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福如
微信版第1336期
在明初以降的宗族社会里,举宗大事,莫最于祠。
祠堂,不仅是一个家族供奉、祭祀祖先的神庙和宗族关系的物质表征,也是实施宗族管理的载体和宗族繁衍发展的历史见证。祠堂在宗族自治和维护社会稳定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祠堂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绩溪叙伦堂程氏,在始居地仁里和各外迁地,建有大量祠堂。今年,笔者对这些祠堂情况进行了调查摸底,摸清了叙伦堂族人在各个历史时期所建的46座祠堂(专祠、支祠、老屋)的信息。还有一些支派,因远迁他乡(宁国、旌德、歙县、休宁、宣城、郎溪、江苏、甘肃等地),祠堂建造情况不得而知。
截止2021年底,较完好保存的祠堂(支祠或老屋)有仁里叙伦堂、县城再衡公祠、石川百顺堂、岭前庸礼堂、西川继志堂、仿儒明德堂六座。大岭脚支祠德星堂主木架和后墙还在,前向外墙倒塌。
仁里叙伦堂及支祠老屋
仁里叙伦堂,又称上祠堂。是祭祀绩溪始迁祖药公的总祠。明正德己巳年(1509),由新安51世、煊公派裔程广俊、程云凤兄弟发起,并率族人筹建。嘉靖丙午年(1522)建成(可能由于经济原因,建造的是前、中两进)。明隆庆、万历年间,程敷典、程敷谟兄弟、程敷典长子程启相以及程云凤之孙程天秩等均倡建或助建过寝室。寝室建成后,才成为两进三开式祠堂。叙伦堂坐落于仁里上街,长33米,宽16米,占地面积约600平方米。祠堂大门前还有坦,摆放八个大旗杆墩,仪门门厅中间是正门,两侧有两个边门。正门上画有彩绘门神、两侧各有一面石鼓和两尊石狮。祠门最前面是木栅门。祠堂前有一块空场地连着街道,左上方就是药公墓道。每年清明节前后,各地药公裔孙们,先去宗祠举行祭祀礼,然后浩浩荡荡沿着药公墓道去周藤坞祭扫药公墓。
仁里程氏叙伦堂寝楼
祠堂木栅门在1969年的“7·5”洪灾中冲毁。门前的石狮也早已易主。前进由于年久失修,木架倒塌后被拆除。之后将前进地基及坦转卖给村民盖了私房。中、后两进在新中国成立后被用作供销社用房。目前中进享堂和后进寝室基本完整。祠堂内墙嵌有一块石刻“祠堂碑铭”,是明朝进士、刑部侍郎、都察院副都御史潘旦撰写,明嘉靖二年立。另外还有一块仅存半截的石碑,是辂公亲笔书刻的“药公墓道记”。
此外,仁里村还有支祠、老屋6座:承恩堂、百顺堂、忠孝堂、百忍堂和村头老屋、东井老屋。承恩堂祀新安始祖元谭公;百顺堂祀程轲;忠孝堂祀程辂;百忍堂祀程孟智;村头老屋祀程焕;东井老屋祀程煊。这6座支祠、老屋均已毁。
长安小谷程氏宗祠及支祠
南唐年间(943—957),药公曾孙程师和(又名怜老)从仁里迁至小谷建村,因周边环境优美,因此又名村为“锦谷”。
小谷村曾经一度非常昌盛。传说不知哪个年代,有个王子总是哭泣,别人怎么哄都不停止。然小谷一妇女哄他,他就立马停止哭泣。皇帝大喜,就赏赐了这位妇女,小谷从此走向了昌盛。同样不知何年,小谷村外的小道上修建了横铺的石板路(石板横铺比直铺更加费材料,成本更高。一般路宽可达1.5米左右,道路也因此更平坦。若官家投资的横铺石板路,称之为“官道”),并在村口建了铜墙石壁,还有石台、石椅,文人到此下轿,武将到此下马。小谷村在太平天国战争中毁损严重。
小谷程氏文昌阁
小谷村的宗祠与老屋共5座。小谷程氏总祠,堂号为“惇庸堂”,位于西村口。明朝始建,清道光年间重修。总面积约有800平方米左右,祠边还建有文昌阁。祠堂主体曾在清咸丰年间毁于太平军之手。同治年间,举全族之力重修,因乱后元气大伤,族人只能先造下堂、数年后造中堂,积累一些财力后,再造上堂。历经三十年,整体再造完毕。近年,村中对文昌阁进行了重建。祠堂的地基被4家村民建了民房。
