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中心|电视点播|专题专栏|视听|长三角 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晚清谱牒大家周赟和他编纂的家谱(上)
来源:《宣城历史文化研究》微信版 作者: 发表时间:06-01 15:38

高生元

第1152期

周赟(1835—1911),字子美,号蓉裳,宁国胡乐人。4岁习经祖父膝下,7岁能诗,9岁作《六声图》,12岁考中秀才,时称“神童”,16岁开学馆。太平军入境宁国,他参与地方团练与之对峙。曾被太平军俘获,在军中七个月,后逃脱。同治三年(1864)乡试中举,历任青阳县教谕、宿松县训导和徽州府学教授。授奉政大夫和蓝翎同知衔。他反对封建礼教,反对溺婴和妇女缠小足,撰《小脚十害歌》,遍谕广劝。捐俸禄建育婴堂3个,保赤堂17个。曾编纂《青阳县志》《宁国县通志》《九华山志》,参入编修《安徽通志》;创立“六声韵学”,宣统二年(1910)辞官归里,翌年六月病逝。著作有《山门新语》等。

周赟是一位谱牒专家,在皖南一带主持编纂过多部家谱。聘请纂修族谱者润笔费一般为100两银,周赟只收40两,余60两退还该家族,用于建立保赤堂,抚养孤寡。同时设立保赤堂章程,设立固定资产,如房屋、田地等,以田地租金、及捐款捐物为经费来源,家族确定专人管理。笔者经20余年的搜寻,获得周赟编修17部家谱的信息如下(按编纂时间顺序):

1、绩溪霞间高垂裕堂支谱,4卷

同治十年(1871),周赟37岁,始编 《绩溪霞间高垂裕堂支谱》,成于光绪六年(1880),四卷。绩溪高姓始祖 : (唐) 绩溪县令高戬。分派祖 : (元) 高顺,讳若思,字子敬。霞间始迁祖 : (明) 高富宗,字友润。

这是周赟第一次编纂家谱。

2、《梁安高氏宗谱》,12卷

光绪四年(1878),周赟44岁,主要研究琴律切音,并协助绩溪高氏纂修《梁安高氏宗谱》。此谱又称《绩溪高氏宗谱》。良安,南朝梁大同元年(535年)析歙县北部置,县名取美称、吉利语,谐音为梁廷安定,故又写成“梁安”县。故治位于今安徽绩溪县城华阳镇东500米,属新安郡。梁太清二年(548)侯景乱时废梁安县。《太平寰宇记》载:绩溪“永泰二年(766年)置。”

周赟于光绪三年(1877)为该谱撰写的序言曰:“昔高士廉著《氏族志》,直合天下之谱而修之。则高氏之自修其谱,其郑重分明,不待言矣。夫谱法备于宋,而盛行于徽宁。徽宁之人聚族而居,虽迁徙久远而不失其宗,有祠堂谱牒故也。……高氏自迁绩千有余年,簪缨继起,然有分修抄本之谱,而未尝有统修印本之谱。及咸丰间粤匪之变,而旧谱稿复凋残于兵燹之余,此则高氏之修谱为尤亟者也。同治壬申夏,余过梁安,晤高氏诸君,咸欲修谱,而以旧稿残缺为忧。余谓旧稿残缺,则修之更不容缓。”可见,《高谱》历史上曾多次续修,只是“咸同兵燹”而谱牒被毁。

周赟为高氏谱撰写了序言,还为分布于绩溪、歙县、昌化三县居住地24个村落撰写风景诗110首,该谱中留存周赟所作诗、联约130首(副)和许多“记”“传”等文章。

3、《古校头周氏宗谱》,16卷,首1卷

光绪六年(1880),周赟46岁。周原纂《古校头周氏宗谱》,周赟协修。此谱主要记载绩溪周氏二房十九世积荣公在明成化年间(1465—1487)迁校头后的繁衍发展。

4、宁国《中川周氏宗谱》,敬爱堂,6卷

光绪七年(1880),周赟46岁纂修。该谱为周赟家族本宗之谱,请李鸿章作序,状元洪钧撰跋。

李鸿章撰写的序曰:“考周之先始于后稷,实出帝喾元妃,太公迁歧,国号周武,遂以为有天下之号。平王东迁,别封其子于汝。人谓之周家,因以国为氏。孔子时有周舍仕晋,赵简子及汉以来,忠孝贤哲,公侯将相,史不绝书。唐僖宗朝有讳垚者,世居饶之鄱阳,为歙州刺史,歙人爱之。任满值黄巢之乱,遂家焉。有三子后皆蕃衍,是谓徽宁周氏始祖。长公迁旌,十九世明初隐士载德公再迁中川,号小桃源。其地山水清奇,产人多聪明寿考然率高古有祖风。”

