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中心|电视点播|专题专栏|视听|长三角 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旌德聚落景观及题诗辑览(上)
来源:《宣城历史文化研究》微信版 作者: 发表时间:06-29 17:26

方光华 姚小俊

第1166期

聚落是人类聚居和生活的场所,分城市聚落和乡村聚落。聚落环境是人类有意识开发利用和改造自然而创造出来的生存环境。村落自古以来就是农村社区村民日常起居的生活场所,是传导历史信息的重要载体,是人们进行精神文化交流的空间。

旌德山水形胜,拥有旖旎多姿的风光。唐宋以来,北方中原士族为避战乱纷纷南迁。据家谱记载,江、刘先祖于隋唐时迁入旌德。方氏先祖、吕氏先祖、鲍氏先祖等唐时由中原迁歙县进而入旌德。汪氏先祖五代末期由歙县迁居旌德新建。喻氏先祖宋淳熙间(1174-1189)自歙县迁旌德仕川。韩氏先祖明初因避外夷之乱迁居旌北。这些士族往往为旌德的山川风水所吸引,诛茅辟地,卜居建宅,繁衍生息,广宅连厦,形成煌煌大村。旌德村落多以山为背景,以水为骨架,因地制宜,使得村落民居有“自成天然之趣,不烦人事之工”的景观效果。加上水口园林、庭院书舍,以及自然山水景观,使得一处处村落幽美宜居。

古代的旌德人,特别是乡绅、贤达或客居官宦、文人对于当地的风景进行筛选和比较,每每把推崇和赏识的风景意境,诉诸笔端,或诗或画,出现了诗画村落景观的文化现象。当年记述村落景观的诗作,形成“四景”“八景”“十景”,流传于方志或谱牒之中。今择其代表性镇村景观及题诗予以介绍。

一、“旌阳十景”及其诗

介绍旌阳十景之前,得说清楚两个概念。其一是作为旌德县别称的“旌阳”;其二是旌德县城所在地城关镇“旌阳”。据《嘉靖府志》《江南通志》《广舆记》诸书记载:旌德县又有旌阳、旌川、梅溪、淳源、沙城等别名。

这里简单介绍一下旌德诸别名的由来。

先来看别名“旌阳”。旌德县地名由来,《元和郡县志》载:“本太平之地,以县界阔远,永泰初土贼王万敌据险作乱,诏讨平之,奏分太平置旌德县”。《太平寰宇记》说:“冀其邑从此被化,故以旌德为县名”。由此可以看出,“旌”从县名而来,“阳”指山的南面、水的北面,即受光向阳的一面。通俗地说就是高处见到光明的地方,或高处阳光照到的地方,从村镇而言,为宜居之地。“旌阳”在县治祖山西山之南,徽水之北,故取此名。绩溪华阳、屯溪黎阳、休宁海阳、宁国宁阳得名大致如此。

别名“旌川”,“川”即河流,字面意思是旌德的河,独指徽水河。古旌德人把母亲河徽水河作为县之别名,可见其对徽水河哺育的感恩之情。

再看别名“梅溪”和“淳源”。这两名是借徽水河别名名县的。明嘉靖《宁国府志》载:“旌德依山为县,盘踞县治者曰黄龙岗,徽水贯焉。水出徽岭之阴,北流数里受青潭,北迳县市,有徽之名”。清嘉庆《旌德县志》云:“又迤北里许,与邑之东溪合流北去,又名淳溪”。徽水虽流量不大,舟楫不通,但“川谷深沉”,“岩岩者环转不绝,潺潺者绕流不息”,浮光耀金,仿佛梅花片片,故得“梅溪”之雅名。

最后看从古县名沿袭来的别名“沙城”。清嘉庆《旌德县志》在注解安吴县时有一详细说明:“(安吴县)旧志云,在今县北三十五里,地名古城,即安吴遗址。今泾县蓝山南有安吴市、安吴渡。考安吴,自隋时已并入泾。唐又析泾置太平,析太平置旌德,则幅员相接,亦又可知。今三溪韩家村,与古城近,有土名官仓边、官塘,犹安吴旧迹云。又郡志《图考》:安吴在泾之西南,即旌德境也。省志,安吴故城在泾县西南五十里,落星潭东,俗称沙城。《南畿志》:安吴在旌德三溪镇。乾隆府志,引泾县旧志云:唐天宝十一年,以泾地僻远,郡难统率,郡守李和请析龙门乡置太平县。宝应元年,析沙城乡置旌德县。按今邑之西北十七八两都为沙城乡,即三溪地界,则安吴县址在旌。而安吴市、安吴渡犹属泾境也”。有此一据,以后的《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才这样注解:“旌德北三十五里有古城,俗呼沙城,即古安吴城,或谓唐初所改制也”。“沙城”之名的本义,想必与徽水河在古城大面积淤沙有关。

