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中心|电视点播|专题专栏|视听|长三角 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宣城张家桥出土的六朝石兽
来源:《宣城历史文化研究》微信版 作者: 发表时间:04-21 12:01

宋黎藜

微信版第1322期

一、发现概况

1995年冬,宣州市城南张家桥鱼场在清淤过程中发现一具石兽,随即通知了宣城市文物管理所。村民认为此物能兆本村吉祥,不愿让其迁移。经与石兽所在地的张锦村协商,决定由张锦村砌筑石墩,将石兽原址保护在水中。2011年,宛陵湖景区工程开工,张锦村整体搬迁,在无法对石兽进行有效保护的情况下,由宣城市文物局(前身为宣城市文物管理所)将石兽搬运至敬亭山广教寺双塔院内保护。2017年修复展示于宣城市博物馆一楼大厅。

石兽发现地示意图

该石兽因历史久远以及外力破坏,仅存三段,其中头胸部保存完整,残高约2米,残长约1.8米,胸腹部直径约5.5米,麻石质,微颔首,挺胸,头部有犄角状突起,双角,眼睛圆而突出,目视前方,口微张,颌下长舌垂胸,兽身两侧饰双翼,前部双足已残,仅存部分腿部,但仍能看出其迈步待发之势。另外残存的两部分不甚规则,已很难看出是身体的哪个部位。石兽整体雕刻线条粗犷古朴,为立体圆雕。初步鉴定为六朝时期陵墓石刻麒麟或辟邪。

1995年石兽出土时的情景


二、类似石兽的定名

此类石兽一般见于陵墓旁,属于陵墓石刻,尤其是六朝陵墓石刻最为普遍。主要有天禄、麒麟、辟邪几种。

天禄又称“天鹿”,亦称“桃拔”“符拔”。天禄属传说中的兽名,形象到底如何,很难描述。《汉书·西域传》说乌弋“有桃拔”,注引孟康曰:“桃拔,一名符拔,似鹿长尾。一角者或为天禄,两角者或为辟邪。”《后汉书·班超传》:“月氏贡符拔、狮子。”注引《续汉书》:“符拔似麟而无角。”这就是说,天禄既像辟邪,又像麒麟。南朝帝陵前称为天禄的石刻,造型与独角麒麟完全相同,腹的两侧也刻有双翼。除头上有双角与独角之分外,二者是很难区别的。但要而言之,这种被神化了的瑞兽,之所以置于帝陵的前面,当与它的名称具有“天命”和“禄位”有关。两者合起来便是:上天特赐予人主以禄位。所以天禄在古代即是禄位象征,又是天命所归的反映。1

麒麟是我国文献记载中的“四灵”之一,因为它“不折生草,不食不义”,又被称为“仁兽”。在古代,麒麟的出现不但被看成一种祥瑞,也是圣人降临和太平盛世的反映。麒麟是一种想象中的动物,在不同时期,形象也各不相同。《宋书》称它为“麋身而牛尾,狼项而一角,黄色而马足”。这种长相不仅与南朝石刻中的麒麟不同,与南朝砖刻麒麟的形象也有出入。南朝帝陵前面设置石刻麒麟,文书和地方志均有记载,《南齐书·豫章王传》:“上数幸嶷第,宋长宁陵(文帝刘义隆陵)隧道出第前路,上曰:‘我便入他冢内寻人。’乃徙其表阙麒麟于东岗上,麒麟及阙形势甚巧,宋武帝于襄阳致之,后诸帝王陵皆模范而莫及也。”《建康实录》:“曲阿县(今江苏丹阳)建陵(梁武帝萧衍父文帝萧顺之陵)隧道口石辟邪起舞。”(按《梁书·武帝纪》作“石麒麟,帝陵不置辟邪,当以《武帝纪》为正)明南京城外郭十八门之一的“麒麟门”,就是因宋武帝刘裕陵前所置石刻麒麟而得名。2

辟邪一名,最早见于《汉书·西域传》和《后汉书·灵帝纪》。东汉宗资墓前的辟邪亦用石料刻成,而与其共存的尚有天禄和宗资碑。在辟邪的膊部,刻有“辟邪”二字,所以后世对这种形象的石刻,统称为辟邪。3

关于南朝陵墓石兽名称,历来说法不一。梁白泉主编的《南京的六朝石刻》做出了系统的总结,并将南朝帝陵前石兽统称为麒麟,王侯墓前石兽统称为辟邪。唐代许嵩《建康实录》中称丹阳梁文帝萧顺之建陵石兽为辟邪,而唐朝姚思廉《梁书·武帝纪》却称之为麒麟;南宋张敦颐《六朝事迹编类》统称南朝帝王陵墓神道石兽为麒麟。