此外,大谷村还有大分老屋、二分老屋、三分老屋、下门老屋。
大分老屋,在40年代后,作为村小学教室,1966年拆除;二分老屋又名“惇睦堂”,于1958年拆除;三分老屋曾被用作油坊,1958年拆除;下门老屋于1970年拆除。
长安小谷程氏宗祠及支祠
小谷始祖师和公之孙程仁福,于宋治平四年(1067)再迁大谷。至清朝初、中期,大谷已衍成千灶万丁的大村,共有祠堂及分祠7座。
程氏总祠。堂号为“叙伦堂”,位于现村马路边。占地面积(含坦、厨房等)约2000平方米左右,可能是叙伦堂一族最大的祠堂。
该祠堂始建于明朝,也同样毁于太平天国战争。据说,有一次太平军一头目从旌德往大谷方向而来。大谷人趁其不备逮住并杀害了他。后面的大队人马以及头目之妻见状怒火中烧,扛来柴火堆在祠堂中,一把火烧了这个宏大的祠堂。战争结束后,族人欲重建祠堂,备下了部分建筑材料,孰料建材再一次毁于大火之中。族人第三次备料,却因负责人去世,终没建成。新中国成立之后,公社在原址上建了茧站和粮站。
长安大谷世荣堂遗址里的莲花磉
世荣堂、尚义堂、集义堂。明弘治年间,有德观公,讳良,号廷杰。生三子:文光、文明、文京。明嘉靖二十五年(1550),文光公倡建“世荣堂”妥奉先灵。清康熙年间,文光公后裔又建了尚义堂、集义堂。清乾隆四十五年(1780)文光派下对世荣堂进行重修,使成为大分祠。光绪年间,文光公派下又一次重修世荣堂,买下门前地皮作坦,并包了围墙。1931年大雪,世荣堂被压塌一部分。1936年,改建为油坊。1980年代,世荣堂拆除,改建了小学。目前,原祠堂精美的莲花石柱础等,仍然保存在小学院内。
继述堂,由泮公倡建,故又称之为泮公祠;二分祠,文明公后裔所建;三分祠,文京公后裔所建。二分祠、三分祠之后被拆,建成民房。当下,大谷村内所有宗祠与支祠全部不存。
县城程氏宗祠、支祠及专祠
叙伦堂迁县城主要有两支。一支邦良公迁市东,也就是后外村一带。邦良公派或建有3座祠堂。清嘉庆版《绩溪县志》城区图中标明,城东建有一座程氏宗祠,应该是该派的产物。后迁至前川(前坦),又建有1座宗祠。此二祠因时间太久而无考。还有后裔迁北大街,渐成大族后,在中正坊之北(古为太平坊)建支祠。该支祠在新中国成立初拆除,并在原址上建了县电影院。近年,电影院折除后建了停车场。
另一支是念五公派迁市世坊。念五公有孙仨:天麒、天麟、天凤。天麟、天凤后裔长期住市世坊(又称市西坊),天麒后裔迁至县城中心的中正坊。因此市世坊又分为市西支和中正坊支。市西支天麟公后裔,在明永乐年间因程通参与靖难事件而被灭族,万历年间平反。天凤公后裔在清初迁西川。
市西坊与中正坊两支共有程氏宗祠(含支祠、专祠)8座。
念五公派最早的程氏宗祠建在市西,原崇德坊(即老印刷厂、今适之苑处)。祠宇三进,前为门庭,中有天井和享堂,后为寝室。面积不大,建造也比较简朴。大门上方悬“忠孝之门”匾额。大门外有石牌坊——鸣盛坊,共三门四柱五楼,气势恢宏。牌坊是为明弘治年间进士程定而立。清中后期,市西天麟、天凤二公均已无后裔居住市西。其祠产、田庄在城北横坞,由西川程氏掌管。先祖建造的程氏宗祠,经太平天国战争至民国年间,中进焚毁变成废墟,只剩门庭、寝室和四墙。
乙丑进士程定牌坊
念五公派程氏最大的一个宗祠在中正坊,占地面积约1000平方米。明崇祯年间知县熊维典题“忠孝世家”,歙司空毕懋良题“惇典堂”。可见该宗祠建造时间是明朝末年。中正坊程氏宗祠,在民国年间成为县府自卫队所在地。1950年代之后,被作为县粮库堆放粮食。1966年后,祠堂主体建筑被作为县粮食局办公场所。1980年左右,主体建筑拆除,改建成钢筋混凝土结构的现代建筑,仍作为县粮食局的办公用房。后进部分地基,被用作建职工宿舍。
