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锦明
第1049期
内容提要:梅尧臣作为北宋著名诗人,在书法上也有着鲜明的书学思想。他主张书法与人的道德品格息息相关,那些能够在书法史上占有一席之地的人必定是在为人品格道德修养和社会贡献上都同样杰出的人。他给我们留下了“古人皆能书,独其贤者留”的名句。梅尧臣在书法上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一是对宣州诸葛高散卓笔的推广应用,影响宋代及以后至今的书风;二是对南唐后失传的澄心堂纸(宣纸)进行的抢救仿制恢复生产,使这一中华瑰宝得以绵延不绝。
主题词:梅尧臣 书学思想 书法贡献
梅尧臣(1002—1060),字圣俞,北宋著名诗人,安徽宣城人。因宣城古名宛陵,故世称“梅宛陵”、“宛陵先生”。宋仁宗时赐同进士出身,授国子监直讲,后迁尚书都官员外郎,故又称“梅直讲”“梅都官”。梅尧臣少即能诗,与苏舜钦齐名,并称“苏梅”。与欧阳修往还交厚。他曾和欧阳修、尹诛一起发动了一次影响深远的诗文革新运动。反对空洞浮艳的西昆体,主张诗歌要面向现实,因事而作,风格要“平淡”“清丽”。对苏轼、王安石、陆游等都产生过很大的影响,因此也被称为宋诗开山祖师。存世有《宛陵先生文集》共六十卷,约2900篇包括诗歌、文赋作品,留下了诸如《田家语》《鲁山山行》《东溪》等脍炙人口的诗篇。
梅尧臣作为北宋时代杰出的诗人、文学家,当然少不了与文字、书法有着密切联系。虽然梅尧臣的书法未见史传,亦无墨迹传世,他自己在诗中曾经说过“我不善书心每愧”。但是从他的作品中我们仍然可以发现他写过一些有关书法的诗作,表达过他对于书法的一些思想观点,特别是他还对书法作出过相当的贡献。本文试就这方面进行论述。
一、古人皆能书,独其贤者留
宋嘉祐四年(1059),梅尧臣时在汴京,与欧阳修诗文唱和。欧阳修写了一篇《世人作肥字说》:
世之人有喜作肥字者,正如厚皮馒头,食之未必不佳,而视其为状,已可知其俗物。字法中绝,将五十年,近日稍稍知以字书为贵,而追迹前贤,未有三数人。古之人皆能书,独其人之贤者传遂远。然后世不推此,但务于书,不知前日工书随与纸墨泯弃者,不可胜数也。使颜公书虽不佳,后世见者必宝也。杨凝式以直言谏其父,其节见于艰危,李建中清慎温雅,爱其书者,兼取其为人也。岂有其实,然后存之久邪?非自古贤哲必能书也,惟贤者能存尔,其余泯泯,不复见尔。
这篇文章表达了欧阳修坚持中国书法史上一个传统的观点,即“书如其人,心正则笔正”。从儒家传统的文化立场,以人品、道德的角度去审视书法作品,认为颜真卿、杨凝式、李建中三人的书法作品之所以能流传,原因在于他们都具有高尚的人品道德。
有意思的是梅尧臣看了这篇文章以后,循其文意,写下了《韵语答永叔内翰》这首诗作:
世人作肥字,正如论馒头。
厚皮虽然佳,俗物已可羞。
字法叹中绝,今将五十秋。
近日稍稍贵,追踪慕前流。
曾未三数人,得与古昔俦。
古人皆能书,独其贤者留。
後世不推此,但务于书求。
不知前日工,随纸泯已休。
颜书苟不佳,世岂不宝收。
设如杨凝式,言且直节修。
又若李廷中,清慎实罕侔。
乃知爱其书,兼取为人优。
岂书能存久,贤哲人焉廋。
非贤必能此,惟贤乃为尤。
其余皆泯泯,死去同马牛。
大尹欧阳公,昨日喜疾瘳。
信笔写此语,谓可忘病忧。
黄昏走小校,寄我东郭陬。
缀之辄成篇,聊以助吟讴。
应当说作为欧阳修一生的挚友,梅尧臣对欧阳修文章中的观点是十分赞同的,否则他也不会写下这篇诗作。由此,我们可以断言,梅尧臣在书法上的审美思想也是遵循书法传统观点,主张“书如其人,心正则笔正”的。而他的诗句“古人皆能书、独其贤者留”。则更加让人易于诵读和铭记。特别是诗中“后世不推此,但务于书求,不知前日工,随纸泯已休”。这些话,对于今天的书法人是否仍然还有警示作用呢?
