许宗鲁《重刻〈毛诗叶韵补音〉序》:“及按宣城,谋于同年梅氏,梅氏力赞之,遂相与覆校。于是稽诸载籍,殚神雠正,犹未慊于余心。……乃锓于木工,凡再月乃卒。”(朱彝尊《经义考》卷一○五)则是书刻成于本年十月。入清后此书已亡佚不传。

7、《老泉文钞》

嘉靖二年(1523),宣城知县施山刊北宋苏洵撰《老泉文钞》三卷。见《明代版刻综录》卷三。

8、《宁国府志》

入明后,府志续有修纂,洪武年间有修,《永乐大典》多有采辑。成化九年(1473),知府刘槃亦修。然此二志均已久佚,无从考究。

嘉靖十五年(1535),宁国知府黎晨再修,通判李默等纂。全书共十卷。宁波天一阁藏有此刻本,1962年6月上海古籍书店影印。

万历五年(1577)知府陈俊重修,梅守德、贡安国、沈懋学、梅鼎祚、张应泰等纂。全书二十卷,较嘉靖《宁国府志》为详,前有汪道昆序。1985年3月台北成文出版社曾影印。

9、《韩柳文合集》

嘉靖十六年(1537),巡按直隶监察御史游居敬令宁国府知府黎晨刻《韩柳文合集》一百卷,其中《韩文》四十卷、外集十卷、遗文一卷,《柳文》四十三卷、別集二卷、外集二卷、附录一卷。《韩柳文合集》有游居敬眉批:“嘉靖丁酉秋八月朔韩柳文序,丙申奉命按至宁国,暇日以是咨于宁国黎守洎宣城知县吴悌。”

嘉靖三十五年(1556),巡按直隶监察御史莫如士重刊于宁国府学。

10、《三礼纂注》

《三礼纂注》四十九卷,邑人贡汝成遗著。万历二年(1575)冬,应天巡抚宋仪望按部至宁国府,贡安国将其父贡汝成所著《三礼纂注》呈献宋仪望,得到肯定,遂交由宁国知府陈俊于万历三年刊行,前有宋仪望序及贡汝成自序。清乾隆间被收入《四库全书》。

11、《缘督集》

《缘督集》四十卷,南宋曾丰著。曾丰是江西乐安人,万历五年(1577),詹事讲任宣城知县,他既是曾丰同乡,又是曾氏女婿,遂于十年(1583)延请万镝、梅鼎祚与其侄詹世辑择选其诗三卷、文九卷,于次年刻而行之。其刊刻缘由可参见梅鼎祚代作《选刻〈缘督集〉引》(《鹿裘石室集》文集卷十八)。

12、《八代诗乘》

《八代诗乘》四十七卷,梅鼎祚编,包括汉、魏各十卷,吴诗附录一卷,晋诗六卷,宋诗四卷,齐诗三卷,梁诗六卷,陈诗二卷,北朝诗三卷,隋二卷,无名氏附录一卷。梅鼎祚一生编著甚多,无力刊刻,遂交由宁国知府史起钦,万历三十四年(1606)官为之刻。

13、《冰川诗式》

《冰川诗式》十卷,初刻于嘉靖二十八年(1549),真定梁桥著。万历三十二年(1604),梁桥侄梁梦阳任宁国府通判,委梅鼎祚为之校订,次年刊行。参见梅鼎祚《答梁三尊》《与梁三府》(《鹿裘石室集》书牍卷十二),《刻〈冰川诗式〉序》(《鹿裘石室集》文集卷二)。

14、《历代文纪》

梅鼎祚生前编有《历代文纪》203卷,但多未刊刻行世。崇祯十年(1637),南畿监察御史张煊巡历至宁国府,乃捐俸与宁国知府周维新、宣城知县余赓之协商,由府、县两学代为刊行。《宋文纪》十八卷十二册先成,张煊、周维新均有序。

顺治十三年(1656)八月,上江提学佥事李来泰至宣城巡考,令知县王同春刊刻《东晋文纪》二十四卷十二册,今北京大学图书馆有藏。

据明人周弘祖《古今书刻》上编著录,宁国府所刻之书还有《山居四要》《韵补》《论范》《鹤林玉露》等,出版时间、具体刊刻状况等不详。

四、清 朝

入清之后,宣城官方刻书明显减少,究其原因,一方面当是文字狱的重压,历任官员怕以刻书惹祸;一是清代坊刻较之前朝更为发达,很多书不需官府再投巨资进行翻刻。除上面已经介绍的顺治十三年刻《东晋文纪》、康熙四十六年刻《谢宣城集》、道光十年刻《宛陵集》外,清代宣城刻书尚有数种:

1、《宁国府志》

顺治十三年(1656),徽宁道孙登弟、宁国知府秦宗尧、宣城知县王同春等倡修《宁国府志》,施闰章、刘维仁等纂。然据王同春序,《宣城县志》十卷先成,而其他五县志稿久未成书,故《宣城县志》先行付梓,“以为郡邑合志亦可,以为本邑专志亦可。”则似乎顺治《宁国府志》并未成书,所成者惟《宣城县志》而已。

康熙十二年(1673),知府庄泰弘主修,刘尧枝、梅清、赵时可、梅文鼎等同纂,三十二卷。1985年3月台北成文出版社有影印本。

乾隆十八年(1753),知府宋斆主修,刘方蔼、钱人麟等纂,三十四卷,是为乾隆《宁国府志》。

嘉庆十一年(1806)二月,宁国知府鲁铨延请洪亮吉等续修《宁国府志》,十三年四月告竣。然迟至二十年(1815)才由知府欧阳衡付梓刊行。民国八年(1919)泾县翟凤翔曾集资重印,1970年4月台北成文出版社亦有影印本。

2、《宣城县志》

《宣城县志》始修于何时?旧志均以为始于康熙,如康熙县志李振裕序、袁朝选序、嘉庆县志陈受培序均持此说,实误。据上引王同春序,顺治《宣城县志》实为宣城有县志之始。今国家图书馆有残存本(存卷2—6,卷8—10)。

康熙二十六年(1687),宣城知县袁朝选主修,詹宇、梅清、梅文鼎等同纂,五月成书刊印。

乾隆三年(1739)七月,知县吴飞九重修,杨廷栋任总纂,凡阅八月书成,次年三月刊行。

嘉庆十三年(1808),知县陈受培主修,张焘等纂,十月书成刊印,三十二卷。

光绪十四年(1888),知县李应泰主修,章绶等纂,四十卷。

3、《宛雅》

《宛雅初编》八卷,梅鼎祚辑,成书于明隆庆六年(1572)五月,刊刻年代不详,当在万历初。入清后,蔡臻春、施闰章续有补辑,是为《宛雅二编》(又称《续宛雅》、《宛雅续集》)十卷。顺治十三年(1656),李士琪任宁国府同知,即委宁国府学训导陆寿名校订文字,于次年三月刊行面世。因《宛雅初编》板已不传,因合刊之。

乾隆初,施念曾、张汝霖鉴于前本久已零落散亡,遂再为续辑,得二十四卷,是为《宛雅三编》,于乾隆十四年由张汝霖刊于广州达朝堂。此本似为私刻,称西阪草堂刻本,以附带及之。

4、《石湖诗集》

《石湖诗集》三十四卷四册,康熙间宣城知县袁朝选刊。民国间上海二酉书店曾据此本影印。今南京图书馆藏有二十卷本,不知为残本,还是选本。

(作者系宣城市历史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安徽省文史资料学术研究会理事)

【责任编辑:柳生】

用户评论

已有0人评论
    新闻快报 阅读全部
    社会万象 阅读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