取县之别名“旌阳”为城关镇之名,那是民国以后的事了。民国以前,旌德县城内以徽水为界划为2坊:河西为进坊,河东为招坊。民国废都坊,设保甲,称之为“旌阳镇”,下设6个保(市心、江夏、里仁、维新、招贤、集贤)。新中国建立初,旌阳镇划属城厢区,1956年改为城关镇。

说到这里,再来看古代的“旌阳十景”,不用笔者费口舌读者已经明白,“十景”应是指旌德县范围内十个著名景观,而非局限于今天的城关“旌阳镇”。不过,一旦看了后文所列十景之名,熟悉旌德地理的人自然清楚。

笔者根据目前掌握的资料,“旌阳十景”全本出现在清顺治十三年(1656)至顺治十六年(1659)知县王融的笔下。王融,山西安邑人,副榜(科举考试中除正式录取外,另取若干名时所用的副加榜示,也称备榜)。“王融版”“旌阳十景”分别是:“资福钟声”“白鹿饮泉”“窦仙丹井”“黄高峰洞”“玉壶遗踪”“西山栖真”“石柱暮云”“凫山龙潭”“石壁对峙”“ 三溪汇流”。这里结合王融的“旌阳十景”诗,对十景所在地理位置略作介绍。

资福钟声

峻峭摩天碧,梵宫接梓峰。

老僧翻页叶,征客苦秋蛩。

树月流斜影,山风送夜钟。

留连人境外,回首白云封。

此景在县南梓山上。资福寺,初名东岳庙,宋绍兴年建,明嘉靖年重建。庙前有千佛楼,楼旁有地藏殿、十王殿。位置大概与今天的观音庙相当。

白鹿饮泉

子明已乘白鹿去,此地空余白鹿泉。

白鹿去兮不复返,清泉犹见水涓涓。

城头碧草连春树,户外青山霭暮烟。

汲得一瓯烹紫雀,聊同单父理吴絃。

清嘉庆《旌德县志山川》载:“在县西二十步。汲以烹茶,味极香美。旧传有白鹿饮此,故名。”《江南通志》在为“黄龙冈”作注时进一步点了鹿饮泉的方位:“黄龙冈在旌德县,依冈势为县治,左有鹿饮泉”。从文字描述来看,县府(今旌阳镇政府)西二十步,应在今梓山宾馆附近。可惜,此景已沧海变桑田了。

窦仙丹井

野老流风远,相沿说窦仙。

宝炉不复炼,旧迹尚依然。

玉液澄霞水,金沙涌碧泉。

但留丹井在,何须觅丹田。

清嘉庆《旌德县志山川》“高家岭”条有解:“在县东。有窦子明丹井,相传井在塘中,水涸则见。人有壅之者,越数月,复如故。每夏雨后,闻异香焉”。仙井一口,可惜种楼盘了。

黄高峰洞

岧嶢峰峻听啼鸦,古洞清幽望眼赊。

泉水流来疑上竺,磐声彻处讽南华。

狮岩落照开丹嶂,珠壁斜晖龙赤霞。

借问谢公习静墅,数椽惟有衲为家。

清嘉庆《旌德县志山川》载黄髙峰:“在县西南四十里。山势凌云拔起,最为髙耸。上有登仙桥、珠沙石壁、狮子岩、龙栖洞诸胜。山下流泉曲水,林木阴翳。世传胡邱士、谢元晦辈隐居于此。” 今天黄高峰已成为户外人的打卡点,他们眼中的风光比王融笔下更加丰富了。

玉壶遗踪

凫阳耸汉势崔嵬,溺溺薫风拂面来。

那得昔人仙酒液,空留往迹玉壶台。

庆和将业今何在,独觉先生去不回。

随喜徘徊凭吊古,夕阳烟暮绕苍苔。

清嘉庆《旌德县志 山川》载玉壶山:“在县东十五里,凫山之阳,相传为滕丞相故居”。同是这本志在“古迹”中列有神话色彩的“滕丞相故居”,文字如下:“(滕丞相故居)即十三都会胜寺。宋太史袭明《凫山事始记略》云:‘余过会胜寺有僧义聪,年八十二,问其事之从始,则曰:梁代丞相滕庆和居是山。时有独觉先生者,托馆舍三载。一日思去,因与滕登山,指石叱之,石为分裂,中有酒壶,挹而饮。滕并及其族人,无长少,均与之饮酒,亦不竭。滕异之,曰:先生奇士也!愧不能早辨识。及行,握手语曰:尔后必贵。因问以再见之期。先生指凫山之阳曰:吾居也,可于彼相见。后,于山阳见古庙像如先生焉。未几,滕以白衣入仕,为镇国大将军,卒相梁。寻,舍宅为寺。’今石上犹有酒壶遗迹,时人谓之玉壶台,亦邑之胜概也。按此石出酒,事属可疑,犹曰仙人幻术也。”编辑县志时也是当传说记下的,于是还有这样一段解释的文字:“及考《梁书》及五代《梁史》,并无滕庆和其人,岂有为朝廷相而史遗其名氏者哉!顾查《江南通志》及《宁国府志》,皆云梁滕庆和舍宅为寺,则因非县志一家之私言也。宜存之以备览”。此景在华坦村被列为八景之一,名为“冰壶胜迹”,存诗:“石裂壶中泻玉泉,知非凡味饮流涎。滕君化作飞仙去,半壁留形万古传”。

