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达鼎
微信版第1027期
2019年6月,位于狸桥镇与江苏省交界处、金山口之南的南宋太尉刘廷藻墓,被批准列为安徽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关于刘廷藻之身世,宣城、高淳两县古县志均无记载,这可能因为刘廷藻虽出生在狸桥塔山刘村,但一直在高淳茅城长大,而高淳直到明弘治四年(1491)方设县,故两地均未将其收录于史志中。今据刘氏家谱中的记载撰成本文。
一、出身世家大族
刘廷藻,字可荐,行官一,号石沼,别名华国,系宣城县狸桥镇塔山刘氏之四世孙。塔山刘氏乃中山刘氏之后,唐礼部尚书刘禹锡五世孙政,字以德,号中山,郡庠生,生于后唐长兴二年(931),“值五季之末,涉江过溧水,见茅城(即今高淳砖墙)林泉雅秀,遂卜居于是”。其后裔称中山刘氏,以政公为一世祖。
刘政生象先,赠光禄大夫。象先长子、三世宰,郡庠生,任江宁尉,多善政,赠光禄大夫,有文集二十卷行世。宰生八子,其二子维迁居南漪湖北之狸桥昆山,五子纩,字师纩、行红五、生员,赠光禄大夫,生于宋仁宗宝元元年(1038),于宋哲宗元祐二年(1087)迁居狸桥塔山,宰公其余六子分居于高淳各地。
政公六世孙文举,由乡贡进士知山阴县事,赠资治大夫。文举子即七世廷藻,生于宋孝宗淳熙十六年(1189),卒于宋理宗景定二年(1261)。
二、抗金抗元功著
《中山刘氏宗谱》中收录了一篇南宋进士、国子监正字兼经筵官、太子侍读、翰林院编修余安裕撰写的《宋元勋太尉廷藻公刘老先生彝传》,余系江西人,与廷藻公孙乐胜为友,他写道:“裕少时从舅氏谢叠山先生游,谈绍兴以来奇勋,除孟洪、曹友、闻玠、吕文焕诸阃外,功业灿然有光竹帛者,多屈指先生。”又写道:“先生嫡孙、京学生乐胜者,素以诗文擅名江左,且英烈武断,饶有祖风,久欲与之论交,适袖先生懿概,因友属予作传。先生伟绩奇勋,久著天壤,何俟裕颂?且裕江左谫婿,又何能辱先生!瑾述先生一二无勋硕德,为先生传。”余安裕传文写于南宋度宗咸淳元年(1265),即在廷藻公辞世四年之后,相距时间很短。
刘廷藻少时聪慧,善谈兵论侠。宋宁宗嘉定十年(1217),选茂才,中晋守司第一,为江东计度转运使、后被荐至枣阳军事长官孟宗政麾下,作为幕僚,献计设伏,大败金人于干城。经表功即统率忠顺军,守唐邓有功。理宗绍定二年(1229),统领汉阳军驻屯德安。壬辰年(1232),会宋合元伐金,奉诏兼淮南制置副使,驻守扬州,并作庐、凤诸路救应。绍定六年(1233)大败金人于白公庙,收复蔡州城,并献金俘于太庙。论功行赏,封淮南制置大使,仍居扬州,提调江东浙西京胡军马事。淳祐七年(1247)边报日惊,郑清之表荐赵蘷督视江淮、江东、浙西、京胡兵马粮饷,经略冲边,并下诏由刘作诸路先锋。廷藻公伏奇兵,擒敌首领数人,边界始得安宁。遂诏晋封少尉,赐佛像、恢飞鱼服、蟒边甲绣、唇刀银瓢加袋各两件。又过了一年,加拜太尉,封二代,荫一子。
宋理宗开庆元年(1259),元忽必烈围鄂州(今武昌),贾似道以右丞相兼枢密院事,督师汉阳为援,但却又密遣宋使向元纳币称臣,围解后上表冒功,帝下诏褒美加九锡。廷藻上疏劾贾似道欺君误国,贾衔恨,遂向皇帝建议罢其官,下诏安置信州。宋州守谢枋上疏,力为申辩,廷藻再上疏请求辞官,理宗温旨恳留,并封太子太保。
其时唐邓守将李雄见元兵将攻城,城濠薄弱,百姓数十万又将拥入城内,守城者关门拒入,危急之时,廷藻公手执宝剑大喝:“守地为民也,如不纳,赤吾剑。”遂放男妇三道入城内。敌兵退后,唐邓百姓各归故址,“皆苍呼而向祠祀”。随之汉阳总兵丧师兵败,连累到士卒及亲属,刘公前往抚慰,并谓:“若此则士心失矣,何以贾勇?”凡在案军籍辄复,对阵亡者,月给其妻子衣食。数月后敌兵复来,诸将士奋勇争先,而获汉口大捷。刘公领军,对遗孤倍加怜恤,其一裨将阵亡,妻携子来投,刘视其为养子,抚养之,并与己子同就餐,孤子母与夫人同住,故而部属“效死者众”。
