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版第1304期
我所在的小村地处皖浙交界天目山北麓,坐落于当地一座名曰"阳日山"的半山腰,现隶属胡乐镇龙池村管辖。阳日山村子不大,百十来户人家,房屋依山缘坡簇拥而建。据当地史料记载,阳日山村距今已有近600年历史,人口鼎盛时据说曾达千灶,在当地也算是人村两旺的百年老村了。
常言说得好,有人烟的地方必定有水。阳日山自然也不例外,只是村子依山坡而建,水源较足的村东山溪,相对村中村西大半个村子而言,稍稍嫌远而已(最远的相距300余米)。不过,这也未难倒我那择此而居的周氏先辈。从村中老人口口相传的点滴回忆中得知,为缓解取水远、饮水难问题,勤劳的先辈合力从五六百米外的村子东北角的后山引水进村。引水工程除充分利用自然落差外,先辈们对渠道用材亦颇为讲究,一律选取经久耐腐的老结杉木,经人工制槽成枧,尔后小头向前大头在后,依山就势两两对接,渐次经坎脚、沿路旁、穿道涵等,最终将水蜿蜒送达村中。此终端也因枧而得名"水枧头"。 水枧头地处村中一平坦较阔处,末枧置空,枧头距地约两尺许,隔尺余与村中东西向主径(系青石板铺就)成"丁"字状。为防枧水浸漏,枧头处地面相较落垱六寸左右,置有平整石一块,耐溅之外主要方便搁置水桶、木盆等。平路沿处同设一大青石,面光洁,供浣衣用。小村主径沿线支通各户,大家至此取水至少比原先少走两百米,其方便显而易见。
三十年前小村尚未开通自来水,水枧头枧水一直供给着小村的生活需求。记忆中,清澈的枧水或悠缓或蹦跳,就着不同的枧度发出不同的声响,侧耳聆听,总易让人浮想联翩,其意境大可与《泉水叮咚》相媲美。记得八十年代那阵子,山外一些摄影、画画的爱好者,慕名阳日山独特的自然人文风光,曾陆续前来探幽采风。他们除对小村百年老房、环村古木、青石台阶及当地方言等着迷外,更对水枧头枧水及使用场景产生起浓厚兴趣,纷纷或按下快门,或简笔速写着此行的意外收获,临走时还不忘掬一口清泉以示喜爱。 当年的水枧头无疑为那时小村重要的聚会场所。不论隆冬酷暑,水枧头常不乏人来人往,不是男担水便是女浣衣,而每逄农忙时节的早晚,更是人头涌动,桶盆排队。印象中,那时村人居安思危的意识似乎普遍较强,大都自觉不自觉地禀承着"仓储粮备饥荒,缸满水防火烛"等先祖遗训,因此,不论农事闲忙,傍晚时分,大家总会先后至水枧头担水回家。因水量有限,候水便成了那时小村常有的风景。每当此时,总有那些性子急的干脆挑起空桶,情愿多跑两百多米坡道至村东沟溪处担取,而那些习惯了散淡的人则继续悠哉闲哉地候着,再候着……还别说,约莫个把时辰,各家那偌大的水缸也都渐渐满了沿。
天有阴晴,地常旱涝。尽管枧水多数时候如了大家的愿,但旱时断流,涝时阻塞也时有发生。因此,也时常有村人自发地去巡道清枧,恢复供水……从他们事后平静如初的言表中可知,他们并未觉得因此而吃了亏,常认为有舍有得,吃亏是福,认为舍得行善便是积德积福积寿。 其实,类似的善念善举、淳朴厚道亦时常体现于候水时段,记忆中曾见到刚接满水的村人,见身后来了候水的老者,便主动拎起桶水倒给对方,推让中也常听得老人"哦嗬——,这怎当得起啊,我都老了,都没东西还你哟"等之类的感激声。当然,若遇新肩起担等,亦不乏关照一二,譬如如何平衡、如何稳步等等。 生活生活,生动地活着。那时小村的水枧头,或男或女,或老或少,你来我往中,叮当担钩声(铁质,由担杆、担环及长短担钩构成,一式两根分固于木质担头间,担水时空钩易随惯性荡击另钩,音清声脆,轻重不一),嗵嗵浣衣声,伴随着哗哗枧水声,共同演绎着小村的苦乐年华。"吃过了吗""今干吗"……问候声中,聊说逗笑常由此拉开序幕,大家你一言我一语,或拉拉家常,夸夸胡谈,或探讨农技,交换心得;或荤或素的段子常不无故缺席,娓娓道来间,说者不觉得怎样,听者却有人忘却了烦恼;油嘴滑舌喜逮漏子的人也是常有的,但众智中的一句妙语总能使其当场哈了嘴。当然,也有姑娘、小伙相互间说个笑逗个俏,聊着撩着时,一方的脸上不觉泛起了绯红,抑或最终缔结出一场姻缘……
水枧头已不再是小村简单的取水之所,俨然成了当年村人交流思想互增情感,释放压力舒畅心灵的难得的生活平台。呵呵,说起平台,孩时的一幕至今想来仍记忆犹新。那时的山村不比现在,可供玩耍的东西实在少之又少,而精力蓬勃又喜活跃的童孩偏偏又耐不住寂寞,于是便经常性地避开大人,结伴或独自来到枧道中途玩筑坝泄洪等游戏,常常是一双握成拳头的小手紧紧插入枧槽短住枧水,力图筑出波光鳞鳞的库水,待水漫过枧沿,再猛地开闸泄去,然后享受着想象中的那种波涛汹涌般的快感,只可惜大打折扣的效果转瞬即逝,但这并不影响重打锣鼓重开台的兴致。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经当地村民组倡议,全村村民共同投资投劳,小村开通了塑管自来水,枧水由此渐弃,但水枧头遗址至今依存。紧挨遗址东侧现尚存堰塘一方,内积淤泥,存水不多,大小约25平方米,环周垒有石埂,苔迹斑驳。据悉,此堰塘非他处蓄水灌溉之坝塘,系当年先祖结合小村村情特意而为之的杰作,功能有二:其一平衡阴阳,稳水聚财;其二为蓄水防火,有备无患(廿世纪七十年代,村中有户不慎失火,众邻纷取之扑救,少顷即灭)。其中智慧可见一斑。堰塘之水当年源自枧水,塘水多半丰盈,内有泥鳅石鸡,夏有蛙鸣虫语。小村因枧水及堰塘的存在平添了一份灵动与柔美。
光阴似箭,日月穿梭,的时光总在悄无声息地淡没着一切,比如生死,爱憎,拥有,失去……但这并不妨碍人生去经历,去展望,以及偶尔的回首。回眸往昔水枧头,学会珍惜当下,还是值得的,你说是吧。
(作者系宁国市胡乐镇龙池村村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