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东
第1188期
内容提要:宣州窑是见于文献记载的安徽地区一处重要古窑场,多年来在古宣州地区发现了许多唐宋时期的窑址,这些窑址应该就是古宣州窑的组成部分。唐代宣州窑烧造青釉瓷器,其点褐彩装饰,具有自身特色。五代时期,古宣州的繁昌地区创烧了青白釉瓷器,胎体薄而细腻,其中部分精品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在中国陶瓷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三、古宣州地区发现的古窑址简介
上述古宣州窑址,发现最早的是繁昌县柯家冲窑、骆冲窑,为20世纪50年代被发现,其它窑址则在20世纪80年代之后被发现,下面将各窑址的情况介绍如下。
1、繁昌县柯家冲窑、骆冲窑,一般又统称为“繁昌窑”,1954年由安徽省博物馆筹备处葛召棠先生等最早发现m,随后几十年间,安徽文物工作者对繁昌窑进行了多次的考古调查与发掘n,现在对这两处窑址的面貌已基本清晰,它们是五代至北宋时期专烧青白瓷的窑场,其五代时期的产品“釉色浅淡纯正,白中微泛青色,很少有开片,白胎略泛青灰,结构致密,器形规整,制坯和上釉工艺讲究。”到北宋时期质量有所下降,“釉色常见泛黄、泛绿或泛青,开片比例多于第一期(指五代时期),制作工艺略显粗疏。”o 安徽地区出土的繁昌窑器物较为多见,器形主要有碗、盏、托盏、钵、水盂、执壶、注子温碗(图2)、盒(图3)、炉等。
图2与图3(安徽博物馆藏)
2、泾县琴溪窑,位于泾县县城东北14公里的琴溪镇陶窑村,窑址为安徽省文物局李广宁先生于1984年发现p,是一处五代至北宋时期烧造青釉瓷器的窑址,窑炉为依山势而建的龙窑,窑具见有垫柱,装烧方式主要采用泥点垫烧法。值得一提的是李广宁先生曾在琴溪窑窑址发现刻有“宣”字款的垫柱,2018年12月笔者也在琴溪窑采集到一件刻有“宣”字款的垫柱残件(图4),是否与“宣州窑”有直接关联,有待更多资料发现。产品见有碗(以五瓣花口碗最具特色)、盏、盘、钵、枕、执壶等,器物多为素面,无纹饰,胎体较薄,胎质较细密,胎色有灰白色、铁灰色、砖红色等,多数器物釉下施化妆土。q
3、泾县窑头岭窑,位于泾县琴溪河上游,窑址为1985年安徽省博物馆汪庆元先生发现 ,r 主要烧造青釉瓷器,主要产品有碗、盏等,胎体较为轻薄,窑址上发现的窑具有漏斗形匣钵,具有北宋时期特点。
4、芜湖县东门渡窑,位于芜湖县花桥镇东门渡,发现于1985年5月,为北宋时期窑址。窑炉为依山而建的龙窑,窑具有匣钵、窑柱、垫圈等,产品主要有四系罐、双系小口瓶、盆、盏、执壶、碾槽及动物形玩具,釉色多为青黄色与酱色。器物底部见有托珠痕,装烧方法多为泥点垫烧。东门渡窑最大的发现是在十几件罐的底部发现有“宣州官窑”四字刻款或印款(图5)。s
5、铜陵市狮山嘴窑,位于铜陵市天门镇西垅村,是一座晚唐时期的窑址,主烧青釉瓷器,主要装饰有点褐彩,灰白胎,釉质较肥润,器形见有钵、执壶(图6)等。t
6、宣城市山岗窑、小河口窑,为晚唐五代时期窑址,主烧青釉瓷、青釉点褐彩及褐釉瓷,灰胎泛红,釉质透明,玻璃质感较强。器形有碗、盘、执壶、四系罐、双系罐等u,青釉点褐彩双系执壶是其最具代表性的器物(图7) 。v
四、宣州窑及其瓷器的风格特征
下面从窑炉、窑具、胎釉特点、装饰风格等几个方面概述宣州窑及其瓷器的风格特征。
1、窑炉:中国古代瓷器窑场所采用的窑炉一般分两大类,第一类是南方地区依山而建的“龙窑”,第二类是北方平原地区所采用的“馒头窑”。“龙窑”又名“长窑”,依山体坡度而建,因斜卧似龙形而得名,古宣州地区多山地,其窑址上发现的窑炉多为这类“龙窑”。如:2013-2014年,繁昌柯家冲窑址发掘的一座龙窑,长度达38.75米,宽2-3米,龙窑头尾水平高差11.75米。同时在繁昌骆冲窑址发掘龙窑一座,长度27米,宽2.25-2.65米,头尾水平高差7米。泾县琴溪窑、芜湖县东门渡窑等窑址也都发现有“龙窑”。龙窑依靠自然通风方式,且有一定的坡度,火焰抽力大,升温快。同时龙窑很长,装烧面积大,提高烧造瓷器的产量。
2、窑具:晚唐、五代时期的几处较早期的青瓷窑场,窑具相对比较简单,以垫柱、垫圈为主,碗盘类多采用泥点垫烧法,在底部见有5至7个泥点支垫痕迹,与唐代越窑的风格接近;逐渐的匣钵开始出现,匣钵装烧一方面可防止窑炉内窑灰粘到瓷器釉面,另一方面也可保持匣钵内温度的相对稳定,保证瓷器烧造的质量;而泾县窑头岭窑开始见有漏斗形匣钵,繁昌窑则大量使用漏斗形匣钵,这说明古宣州地区窑场在五代、北宋以后受北方制瓷技术的影响。漏斗形匣钵,也称钵形匣,呈漏斗状,匣钵的肩部叠放在下面匣钵的口沿上,圜形的钵底沉入下层匣钵碗内(图8),最大程度地节约空间。此类漏斗形匣钵,唐代时已出现,最早流行于太行山东麓地区,晚唐时期定窑采用此类匣钵,五代时期传入长江流域的繁昌窑等窑场。w
