邝光杰
微信版第1315期
宣城老百姓都知道“一担箩筐下江南”的典故。那是太平天国战争以后,两江总督发布文告,号召河南、湖北、安徽安庆地区一带的百姓到皖南落户,开垦皖南地区因战争、病疫造成的大片荒芜土地。大规模的移民改变了今日宣城的文化格局。宣城市政协文史委编纂的《宣城移民记忆》一书中,对宣城的湖北、江北、安庆、河南等籍贯的移民都作了详尽的讲述,然而该书对宣城的广东移民却没有涉及。辛亥革命前后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曾有一批广东籍归侨移民到宣城县定居,数量近千人。广东移民的到来,不仅改变了当地的人口结构,丰富了宣城移民的内涵,促进了当地经济文化的发展,而且促使宣城成为安徽重要的侨乡。本文试为分析之。
一
宣城县最早的广东籍归侨移民当属黄伯棠,他于1909年定居宣城县。黄先生曾任上海广济医院的医生。《安徽省志·外事侨务志》(1999年版)第446页记载:“清宣统元年(1909),粤籍归侨黄伯棠来安徽行医,并定居在宣城县。”从此,拉开了广东籍移民定居宣城的序幕。
黄伯棠最早落脚在宣城县夏渡,以行医为生,后参与投资办厂(场)。他时常往返于宣城和上海之间。与上海的归国华侨多有联系,常在归侨中宣传宣城,寻求投资。他在宣城县行医期间,一次偶然到北乡访友,在新河庄的观音阁前,发现了一株果实累累的油桐树。在当时,桐油是供出口的大宗商品,国际贸易中的畅销货。于是,他在返回上海以后,向留滞上海的海外归侨广为宣传“宣城丘陵地带适宜种植油桐”,开始筹办农场。筹到资金后,他在新河庄对面的山区茆市冲创办了宣城县最早的华侨垦植农场——“研植公司”。这是宣城境内最早的华侨垦植农场。继黄伯棠之后,1913年巴拿马归侨甘永贵、1919年墨西哥归侨邝氏兄弟、1924年荷兰归侨梁仲民等,都因原侨居国排华,相继回国。听说同乡黄伯棠在宣城创建农场,“遂相率而来,定居宣城投资兴办垦植公司”。受他们的宣传影响,许多广东籍归侨都把宣城当作他们回国以后叶落归根的首选之地。从1924年到1936年前后,到宣城县落户的广东籍归侨,在宣城先后形成了“同安里”“吴家村” “茆市冲”“东华里”“西窑冲”“南窑冲”“广东街”等集中居住点。
侨乐村大门1924年,一批广东籍归侨来到宣城。广东台山、开平的邝光钜、邝玉山、雷家林、雷家勤、雷学恒、马广顺、林树棠、黄宗繁、欧荣安、曹国元,共10户归侨选择夏渡玉山村玉山南(后改称为罗塘村)落脚。定居以后,他们兴建住房,都是二层“西式洋房”建筑,共10栋。其实是岭南风格的粤派建筑。房屋整齐美观。此地被人成为“同安里”。村庄周围满布铁丝网。因他们户户有枪支,自卫能力很强,小股盗匪莫敢骚扰。同期还有一部分广东归侨在城关定居。据宣州区政协委员邝自翔和宣城高铁站民警许俊林回忆,他们家都是爷爷那一辈,于1924年把家人带到宣城城关落户定居的。两家是邻居,原先都住城关小东门、府山头附近。宣州区教体局退休干部邝南方回忆,他的爷爷兄弟三人是1929年从广东开平来到宣城,在当时的城关镇吴家村(后来这里划为宣城县敬亭公社吴村大队蔬菜队,就在宣城市区商之都一带)落户。城关的人都称呼他们“邝老大”“邝老二”。至今,在宣城市区年纪大一点的人还记得这些往事。广东归侨在宣城从事垦植,兴办农场,也经办商业。1924年侨居同安里的欧、马两户广东人,在县城北门开设“永昌盛粮食行”,生意兴隆。除此以外,黄伯棠先生还受上海归侨霍华东委托,从河北唐山聘请技师和工人,在宣城县周王宝丰开设煤矿。
二
