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中心|电视点播|专题专栏|视听|长三角 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宣城太守与山水诗杰(上)
来源:《宣城历史文化研究》微信版 作者: 发表时间:06-22 18:28

胡阿祥 王景福

微信版第1164期

编者按:由南京大学教授胡阿祥和我会会员王景福合著的《谢朓传》已由凤凰出版社出版,现将其书中谢朓在宣城有关章节摘录刊出。

说起谢朓的文学创作,学人首推“宣城时期是谢朓诗歌创作的高峰期,也是成熟期。故后人乃以谢宣城名之。日本学者谢朓研究,多集中在“宣城时期”1;又谢朓的一生仕历,也以宣城太守最为后人追忆、建构与纪念,堪称他的仕途亮点。那么,“宣城时期”的谢朓及其文学创作情况、民间追忆与建构,究竟如何呢?

一、外放宣城

明帝萧鸾建武二年(495)暮春时节,谢朓由中书郎外放,出任宣城太守。

对于谢朓外放宣城,学界有两种说法。一是说被贬出京,因而对谢朓来说,打击不可谓不重,得知情况后,他大病了一场,有《酬德赋序》为证:

右卫沈侯以冠世伟才,眷予以国士。以建武二年,予将南牧,见赠五言。予时病,既以不堪莅职,又不获复诗。

“南牧”即为外放宣城。二是说正常调动,甚至还有重用的意味。因为宣城临近京城建康,本是近畿要地。六朝时代出任宣城太守或内史者,多为皇族或高门甲族。孙吴时代,在220年丹阳郡迁治建业之前,担任太守者,有孙坚吴夫人的弟弟吴景,有皇族孙翊、孙瑜,有大将徐琨、吕范。东晋南朝时代,宣城太守、内史可考者有50多位,其中皇族成员即河内司马氏、彭城刘氏、兰陵萧氏、吴兴陈氏就有15位,尤其是兰陵萧氏,竟然占了8位;东晋南朝排名第一、第二的两大家族,琅邪王氏出任宣城地方长官9位,陈郡谢氏2位。这样的数据,客观说明了宣城政治地位与文化地位的重要。

其他出任宣城地方长官的东晋南朝著名家族,还有颍川庾氏、钟氏,谯国桓氏、夏侯氏,太原王氏,吴兴沈氏,荥阳毛氏,陈郡袁氏,琅邪诸葛氏,泰山羊氏等等,他们大多是东晋南朝排名前30位的望族。2同时,早在刘宋顺帝昇明二年(478),萧鸾曾为淮南、宣城二郡太守。萧齐延兴元年(494),萧鸾立萧昭文为帝,进骠骑大将军号,同时封宣城郡公,后又进为宣城王,并由宣城王进而称帝,故宣城可以说是萧鸾的“龙兴之地”。把谢朓外放到宣城任太守,说明了齐明帝对谢朓的信任与重用。

如果说谢朓出任宣城是被贬,倒类似于当年他的族伯谢灵运被贬永嘉。谢灵运在刘宋时急于进取,想借同样爱好文学的庐陵王刘义真为进阶之身,二人气味相投,过从甚密,引起非议,结果被贬出守永嘉。与谢灵运不同的是,出仕以来大体久在京城的谢朓,因亲见皇室内部争夺、彼此屠戮的惨烈,他的好友王融因图拥立竟陵王萧子良“于狱赐死”,他曾经的幕主随王萧子隆也因萧鸾的忌惮被杀,内心受到强烈的震动,精神遭受深重的创痛,出守宣城,他为自己脱离险境而有一种轻松、解脱之感。宣城山川秀美,适合游历与寓居,切合六朝尤其是南朝贵族游山玩水的社会风气,于是,他一面发出“皇恩竟已矣”的感叹,一面也怀有“嚣尘自兹隔,赏心于此遇”的欣喜。

