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中心|电视点播|专题专栏|视听|长三角 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泾县郭峰王氏世谱浅述
来源:《宣城历史文化研究》微信版 作者: 发表时间:05-26 16:02

徐劲华

第1047期

民国版《郭峰王氏世谱》在谱林中独树一帜,对祁门王璧后裔衍传记载得非常详细,可以作为研究江左王氏众多分支世系脉络的宝贵参考与补充。本文就谱中所载大要进行了一些摘取和浅述,突出一些重点,以利关心谱牒的读者能快速地窥知该谱精要,也方便王氏宗亲在手中无谱的情况下得知一些《郭谱》的大概内容。

谱之概述

按民国辛酉版维坤序知,《郭峰王氏世谱》(以下简称《郭谱》)首成于明嘉靖丁巳年,继之于明万历乙未年,时为两册;三修于清康熙甲辰年增为四册;四续于清乾隆壬申年补为十二册计四十八部类;后经兵燹患乱越一百七十余年方能续修,即于民国辛酉年五修,得成三十二卷。

其卷一为谱之总要,内列鱼龙字号、新旧十七序、谱说、凡例、家规、宗法、世系图、像赞、居址图等十几个部分;卷二为宗门内要,有列传考、人物行述、寿叙、墓图、捐输与修谱执事名录等;卷三为王氏历代世系表,祁门王世系分蘖流迁在此卷记载得尤为清晰。卷四以下则为《郭谱》各分支世系,按五代一提降世而下,条清缕晰,将自郭峰王氏始祖昌三公至民国辛酉年达懋字辈四十四世裔孙凡约三万二千余人明刊在册。该谱内容丰富,装帧大气,编排醒目,保存完好,深得见者赞誉。

正如谱中诸序所述:“是谱法兼欧苏家规训戒森严,克承先志据实传真,先代渊源之所自支派之流传昭穆,以叙亲疏以别礼让,文武簮缨硕德懿行,一展卷而瞭如指掌朗若列眉,皆可得而考焉。……统系不遗,训戒昭然,族属以联,昭穆以叙,展卷犁然,俾人人求仁,礼孝油然而生,斯人心可维,世教可翼,非一家之信史也哉!”

氏之源流

天下王氏溯其源,无不出自姬、妫、子三姓及少数外族改姓,而以姬源为最盛,盖因其后裔众矣。据《寻根问祖》与《郭谱》合判,高辛(黄帝之曾孙)以下传三十九世至周灵王太子晋,姬姓自太子晋以下分流改王姓,继十七世至王元,避秦乱居瑯琊郡,是为瑯琊王祖,其弟王威居太原是为太原王祖,由此成其王姓两大主脉。

郭峰王氏属瑯琊王支,祁门王璧八房后裔,谱系源流十分清晰、完整,且对旁系支流、分迁也尽量注明、不失踪迹、以供参考,可以看出是谱史记资料的真实、宝贵。按是谱王氏世系总表可知,王元下传十一世至王导,是金陵江左王氏之始祖,再传十九世至王璧,是祁门王祖。王璧下传五世至延永,迁居贵池,阅八世至永二,迁泾县大成都寨峰,再五世至昌三,赘梅氏居郭峰平田,是为郭峰始祖。即昌三是为璧公十九世孙,是瑯琊王祖元公第四十九世孙焉。

昌三公下一子玄二,赴任四川巴县教谕,四孙进、福、德、庆,明洪武十八年间因国法峻苛,长孙进生一脉因顶负税粮,全家被抄没充填陕西宁夏卫戍,仅遗第七子迫隐青阳,改姓免祸,是以长房一支在谱中无迹,仅有福、德、庆三支脉系以传。四孙以下经寿、原、和、芳、林五世,为避免辈序紊乱,失之尊卑,于明嘉靖初议修谱时,遂举“文良兴学道,世继必光隆,维有德之懋,可思祚曰崇,国祯启景运,廷士进时同,汝志允全用,大家一本通”四十个字辈以序长幼,谱上载至“懋”字辈,今已传到“曰”字辈。