在县城觉今园和福泉坊(老棉织厂),各有一座程氏支祠。
专祠:通祠、表忠祠及特祭祠
程通,市西人。明初辽王府纪事、左长史。因反对燕王朱棣起事,于靖难之役被杀害。明万历年间平反。徽州府奉旨在新安卫前建通祠,匾曰“优诏褒忠”。
明万历十二年(1584),绩溪县建官祠“表忠祠”于城南门外。每年春、秋两季由有司举祀。紧临崇德坊程氏宗祠,还曾建有特祭祠,是该族人为纪念先祖程通而建的专祠。
专祠:再衡公祠
原市西派居住地、现项家桥一个小巷中,仍完好保存一座公祠,门楣上有匾,刻有 “再衡公祠”四个大字,右侧上方落款一行小字“道光岁次辛丑孟秋谷旦”左侧下方落款小字为“玄孙廷镜建造”。
再衡公祠
清嘉庆版《绩溪县志》载有“程再衡、程嘉襸”二人的信息:
程起韨,字再衡,市西人,以子嘉襸貤赠文林郎,福建同安县知县。
程嘉禶,字汝华,号岳西,城西人。由监生授两浙三江盐场大使,迁知永嘉县,历署萧山、义乌、西安、嘉兴县事……。漳浦蔡相国新曾题“公明仁恕”四字遗之,歙胡孝廉赓善传。
另外,在2011版《绩溪县志》可查到“程廷镜”的信息。
程廷镜,字蓉屏,居官河南40年。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河南大旱,奉命办彰德八县灾赈。擢署许州,后因丁忧还乡。咸丰三年(1853)太平军攻克归德,清廷委其为归德府剿捻军。补汝州知州,擒捻军首领王三、张贵发等,擢知府。卒于官。
再衡公祠在土改前有一位叫“云贵倌、云贵嫂”的夫妻住在里面,云贵姓黄,是做豆腐卖豆腐的。土改后,再衡公祠以无益公产性质,分给机关人员作为宿舍。改革开放后,住在其中的机关人员自建房子后搬出,该祠被闲置多年。
伏岭石川百顺堂
石川村程氏,是仁里修公派百顺堂之后。59世廷龙、廷献二公迁至石川。清朝末年,合族在迁徙地建“百顺堂”支祠。祠堂长约18米,宽10米,有前后两进,还有厨房等附属屋。边上还有厨房之类余屋,祠前是一个约百平方米的坦。
历经百年风雨,支祠前进倒塌,拆除后建了戏台。新中国成立后,支祠后进曾为村的仓库或村部(大队部),改革开放后还归程氏所有。2016年,由程国全、程观航等人发起重修,村中族亲积极响应,出钱出力,还有外地宗亲积极援助,终于2018年圆满重修。
伏岭下岭前庸礼堂
下岭前村程氏,是绩溪县城中正坊派后裔,由中正坊迁入十四都程家党,明末才到十三都的伏岭下岭前落户。200多年前,族人逐渐兴旺,以仁里总祠杨溪际坑口的山地祠产,建了一座简朴大方的程氏支祠——庸礼堂。
下岭前庸礼堂
庸礼堂两进三开间,正厅前摆大石香炉,刻“仁爱”字样,正厅左上方挂有篁墩先祖元谭公遗容画像,梁柱有楹联高悬,作为开导、劝诫族人的警示语。祠堂面对龙形的成功山,背靠社母娘娘尖和老人峰,旨在得神灵护佑,祈福安康。
2014年,国家电网在绩溪伏岭境内兴建抽水蓄能电站,程氏庸礼堂按原式样、原朝向,由政府出资百万,移至古关脚下。
伏岭西川继志堂
西川程氏,在清初由市西坊迁徙而来。继志堂始建于清道光年间。占地面积约200平方米。这一支也是人才辈出,其中享受国务院津贴的多达4人。
至本世纪,祠堂毁损严重。2019年,西川程氏族人合议,修祠续谱同时进行。族人纷纷出钱出力,分头着手续谱和修祠。修祠时力争修旧如旧,购买了两只倒爬狮,八个梁托和六个钩托。基本保住了祠的后进部分。只因财力有限,前进未能如愿修复。
西川程氏宗祠享堂
板桥头仿儒明德堂