辛亥革命后,同盟会领导人黄兴的夫人徐宗汉在南京创办了民国第一所专门收养革命军孤儿的“中华民国南京贫儿院”,后欲在周边创办一所供孤儿学习技能、从事劳动锻炼、培养吃苦耐劳精神的农场。当时的宣城县县长周君南是黄兴的学生。1930年前后,徐宗汉到宣城北乡的茆市冲考察,欣然拍板,决定在此筹办“南京贫儿院宣城茆市冲农场”,并委派蔡乾九负责。“南京贫儿院宣城茆市冲农场”落户宣城县北乡,对后来大规模华侨来到宣城,包括东华里村落形成、侨乐村、美洲华侨农场等,都有很大影响。
侨乐村大礼堂
1931年,孙中山先生的同龄好友、65岁的广东台山人余随东先生,回国定居宣城水阳镇河东街。据1989年黄山书社出版的《宣州概览》和1995年中共宣州市委党史办编印的《乡镇史话》记载,余随东先生来到宣城水阳以后,在河东街娶妻定居,67岁生了一个儿子,取名“迟得”,后改为“池德” 。余池德先生解放后后参加革命,在上海第一汽车附件厂工作。余随东先生于1943年去世,葬于西窑冲,他的遗孀在水阳镇一直生活到1982年才迁往上海,与儿孙相聚,欢度晚年。经查证,余随东先生在水阳河东街定居后,所娶女子姓余,也是广东台山人,住东华里。余姓是大户人家。他的小舅子余重信先生和妻子今年都90多岁了,还住在东华里。可以推断,当时东华里已居住了许多广东人家。据宣城县第一届华侨联合会原副主席、新四军老战士邝华为回忆,他的爷爷从美国旧金山回国,先到台山, 1930年携家人从台山迁来水阳镇河东街居住。当时已有几十户广东人在此居住。笔者的爷爷邝悦敬也是归侨,曾在墨西哥经商,懂医术,尤其擅长治疗刀伤。他与同时归国的古巴归侨、美国归侨来到距水阳10华里的南窑冲。这里有山有水,交通便利。同时落户的都是广东台山、开平华侨,共有10多户,姓氏为余、邝、古、黄、梅等,大部分有亲戚关系。时间大约在1924~1930年之间。因一些国家排华,大量的归侨陆续回国。如何安置他们、发挥他们的作用,是摆在当时民国政府面前的一个难题。南京国民政府侨务委员会委员陈树人,组织成立了“救济失业华侨委员会”,委派邓协池、何兴尤在宣城慈溪镇黄泥宕一带,征用一万余亩丘陵荒山,建设“侨乐村”以安置回国的归侨。侨乐村距县城70多华里,与江苏高淳县毗邻,在今天宣州区狸桥镇白马村凤梨塘一带。侨乐村内建有大礼堂、仓库、办公厅、宿舍等办公生活设施,还建有饲养场。归侨入住须经严格审查,发给许可证,凭证入村居住,成为垦民。当时获准入住的有151人,实际入住82人。包括日本归侨68人、朝鲜归侨2人、法国归侨2人、墨西哥归侨3人、印尼归侨2人,菲律宾、荷兰、古巴、德国归侨各1人。他们的籍贯包括广东、浙江、湖南、安徽等省。1932年以后,归侨陆续迁来宣城,落户水阳镇街道及对岸河东街、狸头桥东华里、卫东西窑冲、南窑冲、高立洪、新河庄对面的茆市冲等地,其中较集中的广东人居住地,有河东街、东华里和南窑冲。离河东街大约7、8华里的东华里,现有30多户广东归侨后裔。那里是广东归侨来到宣城的一个集中居住点。这里的广东归侨,姓氏主要是余、雷、邝、程、方、梅等。水阳、卫东、狸桥一带的百姓,都把这里称为“广东佬院子”。这里原有许多二层的广东建筑样式的老楼,现因年久失修都陆续拆了。1934年,原在马来西亚经营橡胶园的归侨熊步康,因受到排华迫害,变卖了橡胶园后回国。1936年2月,受国立暨南大学刘始赞教授鼓励,怀揣“实业救国”的梦想,来到宣城北乡茆市冲“南京贫儿院宣城茆市冲农场第二分场”,准备在皖南发展林垦事业。他接受墨西哥归侨黄兰和、黄华珍委托,代管山场。当年又重返马来西亚筹资,回国在茆市冲另行组建“华侨垦植投资公司”,受南洋股东委托就任公司经理。公司购置山场种植油桐,引进荷兰种乳牛,发展畜牧业,同时计划种植药材除虫菊等。1937年5月,新加坡、马来西亚马六甲等地华侨到宣城视察农场,委派李新民董事助理开展业务。1935—1937年,广东归侨还在湾沚到宣城九连山桥头旺一带筹建“美洲华侨农场”。
