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中心|电视点播|专题专栏|视听|长三角 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令人长忆谢玄晖(上)
来源:《宣城历史文化研究》微信版 作者: 发表时间:10-13 15:37

胡阿祥 王景福

第1222期

编者按:由南京大学教授胡阿祥和我会会员王景福合著的《谢朓传》已由凤凰出版社出版,现将其书中谢朓在宣城有关章节摘录刊出,以飨读者。

谢朓蒙冤下狱致死后250多年,大唐“诗仙”李白在《金陵城西楼月下吟》诗中写道:

金陵夜寂凉风发,独上高楼望吴越。

白云映水摇空城,白露垂珠滴秋月。

月下沉吟久不归,古来相接眼中稀。

解道澄江净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

“令人长忆谢玄晖”,这不仅道出了李白对谢朓的怀念之情,也代表了后世历代多少人的心声。

01

“直是独步千古”

古往今来的人们,追忆、怀念谢朓,主要出于两点:

一则,谢朓是心怀百姓的良吏。史籍上对谢朓为官从政的事迹记载不多,但肯定他是一位廉洁正直的好官。不管是在宣城太守任上,还是在南东海太守任上,谢朓弘扬礼教兴邦,倡导儒家“仁政”思想,多为百姓谋利着想。他两次去敬亭山神庙求雨,祈求天降甘霖,让农民有一个好收成;他将田地分给没有地种的农民,解除他们缺衣少食的困苦;他劝农民弃商务农,安心农耕;他亲自走到农民中去,与他们交谈,听听他们有什么需求;就在临离开宣城之前,他还不忘走到农人中间,与他们依依话别。谢朓所做的这一切,无疑都是为民所思所想。因而,宣城地方史籍把他列为“良吏”而宣扬。

唐权德舆在《送张周二秀才谒宣州薛侍郎》诗中写道:“儒衣两少年,春棹毂溪船。湖月供诗兴,岚风费酒钱。上帆涵浦岸,欹枕傲晴天。不用愁羁旅,宣城太守贤”;李白在宣城赞扬其时的宇文太守:“下马不作威,冰壶照清川。霜眉邑中叟,皆美太守贤。时时慰风俗,往往出东田”,把宇文太守比作谢朓:“曾标横浮云,下抚谢朓肩。”(《赠宣城宇文太守兼呈崔侍御》)。又从宣城最早立起的“二仙祠”,到后来的“四贤堂”“五贤祠”“七贤祠”“十贤祠”“先贤祠”,谢朓都是名列其中,而且位居榜首。

二则,谢朓是引领中国山水诗走向辉煌灿烂的诗杰。谢朓为官施政的事迹之所以记载甚少,一个最主要的原因在于,他的诗名大大盖过他的官名,以至于他的为官事迹在人们的眼里,与他对诗歌的贡献、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贡献相比,可以忽略不计了。

谢朓的死,在当时人们的心中,除了为其抱屈、为其哀叹外,更多的是为他的才华殒落而惋惜。谢朓去世后不到30年,梁朝太子萧统编《文选》,收录了谢朓诗作21首;又陈朝所编《玉台新咏》,收录谢朓诗作22首。这两部诗文集收录谢诗之多,也说明谢朓的诗在当时及稍后即有着相当的影响。

齐梁时代,对谢朓诗的评价一直很高:

梁简文帝萧纲《与湘东王书》云:“至如近世,谢朓、沈约之诗,任昉、陆倕之笔,斯实文章之冠冕,述作之楷模。”称赞谢朓的诗为冠冕、为楷模,可见其影响之大、地位之高。

颜之推《颜氏家训文章》曰:“刘孝绰当时既有重名,无所与让;唯服谢朓,常以谢诗置几案间,动静辄讽味。”这表明谢朓的诗在当时就很受上流社会文士们的喜爱和推崇。

齐梁时著名诗论家钟嵘曾与谢朓相与论诗,正因为对谢朓了解,他在《诗品齐吏部谢朓诗》中全面评价谢朓道:其源出于谢混。微伤细密,颇在不伦。一章之中,自有玉石。然奇章秀句,往往警遒。足使叔源失步,明远变色。善自发诗端,而末篇多踬,此意锐而才弱也。至为后进士子之所嗟慕。朓极与余论诗,感激顿挫过其文。

