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中心|电视点播|专题专栏|视听|长三角 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三和两美”——郭因学术思想感悟
来源:《宣城历史文化研究》微信版 作者: 发表时间:06-30 11:39

郑圣辉

微信版第1358期

郭因(1926—)安徽省绩溪县人,原名胡鲁焉,幼名胡家俭。安徽新华学院艺术学院名誉院长,安徽省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安徽省文史研究馆荣誉馆员,南开大学哲学院兼职教授。安徽省美学会、安徽省绿色美学学会、安徽省管子研究会名誉会长,安徽省中国画学会名誉主席,中华全国美学学会、中国作家协会、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等。1943年开始发表作品。1980年加入全国美学学会,1981年加入中国美术家协会,1986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专著《中国绘画美学史稿》《中国古典绘画美学中的形神论》《山水美与绘画》《绿色文化与绿色美学通论》(合作)等。《审美试步》获安徽省1978年1985年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当代文学的必由之路》获1982年《芒种》文学一等奖,《艺廊思絮》获1979年—1981年《当代》文论奖。其简历或传记,在国内被收入《中国当代名人录》《中国当代美学家》《中国作家大辞典》《中国美术家人名辞典》《中国当代艺术名人录》等等,在国外被英国剑桥世界传记中心和美国传记协会收入多种名人录。1992年被国务院定为“为发展我国文化艺术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的专家,享受国家特殊津贴。

我凝视着竖立的五卷《郭因美学选集》和十二卷《郭因文存》,想起郭因先生这位年近百岁的寿星的学术生涯和奋斗历程,忆起与先生四十春秋交往的一件件往事、一幕幕情景,不禁陷入沉思:卷帙浩繁的洋洋巨著里,究竟藏着什么玄机?我能不能用大道至简的眼光,把它浓缩凝炼出个“一二三”呢?

对郭因先生,我是在一个初秋闻其大名的,至今已有四十年光景;又正是在一个初秋亲览其容貌英奇俊朗的,迄今也已近三十年。我想起了郭因先生的几篇文章:《我的绿色观——一个提纲》,想起了《绿色之梦》、《浅谈绿色文化绿色美学》,也忆起五年前的夏天,我在《郭因文存》出版座谈会的发言《绿色的人生绿色的梦》。“绿”,对,“绿”!如果能用一个字来概括郭因先生的学术思想,当然应该就是“绿”。在他看来,绿色“象征着蓬勃的生机、旺盛的活力、绵延的生命,象征理解、宽客、善意、友爱、和平和美好”。他创办的刊物名为“绿潮”,他创办的学会名叫“绿学会”,他把他的学说简称为“绿学”,可见其对绿的一往情深。

那么,用两个字又该是什么呢?“和谐”?“绿”是美之源,而“和谐”为美。对,和谐!

由美,我想到真和善。“真,善,美”,这三个字正是郭因先生一生之追求,包括其学术层面之追求,他毕生探究真善美,追求真善美,讴歌真善美。

再往深往实处想,郭因学术思想,不是仅停留在文章、著作层面,更在于实际运用;其美学理论,源于实践又回归实践。郭因先生是探究者更是实践者,其学术理论不是象牙塔里的什物,而是跋涉途中不断探索的成果,经世致用是其治学的原则。对,如果用四个字,则可以是“经世致用”。郭因先生一生学思行贯通,知信行合一,从“审美试步”开始,终身致力于探究如何优化美化主客观“两个世界”,如何缓解生态世态心态“三大危机”,实现人的身心之际、人际、天人之际“三大和谐”。经世致用,正是其学术思想的价值取向、价值所在。郭因先生“重实践。一向主张,做学问不应是为了寻章摘句,而应是经世致用”,他呼吁应该从象牙之塔走向人间,走向大众,美化主客观世界,建设髙度和谐的新社会。

任何思想理论都需要溯其渊源。郭因先生学术思想丰富深邃,也必是流长源远的。我认为,其学术思想来源于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借鉴了当代西方科学理论。而这正又是郭因学术思想的又一鲜明特色。

