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小俊
微信版第1330期
中国传统节日中,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称“小年”, 是民间祭灶的日子。民谣中“二十三,糖瓜粘”,指的即是每年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有所谓“官三民四船家五”的说法,也就是官府在腊月二十三日,一般民家在二十四日,水上人家则为二十五日举行祭灶。小年是整个春节庆祝活动的开始,旌德县过小年的日子基本上是腊月二十四,独俞村镇凫阳村姚姓人家腊月二十六过小年,其风俗与姚姓先贤姚本有关系。
凫阳村古有蒋、汪、姚三大姓。村民们基本上是根据姓氏分三片居住。据村里老人说,最先入住凫阳村的是蒋姓,后来汪姓来到村里,最后入住的是姚姓。姚姓一族看中这方水土,是因家族繁衍之需,从县城姚家田迁居凫阳,房屋沿着村里的雪溪河而建。随着家族人口越来越多,居住地慢慢地由河边向村内延伸。
据说凫阳姚姓是湖州人姚应辰的后代。南宋隆兴元年(1163),姚应辰(通直郎)到旌德任知县。为政宽简,待民慈惠,为地方百姓做了不少好事。旌德县城自唐中叶建县以来,至宋隆兴年间400年来,路巷都是用砖铺成,年深日久,圮坏陷没,东、南街尤甚,时暴雨集中,潴渟浊淖,雨止流息,积水不去,往来之人很不方便。隆兴二年,姚应辰修整东街,用花岗岩石板铺就宽十尺、长七百尺的路面。第二年八月修整南街,又用花岗岩石板铺就宽十一尺,长二百八十尺路面。所用资金都是姚应辰带头募捐筹集而来。乾道四年(1168),姚应辰卸任,百姓们不舍其离去,劝他留在旌德。姚应辰对旌德怀着深厚情感,于是让长子回湖州,自己和次子留下来住在县城东关外,也就是后来的姚家田。
姚氏家族经过十几代的繁衍,子孙遍及旌桥、凫山、华丰、版书等地。后来,有一户姚氏四兄弟看中了凫阳村的风水,带着家人迁居凫阳村。起初姚姓和村里的“汪、蒋”两姓一样,都是二十四过小年,直到明朝,因为家族中有一人在外为官,发生了一些变故,才改变了传统,这个人叫姚本。
清嘉庆《旌德县志》载:
姚本,号雪溪。嘉靖戊子举人。廉介有干略。初知冠县,多惠政,邑人祠焉。城临清有功,赐食四品俸。迁知邠州,与曾总制计复河套,会曾为仇鸾所中,策不果用,改知独山州,土贼董索蹂独山,所画战守,咸中机宜。寻乞归,贫甚,鬻故产以终余年。自题鬻契尾云 :老夫归来卖却田,只因宦职不贪钱。尔曹莫道吾官冷,留与人间作话传。
明朝时,旌德举人姚本在山东冠县任知县,他清正廉明,修建学宫、城堤、城楼等利民工程,还修纂了第一部《冠县志》。在任6年,建树颇多。升任知州时,当地百姓为他立了“去思碑”。因一直在外地为官,只有过年才能回家看看家人,漂泊久了,自然有了归隐之心。那年姚本受朝廷委派,去贵州独山县平定叛乱,叛乱平定后,他与士兵们走散,早已想归隐的他身无分文,眼看就要过年了,他一路乞讨,却还是没有赶上到家过小年。腊月二十六那天,姚本赶到家时,脚底已起泡,鞋底只剩薄薄的几层布条。族人见姚本归来,敲锣打鼓,欢天喜地。自那以后,姚本一直留居凫阳,再也没有出门做官。姚本清廉刚正,得到了姚姓族人的集体敬重。自此之后,族人将过小年的日子改为腊月二十六,沿习至今,以纪念先贤。
凫阳姚姓以姚本为榜样,腊月二十六过小年不仅成了习俗,更是家训美德的一种传承。
几百年来,姚家人在这片土地上落地生根,枝繁叶茂。姚姓人祖祖辈辈家族观念特别强,当年的姚本要叶落归根,现在的姚氏儿女,未来的姚氏子孙,不论走到哪里,都不会忘记,是雪溪河陪伴自己长大,河边有年迈的家人,有熟悉的乡音。河里流淌着姚家人的故事,河水洗涤过姚家人的衣裳。只要到了腊月二十六这天,都会尽可能的赶回来和家人团聚,浓浓的亲情就会在雪溪河畔升温蔓延,丰盛的菜肴已上桌,大红灯笼也已高高挂起,年已到,游子归!
主要参考文献:
清嘉庆《旌德县志》,黄山书社2010年6月版。《旌德县志》,黄山书社1992年版。
(作者系旌德县孙村镇党委委员、宣城市历史文化研究会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