族之衍散

郭峰王氏自进、福、德、庆四孙散枝开叶,逐步发展,由平田向附近扩基,先是罗文村、背屋村、学屋村,继之黄栗树、莲花形、葫珑墩,再向大小两坑及珠山、雪岭、银峰等地衍射。

进生公一支赴陕后惟留一子在青邑小竹港,取其天祖桂一公之名改桂姓。清乾隆后,仍回宗改姓王,并于清乾隆间 迁居一支至南陵奠安(春榖涧西奠安)。又一说安吴王乃为进生裔,查无据而罢。因年代久远,加上山水阻隔、信息不通,经济条件有限,此支后裔始终未能在谱上接续上来。

福生公一支有保寿、宅寿、安寿、定寿、善寿、立寿六子,公原、佑原、三原等十七孙,到了曾孙辈已有36侪,玄孙辈71英了。其在该域内扩据村落有:山水堪、大园里、庄官门、三官门、珠山头、珠山塘、雪岭脚、庄家宅、扶家宅、新路上、独孤宅、下村等处;外迁有:三原公为北贡庄里祖,生原公为坎上祖,积芳公为当涂湾坳里祖,浩原公迁太平泾阳乡祖,再林公太平长寿乡祖,玉芳公泾阳乡祖,客芳公太平府祖,学寿公迁青阳东乡青坑祖。

德生公一支有祖寿、宗寿、林寿、真寿四子,政原、仁原、鼎原、义原等十孙,其后发展平稳,至清时人数尤众,占印版最多。其中,四至五卷为三分共有,六卷至三十二卷德分独占十四卷,由此可见一斑。其在域内扩据村落有背屋、黄栗树、竹科里、堪上、葫芦墩、沙塘里、黄堪、平田、莲花形、黄金田、长冲里、阴边、毛竹棵、三甲园、磕契里等处,外迁有:金和公石井坑祖,蒋芳公西贡墈上祖,珪芳公西贡榨里祖,晏原公青阳熖山祖,兴溪公为青阳阳坦坑祖,兴钗公为青阳宋冲村祖,兴葢公迁六安,兴国公为宣城塔水桥祖,兴润公为铜陵横埂祖,兴聪公为宣城桃花园祖,世结公迁铜陵白茅岭,继保公为繁昌北乡祖。

庆生公一支有积寿、和寿、稜寿三子,澄原、淳原、洪原、珠原等八孙,后裔绵延不绝,代有杰士,扩据村落有:学屋、罗文村、柳溪、小坑等地,外迁为祖的有起芳、兴孟二公为宣城小冲祖,马芳公为宣城陷马塘祖,兴绍公迁繁昌马塘冲为祖。

另外查世系表,迁出外地信息不详及无回音的尚有数百人,因其地域广泛、记录不详而无从追踪查考。如迁徙在本省的有南陵、铜陵、舒城、桐城、贵池、繁昌、当涂、马鞍山、宣城、宁国、巢湖、合肥、霍山、淮南等地;迁徙外省的有江西、河南、河北、湖北、江苏、浙江、湖南、山东以及黄河沿岸等地,其中尤以迁河南的为多,达50余记,近百人。

上述外迁人员绝大多数没有下文,说明都与老家失去联络,无法再续上谱;好在有繁昌红花山、当涂湾坳村、青阳阳坦坑、青阳熖山、太平长寿乡及境内的石井坑、庄里、八字门等地在民国续谱时尚有接续,也算幸事。

宗之规范

翻阅《郭谱》深感古人行事之严谨,规矩之严明,垂范之肃崇,无一处不体现他们对待宗谱的尊重与恭敬。从遣词用字、捉句行文、取材叙事,到铺序定章、编排布版、装帧保管,都可看出他们对家谱的重视程度和严谨态度。