据吴介夫、鄂文藻整理的“重建归国华侨实业协进会会所碑文”记载,1935年左右,商办江南铁路正在兴建。这条铁路途径芜湖、宣城。当时国民政府的孙科、梁寒操、陈树人等,号召海外归侨回国后投资垦植事业,搞“实业救国”。国民政府在宣城设有“宣宁官产垦荒局”,时任局长为常汝谦。垦荒局由安徽省政府发给营业执照。当时沿江南铁路两侧,从湾沚附近的桥头旺、肖垾至宣城一带,兴建了许多农林场,两年内成立的垦植公司多达20余家,较大的是“美洲华侨农场”。这些美洲归侨拥有雄厚资金,当时拟在桥头旺车站附近筹建“美洲华侨联谊会”,负责统筹安排垦植事宜、筹集资金、协调归侨与地方的关系。这些农林场的建设资金,除华侨自筹外,还有来自南京蒙藏委员会、铁道部、立法院、监察院等部门失意政客的私人资本。这些农林场初建时经营方式仿效欧美,投资项目多,规模大,急欲求成,盲目冒进,未能因地制宜采取科学有效的生产和管理,收益较少。1937年底,日军攻陷南京以后,江南铁路沿线农林场惨遭破坏,场房、牲畜、农具以及其他一切财产都损失殆尽。抗战期间,农林场的大部分华侨西迁后方,一部分辗转避难海外,只有一小部分归侨和眷属留守当地。茆市冲一带的农林场也受到破坏,李新民在日军进攻宣城前匆匆返回南洋,公司业务由此停顿下来。熊步康一直留守到解放。期间在1947年回到南洋,向股东汇报“侨植公司”兴办情况,准备筹集股金恢复发展,后因内战发生而告落空。广东归侨聚居的夏渡同安里,在1937年底因日军飞机轰炸宣城,被硫磺弹炸毁,成为一片瓦砾。抗战胜利以后,许多华侨返回宣城,准备恢复生产和建设。1947年,宣城北乡华侨集资重建“归国华侨实业协进会”会所,由国民政府侨务委员会刘淮炽题字。当时还刻碑记载与垦殖有关的大事。石碑后砌入墙脚中,现可见残碑。
三
关于宣城县的华侨、归侨、侨眷具体情况,已无详细资料可考。上个世纪50年代,安徽省委统战部会同省委办公厅、公安厅、民政厅等有关单位,在宣城县统战部的协助下,对归侨、侨眷集中的城关和水阳两区进行了调查。据记载,两区有旅外华侨46人,其中美国17人、古巴9人、加拿大8人、英国和墨西哥各3人、越南和马来西亚各2人、缅甸和印度尼西亚各1人;两区共有归侨56户239人,侨眷21户125人。《安徽省志·外事侨务志》里有一张1956年的统计表,具体如下:
从上表统计数字可以看出,宣城县1956年的华侨、归侨总数为114人,加上侨眷达330人,占安徽省华侨、归侨总数22.9%,接近四分之一。可以说是名副其实的“安徽侨乡”。
据《宣城县文史资料》第二辑记载,1986年6月统计,全县旅居海外的华侨115户197人(有的只填报户主1人),美国60户110人、加拿大12户19人、日本7户15人、古巴5户5人、澳大利亚5户11人、菲律宾4户9人、新加坡3户4人、马来西亚3户6人、英国3户3人、巴西2户2人、法国2户4人,以及印度尼西亚、瑞典、新西兰、多米尼加、墨西哥、荷兰、西班牙、尼日利亚、沙特阿拉伯共九国(按1国1户1人统计),共侨居20个国家,另外有港澳同胞91户142人。
(作者系宣城系信息工程学校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