钟嵘肯定了谢朓诗的“奇章秀句,往往警遒”,至于他对谢朓诗“末篇多踬”的批评,并不为后世普遍认可。《诗品序》中还记载:“次有轻薄之徒,笑曹、刘为古拙,谓鲍照羲皇上人,谢朓古今独步。”为此,清人方东树在《昭昧詹言》中进一步引申道:“玄晖别具一副笔墨,开齐梁而冠乎齐梁,不第独步齐梁,直是独步千古。”

谢朓以后的南朝诗人,或多或少都受过谢朓诗的启迪,元人陈绎曾《诗谱》“汉魏六朝诸家诗”条云:“谢朓藏险怪于意外,发自然于句中,齐梁以下,造语皆出此。”

进入唐代,谢朓诗受到普遍重视,正如严羽在《沧浪诗话》中所说:“谢朓之诗,已有全篇似唐人者”,所以追摹、效仿者众多。仰慕、推崇谢朓的第一人当数李白,他与谢朓可称为千古知音。明人张溥《谢宣城集题辞》曰:“李青莲论诗,目无往古,惟于谢玄晖三四称服,泛月登楼,篇咏数见,至欲携之上华山,问青天。余读青莲五言诗,情文骏发,亦有似玄晖者,知其兴叹难再,诚心仪之,非临风空忆也。”

唐天宝十二载(753),李白首次来到宣城,直至广德二年(764),他生命的最后十年时间,大多在宣城度过。李白来宣城的最主要的缘由,便是追踪谢朓。李白的身世遭遇有很多地方与谢朓相似,心存惺惺相惜之情。更重要的是,作为诗人的李白,对六朝绮丽文风不屑,声称“自从建安来,绮丽不足珍”(《古风》),他所推崇的诗歌风格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赠江夏韦太守良宰》),唯独对谢朓的清丽诗风情有独钟。他在宣城期间,只要是谢朓曾经登临涉足过的地方,无一遗漏地寻踪觅迹,体味当年谢朓在这些地方留下的诗句,汲取其营养,丰富滋润自己的诗情。敬亭山是李白登临最多的山峰,有段时期干脆就以敬亭山为家,“我家敬亭下,辄继谢公作。相去数百年,风期宛如昨。”(李白《游敬亭寄崔侍御》)

在敬亭山,李白写下了千古绝唱《独坐敬亭山》:“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诗人敬亭独坐,缅怀追思二百多年前的谢朓,与其相隔时空对语,相看不厌。如果说谢朓那首《游敬亭山》诗,让敬亭山“遂使声名齐五岳”,那么,李白的这首诗,更是让敬亭山名扬天下,拥有了“江南诗山”的美名,成为中国诗文化的座标。正如明代雷州推官高维岳在《敬亭山记》中所说:“敬亭浑沌于上古,疆理于周汉,而名胜于晋唐,玄晖发其藻,太白扬其辉,云蒸霞蔚之色,珠蜚玉贯之文,渐振振矣。”a

李白喜登临的另一个去处便是谢朓楼。

唐初,宣城官民为了纪念谢朓,在谢朓当年所建的高斋故址重建一楼,名谢朓楼。因其位于衙署之北,又名北楼。其楼形制华丽,主要作为官府内宴宾客场所。中唐时,崔龟从任剌史时曾主持重修,形制更为开敞。据唐宣州剌史独孤霖所写《叠嶂楼记》,其时楼名易为叠嶂楼,楼阁依山势,下有小亭,扶阑干、蹋道直上,有两层平台,平台上建有楼阁,有北望、条风、清暑等名称。《嘉定宣城志》载:“高斋在府治东,后人于其地建北楼,一曰北望楼。唐郑薰诗:‘高斋今北望,池上犹春酌。’自注:高斋,今北望楼。韦苏州诗‘高斋谒谢公’,刘梦得诗‘高斋兴有余’,皆即指北楼为高斋。”宋至清代,谢朓楼屡经损毁,据记载重修重建即达八次之多,可见此楼在宣城人心目中的位置,这与谢朓在宣城的影响是密不可分的。宋时重修后的谢朓楼,嘉祐三年(1058)王安石弟弟王安国应宣州通判杜君懿之邀赴宴斯楼,其《池轩记》记曰:“观夫邑屋之众,丹漆之丽,环数万家于山水之傍,而州人之闲暇饮酒而管弦”;又治平年间监税蒋之奇在《重建叠嶂楼记》中道:“其丹雘之饰则雕甍华栋,金碧彩翠,与夫山光水色,下上而相辉,于是观游之胜,遂为江南之绝。”b