一至三卷是总谱,将族之发脉、人物衍替、成谱之况、祖宗成就、祖德之誉、孝悌睦族、家规之约、家风家教、族产墓地等全族的源流、规矩、德望和荣耀尽都刊载其中,让后人拜阅后深感钦佩、自谨、自励与自豪。卷一最重要的是十七篇序文,其中民国序三篇,康熙序七篇,乾隆序五篇,万历序两篇,惜缺明嘉靖序,未能得窥其故。细细拜读这些序文,就能置身于那个年代环境,对那时的人文、社会、条件等有一些些了解,从中可见祖德之隆、创业之艰、成谱之难。也可感受到历代祖辈对传衍血脉宗风、德品声誉的呕心沥血和孜孜以求,感受到他们对尊祖重孝、和亲睦族的言传身教和持之以恒,更感受到他们对弘扬传统、振发家声的忠贞不渝和砥砺前行。

卷一中还有24幅画像,其中13幅是全身像,这在家谱中也是不多见的。且每幅画像都配有赞语,字字珠玑、笔笔精湛,这说明郭峰王氏对祖上的尊崇程度和对《郭谱》品味的看重。

此外,谱中列有家规十三条,皆为当时做人的规矩之要,虽其中有两条(肃闺阁、戒僧道)已时过境迁与今不合外,其余要求都仍可借鉴。谱中虽未列家训,但编有《家训引》,以期后续能增补之。说明《郭谱》编排要旨仍将敦教淳风、正人重品放在第一位,期冀子孙律己严规、正派做人、懿德举善、垂范后世。

为使后人便于查阅,是谱按分而排,按支而列,虽依欧式五世一提,却为便于上下衔接,每换页重复一世名,由此使得上下页总有一世复列,每页实际上只有四世,这样虽增加了版面占有量,但加上天头注明的父子附引,不会出现因同辈同名而引起交叉紊乱的情况,详引清目,规圆矩方,为其他家谱所不能及。

此外在排版、装订方面也有鲜明特色。是谱采用大八开版,长宽比为31cm×22cm,天头地阁位置留出很宽空间,给人看了非常舒服,显得十分大气。线装四订、箍边、包角,每套谱按千字文顺序编号标识、依分支房号对应领放,樟木箱保存。

赞之可珍

谱赞是《郭谱》的一大亮点,在浩如烟海的中华谱林中独树一帜,谱赞之多、内容之丰富是别的家谱不能与之比拟的,受到谱牒专家的一致好评,从而也形成了《郭谱》自有的特色。

除了卷一的24像赞和卷二的19传,14行述,14寿叙外,共有谱赞368篇,都是历代后人对前辈的称颂、赞扬、景仰之语,少则8字16字,多则300~400余字,主要是对受赞人的品德、性格、行为和所做事迹的肯定与记叙。

如对斯人品德的赞誉:襟怀澄澈,气概嶙峋;智以养德,仁以爱身;族属绵延,皆公之灵;令德悠悠,千载不泯。

对斯人才干的赞誉:资禀清高,超群拔萃,梁栋长材,瑚琏重器。涉猎诗书,涵濡道艺;遂展奇谋,迺蹢膴仕,为国牧民,除奸革弊。抚子劳心,催科政美,殚尽公忠;保全富贵;树绩清朝,扬名后世。祖宗光荣,子孙昌炽,俯仰二仪,怡然无愧。

对斯人施助济贫的赞誉:德由仁立,仁本义生,施谷赈贫,仁人德音,朝廷旌以冠带,乡邦颂其吉人。淳朴以褆躬,勤俭以贻训,捐谷赈饥,梓里沐惠芬。

对斯人性格笃厚的赞誉:翁乡之愷悌人也,其性慈良,其风朴茂,不识机智,不知诈伪,见有贫者辙粟之,遇有困难必怜之,心无物我之间,誉留乡曲之中,诗云淑人君子怀允不忘,其是之谓乎?

