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中心|电视点播|专题专栏|视听|长三角 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唐宣歙观察使郑薰及其幕下的诗人群体
来源:《宣城历史文化研究》微信版 作者: 发表时间:05-12 12:22

童达清

微信版第1332期

唐乾元元年(758),开始设立宣歙观察使,治所宣州,宣州遂成为今皖南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唐人考取进士后,往往不是立即授予官职,而是需要再经吏部考试(省试或释褐试),或是需要经过地方实力长官的推荐。历任宣歙观察使多为时名臣,重视教化,招揽人才,一时文士纷纷麇集宣州,宣州的文化氛围空前活跃。韩愈《送杨支使序》:“愈在京师时,尝闻当今藩翰之宾客,惟宣州为多贤。”(《昌黎集》卷二十)正是对这一现象的准确概括。

大中十年(856),郑薰以河南尹转任宣歙池观察使,开始了宣州文化活跃的又一个小高潮。郑薰,字子溥,籍贯不详。大和二年进士,历任户部员外郎、郎中,台州、漳州刺史,考功郎中,翰林学士、知制诰,中书舍人,工、礼二部侍郎。郑薰至宣州后,史称“前人不治,薰颇以清力自将。”(《新唐书》卷一七七《郑薰传》)只是积重难返,要想大治,非一朝一夕之功,因此郑薰一方面清洁自好,一方面积极引进人才入幕府,希图在宣州也能做出一番政绩。

郑薰也是一位诗人。可惜其所作诗大多亡佚了,与宣州有关的诗作《全唐诗》里无一辑存。仅嘉定《宣城志》存一残句:“高斋今北望,池上犹春酌。”殊为难得,其后被收录在历修《宁国府志》《宣城县志》中。笔者最近在《宣城右集》中,得其全诗,真是喜出望外:

宣城郡斋读谢集因题二十韵

谢守三篇诗,颇多宛城作。

毫简思飘飖,胸襟韵宽博。

凄音寒景切,摘句幽泉落。

急调紧么弦,横空夐飞鹗。

斋高今北望,池上犹春酌。

秘祝敬亭祈,离忧新渚泊。

临溪结怊怅,解讲吟萧索。

江咏指滨干,纪园睠丘壑。

才华太孤绝,情味何寂寞。

昔境在林塘,遗声寄虚廓。

伊余忝廉问,捧诏辞河洛。

少仕白云乡,晚莅青山郭。

风花迟文客,霜月惊巢鹤。

蕙馥坐深楼,雨凉步连阁。

胡为叹遐阔,便使心牵缚。

长亩幸西成,遥村同暇乐。

方能均井邑,足表倾葵藿。

何必鸳鹭行,乃是天人爵。

朓词难缀续,公牍且经度。

篇翰愧前修,无庸笑勤恪。

(《宣城右集》卷二十三)

此诗或作于大中十一年(857)春,诗人抒发阅览《谢宣城集》后的感慨,风景犹昨,斯人难继,唯有勉力“经度”,才能不愧“前修”。

郑薰重视文化建设。当年颜真卿由刑部尚书被贬庐陵郡,过溧水县南左伯桃墓,曾题诗一首。郑薰任宣歙观察使,溧水正在治下,得知此消息后,立刻命令工匠王少儒“领其部匠,凿垣复匣,移窞于北望楼之西隅,且以为郡居之胜绝,镌石其下”( 郑薰《移颜鲁公诗记》,《文苑英华》卷八百十六、《全唐文》卷七九○)。可惜这一胜迹也早已湮没在历史长河中。

郑薰在宣州,先后招募了许多诗人文士至自己的幕府,仅知名的就有:

张读。张读(834—?),字圣用,深州陆泽(今属河北深州)人。张读的来头可是不小,他是著名小说家张鷟的重孙,工部侍郎、史馆修撰张荐的孙子,状元张休复的儿子,宰相牛僧孺的外孙。张读自己也是才思,年十九,大中六年(852)就早早考取了进士。其至宣州,正是年少气盛、意气风发之时,他在宣州的事迹虽然没能留存下来,但观其后他官拜吏部侍郎,兼弘文馆学士,判院事,著有《宣室志》《建中西狩录》,可见其具有多方面的成就,绝非浪得虚名之辈。

苗台符。苗台符,字节岩,壶关(今属山西)人。其人更是天才横溢,六岁即能写文字,十余岁已饱览群书,著有《皇心》一书三十卷。年十六即与张读同榜进士。两位少年天才同至宣州,同入郑薰幕下,必是当时文坛政坛的佳话,郑薰与宣州想必也是一同站在聚光灯下,风头无两。可惜天妒英才,史传苗台符十七岁即夭折,虽不一定与实际相符,但其至宣州不久即去世,则是可以肯定的。