这样勾勒郭因学术思想,特别是绿学、绿色理论、“绿色文化与绿色美学”理论的轮廓,可否算是比较清晰和准确呢?我且尝试着从以下几个方面作些梳理,作为我学习郭因学术思想的粗浅心得。

一、“绿色之梦”——绿是郭因学术思想的起点和目标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这是郭因先生老家——皖南绩溪霞水村的迷人景致。在这里,他度过了幼年童年少年,村前屋后那满眼好似涌起来的绿,左邻右舍那真诚淳朴的善,深深地刻在他的脑海,像一颗种子深播在他那聪慧的心田,在马克思主义真理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甘泉浇灌下,生根、发芽、透绿,长成参天大树。

他说,“大地失去了绿,将是一片荒凉;人间失去了绿,将是一派冷漠;人心失去了绿,将是一腔乖戾。”

绿学会会歌第一句就是:“愿五洲到处绿油油。”

翻开《郭因文存》第二卷,是绿色文化绿色美学专辑。序文便是《绿色的心愿》:让自然界遍布绿色,让社会充满仁爱和平,让人心成为爱的绿洲。

郭因先生说:绿色文化、绿色美学是“大”的,大文化、大美学是“绿”的。和谐为美,而美缘于绿。绿是生机,是活力,是生生不息的生命,是一种共存共荣的宽容,是一种互帮互助的善,是一种互渗互补的爱,是一种协调共进的和平,是一种普天同庆的欢乐。

他在《我的绿色观——一个提纲》中说,“蓬勃的生机与绵延的生命的最好象征便是绿的色彩”,所以,“我故以绿色命名我的观点,我故以我的观点名之曰绿色观”,绿色观便是郭因的文化观、美学观、哲学观,甚至宗教观。在《呼唤绿色的明天》中,郭因先生呼唤:“人类需要创造一个绿色的世纪、绿色的世界,一个绿色的客观世界和绿色的主观世界。”他说,“让我们精神奋发地创造绿色的世纪、绿色的世界,让我们欢欣鼓舞地走向绿色的世纪、绿色的世界。”

“一切学问都应该是绿学。绿学才是最好的人学”。在《郭因文存》第二卷,不,应该说,十二卷文存,有不少文章,就连标题都不离“绿”字,如,《绿色文化与绿色美学的呼唤》,《呼唤绿色的明天》,《绿色之梦》,《走绿色道路,奔红色目标》,《文化扶贫与绿色理论》,等等。还有一些文章,标题虽无“绿”字,文中却无处不谈绿,绿的呼唤,绿的梦想,绿的愿望,绿缘,绿潮,绿洲,绿梦,绿学,绿学会,还有,绿色食品,绿色住宅,绿色书店,绿色服装,绿色汽车,绿色电脑,绿色理论、绿色事业,绿色养老,等等,等等。甚至,十二卷文存,五卷选集,封面都是绿的,只是绿的浓淡略有差异而已。

郭因先生钟情绿,追求绿,探究绿,讴歌绿。和谐为美,美源于绿。他多次说过:“我其实是从绿色的原点走向绿色的未来的。”绿是郭因学术思想的起点,是追求的目标,绿是他的真实人生,也是他孜孜不倦、梦寐以求的理想。“有人说我们是做绿色之梦,而我们,我们痴心不改,总希望有一天能圆我们的绿色之梦”。多么执着,多么坚毅!只为“给后代留下一个绿色的地球”,“一个三大和谐、两个美化的绿色的地球!”