宣城郡置于西晋太康二年(281),之前为西汉元狩二年(前121)所置的丹阳郡,治所皆为宛陵,其“据金陵上游,山环而风萃,水曲而气结。是以士多四方之志,而民鲜百里之游。拥沃饶以为利,侈露积以为富,挟膏腴以傲刀锥,即良贾资斧弗让,盖东南一乐土也”。3相对于江南其他地方,宣城郡开化得比较早。进入六朝,因政局不稳,改朝换代是家常便饭,皇族之间相互倾轧,宣城成了不少皇亲国戚、贵族名士、文臣武将求避祸主动要求外放的首选之地。这些,熟悉历史的谢朓早有所闻,况且,他家与宣城郡还有着较深的渊源:他的曾祖谢允曾任宣城内史,他的祖母范氏的弟弟范晔曾为宣城太守,并在宣城任上著《后汉书》。不幸的是,范晔与谢朓的两位伯父皆以谋反罪被诛。

二、宣城理政

建武二年(495),谢朓就任宣城太守,时年32岁。脱离险恶丛生的朝廷,他有一种轻松、解脱之情,把宣城当作隐居之所,过起亦官亦隐的生活。来到宣城不久,时逢盛夏,久未降雨,禾苗枯黄,农人心焦。按宣城的习俗,人们都往敬亭山敏应庙求雨。

敏应庙又称昭亭庙、昭亭神祠,在敬亭山东麓。旧时每年八月朔日祀广惠王之神,神名梓华。敏应庙创始于南朝宋元嘉初。这一天,宣城的百姓纷纷相约,赶往敏应庙祈雨。谢朓得知,也率领郡衙一应人等,登敬亭山和当地百姓一道祈雨。

敏应庙前人头攒动,香烟缭绕。谢朓站在高处,远远环视庙的周边环境及庙的建筑,这座神庙,气势倒也壮观。正如他在《祀敬亭山庙》诗中所记述的那样:“翦削兼太华,峥嵘跨玄圃。贝阙眡阿宫,薜帷阴网户。参差时未来,徘徊望澧浦。椒醑若馨香,无绝传终古。”

谢朓生来第一次与治下的黎民百姓面对面接触,第一次切身感受到百姓的疾苦:天旱无雨将导致庄稼一年无收,家家老小生活将无依赖。待敬香膜拜的人群稍有减少,谢朓与郡衙们近前,按当地的习俗,跪拜在梓华神君像前上香叩首,心中默默祈祷上苍早降甘霖。事后,他追忆此情此景,赋《赛敬亭山庙喜雨》一首,诗中充满敬神保民平安、祈求神灵降福的情怀。

在此后另一首敏应庙祈雨的《祀敬亭山春雨》(联句)中,谢朓和同僚诗友们还绘声绘色地描述了祭祀仪典和民众欢乐的场面:“水府众灵出,石室宝图开。白云帝乡下,行雨巫山来。(府君4)歌风赞灵德,舞蹈起轻埃。高轩乍留吹,玄羽或徘徊。(何从事)福降群仙下,识逸百神该。青鸟飞层隙,赤鲤泳澜隈。(齐举郎)”诗句体现了太守谢朓与同僚对农事民瘼的关注,与百姓生活更为贴近。

谢朓主政宣城期间的事迹,史籍鲜有记载,旧府志中只有这样一段话:

谢朓,字玄晖,阳夏人。少好学,诗文清丽。齐明帝时,以中书郎,出为宣城太守。每视事高斋,吟啸自若,而郡亦治。尝言:“烟霞泉石,惟隐遁者得之,宦游而癖此者鲜矣!”及领宣城,境中多佳山水,双旌五马游历殆遍。诗曰:“高阁常昼掩,荒阶少诤词。”又曰:“幸遇昌化穆,惇俗罕惊暴。”又曰:“察壤见泉脉,觇星视农正。”又曰:“烹鲜止贪竞,共治厉廉耻。”又曰:“簮缨逢嘉惠,教义承君子。”其勤民教士大略可见,至今称谢宣城。祠祀。4