李白登临谢朓楼,颇多感怀,如《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日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又《秋登宣城谢朓北楼》:

江城如画里,山晓望晴空。

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

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

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

谢朓楼因谢朓之名,也因李白的华丽篇章,几几乎成为谢朓的化身,耸立在人们的心目中。自楼建,历代文人名士慕名而来,登临观赏者络绎不绝,赋诗题咏者难以计数,粗略统计各类诗赋达200多首(篇),仅载录于光绪《宣城县志》的谢朓楼诗文就有130多首(篇)。斯楼也称得起中国诗文化的座标。

李白在宣城一路追踪谢朓的足迹,体味谢朓所观赏的山水美景,把玩谢朓精美的诗句并追摩之:

谢朓远眺宣城:“寒城一以眺,平楚正苍然。山积陵阳阻,溪流春谷泉。”(《宣城郡内登望》)李白也写道:“江城如画里,山晓望晴空。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秋登宣城谢朓北楼》)

谢朓观赏宣城的物:“切切阴风暮,桑柘起寒烟。”(《宣城郡内登望》李白也写道:“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秋登宣城谢朓北楼》)

谢朓玩味敬亭美景:“山中芳杜绿,江南莲叶紫。芳年不共游,淹留空若是。”(《往敬亭路中》)李白同样有绝美的佳句:“敬亭白云气,秀色连苍梧。下映双溪水,如天落镜湖。”(《赠宣州灵源寺仲濬公》)谢朓游宛溪、句溪留下诗句:“兴以暮秋月,清霜落素枝。鱼鸟余方玩,缨緌君自縻”(《将游湘水寻句溪》),李白也写道:“吾怜宛溪好,百尺照心明。何谢新安水,千寻见底清。”(《题宛溪馆》)

谢朓登响山有“幸莅山水都,复值清冬缅。凌崖必千仞,寻溪将万转”(《游山》)诗句,李白也追寻而去:“题舆何骏发,遂结城南期。筑土接响山,俯临宛水湄。”(《九日登山》)

宣城因谢朓在此为官两年,特别是其山水诗创作在此达到登峰造极之地,有“承汉启唐之功”,影响极大,所以宣城与谢朓有关的遗迹或纪念地甚多,堪称华夏之首。甚至宣城别称“小谢城”“谢朓城”“谢公城”,也与谢朓声名有关。如杜牧诗句“敬亭山下百顷竹,中有诗人小谢城”(《自宣州赴官入京路逢裴坦判官归宣州因题赠》)、“南朝谢朓城,东吴最深处”(《题宣州开元寺》)、“谢公城畔溪惊梦,苏小门前柳拂头”(《自宣城赴官上京》)便源于此。

李白在宣城共写下70多首诗,其中怀念和钦慕谢朓的就有数十首,加上在别处所写诗中涉及谢朓的,那就更多了。如:

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秋登宣城谢朓北楼》)

我家敬亭下,辄继谢公作。相去数百年,风期宛如昨。(《游敬亭寄崔侍御》)

三山怀谢朓,水澹望长安。(《三山望金陵寄殷淑》)

闻道金陵龙虎盘,还同谢朓望长安。(《答杜秀才五松山见赠》)

我吟谢朓诗上语,朔风飒飒吹飞雨。谢朓已没青山空,后来继之有殷公。(《酬殷明佐见赠五云裘歌》)

曾标横浮云,下抚谢朓肩。(《赠宣城宇文太守兼呈崔侍御》)

明发新林浦,空吟谢朓诗。(《新林浦阻风寄友人》)

高人屡解陈蕃榻,过客难登谢朓楼。(《寄崔侍御》)

诺为楚人重,诗传谢朓清。(《送储邕之武昌》)

谢公别离处,风景每生愁。(《谢公亭》)

独酌板桥浦,古人谁可征。玄晖难再得,洒酒气填膺。(《秋夜板桥浦泛月独酌怀谢朓》)

李白为何如此推重谢朓?究其原因,不外乎,一是谢朓的诗道出的意境,正是李白所向往、所追求的;二是谢朓的诗“发自然于句中”,这正是李白在吟诗时所追求的境界。纵观李白的不少诗,意境和风格往往与谢朓诗风相近,正因为此,李白在凭吊当涂青山谢公宅c后吟唱:“青山日将暝,寂寞谢公宅”(《谢公宅》),感叹生未能与谢朓谋面的遗憾。唐秘书省校书郎裴敬在《翰林学士李公墓碑》中记载:“遂放浪江南,死宣城。”后移葬当涂龙山。及至元和十二年(817),即李白逝世后56年,在宣城为官的宣歙观察使范传正,了解到父亲范怆生前与李白友情深厚,且李白一生仰慕谢朓,愿与其为芳邻的心愿,便与时任当涂县令诸葛纵商议,将李白墓由龙山东麓迁往青山,与谢朓故宅为邻,实现了李白“悦谢家青山,有终焉之志”d的遗愿。

