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中心|电视点播|专题专栏|视听|长三角 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刘家谅和他的农林试验场
来源:《宣城历史文化研究》微信版 作者: 发表时间:09-15 18:40

童达清

第1206期

清朝末年,国力衰微,民生凋敝,民族灾难空前严重。为了救亡图存,一大批先进知识分子、开明官僚和地主商人,开始发起实业救国运动,他们主张放宽对民族工商业的限制,积极发展民族企业,增强国力,以挽救民族危机。流风所披,宣城也开始受其影响,涌现了一些实业家,创办了大量的实业,刘家谅就是其中的一个代表。

一、刘家谅及其家族

刘家谅之刘氏家族,源自山西省小兴州,明永乐年间,其始祖刘性迁居直隶保定府高阳县。九世祖刘汉,八世祖刘文盛。七世祖刘霦,字潜夫,顺治二年(1645)举人,三年进士,历任河南武陟、陕西文县知县,随州知州,礼部员外郞,工部郎中,浙江提学佥事、候补参议等职,顺治三年河南乡试同考官,康熙二年陕西乡试同考官,康熙十五年会试同考官。光绪《保定府志》卷五十五有传。本生七世祖刘霖,六世祖刘颖生(号祇庵)。

五世祖刘柟,字百斯,号希吕,由附贡生入仕,历任吏部司务、刑部主事、刑部员外郎,户部郎中,雍正初任江西瑞州知府,五年(1727)改赣州知府,升江西驿盐道,六年任安徽按察使司按察使,七年调浙江按察使,八年(1730)五月署安徽布政使司布政使,十二月升太常寺卿,九年六月降大理寺少卿。本生五世祖刘述(号东园)。高祖刘履乾,字佩元,号寅若,雍正七年(1729)举人,历任江西南丰、江苏甘泉知县,乾隆十二年(1747)江南乡试同考官。

祖刘鸿符,字以佩,道光五年(1825)廪生。子三:棋、振启、振棻。父刘棋(振棋),字席珍,同治年间携家由高阳县迁居宣城西街沟沿头。光绪二十二年(1896)廪生。卒于光绪二十九年(1903)十一月二十三日,葬北门外别士桥街西。母许氏,生于咸丰十年(1860)正月十二日,殁于民国21年(1932)4月9日。生子三:家谅;家诠(1878—1951),字憬兮,卒葬敬亭山南麓,子声述(1943年冬殁于宁国河沥溪);家谏(?—1943),字恃兮,卒葬城西一里桥花园,子声迈、声进。

刘家谅,字恂兮,号树堂。生于光绪元年(1875)一月初四日。他早年入学国子监,后留学日本,与孙中山先生结识,随后加入同盟会,投身革命。民国成立后任安徽省都督公署秘书长,旋辞职归里。民国2年(1913),护法运动爆发,刘家谅受聘担任讨袁军总司令部参谋长。护法运动失败后,逃亡至上海、广东等地。民国5年,袁世凯倒台后,刘家谅才回到宣城,从此不再参与政治,闭门谢客,专以躬耕、诗书自娱。1942年7月15日,刘家谅去世,享年六十七岁。

刘家谅生子一,声遹,字骏德,生于宣统元年七月二十二日;女二,云英,适李;霞英,适崔。

二、刘家谅创办农林试验场

清末,许多政府官僚都鼓励大办农林业,成立林业会、农林会、种树会、种山会等造林组织;创办林业实验场,通过实验来推广林木种植;还有的地方建立林业学堂,对学生进行林业科技知识的培训。

刘家谅在留学其间,就认识到提高农林科技含量的重要性。他认为:“创办农林,实为富国养民之本,即为当今之急务。”开垦荒山也可使“不毛之地尚可变为沃壤,庶地无遗利,野无游民”,对于促进地方治安也有很大好处。因此他潜心学习农林之学,举凡天文气象、地质土壤、果树品种改良,都有深刻的研究。后来他还著有《农林九通》一书,可惜还没有来得及出版,就在抗日战争时被焚毁了。

光绪三十年(1904)四月,刘家谅在敬亭山西北其祖墓附近,承包文星、敬亭两团荒山及旧置官荒民荒,创办“宣城私立岫山农事实验场”。“从古难垦之脊山,参以新法新理,童者植之,硗者肥之”,并因地制宜,“分别土色之肥腴,山地之高低,考察树种之性质,精求树艺之生机,何树可兴高山,何树可兴平地,何树可兴阳地,何树可兴阴地”,在高岗脊土、半阴半阳山地种植松树、茶树,平凹之地种植桑麻,向阳处种植桐树、橘树,平地种植梨、柿、苹果等树。

至宣统三年(1911),经宣城县主簿任兆焜查勘,刘家谅的农林试验场已开垦荒山六百五十七亩一分七厘(已成熟一百十亩二分一厘),种植桐树六千三百九十株,茶树一万八千堆,松树十一万六千二百株,又桃、李树各一千一百株。七年之间,成效显著,因而受到安徽省政府嘉奖,被授予三等商勋、四品顶戴。(《安徽官报》1911年5月,《大公报》1911年10月8日)

1911年2月20日,《申报》第13660期刊载了一则消息:

请奖热心农务之农民

宣城县乡民刘家栋,世守农业,家道小康,其于耕植农林等事颇有心得。上年该农民在该县文星、敬亭等园设立农林试验场,颇著成效,刻经该县俞大令亲往查勘,以该农民热心农政,甚属可嘉,特详报抚宪,恳予委员査勘,照章核奖,以为热心公益、提倡农政者劝。

消息中的“刘家栋”明显为“刘家谅”之误,需要予以纠正。

刘家谅的农林实践活动,对于促进宣城经济建设、维护生态平衡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也是对现代集体化林业生产的有意探索,只是因为政治腐败,战乱不断,客观上也不可能做出更大的成绩,但其筚路蓝缕之功不可泯灭,仅以此小文纪念之。(作者系宣城市历史文化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

【责任编辑:zhanglingyan】

用户评论

已有0人评论
    新闻快报 阅读全部
    社会万象 阅读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