刘沧。刘沧(804?—?),字蕴灵,兖州汶阳(今山东宁阳)人。刘沧是大中八年(854)郑薰任礼部侍郎时考取的进士,算是郑薰的门生。但此时刘沧已是“白头纷纷”,年龄与郑薰相仿,二人可谓亦师亦友。郑薰任宣歙观察使,刘沧曾作《怀江南友人》相寄(《全唐诗》卷五八六),“久绝音书隔塞尘,路岐谁与子相亲?”郑薰正是用人之际,自然将之召至身边,其时当在大中十一年。此时郑薰身边,既有张读、苗台符这样的少年才俊,又有刘沧这样的老成持重,可谓相得益彰。

题敬亭山庙

森森古木列岩隈,迥压寒原霁色开。

云雨只从山上起,风雷多向庙中来。

三江入海声长在,双鹤啼天影未回。

花落空庭春昼晚,石床松殿满青苔。

(《全唐诗》卷五八六)

诗人所在,自然免不了游山玩水,吟诗作赋。这是刘沧至宣州后,游敬亭山敏应庙所作。虽是春天,但诗中所写之景,少了春光明媚,多了“云雨”“风雷”,给人以沉重和压抑感,或许是诗人心态使然,或许是诗人具有敏锐的政治嗅觉,已经感觉到宣州政治生态的潜在危机,果然一年后危机爆发了,这是后话。

郑薰离开宣州后,刘沧也离宣东游苏州、震泽。《经麻姑山》:“麻姑此地炼神丹,寂寞烟霞古灶残。一自仙娥归碧落,几年春雨洗红兰。帆飞震泽秋江远,雨过陵阳晚树寒。山顶白云千万片,时闻鸾鹤下仙坛。”(《全唐诗》卷五八六)时事不可为,或许只有求仙问道才可以麻木自己的心灵吧。

张乔。张乔,字伯达,贵池人。张乔擅诗,以清雅称,与许棠等人有“咸通十哲”之目,又被誉为“九华四杰”之一。早在会昌六年(846)郑薰任台州刺史时,二人即已相识。郑薰任职宣州,张乔自然前来相会。李洞《送张乔下第归宣州》:“无成来往过,折尽谢亭松。”(《全唐诗》卷七二一)或当即在此时。张乔再一次下第,“归”的不是池州,而是宣州,或许即是应郑薰之招。张乔在宣州有广泛的交往,作诗也不少,今试举一例:

题宣州开元寺

谁家烟径长莓苔,金碧虚栏竹上开。

流水远分山色断,清猿时带角声来。

六朝明月唯诗在,三楚空山有雁回。

达理始应尽惆怅,僧闲应得话天台。

(《全堂诗》卷六三九)

此诗一题“谢公亭怀古”,多有异文,玩其诗意,当以作题咏开元寺更加贴切。此诗与刘沧《题敬亭山庙》同一机杼,所谓衰世之音,不外如是。其尾句值得玩味,显然张乔与寺僧是相识的,二人共话天台,则当相识于台州。正是因为追随郑薰,这位僧人才千里迢迢,自天台山来到宣州驻锡开元寺,一句不经意的“闲话”,为我们研究宣州佛教史留下了线索。

郑谷。郑谷(851?—910?),字守愚,袁州宜春(今属江西)人。以《鹧鸪》诗得名,时号“郑鹧鸪”。郑谷与张乔、许棠同为“十哲”,往来于今皖南各地,应该曾与张乔等一同栖息于郑薰幕下。我们可以从郑薰殁后郑谷的追悼诗得到明显的线索,《故少师从翁隐岩别墅乱后榛芜感旧怆怀遂有追纪》:“风骚为主人,凡俗仰清尘。……理论知清越,生徒得李频。”(《全唐诗》卷六七五)郑谷称其为“主人”,又对郑薰与敬亭僧清越的交往很是熟悉,可见郑谷必是在宣州生活过一段时间。

巩畴。巩畴,字禹锡,当为池州人。郑薰作有《雪斋开讲》诗,其序曰:“九华处士巩畴擅玄言之要,通《易》《老》,其于《名》《僧》《净》《肇》尤精。予在宛溪时重其能,车币以致之。及到官舍,再说《易》,一说《老》,将儿侄辈执卷列坐。而传之老氏毕业而寇难作,与巩各散去。”(《宣城右集》卷二十三。《全唐诗》卷五四七题作“赠巩畴并序”,多有异文)巩畴好道,曾在宣州为郑薰的子侄辈传授《易经》与《道德经》,亦可见郑薰不拘一格招人才的眼识与气度。

平静美好的日子总是不长久。大中十二年(858)七月七日,宣州都将康全泰因个人私忿发动叛乱,郑薰仓皇逃往扬州。朝廷随即派淮南节度使崔铉兼宣歙观察使、宋州刺史温璋为宣州团练使联手予以镇压,康全泰很快就被正法,然而郑薰营造的宣州良好文化氛围刚刚有了雏形,即又烟消云散,郑薰自己也被贬棣王府长史,分司东都,我们也只能永远地慨叹历史的遗憾了。

(作者系宣城市历史文化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

【责任编辑:zhanglingyan】

用户评论

已有0人评论
    新闻快报 阅读全部
    社会万象 阅读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