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中心|电视点播|专题专栏|视听|长三角 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水阳镇古属昭亭乡考
来源:《宣城历史文化研究》微信版 作者: 发表时间:02-09 15:27

袁晓明

第1084期

宣城市水阳镇位于宣城市北、南京市高淳区、芜湖市湾沚区以及马鞍山市当涂县的交界地,辖区范围主要为肇始于三国孙吴时代的金宝圩,此外还包括民国时期围垦丹阳湖形成的高宣圩里的一块飞地光明村。集镇区于唐中后期形成市镇雏形,到宋代中期即发展成了宣城县北部的主要市镇,是名副其实的千年古镇。

作为一个底蕴深厚的千年古镇,其历史沿革的研究历来为地方文史爱好者所关注,说法也是千奇百怪,不一而足。其中一九九五年出版发行的《乡镇史话》在介绍水阳镇历史沿革时,判定水阳镇清代属于嘉禾乡。其后,这一说法便被广泛引用、推介。近年来,随着地方文史研究的不断深入,发现宣城县古代嘉禾乡并不在宣城北,而在宣城东。至于今天的水阳镇,在古代则是属于昭亭乡。

古宣城县十三乡概况及方位刍考

清嘉庆《宁国府志》卷十二《舆地志》对宣城县所领乡制的沿革情况有如下记载:

“唐开元间,宣州乡一百六十七,元和间一百九十五。”至宋代,宣城县有 “二十四乡,太平兴国间一十五乡,元丰间二十三乡。” “《嘉靖府志》载宣城宋十四乡” 。因十四乡中 “宋有上昭亭、下昭亭,元时并省。”“乡所管曰社,元易社为都,其余乡名及数历代相沿。”

故宣城县自元代始,县以下有十三乡,乡以下统都,都下分里。嘉庆《宁国府志》卷十二《舆地志》,对宣城县十三乡的名称以及所统都、里情况也有概述:

宣城县领乡十三,统都五十一,里二百二十三。

清流乡,一都至九都,凡一十八里;凤林乡,六都至十都,凡一十四里;昭亭乡,十一都至十七都、凡四十一里;宋有上昭亭、下昭亭,元时并省。昆山乡,十九都至二十三都,凡一十八里;旧有十八都遭水荡啮,凡七里,近焦村滩是也。射亭乡,二十四都至二十六都,凡二十一里;嘉禾乡,二十七都至二十九都,凡一十七里;四望乡,三十都至三十一都,凡一十四里;兴贤乡,三十二都至三十六都,凡十九里;千秋乡,三十七都至三十九都,凡一十一里;长安乡,四十一都至四十三都,凡一十七里;仁义乡,四十四都至四十七都,凡一十里;宣义乡,四十八都四十九都,凡三里;留爱乡,五十都五十一都,凡七里。

据府志所述,咸丰年间,宣城县乡、都沿袭旧制,只改里为团。

但是,千年以降,府志、县志并没有记载宣城县十三乡的具体方位,而且十三乡的名称也多数失传,致使我们无法确认现宣州区各乡镇在古代究竟属于哪个乡。因此,目前宣州区多数乡镇的历史沿革,从严格意义上来看,存在模糊说不清的地方,这给地方文化史的研究带来了困惑。

为了考证古代宣城县十三乡的具体方位,宣城历史文化研究会副会长石巍先生多年来对地方家谱和出土的碑石铭文做了大量的收集和研究,提出了他的考证结果。

宣城县乡、都方位刍考

石巍先生的考证虽有待进一步完善考据,但他依据现有墓志和家谱等文献作出的判断和推定,基本勾勒出了宣城县古代十三乡的大致方位,这为宣州区各乡镇研究所在乡镇的历史沿革指出了一个方向。

水阳镇古属嘉禾乡之错判

根据石巍先生的推断,现水阳镇辖区从宋以来属于昭亭乡,但官方出版的《乡镇史话》在介绍水阳镇历史沿革时,却判定水阳镇古属嘉禾乡。两种说法南辕北辙,孰是孰非?

《乡镇史话》第103页在介绍水阳镇的历史沿革时是这样表述的:

“水阳镇古称龙溪镇,……明朝时,曾称宁都镇。古镇横亘水阳江两岸,街道繁荣,如双龙戏水,故又称双龙镇。……水阳镇建制较早,据载清代改双龙镇为嘉禾乡,辖三都十七里。”

当我们查遍万历《宁国府志》、嘉庆《宁国府志》以及光绪《宣城县志》,宣城县北七十里地方的市镇,记载的只有水阳镇,从明代至清代市镇称谓并无改变。所谓“龙溪镇”“宁都镇”及“双龙镇”的称谓,在府志和县志中从未记载。金宝圩内保存至今的家谱如《宛北刁氏宗谱》《廊山马氏宗谱》《白沙刘氏宗谱》《官濠唐氏宗谱》《陷马刘氏宗谱》《化成陈氏宗谱》《龙溪西镇袁氏宗谱》等地方文献均无“龙溪镇”“宁都镇”及“双龙镇”说法,只记为“水阳镇”或“水阳西镇”“水阳东镇”。而且,在水阳镇民间口耳相传中,也从没有“龙溪镇”“宁都镇”“双龙镇”的说法。

