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中心|电视点播|专题专栏|视听|长三角 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青弋江畔古安吴
来源:《宣城历史文化研究》微信版 作者: 发表时间:05-25 10:53

王响宁  王智荣

微信版第1339期

安吴,一个坐落在泾县青弋江畔的古村落,原为安吴乡,现属黄村镇的一个行政村。历经岁月沧桑,眼下的安吴似乎芳华褪尽,可是,1800年前的安吴却是一颗艳丽夺目的明珠,在历史长河中璀璨闪耀、历久弥新。在那头枕一湾江水、坐拥万亩良田、相依神秘蓝山、扼守咽喉要道的土地上,曾经演绎了许多气势磅礴的故事,强烈吸引我们去寻拾那些历史碎片,回望三国重镇安吴的前世今生。 

 安吴古码头遗址

安吴县

据《泾县志》记载,三国时期分泾县南部地区置安吴县,属扬州丹阳郡。此后,历经六朝之变迁,至隋代撤销安吴县并入泾县。屈指算来,安吴县建制历史长达300余年。

据乾隆《宁国府志》记载,古代安吴县衙在今天的黄村镇安吴村焦石埠王家,其地有旧城隍祠、安吴市、安吴渡、操军坦、鼓楼墩诸故迹可稽。如今,焦石埠昔日的繁华早已不存,只有当地百姓口口相传的零星故事,其中军师鲁肃在紧挨焦石埠的落星潭操练水兵、大将太史慈镇守焦石埠最为人们津津乐道。

一座城池的兴衰,与其特定的地理位置紧密关联,即便以今天的眼光审视焦石埠,依然对古人的选择顶礼膜拜。

焦石埠西北毗邻青弋江,背后就是旱涝保收的万亩良田,门口的落星潭契合了古代的风水之说。便利的水陆交通,无论是商业价值还是军事价值都难出其右,是名副其实的咽喉重镇。

而对面的蓝山同样充满着神秘色彩,唐朝诗仙李白《泾溪南蓝山下有落星潭可以卜筑,余泊舟石上,寄何判官昌浩》中描写的“所期俱卜筑,结茅炼金液”,意思是蓝山景色超凡,愿与友人归隐山野,在此炼丹。李白题诗虽在三国之后,但折射出的蓝山之神秘可见一斑。

时光交替,岁月轮回,由于陆路交通改道和青弋江水运废弃等原因,如今的焦石埠已被边缘化,只有村中偶尔可见的汉白玉门框和带着岁月痕迹的石刻,还能勾起人们对过往的回忆。

点兵台

点兵台在安吴宣笔厂后边,由三个巨大的人造土墩组成,三个土墩呈三角状排列,墩的形状分别呈圆柱体、长方体和不规则体三种。其中圆墩的直径约百米,高约20米。另外两个土墩较圆墩相比,体量大了不少。墩与墩之间相距约300至500米不等,各墩自成一体又相互呼应。

据当地人讲,点兵台是三国时期集练兵、囤兵、防守于一体的军事工程。虽然历经1800年的风吹雨打,三个土墩却依旧傲然屹立,似乎在诉说着曾经的故事。

坦墩

据当地村民相传,这些土墩就是点兵台。今日放眼望去,三个土墩已被茂密的树木杂草笼罩,昔日的震天喊杀早就归于沉静。沿着村民指引的道路,我们奋力攀上当地人称作“坦墩”的圆形土墩。虽然历经岁月沧桑,但墩顶棱角分明,周边由青砖垒砌,中间下沉,像是一座浓缩的城池。“城池”中散落着许多巨大条石,而土墩周边10公里范围内,根本没有墩上的青石和麻石。

墩下,古人留下的信息随处可见,那些印有车马纹、布袋纹、钱币纹、鱼纹、回字纹的古老青砖,可以回溯到秦汉三国时期,如今已被群众用来建房、砌猪圈、垒院墙。一些规整的条石和石片,则不经意地散落于村民院中,根本没有人在意它们曾经是古代重要军事工程的建材。从村民大体量取土的断面看,标准的五花土构筑,加之周边墩墙的断层明显,显然是古代人为之作。

据当地村民介绍,上世纪七十年代,墩中曾出土过数不清的古代陶罐,因烧制强度不够,不能实用,村民也没当回事,全部毁损了。可惜这些古代陶罐无人知晓其真实价值,也就没有保护流传下来。

暗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争鸣。站在点兵台上神交古人,衷心祈福今天的安吴能再现昔日的辉煌。

降龙岗

站在点兵台上,向西南方向放眼望去,直线五六公里之遥,便是南北走向、占地十多平方公里的降龙岗。据向导介绍,数千座汉墓散落在一望无际的山岗之上,可名副其实地称为汉墓群。如今,远眺降龙岗,山岗之上郁郁葱葱已成林海,似乎与汉墓群风马牛不相及。

降龙岗

为一探究竟,在向导引领下,我们一行驾车跨过运河,驶过层层叠叠的梯田,沿着崎岖颠簸的机耕路奋力前行。近一个小时我们终于艰难抵达山梁之上。放眼四周,整个降龙岗已被一颗颗一人合围的马尾松笼罩得严严实实,已难以找到古代墓冢的遗迹,只能从土层断面依稀可辨。据向导介绍,曾有许多人在此挖出玉器、冥器等。

站在厚厚的松茸上,我的思绪仿佛穿越到1800年前,偌大的山梁上,无数先灵长眠于此,魂幡飘舞,纸钱飞扬。

(作者王响宁,泾县公安局民警;王智荣,泾川书画院院长、县政协委员)

【责任编辑:zhanglingyan】

用户评论

已有0人评论
    新闻快报 阅读全部
    社会万象 阅读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