《中川周氏宗谱》记载,旌德县周氏载德公,世居旌城,值元季之乱,读《桃花源记》而神往,以为必有其地。因采药入宣歙万山中,穷历幽阻,初涉一大溪,见溪北断崖千仞下,有桃花片片随水流出,异之,缘崖入谷,则两岸皆桃花,弥山照水,风日交媚。行十余里,一山横裂,流水出焉,笑曰:“桃花源在是矣。”遂自山口溯流而入,果如所谓,豁然开朗,土地平旷……然而山虚水深,古无人迹,行行且止,第见乔木参天,猿鹤飞走而已,其四面洞壑四环,无复出路,周览而归,秘不告人,将举家徙焉。

始祖垚公的十八世孙载德公,讳泰荣,字载德,号懿全先生,居在旌德县城集贤街尚文坊。明初时,待二老百年归山后,携夫人和两个儿子,来到宁国县徽庆乡(今名胡乐镇)中川村居住,号其地为小桃源。

该谱世系传承清晰,内容丰富。家族提出了文教传家,周氏家族制定了《祖训》《家礼》《家法》。《祖训》十条:“孝父母,别男女,务正业,兴文教,畏王法,睦宗族,正宗支,禁溺女,守正道,戒赌博。”《祖训》尤“重文教”。小桃源山川灵秀,不乏聪明俊秀之士。周氏迁来小桃源已四百余年,但科甲与小桃源似乎没有缘分。清乾隆四年,家族长辈饱读诗书的私塾先生绍奋与鸣歧、秦鉴倡议设立“文学会”(即助学基金会),并制定“文学会”章程,号召村中富户捐钱献田,建立文学会助学基金,旨在鼓励青年后生努力读书,奋发向上,对贫寒子弟给予扶助。读书在于交流才能得到提升,古代人进行读书交流的场所被称为文会,文会是地方文人、士绅自发成立的一种较松散的读书、聚会和学术交流团体,以“言规行矩,讲学明道,砥砺名节,宣布教化”为基本宗旨。参加者多为致仕或休假在乡的官僚、举人、秀才以及尚未取得功名的读书人等。绍奋曰“愿后之学者立志欲坚,用心欲专,勿畏难而自阻,勿始勤而终怠,勿欲以耗其精神,勿涉猎而昧其旨。趣尤必敦孝弟,以立其本,积阴德以培其根,则风云际会遇合要自有期。”绍奋邀鸣歧、鉴秦二公倡兴文会,输金捐产,积累日丰。自此,周氏遂以文教传家。

自设立文会数年后,周勖斋公始以冠军入泮(入县学),此后中川周氏子弟先后有15人考入县庠;十余年后,周启楠以超等第一名入选食廪生;数十年后,周启楹选为贡生;百有余年后,周赟始添科名(举人)。至清末,周氏子弟先后考入庠学的生员达20人之多。

5、《金沙许氏宗谱》,10卷

光绪十五年(1889),周赟55岁纂修10卷,首、末各一卷。金沙旧属宁国县安乐乡管辖,1956年划归绩溪县。

《周赟在金沙十景诗序》中曰:宗谱之于里居,既绘为图,又从而名其景,而纪以诗,盖以见祖宗缔造之艰,而惕其继永之志。纪先世钓游之迹,以动其思慕之忱,初非写山水谈风月已也。然灵淑所钟,人文蔚起,名贤所至,泉石有光,则于风景亦未尝无曲,特恐取景之名,既多矫揉,而题诗之名又复假托,往往景之名佳,而景殊不佳;诗之名佳,而诗未必佳,则景与诗皆虚有其名耳。

金沙许氏望族也,与吾族世有姻好。余自总角先大父凤冈公往游,得观龙潭、石镜诸胜,皆佳景也。阅五十载,乃为之图而题以诗。其旧谱十景,皆山水之本名,无所矫饰,惟其景本佳也,惜乎题咏寥寥篇章迹逸。余乃各因其景以为体,分为之为十景。然景佳而景之名固真,诗虽不佳而诗之名亦真,以视景与诗虚有其名者不较胜耶。

6、旌德《仕川喻氏宗谱》,12卷

旌德《仕川喻氏宗谱》,光绪十五年(1889)周赟55岁纂修,喻少彬协理。仕川喻氏始迁祖喻义,字仲宜,原籍歙县西坞里。南宋绍熙年间自歙县西坞里迁旌德县东乡仕川定居。