清王士祯《论诗绝句》:“青莲才笔九州横,六代淫哇总废声。白纻青山魂魄在,一生低首谢宣城”,是对李白仰慕崇拜谢朓的最好注脚。

唐代诗人杜甫对谢朓的崇拜热度,虽然没有李白那么高,但对谢诗的欣赏和推崇也是着力的,“谢朓每篇堪讽诵,冯唐已老听吹嘘。”(《寄岑嘉州》)他的诗风对“清”的追求,显然是受了谢朓诗的影响。所以,杜甫在自己的诗中多次提及谢朓,表达了对他的仰慕之情:

绮丽玄晖拥,笺诔任昉骋。(《八哀诗》之《故右仆射相国张公九龄》)

礼加徐孺子,诗接谢宣城。(《陪裴使君登岳阳楼》)

又白居易是从宣城步入仕途的。贞元十五年(799),28岁的他来到宣城,宣歙饶观察使崔衍直接举荐他以宣州户籍参加乡贡考试,试题“窗中列远岫诗”即出自谢朓《郡内高斋闲望答吕法曹》诗中名句“窗中列远岫,庭际俯乔林”。白居易对谢朓早就仰慕不已,曾称赞“谢朓篇章韩信钺,一生双得不如君”(《宣武令狐相公以诗寄赠传播吴中聊奉短草用申酬谢》),于是在试卷中写下了“天静秋山好,窗开晓翠通。遥怜峰窈窕,不隔竹朦胧。万点当虚空,千重叠远空。列檐攒秀气,缘隙助清风。碧爱新晴后,明宜反照中。宣城郡斋在,望与古时同”的瑰丽诗篇,被破格选为宣州乡贡,第二年进京应考中进士第四名,“十七人中最少年”。晚年他念念不忘宣城,不忘谢朓,赋《宣州崔大夫阁老忽以近诗数十首见示吟讽之下窃有所喜因成长句寄题郡斋》诗:“谢玄晖殁吟声寝,郡阁寥寥笔砚闲。无复新诗题壁上,虚教远岫列窗间。忽惊歌雪今朝至,必恐文星昨夜还。再喜宣城章句动,飞觞遥贺敬亭山。”

宣城因为谢朓,吸引了唐代各个时期的众多诗人光顾留连。但凡到过宣城,抑或没来过宣城、但因谢朓而对宣城向往的一些唐代诗人,在他们的诗句中,往往都会出现对谢朓的激赏之语:

江上宣城郡,孤舟远到时。云林谢家宅,山水敬亭祠。(韦应物《送宣城路录事》)

江山飞丽藻,谢朓让前名。(钱起《奉和宣城张太守南亭秋夕怀友》)

君到新林江口泊,吟诗应赏谢玄晖。(韩翃《送客还江东》)

若出敬亭山下作,何人敢和谢玄晖。(耿湋《和李观察祷河神降雨》)

久是吴门客,尝闻谢守贤。(卢纶《送从叔士准赴任润州司士》)

宣城文雅地,谢守声闻融。(孟郊《送任载齐古二秀才自洞庭游宣城》)

正是澄江如练处,玄晖应喜见诗人。(李商隐《和韦潘前辈七月十二日夜泊池州城下先寄上李使君》)

山路远怀王子晋,诗家长忆谢玄晖。(杜牧《怀紫阁山》)

南朝山半寺,谢朓故乡邻。(许棠《寄敬亭山清越上人》)

这里值得一提的是刘禹锡。凡谢朓遗迹,刘禹锡皆追踪之。他来过宣城,寻觅谢朓在宣城的踪迹,除了那句著名的“宣城谢守一首诗,遂使声名齐五岳”外,他在宣城写的诗歌中对谢朓称述最多,诸如“更报明朝池上酌,人知太守字玄晖”(《谢窦员外旬休早凉见示诗》)、“遥想敬亭春欲暮,百花飞尽柳花初”(《酬宣州崔大夫见寄》)等。同时,金陵乌衣巷亦是他的向往之处,那首著名的《乌衣巷》诗,就是追踪谢氏家族遗迹时写下的:“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深深感叹谢氏家族的昔日辉煌已经不再。