二、笔工诸葛高,海内称第一
宋嘉祐四年(1059),梅尧臣家乡(安徽宣城)笔工诸葛高送给梅尧臣几枝毛笔、梅尧臣转送给了欧阳修,欧阳修得笔后,十分高兴,写下了《圣俞惠宣州笔戏书》④一诗:
圣俞宣城人,能使紫毫笔。
宣人诸葛高,世业守不失。
紧心缚长毫,三副颇精密。
硬软适人手,百管不差一。
京师诸笔工,牌榜自称述。
累累相国东,比若衣缝虱。
或柔多虚尖,或硬不可屈。
但能装管榻,有表曾无实。
价高仍费钱,用不过数日。
岂如宣城毫,耐久仍可乞。
诗中他高度称赞宣州诸葛高所制的毛笔十分精良,耐久适用,也批评了当时市场上的其他毛笔价高质次。
梅尧臣当时也唱和了一首《次韵永叔试诸葛高笔戏书》⑤:
公负天下才,用心如用笔。端劲随意行,曾无一画失。因看落纸字,大小得疏密。笔工诸葛高,海内称第一。频年值我来,我愧不堪七。安能事墨研,欲效前人述。懒性真嵇康,闲坐喜扪虱。是以持献公,不使物受屈。果然公爱之,奇踪写名实。
岂惟播今时,当亦传异日。
嗟哉试笔诗,藏不容人乞。
在这首诗中,梅尧臣首先称赞欧阳修在政治、文化上的才干,说他在行事用心上与用笔一样:“端劲随立行,曾无一画失。”大小疏密都很恰当。当然,这其中可能有对朋友的赞誉之美。但是欧阳修在书法上还是有一定成就的,苏轼曾评价他的书法:清眸丰颊,极具神采,笔触圆润。从传世的欧阳修作品看,也是如此,字迹隽秀,一丝不苟,颇有鲁公风韵。当然欧阳修更大的贡献是在书法理论上。他提出的“学书为乐”“学书消日”,学书要“不害性情”等观点对有宋一朝“尚意”书风的掀起是起到了理论先导作用的。由此也将书法由实用、载道向抒情达意的艺术境界更推进了一步。
诗中还说:“笔工诸葛高,海内称第一”。
朱东润《梅尧臣诗选》注曰:“诸葛高,宋宣城人世工制笔、至高尤有名,为鸡毛、鼠须、老兔、散卓诸种,书久而毫仍健”。有人研究认为是诸葛高创制了散卓笔。如果是这样,那么诸葛高应当是对书法有大贡献的人。从书法史的发展来看,书法姿势的变化与书法工具变化(由柱心笔到散卓笔),对书法的构成风格变化具有极大的影响并起着内在动力作用。这如同我们今天讲的“科技改变生活”,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也可以讲,正是散卓笔的使用助推了宋人尚意书风的盛兴。
特别是,由于有梅尧臣的推荐,诸葛高的笔才在北宋上层官员、文人之间广泛使用,并得到欧阳修、苏轼、黄庭坚这样一些大文豪兼书法家的称赞。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梅尧臣是对散卓笔这一书法工具的推广使用有重大贡献的人。
三、予传澄心古纸样,君使制之精意余
澄心堂纸曾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朝庭特制用纸。宋蔡襄在《文房四说》中说“纸,李(后)主澄心堂为第一,其为出江南池、歙二郡”,是南唐时“百金不售一枚”的名纸。有人考证,南唐“澄心堂纸”主要产于宣州,徽州一带(当时尚无池州建置),就是唐代前中期的宣纸。但经过战乱、南唐灭亡后,其纸虽存,但已无人生产。北宋时经仿制,终于将这一国宝(宣纸)复兴。至今已越千年仍然绽放着灿烂光辉。李晖先生(安徽省博物馆原副馆长)在《论梅尧臣与澄心堂纸的绵绵情结》⑥中考证,正是梅尧臣策划并提供样纸,由歙州刺史潘夙组织纸匠队伍经精心研究,艰辛制作,才使澄心堂纸得以仿制成功。
李晖先生在文章中介绍了欧阳修于宋康定元年(1040)获朋友(刘尚文,字原父)赠送的南唐后主宫中遗留的澄心堂纸十枚(张),欧阳修十分珍惜,并制作《和刘原父澄心纸》诗,以示感谢。他同时想到了挚友梅尧臣,于是从中抽出二枚(张)用精织的丝绒品裹好,着人送给时在襄城县令任上的梅尧臣。梅尧臣得纸后十分喜爱,满怀激情写下了《永叔澄心堂纸二幅》的长诗:
昨朝人自东郡来,古纸两轴缄滕开。
