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中心|电视点播|专题专栏|视听|长三角 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徽溪河源头的传说
来源:《宣城历史文化研究》微信版 作者: 发表时间:12-07 16:35

胡清宇

微信版第1055期

徽(亦作翚)岭,座落在绩溪县城西北方向,呈东北走向,是境内长江水系与钱塘江水系的主要分水岭。徽水河发源于徽岭山脉北边仙人岩尖西麓,明弘治《徽州府志》载:“旧传仙人往来其间,练丹石杵存焉,故名。”该河在县内流程14公里,流往旌德县在三溪汇戴川水(玉溪)后注入青弋江,属长江水系。翚溪河发源于徽岭山脉南仙人岩尖南麓大漫坑,流程15公里,在城南脚山底注入扬之河,至临溪汇入练江,经歙县再入新安江,属钱塘江水系。

徽溪水库

一、“徽”“翚”之变

徽岭,在徽州文化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徽岭又称徽山,海拔不高但山势险峻,绵绵百里的徽岭山脉将绩溪一分为二;同时,徽岭还是徽州精神的地理标识、自然标识和文化标识;徽岭之与绩溪、徽州的象征意义,说她是脊梁和“龙脉”一点都不为过。

徽岭山脉自古有两条驿道,一为翚岭,二为新岭。当地流传着一首民谣:“新岭迢迢,翚岭高高。走新岭,要歇夜;过翚岭,摘蟠桃。”可见这两条古道之高、奇、险、峻。徽岭又名翚岭,翚与徽同音义。“翚”,古书上指有五彩羽毛的雉。翚岭是徽旌驿道的一段,也是沟通县内翚岭南北地域的要径。相传驿道形成之初,因沿途景致秀美,如雉羽一般五彩缤纷,故命名为“翚岭”。在翚岭古道的起点入口处,至今仍保留着一座路亭,名曰“望翚亭”,亭的脊桁上用毛笔写的字清晰可辨:“大明崇祯庚辰年建造,大清乾隆癸巳年春月迪俊助公派下子孙重造。”

千年流光穿梭,徽岭上不知走过了多少文人雅士,他们用隽永不朽的文字赋予徽岭以灵气和人格的魅力,留下了对历史的感叹。宋代嘉祐三年(1058)王安石任江东提刑,从江西取道歙州,在绩溪逗留,访问葛家林宅,夜过翚岭,赋诗一首,留下“朝渡藤溪霜落后,夜过翚岭月明中”的佳句。相传乾隆皇帝下江南来到徽州,夜过绩溪翚溪,上得岭头,见一石碑,上刻“羽”字,连称“羽岭好名也”,随口吟诗一首:“黄茅白雪神仙府,碧草琪花羽士家。此山本是飞仙处,介甫当年有错差。”侍从簇拥乾隆走近细看,那石碑上刻字为“翚岭雄关”四字,恰巧“翚”字下半截被草丛遮挡,只露出上部,皇帝金口玉言,读字读半截,翚岭变成了羽岭,约定成俗,流传至今。

缘此该岭便有了“翚”“徽”和“羽”的三个名称。记得上世纪八十年后期,绩溪县广播站有一档自办节目《翚岭南北》,在一段悠扬的笛子独奏开头曲之后,播音员甜甜地播道---“欢迎您收听羽岭南北节目”。不知是误读还是刻意为之,或许是读“羽岭”听众易懂,更亲切吧。

大徽村消失之谜

《徽州府志》云:宋宣和三年(1121)改歙州为徽州,系以绩溪境内有徽岭、徽溪、大徽村而得名,徽州的徽和安徽的徽皆来源于此。

历史上大徽村兴起于唐初,唐宋时期为鼎盛,为汪姓聚居地,乃汪华后裔。武则天女儿开明公主的夫婿汪节即出生于此。《太平广记》载:“大徽村在绩溪西北五里。”从文献记载和地面遗存勘察情况来看,大徽村紧靠来苏渡口,西南有天福寺、麒麟街,村东有汪王墓,周围还有一大片古窑址,面积达2平方公里,远远超过旧时绩溪县城,大徽村实在是大!宋朝那时候大徽村就声名远扬以至被作为徽州名称之来源,实为理所当然。

后来,大徽村湮灭了,“问着今人总不知”,成为千古之谜。对此,民间有许多传说,如洪灾、虎患和血吸虫等,但都缺乏实物和史料记载而难以考证,其中这个故事流传得最多最广:据传,元朝统治者怕汉人造反,收缴了所有铜铁用具,一律按每十户一件铁器用具配给,如此每六七十户共有一套用具。某年初,绩溪县岭北乡一位商人前往杭州做生意,他起早翻过翚岭下到大徽村时,天还没亮,只见村头路旁一个五十来岁的老人在磨割草刀,就与老人打招呼。老人的刀柄碰巧有些松动,准备在身旁的石井圈上礅刀柄。但老人似乎忘记了割草刀的弯刃是朝外的,没等商人提醒,也没容得老人喊出一声,瞬间锋利的刀刃就割断了老人的颈骨,刀也掉下了水井。过路商见人出了人命,也不敢多停留,赶忙跌跌撞撞地跑了。

三个月后,这位商人回家乡来收购茶叶,路过大徽村时,却见整个村子已是断墙残垣,一片废墟。商人以为这几个月大徽村发生了瘟疫,回到岭北老家后才听说,大徽村出了命案后,官府追究的不是十户,而是六七十户。这么多户不乏一些烈性汉子,死到临头了反而不怕死了,就杀了来抓人的差役,但终究敌不过不断涌来的官兵围剿捕杀,一个千灶万丁的大村庄就这样被斩尽杀绝了。

绩溪县名之由来

绩溪历史悠久,汉、晋为歙县之华阳镇,南朝梁大同元年(535),析置为良安县(一说为梁安),治所在今城东后岸村,不久即废,仍归歙县。唐永泰二年即大历元年(766)始置绩溪县,隶属歙州。

关于绩溪县名的来历有数种说法。

一是唐《元和郡县志》载:“此县北有乳溪,与徽溪(亦称翚溪)相去一里并流,离而复合,有如绩焉,因以为名。”

二是南宋《新安志》载:“方舆志云,临溪石在县北三里溪岸上,其方二文,其平如砥,溪水甚宜浣纱,数里妇人悉来,去家既远,遂绩其旁以守之。春时多丽服,群绩于此,虽不浣纱者亦会绩焉。县名亦兼取此义。”

三是清嘉庆《绩溪县志》载:“若扬之水自北面南流,昆、芦、常诸水(大源河三个源头)自西而东流,登水自东面西流,并会于象山(县南临溪附近),皆得为绩之义。”

综上所述,绩溪因水得名。而发源于徽岭山脉的徽溪河正是县名来历的原生地和故事发生地,因此徽溪河也是绩溪历史文化的发祥地之一。

有诗为证:“南向翚溪交会处,合流如绩邑名传。”(清乾隆《绩溪县志》赞乳溪诗句)

(作者系绩溪县政协文史委主任。本文插图一由丁晓文提供)

【责任编辑:zhanglingyan】

用户评论

已有0人评论
    新闻快报 阅读全部
    社会万象 阅读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