本世纪以来,历史、考古方面的专家对南朝陵墓石兽名称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和研究。大体有4种看法:第一种,朱希祖《六朝陵墓调查报告·天禄辟邪考》认为独角为天禄,双角为辟邪,无角为桃拔;第二种,其子朱偰《建康兰陵六朝陵墓图考》认为独角为麒麟,双角为天禄,无角为辟邪;第三种,姚迁、古兵《六朝艺术》认为南朝陵墓石兽分为无角、独角、双角,代表了3种不同的动物,其中无角的应称为狮子,独角的应称为麒麟,双角的应称为天禄;第四种,杨宽《中国古代陵寝制度史研究》则认为帝陵前的石兽,无论其独角还是双角,都是指的神鹿,故应统称为麒麟,王侯墓前无角的石兽应统称为辟邪。东南大学建筑史专家们,如刘敦桢教授主编的《中国古代建筑史》认为:“现存南朝陵墓大都无墓阙,而在神道两侧置附翼的石兽:其中皇帝的陵用麒麟,贵族的墓葬用辟邪。”

由此可见,目前专家、学者较公认的观点为皇帝陵前石兽统称麒麟,王侯墓前石兽称为辟邪。4宣城发现的石刻因无法判断陵墓性质,因此只能称为麒麟、辟邪,或者石兽。

三、时代特点

“陵寝”制度自战国始,至明清两代,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古代陵墓前设置石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西汉。在今陕西省兴平县境内的西汉骠骑将军霍去病墓前,现仍保存石刻14件。这些石刻是为了表彰墓主生前的赫赫战功,与后来陵前神道石刻性质不同。墓前神道设置石兽用来象征吉祥、驱除鬼怪、彰显墓主身份地位,则应始于东汉。

东汉官僚墓前的石兽,有虎、牛、马、羊、骆驼、狮子。还有一种称为天禄和辟邪的神兽,他们的形象和南朝陵墓前的石神兽相似,但体量较六朝石刻小,且姿态更加灵巧活泼。概括说来,东汉石神兽形象不统一,头上无角是多数,有角是少数;肩上有翼的是多数,无翼是少数。5

南朝帝陵和王侯陵前的神道两旁陈列的石兽,大多体量宏大、庄重、肃穆,形象基本上统一。皇帝陵前的石神兽,头大而颈略细,长须垂胸,脚有爪。这些石神兽原来都是成对陈列,右边的头上一角,左边的头上双角。王侯墓前的石兽,头大而颈短粗,巨目张口,长舌垂胸,脚有爪,头上无角。石兽均有翼,但皇帝陵前,一作独角,一作双角;王侯墓前石兽均无角。由此可知,南朝陵墓前陈列石兽有等级差别,有角的要比无角的级别高。严格来说,帝王陵前有石麒麟、石辟邪等神兽而不准臣下应用,是南朝以后的事。东汉大官僚墓前是有用天禄、辟邪的。至于人臣墓前限于用石羊、石虎、石人,是唐以后的事。6

2011年石兽从宛陵湖搬离

四、艺术特点

罗宗真的《六朝考古》7和人民出版社的《中国全史》第八卷《中国魏晋南北朝艺术史》8等都对石兽的艺术特点进行了分析。

麒麟的体形和形态可以分成两大类:一类是兽身平整、装饰简朴的;一类是兽身窈窕、装饰华丽的。前者雕刻浑朴有力,大多数劲项短肥而头部直昂向上;后者雕刻灵活生动,大多数颈项较长而倾斜,头部稍大向前。它们都呈现出胸部挺昂、腹圆臀厚的特点,头部朵颐隆起,口部作圆形或方形,口角均有茸毛小翅,个别的角上装饰鱼鳞纹和卷曲的茸毛。翼部大多数作短翼,翼膊亦有鳞纹或涡纹。腹部并衬以羽翅纹。

辟邪的体形和麒麟有类似之处,它们头部(除有角外)和翼部没有多大区别,但又往往颈短而肥,伸舌于前,装饰多数简朴,雕刻浑厚有力,别具风味。所以麒麟大部分以华丽窈窕见长,辟邪大部分以雄伟朴实见长。

所有石兽从雕刻艺术、形态作风综合来看,它们一方面继承了汉代传统,一方面又吸收了西方外来的一些特色,并加以融化吸收,既体现了较为生动活泼忧雅的特点,也流露出六朝繁华享受、颓废放荡的生活气息。它们表现的雄伟朴实、华丽窈窕,是中国的固有传统和吸收了外来神话传说因素及艺术夸张表现的手法,结合时代特点进行再创作形成的一种新的艺术风格。总体来说,六朝陵墓石兽由拙朴凝重向着矫健灵活转变,似乎是一个基本的变化规律。

宣城发现的石兽,头大而颈略细,长舌垂胸,头顶双角,肩部双翼,整体比较古朴肃穆,既非东汉时期灵巧活泼,也非南朝时期粗壮华丽矫健。其形体特征、雕刻手法、艺术手段等都与六朝石刻相似,与汉代差别较大,因此可以推断其为六朝陵墓石兽。又因无法判断陵墓性质,因此只能称为麒麟、辟邪,或者石兽。