滑如春冰密如玺,把玩惊喜心徘徊。
蜀牋蠹脆不禁久,剡楮薄慢还可咍。
书言寄去当宝惜,慎勿乱与人剪裁。
江南李氏有国日,百金不许市一枚。
澄心堂中唯此物,静几铺写无尘埃。
当时国破何所有,帑藏空竭生莓苔。
但存图书及此纸,辇大都府非珍环。
于今已踰六十载,弃置大屋墙角堆。
幅狭不堪作诏命,聊备麤使供鸾台。
鸾台天官或好事,持归秘惜何嫌猜。
君今转遗重增愧,无君笔札无君才。
心烦收拾乏匮椟,日畏撦裂防婴孩。
不忍挥毫徒有思,依依还起子山哀。
诗的字里行间流露出惊喜珍惜和感慨之情。这是梅尧臣第一次得到澄心堂纸,六年后,即仁宋庆历六年(1046),他又第二次得到澄心堂纸。时任太帝礼院知诘的宋敏求(字次道),从南唐旧库中得到澄心堂纸数百枚(张),出于对梅尧臣的敬佩和景仰,寄赠了一百幅(张)给了梅尧臣。为此,梅尧臣挥笔写下了《答宋学士次道寄澄心堂纸百幅》长诗:
寒溪浸楮舂夜月,敲冰取帘匀割脂。
焙乾坚滑若铺玉,一幅百钱曾不疑。
江南老人有在者,为予尝说江南时。
李主用以藏秘府,外人取次不得窥。
城破犹存数千幅,致入本朝谁谓寄?
漫堆闲屋任尘土,七十年来人不知。
而今制作已乾薄,比於古纸诚堪嗤。
古纸精光肉理厚,迩岁好事亦稍推。
五六年前吾永叔,赠予两轴令宝之。
是时颇叙此本末,遂号澄心堂纸诗。
我不善书心每愧,君又何此百幅遗。
重赠吾赧不敢拒,且置缣箱何所为。
值得注意的是,诗中描绘了澄心堂纸的制作工艺程序,李晖先生认为,这是南唐之后第一个详细介绍澄心堂纸制作技术的诗文。可见,宣城一带乃澄心堂纸之产地,梅尧臣作为宣城人,对澄心堂纸的生产工艺是十分熟悉的。潘吉星先生在《中国造纸史》中说:梅尧臣后将澄心堂纸样若干赠送给歙州人潘谷(约1010—1060,善制墨),由后者仿制,成功后又赠梅尧臣三百枚。但是,李晖先生考证,梅尧臣是将纸赠给了歙州刺史潘夙,由潘夙组织纸工进行仿制,成功后遂赠给梅尧臣三百枚纸。这一点可从梅尧臣《九月六日登舟再和潘歙州纸砚》诗中得到映证:
文房四宝出二郡,迩来赏爱君与予。
予传澄心古纸样,君使制之精意余。
自兹重咏南堂纸,将令世人知首尾。
又得水底碧玉腴,溪匠畏持如抱虺。
拜贶双珍不可辞,年衰只怕歔歈鬼。
不管梅尧臣委托仿制澄心堂纸是潘谷还是潘夙,有一点是确凿无疑的,那就是澄心堂纸的制作自南唐灭亡失传后,是由梅尧臣提供样纸进行仿制的!也由此成就了后世宣纸工艺绵延不绝的传承。所以说这是梅尧臣对中国书法包括绘画事业的又一项巨大贡献!
综上所述,梅尧臣不仅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诗人,同时也是中国书法史上一位重要人物,他的书学思想继承和捍卫了儒家传统的以人品道德为尚的书学审美思想;他对于书法工具毛笔由柱心笔改为散卓笔起到了重要的推广作用;他积极带动了北宋时期澄心堂纸的仿制复兴工作,对于宣纸这一国宝级书画载体的绵延传承立下了不朽的功勋。我们认为应当肯定并宣扬梅尧臣对书法事业的贡献,在中国书法史上应当有他一席之地。
参考文献:
《宛陵先生集》卷二七《答宋学士次道寄澄心堂纸百幅》
《欧阳文忠公文集》卷一百二十九《世人作肥字说》
朱东润《梅尧臣诗选》二四五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
④《欧阳文忠公集居七外集》卷四
⑤朱东润《梅尧臣诗选》二五0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
⑥李晖《论梅尧臣与澄心堂纸的绵绵情结》百度文库共享文档2013
(作者系原宣城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调研员,宣城市书法协会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