这段简短的记载,可以让我们获得两个方面的信息,一是他主政宣城,宣城政通人和,二是他勤民教士,深得百姓拥戴,得到“谢宣城”的雅称。这表明谢朓并非无所作为的庸人,我们可以从他自己的诗句中体会到他在宣城的所作所为。

第一次单独担任一个地方的主官,尤其是京畿之地宣城这样的地方长官,谢朓怀有一定的理想和抱负。宣城之任,一方面使他对政治感到失望,同时,他也将其视为人生一个新的起点,心怀造福百姓之心,期待能有一番作为。在《始之宣城郡》诗中,谢朓设想“烹鲜止贪竞,共治属廉耻”,希望出现“广平咏”“华阴市”那样的政绩。5他为自己酝酿了一套施政纲领:首先,表明自己对百姓的关心和爱护,倡导儒家“仁政”思想,弘扬儒家修身之本。既“恤贫病”,爱护百姓,又“无侵冒”,严格自律,牢记儒家修身才能治国、“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的训诫。他还提出“共治”思想,表明自己不独断专行,不为虐政,并以西汉左冯翊郑子真为楷模,廉洁奉公,“非其服弗服,非其食弗食。”6其次,竭力弘扬礼教兴邦的政治主张,认为“嘉惠”“教义”是君主施政的根本,也是自己行动的高标。在《赋贫民田》诗中,他倡导“将无富教理,孰有知方性”,希望通过对礼教的传播,达到德礼治邦的目的。再次,他提出了具体的富民之道:“敦本抑工商,均业省兼并”,即沿袭以农为本的传统儒家思想,宣扬“重农抑商”。在太守任上,谢朓曾将田地分给贫民,希望贫苦农民仓廪丰实,能过上富裕的生活。这种对民众关心并付诸实际行动的政治措施,表现出他的思想境界已达到一个新的高度,积极作用无疑是较大的。

似乎是谢朓的虔诚之心感动了上苍,敬亭山神庙求雨不久,上天果降甘霖,旱情缓解了,百姓额手相庆。也因为这位新来的太守与民众共同求雨,关心民瘼,百姓们自然对他多了几许敬意。

谢朓到任时的宣城,“国小暇日多,民淳纷务屏”,应该说是社会安定,百姓安居乐业,大环境是不错的,同时,他奉行政简刑轻,不取烦苛扰民之术,因此,他主政宣城也没有什么公务上的繁忙和治乱安民的压力。在宣城任上,谢朓做了几件事,谈不上什么惊天动地,史籍和百姓的口碑上却留有痕迹。

一件是为自己建造了集理事、居住于一室的高斋。

高斋建造在城内陵阳三峰的最高峰一峰之巅,郡衙之后。高斋的选址,谢朓很费了一番心思。来到宣城后,政务之暇,他首先巡视了城池,登高远眺,这座城池除环城皆山,城内也是高阜起伏延绵,最突出的是陵阳三峰。三峰他都去过了,其中最感兴趣的是一峰。他登临一峰远眺,四周景致尽收眼底:东北,有麻姑山、南漪湖;东南,有柏枧山;西南,有行琅山;正北,有敬亭山。近望,晨有万家炊烟,夕有万家灯火。对于酷爱山水的谢朓来说,居高建一宅所,每日能将佳山秀水收入眼底,是最惬意不过的事了。于是,谢朓命人备料,在一峰巅一块平地上建起类似书斋的屋子,自命名为“高斋”,府志记载,谢朓“每视事高斋,吟啸自若,而郡亦治”。从这段文字可以看出,高斋不仅是他居住写作之处,还兼有办公职能。他在宣城所作的很多诗文,如《高斋视事》《后斋迥望》《郡内高斋闲望答吕法曹》等,都在这里完成。

出身华丽家族的谢朓是诗人,骨子里浸润着浪漫的基因,所以,他虽为太守,为官的做派又与常人不同,审理案件,处理公务,“吟啸自若”,带有一种轻松戏弄的味道,让百姓有一种新鲜感。如据百姓的口碑,谢朓所做的第二件事,即在城楼审理案情,就让百姓津津乐道。