廷藻统军时,常有中贵奉诏劳军,骑从众多皆需军前供给,为防扰军,他划出专地,“每得阻,入按簿次续给,讫无哗者”。而中贵咋舌曰:“哲而须者,何才辨也。”彰显了他正直奉公不阿权贵的大丈夫气概。
三、晚年德泽乡间
刘廷藻晚年退归故里,角巾布衣,百姓“殊不知其为贵人”。他重视耕读传家,办学馆数处,延请名师教授子侄,各处学子均来投师就学。他同情民间疾苦,在住宅之旁建谷仓数处,丰收年景储粮,遇水旱饥荒,开仓赈济灾民,救活了众多百姓。“一时窖媪园丁走仆樵牧,无不颂美”。余安裕在传文中赞他:“先生虎须燕项,哲面朱唇,剑眉丰腹,遇事果断,且推金结客,不吝肝胆,成大功于天下,显勋名于竹帛者,良有以也。”
刘廷藻逝世后膺祭葬,谥武成,葬东蒋山之白茅冈,即今之金山刘村。其墓前立有石翁仲各一,骡、马、牛、羊、驴、豕各二。夫人魏氏,生于光宗绍熙二年(1191),卒度宗咸淳元年(1265),葬东蒋山之西麓,名石马塘,即今金山口东。距刘公墓里许,茔卫如先生之半。其子于两墓地之间曾建庵,有僧守之,名望云,后改为白云。
廷藻公生二子,长大成(岱嵩),由邑庠食饩,宋理宗宝祐四年(1256)中文天祥榜进士、补四川绵竹尉,有治声,授学士;次岳嵩,阴补工部郎中兼兵部兵外郎,膺乡荐任吉安州。孙三:大成子乐最,补四川绵竹博士弟子员,其后裔居四川。岳嵩长子乐胜,补邑庠生,仍居塔山;次子乐道,补乡贡进士,迁居沙涧。
《中山刘氏宗谱》中曾收录了刘廷藻于宋嘉熙四年(1240)所撰写的序文一篇,在收录的十余首诗中还有一首《贺廷藻公晋太尉》诗:“宋鼎南迁一足倚,先生鏖战血腥衣。军中鼙鼓频频奏,阃外横戈处处旗。寨北蛮荆空穴扫,幕南可汉罄庭犁。皇恩百道褒封日,只为功高竖绩奇”。
四、大族互为姻亲
南宋时,一批朝廷大宦如魏良臣、史弥远、史嵩之、吴渊、吴潜、唐泰岳等与狸桥地区有很深的渊源,而刘廷藻与这些官宦大族皆有姻亲关系。参知政事魏良臣生于高淳南塘,少年时随家迁居狸桥昆山之南,为官后常来乡间,曾写下了著名的《昆山金牛洞记》文,其家族墓地在昆山南之道山。刘廷藻夫人即是魏良臣季女。
金山口刘廷藻夫人魏氏墓地
吴渊、吴潜家族与刘家亦有血脉关系。南宋绍兴年间,刘氏茅城刘绛(刘廷藻曾祖父纩公之长兄)之女,招宁国人吴丕为夫,生子吴柔胜,后金榜题名中进士,柔胜生四子,源、泳、渊、潜,而渊、潜均中进士,史称“吴门三贤”,其祖母刘氏被封为燕国夫人,故廷藻与他们是姑表中亲,而刘公之次子岳嵩娶吴渊季女为妻,又成为了儿女亲家。
吴渊于宋嘉熙四年(1240)为刘氏宗谱撰序文一篇,文中提到:“我先大夫正肃公,为刘氏甥,生渊兄弟,渊以樗栎之材,备员政府,久矣夫不获与外家戚属叙世谊矣。嘉熙庚子岁(1240),适中表兄官太尉廷藻者,于归田之后,追思祖德,恐世历久远而氏族混,宗法废,子孙莫知其所自来也,爰作家谱以传后,命予为之序,予曷敢辞。”吴潜亦于宋开庆元年(1259)为刘氏宗谱作序文一篇,文中道:“先太师正肃大夫,聘于刘,潜之祖母燕国夫人,师绛公女也。”
廷藻孙乐最,娶四川制置使余玠孙女。廷藻孙女嫁本乡金山唐氏始祖、宣州节度公唐泰岳之孙唐松谷。
史弥远与侄史嵩之宋末均权倾朝野,两人后裔均居狸桥,亦存墓地。刘廷藻长子大成娶史弥远子临安守史岩之之女。
如今刘廷藻后裔分居塔山刘村、昝村沙涧刘村、卫东夏家渡、高淳固城镇刘村等地,人口共一千多人。
(作者系狸桥镇退休干部、宣城市历史文化研究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