五、来源和意义

 南朝陵墓神道石刻主要分布在南京、江宁、句容、丹阳4个地区。丹阳齐高帝萧道成泰安陵原存残石麒麟二,今已不见;南京灵山失名墓前原有两只石辟邪,如今也不知去向。就目前所能见到的石刻来讲,共有33处。按地区划分,南京11处,江宁10处,句容1处,丹阳11处。以时代区分,宋1处,齐8处,梁13处,陈2处,具体时代失考的石刻9处。在南京地区(包括江宁县)21处石刻中,属于帝陵的有3处,属于王侯的有18处;其中宋1处,梁9处,陈2处,具体时代失考的石刻9处。933处石刻中,帝王陵的12处,以丹阳梁文帝萧顺之建陵石刻保存最多。王侯墓的21处,以南京甘家巷萧秀墓保存最多。10

宣城地区自古为名邑,六朝时期更是近畿名郡。自晋迄清一千五百余年里,先后曾为海内公认的“五地”。即“京畿之区州府地”“江东食货集散地”“山明水秀览胜地”“文风昌盛诗人地”“历代名人荟萃地”。11“南人乘船,北人骑马”,在当时山岭纵横、林莽密布的皖南,水运是最主要的运输方式。古城据山为城、枕水为邑,长江两大支流青弋江、水阳江夹宣城而过。穿城东而过的宛溪河通过水阳江与长江相通。鄂君启节上记载的当年鄂君启的贸易线路,其中水路东线有“逾江,庚彭蠡,庚松阳,内浍江,庚爰陵”,爰陵即宣城古称。2200年前,楚国拥有150艘大船的船队就来到此地,足可见当时水运的发达。

修复后的石兽

宣城发现的陵墓石兽来源:

一是南京附近佚失之石兽,从南京附近陵墓石刻多有佚失、宣城至南京水运发达来看,有可能为南京近郊陵墓佚失的石兽。南京及附近的六朝石刻,能从山上采石并运至陵地或墓地,就完全有可能再从这些地方运至宣城。而发现石兽的夏渡乡张锦村即紧邻宛溪河的低洼之地。若是运输而来,有可能是在六朝时期,也有可能是在后代历朝所运,作为吉祥瑞兽等。

二是宣城本地陵墓之石兽。宣城自古名邑,具有得天独厚的政治、经济、文化、环境地位,不能否认也会有帝王、王侯陵墓的存在。

宣城桓氏,自始迁祖、桓彝祖父桓楷曹魏正始十年(249)“高平陵事变”避难宣城起,至东晋义熙六年(410)“桓楚”最后一位皇帝桓石绥被杀,历七代49人,其中:位极人臣1人,自立为帝4人,位爵王侯及以上18人、将军及以上21人,累官五品及以上27人。桓彝战死后归葬宣城,桓彝的妻子孔宪在江陵病逝后,其灵柩特意从江陵归葬宣城。桓彝幼子桓冲病逝后,也是特意从江陵归葬宣城。即桓彝之后,除桓彝长子、大司马桓温宁康元年(373)病逝于湖县姑孰镇,为巩固桓氏家族在姑孰的影响没有回葬宣城,以及兴元二年(403)桓玄废晋立楚称帝后被东晋王朝追杀至死的桓氏族人没有条件归葬宣城外,其族人全部葬在宣城。清人洪亮吉编纂的嘉庆《宁国府志·舆地志·冢墓》载,〔晋〕内史桓彝墓,以《晋书》考之,在宣城符里镇(今湾沚区东门渡,古属宣州)者当系桓公祖墓。乾隆《宁国府志》《宣城县志》也认为此“坟柏”是桓彝的祖坟。12因此,此石兽为桓氏族人墓前石兽也成为一种可能。

但是在神兽附近没有地面、地下遗迹的情况下,具体是何原因让此石兽独居此处,还需资料的完备和进一步的研究。

宣城石兽的发现,为六朝陵墓石刻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线索,也是研究汉代晚期至南朝时期陵墓规制最直接的证据和最宝贵的资料。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艺术价值。

参考文献

1.李蔚然著:《南京六朝墓葬的发现与研究》,四川大学出版社,1998年9月版 2.李蔚然著:《南京六朝墓葬的发现与研究》,四川大学出版社,1998年9月版 3.李蔚然著:《南京六朝墓葬的发现与研究》,四川大学出版社,1998年9月版 4.梁白泉主编:《南京的六朝石刻》,南京出版社,1998年5月版5.杨宽:《中国古代陵寝制度》,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6.杨宽:《中国古代陵寝制度》,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7.罗宗真著:《六朝考古》,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12月1版8.《中国全史 第8卷 中国魏晋南北朝艺术史》,人民出版社,1994年4月版9.梁白泉主编:《南京的六朝石刻》,南京出版社,1998年5月版10.罗宗真著:《六朝考古》,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12月1版11.宣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宣城县志》,方志出版社,1996年11月1版12. 陆再奇:《宣城桓氏家族考(上)》,《宣城历史文化研究》公众号第473期(作者系宣城市文物所综合业务科科长,宣城市历史文化研究会会员)

【责任编辑:zhanglingyan】

用户评论

已有0人评论
    新闻快报 阅读全部
    社会万象 阅读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