到了宋代,诚如陆游《宣城李虞部诗序》所言:“宣之为郡,自晋、唐至本朝,地望常重。来为守者不知几人,而风流吟咏,谢宣城实为之冠。”陆游之言其实也道出了宋人的普遍心声。南宋洪伋在《谢宣城集跋》中也说:“谢公诗名重天下,在宣城所赋为多,故杜少陵以谢宣城称之。”以此,宋代来到宣城、追踪谢朓遗迹的名人雅士更多。只要是与谢朓有关联的山水楼台,都成了人们登临涉足的胜地,如敬亭山、响山、宛溪、句溪、叠嶂楼、双溪阁、谢公亭、怀谢亭等等,是他们来宣城必游之地,且留下了大量的诗文:

名都便欲过,佳处赖公指。仰攀叠嶂高,俯阅双溪美。(苏辙《次韵侯宣城叠嶂楼双溪阁长篇》)

州在三峰最上头,上头高处更高楼。都将万壑千岩景,堆作双溪叠嶂秋。晚雨才收山尽出,暮天似水月如流。敬亭堪喜还堪恨,领得风光揽得愁。(杨万里《中秋前一夕雨中登双溪叠嶂巳而月出》)

君不见东阳沈隐侯,君不见宣城谢玄晖。两处双溪清彻底,二子诗句清于溪。(杨万里《谢曹宗臣惠双溪集》)

谢公城上谢公楼,百尺阑干挂斗牛。碧瓦万家烟树密,苍崖一槛瀑泉流。波光滟滟前溪满,刹影亭亭古寺幽。此地近除新太守,绿窗明月为君留。(梅询《叠嶂楼》)

宋人对谢朓的激赏,是因为他的才华和山水诗所展示的魅力。王安石就认为:“山水玄晖去后空,骚人还向此间穷。”(《寄吴正仲却蒙马行之都官梅圣俞太博和寄依韵酬之》)此类评价在宋人的诗作中又比比皆是:

承明厌直下天来,聊继昭亭小谢才。(郭祥正《赠子中修撰》)

人物向来山吏部,篇章今日谢宣州。(周紫芝《次韵吕居仁诗尾见及四绝》)

玄晖工画山,最识山之趣。(赵孟坚《题黄岩夏氏晓山亭诗卷》)

负郭生涯同季子,澄江诗景属玄晖。(杨亿《弟伋归宁》)

而且,诗人们怀古伤今,往往把这些名胜当作谢朓的化身,用在自己的诗句中。如以澄江指代谢朓:“人物秀春柳,诗句妙澄江。”(谢逸《寄洪驹父戏效其体》)

综上所述唐宋时代之情况,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基本认识:后人酷爱宣城的山水,追忆谢朓,纪念谢朓,是因为谢朓的文学,是因为谢朓的山水诗与诗中的宣城山水,已经同归不朽!

作为一位诗人、文人,谢朓从他那个时代起,直到元明清乃至现代,普遍为人们认可,而且对他的追颂经久不衰,这在中国历史上实属罕见。虽然中国的山水诗进入盛唐之后,开辟了一个崭新的气象,虽然时代在不断地进步,山水诗的创作也在不断地进步,但是,谢朓山水诗在中国山水诗传承中承上启下的特殊地位,谢朓山水诗的杰出成就,仍然被人推尊敬仰,令人难以忘怀。

如明人陆时雍对谢朓诗的辞采、清新,给予了极高的评价:“熟读玄晖诗,能令宿貌一新,红药青苔,濯芳姿于春雨。”(《诗镜总论》)

明人王世贞认为谢朓诗“不惟工发端,撰造精丽,风华映人,一时之杰。”(《艺苑卮言》)

清人方东树的评价更是超越众人:“玄晖别具一副笔墨,开齐梁而冠乎齐梁,不第独步齐梁,直是独步千古”“玄晖诗如花之初放,月之初盈,骀荡之情,圆满之辉,令人魂醉。只是思深,语意含蓄,不肯说煞说尽;至其音响亦然。”(《昭味詹言》)

(作者胡阿祥系南京大学教授、王景福系《宣城历史文化研究》主编)

【责任编辑:zhanglingyan】

用户评论

已有0人评论
    新闻快报 阅读全部
    社会万象 阅读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