尤为宝贵的是,这样的追求、这样的设想,这样的绿学理论,绿色文化绿色美学思想,在今天看来,不但毫不过时,而且具有很强的现实性,甚至对我们准确完整全面理解和把握“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也有积极的作用和有益的启示。

二、“和谐为美”——郭因学术思想的灵魂

郭因先生有篇短文《和谐》,其中对和谐有这样一段动人的描述:“和谐是多样而统一,多元而互补。和谐是并育而不相害,并行而不相悖。和谐是百鸟争鸣而欢声一片。和谐是百花竟艳而遍地芬芳。和谐是人与天地万物为一体,自然乃人的无机的肉体。和谐是合唱队而不是同唱队,和谐是交响乐而不是同响乐。和谐是平等相处,协商办事,友好合作,互惠双赢”“和谐是共同富裕”“和谐是共同幸福”。

在另一篇短文《和谐、稳定、发展、幸福》中,他说:“有真正的和谐,才会有真正的稳定,才能有真正的发展,才将有真正的幸福”。

他一直坚定地认为,和谐为美,美是和谐。

郭因先生在其十二卷文存的《自序——艰难的跋涉》中,这样介绍他在美学研究领域的思路:“美在哪里?美在主客观统一。美是什么?美是和谐。主客观统一,就是和谐;主客观统一,不能不和谐。主客观不统一、主客观分裂,主客观冲突,就不会有和谐。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的统一,形式与内容的统一,内容诸要素的统一,形式诸要素的统一,继承与创新的统一,个性与共性的统一,才会有艺术作品的和谐。”“小和谐源于大和谐。大和谐是人类这个主体与自然这个客体的和谐。个人这个个体与他人这个个体以及人群这个集体的和谐,集体与集体的和谐,个人的身与心、物质的个人与精神的个人、个人的物质需求与精神需求的和谐,身与心、物质与精神、物质需求与精神需求两个方面各自的诸因素之间的和谐,最终是种种和谐所构成的整体和谐”,“我一直把美学看作帮助人们美化客观世界与主观世界的一门科学,美化就是追求与实现和谐,美化就是追求与实现我所说的那种从小和谐到大和谐的整体和谐。”

从绘画美学到大美学,到绿色美学,和谐贯穿始终,是思路是历程,是主题是主线,是精髓是灵魂。和谐为美!

我一度根据前面这段话认为,郭因的“和谐论”,是从艺术作品这个“小和谐”,发展为主客观“两个世界”大和谐的,因为他是从绘画美学、技术美学、应用美学向大美学继而向绿色美学发展的。但当我品读了“回顾过去,却原来当我在漫漫长夜中一面写《中国绘画美学史》,一面写《艺廊思絮》与《关于真善美的沉思刻痕》时,我其实已开始了我奔向大文化、大美学,绿色文化绿色美学的征程了”这段文字后,我有了新的认识:追求和谐,追求三大和谐,是郭因先生一生的追求,正如《论郭因的美学思想》(作者李建强、施志高,原载《合肥工业大学学报》1987年第二期)中所说:“郭因强调的人自身、人与人、人与自然高度和谐的美学观点,实际上也正是他对几十年来祖国的曲折道路进行反思所得出的结论”。

这一点,郭因在《关于绿色理论的回顾与思考》中说得十分透彻:“我一生直接或间接经历了国共两党内战、八年抗战和三年解放战争及新中国成立后多次运动,还有抗美援朝、抗美援越、中印之战、中苏之战、中越之战,又还有整个世界不断的种种纷争与战火。我眼看由于人与人(包括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的不和谐而产生的世态危机,由于人一味征服自然换来自然的无情报复而产生的生态危机,由于人们追求物质享受的丰厚、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而忽视精神享受的丰富、精神世界的提高而产生的人态危机,三大危机与人的主客观世界与日益劣化与丑化,我就苦苦思索:人类到底应该如何走好自己的路。我渐渐形成了我的想法,那就是:人类为了愈来愈好地生存与发展,必须全力追求人与自然、人与人、人自身三大和谐,人类客观世界与主观世界两个美化的想法”。