另古代市镇并不是所谓“建制”,只是一个点,具体指的就是聚落、一个铺递,且有市面贸易的地方,如宋周邦彦就称水阳镇为“水阳聚”。而乡才是一个面,市镇与乡是从属关系,即乡中的一个有贸易的聚落,这是基本的常识。况府县志一致确认,宣城县乡、都名及数由宋至清一直相沿,并无“改镇为乡”一说。

此外,现水阳镇所辖金宝圩在清末划分为二十四团,这源于咸丰间改里为团。因此,由清而上,金宝圩内应该有二十四里。对此,当地老人有口皆碑,也有光绪《宣城县志》记载为证。

显然,《乡镇史话》中所谓“清代改双龙镇为嘉禾乡,辖三都十七里”的说法,是为子虚乌有,有违史实。

从古代府县志看昭亭乡方位

今水阳镇在古代属于什么乡,其实在府县志《疆域》《舆地志》《山川》中是可以找到线索的。

清光绪《县城县志》卷二《疆域》对于清代宣城县北部的疆域形势作了这样的描述:“宣城县为宁国府附郭首邑,东西广一百二十里,南北袤一百六十五里。”“北一百五里至黄池镇河中太平府当涂界,东北七十里至水阳水碧桥江宁府高淳县界。”对照清嘉庆《宁国府志》卷一《疆域表》郡县篇,二者是相吻合的,而且,从宣城府县志来看,自宋而下,宣城县北部疆域形势基本稳定,没有明显变化。

清嘉庆《宁国府志》卷十三《舆地志·冢墓》有记:“九女冢在城北九十里下昭亭乡。《嘉靖府志》按:九女冢即九女墩,见《古迹》。”

而在嘉庆《宁国府志》卷十二《舆地志 ·古迹上》“九女墩”词条中则作了更为详尽的描述:昔有九女遭水难,抱团溺亡,九女尸身相抱,逆流而上,至楚王城侧止。有当地人见此惨状,将九女尸体打捞上来,而“其尸抱结”难分,遂就地掩埋,后人将此地称作“九女墩”,所葬冢墓则记为“九女冢”。时在唐代。

依据府县志所记宣城县北部疆域形势,以及府县志关于九女冢和九女墩的记载,宣城县北九十里的地方应该就是黄池镇一带,这里在宋代时即为下昭亭乡所在,亦即元代以来的昭亭乡最北面。

清光绪《宣城县志》卷四《山川》记载:宣城县北“稻堆山西北为焦村滩,竹塘、野猫沟、东门渡诸水皆注于此。前代山水冲决民居,荡析为滩,今宣城无十八都。”

今水阳镇最南部管家村所辖范围,恰好在县志所描述的古代十八都区域范围内。现在的管家村所辖范围南起东门渡,北止管家渡。1949年之前,这一带尚不在金宝圩内,这里分散着遮浪圩、王公圩、葛家圩、杨家圩四个小圩和开阔的焦村滩荒地。明代,焦村滩荒地上无人生活、耕作,只是金宝圩附近村民以及四圩村民放牧牲畜的地方。清末以来才陆续有移民来迁,在焦村滩上开垦种作,这里才有了人烟。从1949年开始,金宝圩大兴水利兴修,到1954年春,管家村所属四圩一滩才全部圈入金宝圩内。经过一百多年的开发,如今焦村滩荒地已全部被改造成了农田。

依据县志的记载,以及管家村沿革变迁,可以确认今水阳镇管家村及以南附近一带即为古代十八都,且当时并不在古金宝圩范围内。而紧邻十八都的北面,是今水阳镇吴村和裘联村所辖区域,这里原为古金宝圩的最南端,这里应该就是十七都。

从古代府县志的有关记载可知,古代昭亭乡南起金宝圩最南端,北止黄池镇,东西包括了水阳江两岸以及裘公河两岸地区,今水阳镇处于古昭亭乡之中。

地方家谱证实水阳镇古属昭亭乡

据《龙溪西镇袁氏宗谱》记载,古金宝圩最南面圩堤为金宝圩十二料之“鸟官料”,由水阳西镇袁氏家族负责兴修、防汛及日常维护等圩务。同时,这一带属于十七都。这在袁氏宗谱之《金宝圩鸟官料公缘起并鼎建公屋碑记》中有清晰的记载:

鸟官料在全圩为上游,即孙吴旧筑堤埂,自唐突陡门至焦公凸,共计三仟叁佰余弓。上承桐、汭、宛、句之水,由新河建瓴下注,堤埂最为冲要。

去冬,众以伏龙庵湫隘,遇有堤务辄僦民居,十七都埂购有公基,议建公屋三楹,今春三月落成,计费银币肆百余圆,皆公产盈余,各业佃未费一钱一粟。

碑记中这两段文字证实:袁氏执埂鸟官料在金宝圩最南面,这里的圩堤属于十七都埂段,袁氏利用十七都公基兴建了鸟官料圩务所需的三间公屋。

根据县志记载及地方老人回忆,金宝圩南部范围,其东面由南向北依次为汤湾团,徐村团、沙石团、总管团、埒上团、龙兴上团、龙兴下团等。其西面由南向北则依次是井湾团、张湾团等。由碑记可知,邻近金宝圩南埂的汤湾团、徐村团、井湾团、张湾团等,当属于十七都,包括了今吴村、裘联南部、徐村、新庆、坊桥东这一片区域。

由十七都向北,应该就是十六都。这一推定又在水阳镇《陷马刘氏宗谱》里得到了印证。

水阳镇陷马塘刘氏始祖为北宋名臣刘琦,刘琦六世孙嗣武公(讳蜚雄)于南宋末由宣城城东土山(明以后称玉山)徙居金宝圩埒上,即今水阳镇银光村。“陷马塘刘氏”迁金宝圩埒上至明代,已然繁衍为大家族,刘氏子孙生活的自然村落分散于埒上方圆十几里一带,这里处于金宝圩中心范围,古时属于埒上团,其南边为总管团和沙石团,东边为龙兴上团和龙兴下团,北边为金宝圩中堤(当地人称扁埂)。

在陷马塘刘氏宗谱之《埒上宗祠记》中有这么一段文字:

祠祀例,以三月朔日开祭,年五十以上者得陪祭饮福,但须肃衣冠、禁喧哗。又十月朔日亦祭,缘古时编甲纳粮,我族系十六都五团一姓独占,故以是日当他族乡饮之礼,一举两得者也。

这段文字主要是介绍刘氏宗祠的祀例,但不经意间却将埒上一带古代时地处于十六都的区域方位向后世作了交代,为我们确认今水阳镇古代属于昭亭乡提供了有一个无可辩驳的依据。且自汤湾团向北依次至埒上团,恰好为第五团,宗谱所述与府县志记载完全一致。至此断定,金宝圩中心一带的埒上团、总管团、沙石团以龙兴上、下团等当属于十六都。

古代昭亭乡统十一至十七都,其十七都在金宝圩南,十六都在金宝圩东。由此亦即可以确认,水阳镇所辖金宝圩地区自宋以来属于昭亭乡,而非嘉禾乡。

嘉禾乡在哪里

那么,嘉禾乡到底在哪儿呢?石巍先生依据宣城《华谷徐氏宗谱》判定,嘉禾乡就在今孙埠一带。

在宣城《华谷徐氏宗谱》中,收录了明代初年承务郎、监察御史施惟恭所撰《重修笪岳陂记》,其中记叙了佟公坝下游嘉禾、长安、射亭三乡千百顷良田阡陌相连,而佟公坝自宋筑成以来的兴废关乎三乡民生的历史。由徐氏家谱中这一文献记载可知,古代嘉禾乡当在今孙埠镇一带。

“嘉禾乡”的地名直至解放初还被保留了下来,在解放后的官方文献资料《中国共产党安徽省宣州区组织史资料(1927.8—1987.11)》第四章第五节之三——划乡建政至公社化前阶段,中共水东区委(1952.7—1956.3)所辖十一个党支部中,就有嘉禾乡党支部,嘉禾乡党支部是1954年10月建立,驻地鸽子庙。1956年3月划归孙埠区委。

尽管解放初嘉禾乡的区位与古嘉禾乡并不完全一致,但古代嘉禾乡在宣城东,这是确定无疑的。遗憾的是《乡镇史话》忽视了这一现成的文献档案的应用。

古代昭亭乡辖七都,凡四十一里,南北跨越一百二十里,东西包括了金宝圩和现芜湖市湾沚区的新圩、咸定圩等广袤的圩区。水阳江干流从她的东边流过,水阳江支流裘公河从她的中间穿过,将大小圩田连成一片,这在当时的宣城县是区域范围最大的乡,也是统都最多、人口最密集的乡,从宋代至清代,这一区域在古代宣城县的社会经济生活中显然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当我们确定了昭亭乡的方位以后,新的问题又等待着我们继续研究。如,当今水阳镇所辖的金宝圩在昭亭乡七都中占有几都,每一都大致的区域范围又是怎么划分。另外,据老人们回忆,金宝圩内划分为二十四团,这在光绪《宣城县志》中也有记载,但因为一些地名的变更和湮灭,导致县志记载和老人的回忆有一些不相一致的地方,而且,二十四团的大致方位又是怎样的,所有这一切,还有待进一步考证。

我们坚信,随着古代碑石铭文的重见天日和历史文献的不断发掘,以上问题的研究一定会有新的突破,水阳镇的历史沿革也将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而逐渐清晰起来。

本文原载《宣城历史文化研究》2021年第4期

(作者系宣州区水阳镇人民政府干部,宣城市历史文化研究会会员)

【责任编辑:zhanglingyan】

用户评论

已有0人评论
    新闻快报 阅读全部
    社会万象 阅读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