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彩霞 吴小元
第1229期
青弋江自西北向东南贯穿泾县全境,经过桃花潭、茂林、黄村、云岭、丁桥、泾川、昌桥、琴溪等乡镇,给沿河的群众提供了航运、灌溉的便利,同时也形成了以水为内容、与水相关联的民间习俗与文化传统,有的至今保留,成为泾县地域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
01 | 划龙舟
龙舟盛行于青弋江两岸的村镇,每年端阳节活动,规模较大的如陈村、章渡、赤滩和城关等地。章渡的划龙船就很有地方特色。船中竖一桅杆,杆端悬挂龙旗,桅杆下坐一人以撑红布到终点,等待优胜者取红布。两只竞赛的龙舟并停至一处,一声令下两船齐发,鼓声震天,至终点夺得红布者为胜。还有一种花龙船是焦石埠王家的,船身扎了彩篷,船尾吊有秋千坐板,一人于其中表演,可以做出各种惊险动作,有一个节目叫老虎喝水,人突然冲下来嘴能喝到河水。
桃花潭的龙舟历史记载得比较悠久。康熙年间,博通经史诸子百家的宣城人徐纂益到桃花潭借居当地翟非熊的假我居当起了塾师。三十六年(1697)的五月初五日徐邀请诸君子到桃花潭观看龙舟,奈何天降大雨,龙舟不出,只好集众人于室中饮酒。当时村内其他好事者全部奔赴南边的索止轩中,当时的情景是“裲裆夜集,石激涛惊,热火弥天,铙鼓竞作”。原来划龙舟的人全部都穿着背心敲打着铙鼓,热火朝天。第二天,徐纂益因追思昨日之情景,作诗二首,其一为:越王勾践水犀军,夜火中江两岸闻。今夕龙潭山雨过,也烧松炬照围裙。把划龙舟的人比喻为勾践的水军,在夜间举松炬比赛,远近皆明,划船的人穿的短衣服都照得清清楚楚。
城关人赵绍祖五月端午在芜湖其表兄处看龙舟赛,其中有两首云:“人海人山笑语哤,橹声哑哑水声淙。人人尽道晴明好,今日龙舟出大江。” “ 一片锣声动地来,红旗招飐水边开。双舟相向低昂处,欵乃歌声去复回。”人声、锣声、歌声、红旗招展双舟竞发,真是热闹。芜湖与泾县地域相连,泾县曾一度划归芜湖行署,习俗相近是情理中事。
泾县桃花潭一地的龙舟据传与战争有关。据当地人介绍,桃花潭的划龙舟并不是为了纪念屈原,而是为了操练水军。
当时元末起义军陈友谅手下有两兄弟,一为张定畿,一为张定边。张定畿为掩护陈友谅不幸中箭而亡。陈将其子张佑保收为养子,改姓为陈。后陈友谅在鄱阳湖兵败,张定边携侄子张佑保逃到泾县西乡的翟村避难。为掩人耳目自己改名为张宗道。张佑保过继当地一翟姓人家收养,取名翟敬六,后成为水东翟氏一世祖。
取名为张宗道的张定边,与手下潜伏于徽州一带,暗中招兵买马,积蓄力量。因地域面积大,张定边每年借五月端午划龙舟比赛的机会,组织水军操练,伺机东山再起。可是大明基业已定,天长日久,张手下的战士最终解散。但是划龙舟的方式却一直保持下来。
如今每年的端午节桃花潭都要举行龙舟赛,参赛最多时达26个队,场上龙舟号子的嘶吼声高亢激昂。龙舟赛自2014年连续6年亮相于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成为宣传泾县民俗文化的一个重要品牌。
02 | 开 河
开河是青弋江河道冬至捕鱼前的一场重大仪式,主要盛行于落星潭、城关、马头一带,又以落星潭开河最为隆重。
开河前要做许多准备工作:首先要提前筑好梁。筑梁是在落星潭下游用船装、用人挑,将鹅卵石堆砌成一条宽约二尺、长约六七米的长堤,(即拦河坝)形成八字形,在喇叭口处用竹篾筑成一张约三十平方米左右的梁拼用来装鱼。
网船打排要在六、七月间浸泡杮漆,将青杮从树上摘下,用米碓舂碎,装进酒罐,灌满生水,扎紧罐口,让其发酵。到十一月中旬取其汁用来浆拉网或打网,浆好后把网在地面上摊晒或用生篙撑晒。
九、十月间还要买黄麻绩纱或丝线用来织网或补网。十一月初,到山里去买老松脂供网船照明之用。此外还要整修木排或购买乌竹簰,租用渔船,添置鱼叉、竹篙、簑衣、鱼篮等捕鱼工具。
十一月二十日下午,渔民先后来到庆安殿(又叫五显殿)祭神,把带来的祭品如猪头、鱼、活公鸡、香纸等恭恭敬敬地摆放在菩萨的香案上,点燃蜡烛和香,先杀公鸡淋血在黄表纸上,在香案前用酒壶直洒三下水酒,然后烧纸跪拜,默默祷告。船头朝着溪口方向,在船上摆起香案祭品等,点燃红烛,又杀公鸡淋血,燃烧香纸,用酒壶洒下水酒,接着大家跪拜,口头祷告。传说:很早年前溪口有个姓梅的外甥来帮舅舅家捕鱼,不幸失踪落水身亡。于此每年十一月二十日以祭祀他,嘱其与其他水鬼一道帮助撵鱼。此后,便定下一条规矩,凡落星潭王家的外甥一律不准帮舅家备置打鱼。这条规定一直传了下来。
这天在岸上观看的群众沿着河岸排成一条长龙。网船祭完后便登岸发豆腐干。人群便蜂拥而上,紧紧围住散干子的渔民,水泄不通。开始还有秩序地散发,后来就你挤我我挤你,争先恐后地向前抢了,直到把一箩干子抢完为止。
晚饭后渔民们抬着鱼篮,里面装着纸衣纸钱纸灯,来到河沿。先在河滩上烧纸钱祭水鬼,再登上渔船划至河中,将一只只纸灯点上蜡烛放到河中,随风漂流而去。
二十四日正式开河。在东方发白时(解放后改为黄昏时)渔民们兴高采烈地聚焦在落星潭,打排整齐地在河沿排列成一字形。渔民手握木浆站在排头上,网船分布在打排的四周,正排围绕拉网做好放网的准备。蓝山脚下,在落星潭还有少数用板罾装鱼。大家穿着渔服,整装待命,打排头的和所有渔民一样,脚穿深筒渔靴,身空半截渔棉衣,头戴猴子帽,站在岸上,待人到齐一切准备就绪,一声大喊:开河,各种渔船一起划动,各司其职,或驱赶或撒网或投飞叉,最终满载而归。
清时郑相如之子郑文熊有首诗描写了捕鱼的情景:落星潭下水潆洄,小艇纷纷走马来。开遍护窠还洒网,雪花捞起是金鲐。当时的捕鱼就先筑河坝(土人垒石以断),当时的名品就是雪花金鲐。朱珔也有诗:雪鱼味正乡闾荐,幽火星星竞挺叉。在提到雪花金鲐时,还有叉鱼的记载。朱是清嘉庆道光时人,仅叉鱼技艺一项最少也有200年的历史了。
(作者叶彩霞系宣城市历史文化研究会理事、泾县政协文史委副主任;吴小元系宣城市历史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泾县政协文史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