明末清初,仁里儒公派裔程积仁迁至二都黄树岱(民国年间改村名为仿儒),成为这一支的始迁祖。仿儒也是民国版《程里程叙伦堂世谱》主编程敬忠的出生地。村中程氏支祠始建于清咸丰三年(1853),长6.6米,宽10米,大门上方书有“程氏支祠”四个大字。内有仪门、明堂和寝堂,寝堂上方书有“明德堂”匾额。内有白果树柱24根,柱、梁交界处,原有精心雕刻的倒爬狮,“文革”期间被毁;有抱柱联三幅,概括了程氏一族的源流家世。
仿儒明德堂
程氏支祠在民国年间及新中国成立初被用作村小学的教室。墙上所画安徽省地图和中国地图,为学生上课的道具,至今仍清晰可见。“破四旧”运动之后,支祠的祭祀、议事功能被废,程家族人在内堆放寿木或杂物。2008年,由程氏男丁捐款修缮。是目前村中一座最完好的古老公共建筑,也是板桥头一带为数不多的保存完好的祠堂。
家朋大岭脚德星堂
大约清乾、嘉年间始建,道、咸年间由程敬锭倡议修建。1983年左右主体毁损严重,2006年由程日全、程助安、程石里等捐资并倡议程氏族人以出工出料的形式进行过简单维修。目前主体架构和后墙仍在,其他三向墙面毁损,随时有倒塌的可能。
其他祠堂
浙基田其顺堂:清朝时期,浙基田是徽商进入杭州的主要路线,现属浙江临安。村边有驿站、当铺、诊所等,也是程氏比较兴盛的阶段。祠堂大约在1740年始策划筹建,建造时间拖得很长,1807年建了中进,1860年建了前进,1878年全部建成,门其楣为“其顺堂”。大门进去两侧的屏门上雕刻的二十四孝图刻工精细,栩栩如生。大门口有石狮石马,大门台阶有五级。据说这是当年临安范围之内最精致的祠堂。民国初,红军先遣部队方志敏将军的一个营队官兵路过浙基田,借宿在这个祠堂内休整,部分伤员在此养伤,伤痊愈后再走古道寻找部队。当地村民为休整部队出资出力,为皖南的解放战争取得胜利增添了微薄之力。祠内的木雕,在破四旧运动中拆除。主体结构1975年拆除,1976年建成村会堂。
浙江大坞头老屋,大约清道、咸年间始建,面积150平方米左右。1993年,老屋隔壁房屋着火殃及老屋,成为危房。2019年拆除。
金沙上、中、下坞宗祠,金沙,原属宁国,1956年划属绩溪。金沙程氏宗祠,光绪十六年(1890)建,堂号为“彝伦堂”。曾被当作小学教室,20世纪80年代末或90年代初拆除。
板桥头八节坦老屋,有上、下两进和明堂。新中国成立初拆除。2020年,因修建扬溪源水库,整个村庄都已搬迁至县城或东坡安置点;华阳翚岭脚支祠,不知何年始建,毁于1980年代;伏岭上村叙星堂,1984年拆除;扬溪楼基村支祠,文革时拆除;扬溪酬村老屋,文革后拆除建私房;扬溪下坑老屋,多年前拆除,现有遗址;扬溪璜上承启堂,多年前拆除;荆州栗树坞老屋,前进已倒,后进还存。
小 结
本次祠堂调查结果显示,在明清时期,无论是留守仁里本地,还是分迁他乡的叙伦堂后裔,只要支派达到一定人口,就会建造祠堂(支祠或老屋)。家族人口较多,经济实力较强,或诞生了名人的支派,就可能另立排行,建造宗祠。其规模一般都较宏大,内部装修也相对精致。卜居早期,或人口较少的家族,一般没有另立排行,所建造的是支祠或者老屋。支祠的精美程度因该族的经济实力而定。一个家族如诞生了影响力大的人物,还有可能由官府或本家族建造名人专祠。散居在他姓村的程氏,则不建祠堂。
叙伦堂在各地所建祠堂,曾是族人心灵寄托和宗族自治之所。新中国成立乃至文革之后,封建宗族制度不再,多数祠堂的内部结构在破四旧运动中毁坏。主体结构则在民国以及新中国成立后,被作为学校、粮仓、队址、供销社或者公用民房公产等而得以保存许多年。改革开放之后,大多被改建,只有少数祠堂至今仍被裔孙们苦苦守护,成为宗族社会的历史活标本。不论被毁还是保留的祠堂,都是在各个历史时期叙伦堂程氏所创造的重大物质和精神财富,同时也是对社会所作的重要贡献。
(作者系绩溪县防疫站退休干部,宣城市历史文化研究会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