2012年新修《仕川喻氏宗谱》专载《绵绵不了情》,记宁国举人周赟与仕川喻姓的几段因缘:周赟祖母乃是喻元忠之女。元忠三弟元金之子兆庸乃是周赟叔舅公。宣统庚申年(1910)兆庸夫妻同庚七十大寿,周赟置寿匾“程臻鸿案”相赠。同年春节,周赟在仕川游玩,时喻正宝正值而立之年,执管仕川宗祠内务,与周氏关系密切,应正宝之请,欣然书写中堂一幅相赠,上书唐李商隐诗《春日》一首。

仕川喻家桥,坐落在西凤山下,桥上有三圣殿一座,桥下游500米处建有水碓一处,村民利用水力加工稻谷米面。桥的两岸古树参天,林荫蔽日,桥下流水潺潺,终年不绝。桥首有一座雄伟壮观的关帝庙,威严屹立,霁翳超然,天然胜景,景色优美,俗称“水口”一绝。周赟作《水口》诗,赞曰:凤桥烟霭暮霏微,隐隐孤亭透落晖。两岸波光摇不定,一竿清影钩鱼归。

《仕川喻氏宗谱》记录了周赟寄往仕川山水的诗作多篇,为仕川山水增色增辉,为仕川喻氏家族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7、宁国《笏峰方氏宗谱》,10卷

光绪十六年(1890),周赟56岁纂修,10卷。

笏峰,今为宁国市胡乐镇胡乐村西坑兰花岭下(旧为南方岭),方氏祖先方壶为旌德方氏六世孙,于晚唐由旌德迁来宁国蟠龙,后裔继迁于此。方氏居住在蟠龙岭时,立下规矩:方氏世代择岭而居。一支因喜爱南方岭(今名兰花岭)而迁徙而来。还有自蟠龙岭迁往大方岭(方塘)、长岭(今名长虹)、孝岭(今名南极号岭)等地,号称“五岭”方氏。方氏堂号为“壮猷堂”。

8、宁国《亨源周氏宗谱》,20卷,卷末1卷

光绪十九年(1893),周赟59岁纂修。绩溪周氏三房后裔崇五公为亨源周氏始迁祖。

《亨源周氏宗谱》收录元代诗歌《永思亭集》,十分珍贵。

周赟在该谱中创格山水风景诗,以十种不同体裁的诗分别题写十个景点,称其名为“十锦体”诗。为宁国亨源(今为甲路镇元川、胡乐镇龙池村阳日山一带)周氏居住地周围构化出十景:孝子孤亭、将军怪石、隐障松风、碧潭梅月、莲池观鱼、杨坞闻莺、云山晚钟、龙门春涨、鸦峰朝爽,称亨源十景。每景配一诗,每诗一体,分别为七言绝句、七言古风、五言律诗、四言、五言绝句、六言、离骚、五言古诗、一至九言(宝塔体)、回文诗等十种诗体,自称十锦体诗。其中佳作有《莲池观鱼》(五言绝句):

半月开明镜,濂溪独爱莲。游鱼知我乐,人影水中天。

此诗寓意简洁明了,濂溪即周敦颐,为周氏本宗,著有《爱莲说》;且抒发了作者“月夜赏鱼,其乐无穷”的愉悦心境。

《云山晚钟》(离骚):

日暮兮烟寒,山寂寂兮水潺潺。樵归兮鸟道,忽声声兮鲸鏗。古寺兮何处,白云深兮漫漫。佛何功兮金像,僧何事兮素餐。为林泉兮点缀,供茗蕨兮游山。蜡双屐兮有约,云无心兮相往还。

这首诗交替运用叙述、描写、议论,以情入理,清理融合,较为真切地抒发了诗人的情怀。

《龙门春涨》(一至九言):

雨,晴。

云散,风轻。

池泛鸭,谷迁莺。

石泉红泻,山霭翠横。

瀑长悬布影,滩急走雷声。

隐障松涛谡谡,碧潭梅影盈盈。

烟沉杨柳千溪暗,浪带桃花两岸平。

竹篱织水而抽丝细,孤石触波而溅珠明。

龙门不假禹凿而自劈,势挟千岩万壑以东行。

诗从一言开始,至九言,形同一座宝塔,又称宝塔体诗。它如同一篇清丽的韵文,虽句式长短不一,却平仄相称且又押韵,既写景又抒情,读之,令人回味无穷。

【责任编辑:zhanglingyan】

用户评论

已有0人评论
    新闻快报 阅读全部
    社会万象 阅读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