这事说的是谢朓因喜爱宣城的青山秀水,时常清晨无事,高坐南门城楼观景。一天清晨,他正在城楼上领略风光,只见城门外大道上,一位年逾花甲的老农,挑一担青菜匆匆向城里走来。不料他身后跟着一头毛驴,边走边吃老农担子里的青菜。开始老农未发觉,待他换肩时,才发现后挑的青菜被驴吃了不少,而那骑驴的主人——一位白面后生却若无其事,任其吃菜不管。老农忍住心头的不快,放下菜担,想让骑驴的先走。哪知,那驴吃得性起,嘴往菜担里乱拱,竟连菜担也拱翻了,就这样,那后生还是不管不问。这一下老农忍不住开了腔:“先生,你这么做也太不厚道了吧,这不是拿我们穷人开心吗?”后生在驴背上傲慢地说:“驴是畜牲,它要吃,关我什么事?让开,别耽误我进城办事!”说罢,手在驴屁股上一拍,那驴猛地向前一蹿,把老农撞了个仰面朝天。这一下,激怒了围观的群众,人们拦住骑驴的后生理论起来,要老人去衙门告他。后生满不在乎地说:“你去告呀,写个状纸去告,我等着!”这倒是让不识字的老农难住了,他哪里会写什么状纸呢?

正在这时,城楼上有人高喊:“谢太守在此,不用状纸,有什么事直接上来陈诉。”人们循声望去,只见谢太守端坐在城楼上。骑驴的后生一见慌了,扑通一声跪下,连连叩头,来个恶人先告状:“秉大人,这刁民想讹我”;“住嘴!刚才的情景我看得一清二楚!”后生知道赖不过去,便指着驴说:“大人,全怪这畜牲嘴馋。”“是嘛,那把驴拉到街上卖了,得的钱赔给这老汉。”一听说要卖掉他的驴,后生更慌了,申辩道:“驴是畜牲,不懂事呀,再说,卖了驴,小人怎么走呢?”谢朓火了,大声喝道:“大胆!驴吃菜,你不管,还将老人撞倒,它是畜牲,你是人啊,你肆意欺侮乡民,真是无法无天!”说罢,吩咐左右衙役:“责打十板,再示众!”众衙役应声上前,按倒后生,着实打了他十大板,然后拉起一瘸一拐的后生,游街示众,围观的百姓无不拍手称快。后来,谢朓这个“看门太守”的故事不胫而走,一直传为美谈。

谢朓在宣城做的第三件事,是将田地分给贫民,这从他的《赋贫民田》一诗可以窥测:

假遇非将迎,靖共延殊庆。

中岁历三台,旬月典邦政。

会是共治情,敢忘卹贫病。

将无富教礼,孰有知方性。

敦本抑工商,均业省兼并。

察壤见泉脉,觇星视农正。

黍稷缘高殖,穱稌即卑盛。

旧埒新塍分,青苗白水映。

遥树匝清阴,连山周远净。

即此风云佳,孤觞聊可命。

既微三载道,庶藉两岐咏。

俾尔仓廪实,余从谷口郑。

诗中他表示了对贫民的关心,表明了重农抑商的观念,将富商兼并贫民的田地,重新分给贫民,还描绘出“青苗白水映”“仓廪实”的美好图景。7

建武三年(496)秋,谢朓得知自己将要奉诏赴南岳(今湖南衡山)典祀离开宣城,行前,他来到百姓中间,看望他们,与他们告别,并写下《忝役湘州与宣城吏民别》一诗:

弱龄倦簪履,薄晚忝华奥。

闲沃尽地区,山泉谐所好。

幸遇昌化穆,惇俗罕惊暴。

四时从偃息,三省无侵冒。

下车遽暄席,纡绂始黔灶。

荣辱未遑敷,德礼何由导?