西山栖真

西山缥缈接晴空,客子登临四望雄。

俯视吴宫江渚外,遥瞻宋阙暮秋中。

谁从丹炼子明药,惟有诗传太白风。

亦欲栖真何处栖,浩然长啸意无穷。

清嘉庆《旌德县志 山川》“栖真山”条载:“县治之祖山也,即西山。《方舆志》云:窦子明炼丹处。《神仙传》云:窦子明为陵阳令,避刘聪乱,弃官寻山采药,结庐于此,后仙去。……又栖真在城西五里”。今天的西山古亭古道倒是古风犹在,但窦仙的炼丹处早就被柴草收藏了。

石柱暮云

相传灵洗昔曾盟,双柱亭亭削不成。

歃血台边落日夕,栖鸟枝上暮云平。

荒原隐隐归樵唱,崎径森森返笛声。

此际漫言烟路晚,山间浩月正明明。

清嘉庆《旌德县志 山川》载:“石柱山,县西四十里,在庙首镇东。梁程灵洗率兵讨侯景,赴武帝之难,誓众于此。上有歃血台。山顶两石相对,峙立石柱。”石柱山就在庙首立着,石柱依然可观,皎洁的月光一直在等着有缘人。

凫山龙潭

我非仙令翥仙凫,旷览凫山似画图。

自谪仙人归汉表,于今祠宇逼天衢。

清嘉庆《旌德县志 山川》载:“凫山,在县东二十里。其阳有凫山殿,窦子明像在焉。旧传子明炼丹栖真山,丹成,骑青凫入此山,云山中多仙迹。”同志在作注“凫山殿”时又说:“山有门井、龙潭、马迹在焉,即陵阳主簿窦子明放白龙处”。凫山龙潭,今天或许就隐没在竹林深处。

石壁对峙

巍巍千仞绝人烟,路转羊肠小径穿。

一水环流翻碧浪,两峰对峙薄青天。

胡公题字霞光灿,周子哦诗雪句传。

险道奇崖不异蜀,怅无双舄挟飞仙。

清嘉庆《旌德县志 山川》载:“石壁山,一名文山。距县二十五里,两山对峙,一水中分,迂迴曲折,长六七里许。旧路在半山,悬岩千丈。”此景南湾依稀可见,可能雄奇略减。

三溪汇流

溪源滚滚望悠哉,四野苍茫隐雾开。

日映波光石漱玉,风生浪激鱼惊雷。

万山转接逼星拱,三水潆环抱郭来。

我亦临流发浩叹,成民却渐济川才。

清嘉庆《旌德县志 山川》记:“三溪,在县北三十里,徽水下流也。以麟溪、玉溪俱至此合,故名。按三溪受绩之徽水北流,经龙首山下,入于泾之窄溪,为旌川锁钥”。三溪依在,景色已新。

“旌阳十景”三百年前或许不止王融一个版本,因为观景是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比王融晚一百年的清代邑人、乾隆辛未(1751)进士吕光亨亦写有《旌阳十景》诗,可惜仅存3首,抄录如下:

三桥锁翠

胜地足招邀,春晴物色饶。

烟光分两岸,城阙接三桥。

乍可离尘俗,谁从避市嚣。

数声莺语滑,暗柳绿条条。

石壁对峙

壁立高千仞,嵯峨竟依空。

两崖相对出,一水自中通。

车马欹危磴,波涛斗巨谼。

当关安虎旅,气势若为雄。

栖真积雪

列岫横西岭,玲珑叠玉屏。

严风增簿暮,冷色上寒庭。

谁宿丹炉火,重翻梵宇经。

曷来歌白雪,试更问仙灵。

吕光亨的“三桥锁翠”景,王融十景诗没有涉及。推测起来,王融时代淳源桥、架虹桥、黄济桥三桥一体的风光和那一抹惹眼的绿色还没炼成吧?

(作者方光华系旌德县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主任、宣城历史文化研究会理事;姚小俊系旌德县政府信息中心主任、宣城历史文化研究会会员)

【责任编辑:zhanglingyan】

用户评论

已有0人评论
    新闻快报 阅读全部
    社会万象 阅读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