他在《大美学与大文化传统》中说,“我一直认为,人类社会出现以后,面临的问题尽管千千万万,但大可归纳为三个问题:第一,人应该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第二,人与人之间应该有一个什么样的关系;第三,人类应该有一个什么样的生存与发展的空间,也即应该有一个什么样的社会物质环境与自然环境,以及人与这个环境应该有一个什么样的关系。我一直认为,人类自从成为人类以后,一直有意无意地致力于三个提高:第一,提高人自身的质量;第二,提高人际关系的质量;第三,提高人类存在与发展的空间的质量。我一直认为,解决三大问题,致力于三个提高,目的可以归纳为一个,使整个人类更好地生存与发展......实现人自身、人与人、人与自然环境及社会物质环境的和谐”“在我看来,三大和谐是人类最高的追求,也是美学的最高追求。”他说,“追求三大和谐,美化两个世界,是我谈文化、谈美学的一贯主张”“追求三大和谐是美化两个世界的根本内容,三大和谐也是两个美化的根本体现”“追求三大和谐是绿色文化绿色美学的基本观点和基本内容”“绿学的基本观点是三大和谐和两个美化”,简称为“三和两美”。

所以,尽管郭因的美学思想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丰富的过程,虽然也“经历了几次大的变化”,但“他的基本观点始终如一,那就是:美学总的目的是一个:有利于美化人们的主客观世界,有利于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人自身的不断递进的动态和谐”。这些基本观点,“郭因实际上早在‘文化大革命’中所写、1980年出版的《艺廊思絮》和1982年以前所写、1984年出版的《审美试步》两书中就明确提出来了。”(王达敏《郭因美学思想述评》)

可见,和谐,三大和谐,追求实现三大和谐,是郭因先生学术思想的灵魂,是一贯主张,是一生追求,也是绿色文化绿色美学思想的价值所在。这种和谐理论,于当下而言,也是完全符合中国实际、符合人类发展趋势的,和谐已与富强、民主、文明一道 ,成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国家层面的核心价值之一。

三、真、善、美——郭因学术思想的真谛

上面说过,在《大文化与大美学》等纲领性的文章中,郭因先生一直认为 ,人类社会出现以后,面临的问题尽管千千万万,但大可归纳为“三个问题”;一直认为,人类自从成为人类以后,一直有意无意地致力于“三个提高”。怎样才能解决三大问题、致力于三个提高,从而使整个人类更好地生存与发展呢?郭因先生认为:“这就需要搞三个‘化’:真化、善化和美化。真化就是真理化。那就是使人类的一切言行都既符合自己的主观理想,又符合使理想得以实现的客观规律。这也就是科学化。善化就是道德化。那就是使人类的一切言行都既符合个体的利益,又符合群体的利益;既符合自己的利益,又符合他人的利益。这也就是伦理化。美化就是艺术化。那就是使人类的一切言行不仅符合人类应有的行为准则,而且成为随心所欲不逾矩的、乐在其中的内心的、情感性的自觉要求,使自身、人与人、人与环境达到一种和谐的审美境界。”

而“三个化”的目的,正是“为了实现人自身、人与人人与自然环境及社会物质环境的和谐。”由此也可看出,真善美“三化”与实现三大和谐是有其内在逻辑关系的。

在《我的绿色观》中,郭因先生对真善美“三化”与三大和谐的逻辑关系,有更为直接的阐述:

符合使全人类得以生存与发展的客观规律,这是真理化。三大和谐符合这样的客观规律。符合有利于全人类生存与发展的人类道德准则,这是善化。三大和谐符合这样的人类道德准则。符合有利于全人类生存与发展的人类的最高审美理想,这是美化。三大和谐就是这样的最高审美理想。”

对于真善美的追求,是郭因先生年轻时就立下的志向。文存卷十二首篇《美的呼唤》(刊于1980年第10期《采石》,作者本名刘庆瑜,时任《文化周报》副主编)中说,郭因“碧山秀水陶冶了灵性,从小对美就特别的敏感和爱好”。后来,在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六年代初,在灾荒、贫穷的事实面前,“他不能不思考:怎样才能分清真假、善恶、美丑呢?经过痛苦的思索,郭因选定了美学这一课题。他要以真善美对假恶丑进行无言的、顽强的斗争。”于是,他“戴着脚镣跋涉”,他相信“美总会战胜丑的”。因为他有这份情怀、境界:“当一个人把自己的愿望跟广大人民的愿望结合在一起的时候,当他为实现自己的愿望而斗争也就是为实现人民的愿望而斗争的时候,他是不容易感到痛苦、悲观的,他是会感到有力量坚毅地前进的。”在标题为《久怀江海志,长歌泻琼魂》的采访记中,作者引用了郭因先生的一段话:“我就有这么一股倔强劲头:环境越艰苦性格越坚强,精神越昂奋。我坚信共产主义,并认为,在阶级社会里人性再异化,仍有不可磨灭的光辉,它的复归是一定会实现的。”这样的信仰信念信心,不也是今天尤为需要的吗?