汩徂奉南岳,兼秩典邦号。

疲马方云驱,铅刀安可操。

遗惠良寂寞,恩灵亦匪报。

桂水日悠悠,结言幸相劳。

吐纳贻尔和,穷通勖所蹈。

诗中盛赞宣城地大而肥沃,山好而泉美,风化昌明,民俗淳厚,感慨自己才力微薄,守郡两年,为百姓做的事太少,现在将要离开宣城,心中自有眷恋不舍之情,并表达了对吏民的关切。8

谢朓亲民爱民的行为,对后世产生了不小的影响,历朝历代来宣城为官者,纷纷以他为楷模,效而仿之。如南宋咸淳年间,人文天祥短期出任宁国府(即宣城)知府。此时的宣城商业萧条,农田荒芜,民生凋蔽,而朝廷仍按旧制加紧征收商税,民怨沸腾。文天祥目睹“税务无所举办”的实际情景,遂向朝廷请求罢去这项课额,解除了百姓的沉重负担,大得民心,于是“百姓欢舞”。在他调离之前,还特意走到乡间,看望农夫,并写下了《劝农歌》。在《劝农歌》引言中,文天祥说:“今太守与尔父老方此相处,遽然去之,其拳拳又可知?”文天祥希望百姓们“能从吾戒而不为恶,即能从吾劝而为善”,其言其情,“惓笃若慈母之爱赤子。”9 又如晚唐雍陶为简州(今四川简阳市)刺史时,“自比谢宣城”,即以谢朓守宣城为榜样;唐末五代王延彬任泉州刺史,写出“也解为诗也为政,侬家何似谢宣城”之类的诗句,深表钦仰之忱。10 正因为谢朓不失为一位纯正的良吏,所以他离任时,宣城百姓挥泪相送,而历代的宣城地方志书也把谢朓列为“良吏”或推为“名宦”。


注释:

1 .《汇考》第90页。如佐藤正光《宣城時代の謝朓》(1989)、森野繁夫《謝朓研究——宣城郡における謝朓》(1992)、石硕《謝詩における荊州と宣城:詩人“謝宣城”の誕生》(2011)等。

2.参考胡阿祥:《中古时期郡望郡姓地理分布考论》。

3.此“府君”即谢朓。

4.据《晋书》卷四十四《郑袤传》,第1250页,曹魏时,郑袤补广平太守缺,“以德化为先,善作条教,郡中爱之。征拜侍中,百姓恋慕,涕泣路隅。”又《后汉书》卷三十六《张楷传》,第1242-1243页:“楷字公超……司隶举茂才,除长陵令,不至官。隐居弘农山中,学者随之,所居成市,后华阴山南遂有公超市。五府连辟,举贤良方正,不就。”

5.《汉书》卷七十二《王贡两龚鲍传》(中华书局,1962年版):郑子真“修身自保,非其服弗服,非其食弗食。成帝时,元舅大将军王凤以礼聘子真,子真遂不诎而终。”(东汉)班固:《汉书》,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3056页。

6.《吕氏春秋分职》“出高库之兵以赋民”,东汉高诱注:“赋,予也。”《赋贫民田》即均民之田业。

7.陈冠球指出:这篇告别吏民之作,写得纡徐委备,可与《始之宣城郡》那篇宣示政要之作对照,以证谢朓言行是否一致。又“谢朓出守,心中自有一段委屈,因而常思退隐,但与吏民相处却并不恶,而且去思较好,称贤立祠”,云云。陈冠球编注:《谢宣城全集》,大连出版社,1998年版,第218页。

8.嘉庆《宁国府志》卷五《名宦》,第550页,卷二十四《艺文志》,第1675页。

9.《谢宣城集校注前言》,第8页。

(作者胡阿祥系南京大学教授,王景福系《宣城历史文化》主编)

【责任编辑:zhanglingyan】

用户评论

已有0人评论
    新闻快报 阅读全部
    社会万象 阅读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