3、胎釉特点:上述古宣州窑址,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烧青釉瓷器的宣城市山岗窑、小河口窑、泾县琴溪窑、窑头岭窑(少量烧造青白瓷)、芜湖县东门渡窑、铜陵市狮山嘴窑;另一类是专烧青白釉瓷器的繁昌县柯家冲窑和骆冲窑。从所周知,青釉瓷器是瓷器的最初品种,因黏土中含铁量高,在窑炉内还原焰环境中烧造出青釉瓷器。从东汉至南朝,以越窑为代表的早期南方窑场烧造的青瓷一统天下,直到南北朝后期,北方窑场才通过对瓷土淘洗、提纯,创烧出了白釉瓷器。到唐代,则出现了以北方邢窑为代表的白瓷与南方青瓷分庭抗礼的局面,即所谓的“南青北白”。
古宣州地区几座晚唐时期的窑场,均烧造青釉瓷器,属于南方青瓷系。五代时期,繁昌柯家冲窑和骆冲窑开始烧造青白釉瓷器,被认为是青白釉瓷器的起源地。实际上,繁昌窑青白瓷是向北方白瓷技术的借鉴与学习,但由于南方瓷土含铁量高,难以淘洗出洁白的黏土,从而只能烧造出介于白瓷与青瓷之间的青白瓷,而这却成为后来中国陶瓷史中的一个重要品种,后来著名的景德镇窑青白瓷就是对繁昌窑的继承与发展。
4、装饰风格:古宣州窑青釉瓷器大多为素面无纹饰,造型上有花口、出筋、瓜棱等几种装饰。彩装饰方面,宣城山岗窑、铜陵狮山嘴窑生产的青釉点褐彩瓷,是一种在青瓷基础上的创新,独具地方特色,这类青釉点褐彩瓷器,安徽不少地方有出土,比如2003年望江县出土的一件青釉点褐彩执壶(图9)x,原先认为是唐代长沙窑产品,但宣城山岗窑发现后,明确了这类瓷器的产地。古宣州窑与晚唐长沙窑青釉褐彩瓷器可能有着一定的关联,还有待进一步研究。繁昌窑青白瓷一定程度上继承了古宣州窑青瓷的风格特点,比如盘口执壶、喇叭口执壶的造型,执壶柄部竖条纹装饰等,但繁昌窑青白瓷装饰显然更丰富,比如出现了少量刻划花装饰,以及较为少见的镂雕技法,安徽博物院收藏的一件1984年繁昌县出土的繁昌窑青白釉刻花镂空炉(图10)y就是其中典范之作。
图9与图10
注释:
m葛召棠:《安徽省博物馆在皖南进行历史文物的调查、征集工作》,《文物参考资料》1954年第12期,第180-181页。
n张道宏:《试掘繁昌瓷窑遗址》,《文物参考资料》1958年第6期,第75页;王业友:《繁昌窑窑址调查纪要》,《文物研究》第四期,1988年第152-160页;阚绪杭:《繁昌县骆冲窑遗址的发掘及其青白釉瓷的创烧问题》,《文物春秋》1997年增刊,第170-174页;杨玉璋、张居中、李广宁、徐繁:《安徽繁昌县柯家冲瓷窑遗址发掘简报》,《考古》2006年第4期,第325-336页;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繁昌县文物局:《安徽繁昌柯家冲窑遗址2013-2014年发掘简报》、《安徽繁昌骆冲窑遗址2014年发掘简报》,《文物》2016年第3期,第19-50页。
o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繁昌县文物局:《安徽繁昌柯家冲窑遗址2013-2014年发掘简报》、《安徽繁昌骆冲窑遗址2014年发掘简报》,《文物》2016年第3期,第19-50页。
p李广宁:《琴溪古陶瓷窑址调查初记》,《宣州文物》1984年刊,第13-16页。
q参见《安徽省文物志》,方志出版社,1998年10月第1版,第55页。
r汪庆元:《泾县的古宣州窑址》,《泾县史志资料选编 第1集》,第201-202页。
s谢小成:《芜湖东门渡唐宋陶瓷窑址的调查——兼议“宣州官窑”》,《东南文化》1991年第2期,第213-218页。
t周京京:《熠熠生辉的安徽古陶瓷器》,《文物鉴定与鉴赏》2016年第5期,第17-18页。
u周京京:《熠熠生辉的安徽古陶瓷器》,《文物鉴定与鉴赏》2016年第5期,第16页。
v朱锐、芮峰主编:《宣州古窑址群》,黄山书社,2013年,第38页。
w黄义军:《宋代青白瓷的历史地理研究》,文物出版社,2010年9月第1版,第62页。
x《中国出土瓷器全集 安徽卷》,科学出版社,2008年3月第1版,第62页。
y《安徽省博物馆藏瓷》,文物出版社,2002年11月第1版,第73页。
(作者系安徽博物院副研究馆员、中国古陶瓷学会会员、安庆市皖江文化研究会副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