还有:赋性刚直,立意和平,有昂昂凌霄之志,无纤纤芥蒂之私;英年豪迈,胸次磊落,虽与物忤,过即忘而未之有留也,以故乡党之间咸服其直而颂德无穷焉。此其光明俊伟何如哉,其善绳先烈克昌厥后也允宜。等等,难以枚举。

这些赞语至今看来都会不断给人以激励、启发,鼓舞人们奋发向上、正道进取,重德持家、舍己为人,从而对祖辈们凛然正气、修身养性、急公好义、质朴勤俭、好学有为、乐于助人、爱国爱家、正直笃厚、尊祖重孝、和亲睦族等品质与风格景仰不已、勉而学之。

传说之有趣

据《郭谱》所载及宗内耄耋所传,郭峰王氏繁衍历史中留下不少有趣的故事和传说,现摘取一二以佐兴致。

郭峰八景堪比武陵佳境:谱载距县六十里,高数百仞,作镇西境,上有八景:炼丹锅、通天洞、仙人桥、義公石室、郭洞墓、龍角井、绝顶泉、望江墩……又有清虚庵,庵内供有郭明王像、观音罗汉韦陀诸像,每逢大士斋期,仕女香花络绎不绝,春秋佳日游人题咏甚多……不异武陵佳境……称乐土于一方,夸盛族于千古也。”

郭洞先生的传说:昌三公第七代孙王爵,字希義,号郭洞,少事刀笔声闻六郡,顿后省破幡然改过,拜余姚绪山钱先生门下,出则讲学于水西,归则敛身于郭洞,静养性真,默悟圣道,虽数日绝烟火之门,何垂情于物外味色之扰;……歌咏绝句之诗,履涵道德之体,圣经贤传之旨皆悉参透,四书五经之蕴无不讲明精微,故上官闻之屡加奖励,及至正寝时,月未餐食,红光满面,气度雍雍,馨香遍室;殁后三日,内抬在郭洞,忽自焚化,绝无灰迹,时人号曰登仙,勒有墓碑志为证。

良佐公转聪明的故事:良佐公小时候十分呆笨,七八岁了还不会讲一句完整的话,天天跟在别的小孩屁股后面贪玩,不知回家。送进私塾读书,三天认不得一个字,哄诱打骂不起一点效果,父亲实在无奈,取刀扬言要杀了他,吓得他钻入地板下死不出来。三四天后,母亲终于忍不住劝他出来,他也不出声。七八天后,母亲再也忍不住了,哭诉道:“儿呀,你就算死也要见见天吧?”谁知,听到小良佐在地板下说:“娘啊,只要你们不打我,我不仅要见天,还要参见天子呢!”吓得大人们诚惶诚恐把他请出来,从此人变得聪明精神了,读书日日精进,一连冲破府试乡试会试,得中高元。要问他为何这么多天在地板下没有饿死,反而会变得聪明了呢?他说,是吃灰瘪虫吃的!

磕契里的由来:梅村出来二三里地,有一个小村子叫“磕契里”,元朝至元年间,昌三公入赘梅氏三年后,决定发奋创家立业,遂携夫人梅戌娘移居郭峰平田。因苦于无山场可依,发展受限,于是向岳父岳母求告,岳父母心疼女儿女婿,就把对面大荣峰至学堂山一片山场地契交给他,算是补给他们的陪嫁礼。昌三公千恩万谢道别后回程,谁知在刚出村不久,就被得知消息的大舅哥气吁吁地追上来要取回地契。昌三公跑了一段路,急中生智在拐弯处把地契用一块大石头磕住藏在路边,不紧不慢空手迎向大舅哥,大舅哥见没有什么懊恼而回,昌三由此得到地契。其后裔为了纪念此事,移居几户在这里建立了一个村子,起名就叫磕契里。

参考资料:

1.民国辛酉版《郭峰王氏世谱》,民国二十二年王维坤、王文机编著。

2.清.道光己亥版《泾县王一本堂总录》,道光十九年王慕堂、王树棠、王辛园等编著。

3.清.嘉庆版《泾县志》(2004年再版),嘉庆十一年洪良吉、李德淦编著。

(作者系泾县诗词学会副会长、安徽省诗词学会会员)

【责任编辑:zhanglingyan】

用户评论

已有0人评论
    新闻快报 阅读全部
    社会万象 阅读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