郭因写于1967—1976年的《关于真、善、美的沉思刻痕》,“是他以结绳记事的方式刻下来的一些经过反复思考的心底的声音”,最能集中反映那个特殊年代对真善美的追求。在《幸福的生活》一节中,他说,

“最幸福的生活,是那种自己的生存,有利于人类的生存;自己的发展,有利于人类的发展;自己的学习、思考、劳动、创造,为人类所需要;自己的呼吸、命运、愿望、悲欢,与人类相一致的生活。

最幸福的人,是那种活着的时候,不是消耗、糟蹋、破坏了人类所创造的许多好东西,而是根据自己的禀赋,发挥自己的才能,为人类创造和留下了许多好东西,因而问心无愧的人”。这样的生活,自然是真善美的生活;这样的人,自然是追求真善美的人。

在《未来的世界》一节中,他描绘了一幅真善美的生活图景:

“在那里,将没有人给人制造的任何苦难和不幸,而只有人与人共同创造的无边的幸福与欢欣。将没有任何的压迫与受欺,倨傲或屈辱,颐指气使或阿谀逢迎,而只有相互的尊重、友爱与扶携。将没有任何的丑恶、卑污和龌龊,而只有庄严、高洁与清明。将没有任何对天上的神或人间的‘神’的迷信与崇拜,而只有对真善美的爱恋与追求。在那里,

人类相互的爱已经战胜了恨。爱所产生的一切,已经战胜了恨所产生的一切。”

在另一篇文章《让我们为真善美呐喊》中,郭因先生大声疾呼,“我们可以做,应该做,有能力做的,就是为人民的利益、人民的愿望而呐喊,为祖国的命运、祖国的前途而呐喊,为捍卫真、善、美而呐喊,为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社会主义和各所尽能、按需分配的共产主义的前进而呐喊。”

由此,我们不是可以看到一位美学家毕生对真善美的向往、追求、探究、实践吗?而今天,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强国,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人与自然共同体的新征程上,不是尤其需要这样的大爱和大真、大善、大美吗?

四、经世致用——郭因先生学术思想的实践特色

读《郭因文存》之《大文化与大美学》《绿色文化与绿色美学》等卷,有一个很深的感受,就是:郭因先生的主张、思想、理论是基于对社会现实问题的深刻洞察和思考而形成的,在其不断深化、丰富的研究探索中,又始终关注社会问题,同时,又特别强调用于回答和解决现实问题。

正如1998年11月20日郭因美学理论研讨会举行前夕,一位省委、省政府负责同志发来贺信中所言:“绿色理论坚持来源于现实生活,贴近于现实生活,服务于现实生活,为我省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和城镇规划提供了重要的指导和借鉴”“为我省的两个文明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在23年前举行的那次研讨会上,不少同志指出,郭因为文治学,总是把万家忧乐挂在心头,把有益于世道人心作为座右铭。他时刻把“全球问题”“人类意识”“终极关怀”作为研究主题,萦有“世界级牵挂”。

在发表于1992年第1期《安徽盟讯》的《浅谈绿色文化与绿色美学》中,郭因先生说:“美化两个世界,追求三大和谐,走绿色道路,奔红色目标,我和一些与我有共同认识的同志一直在作这样的思考,也一直在进行着这样的实践。”

他说,“近几年,我在大力倡导绿色文化与绿色美学”“我的想法最重要的发展,是把绿色文化与绿色美学和我国前几年已经出现,近年来正在大力推进的生态城乡建设挂上了钩,并把生态城乡建设,进而是生态国土、生态地球的建设看作递进实现绿色文化绿色美学的根本追求的一条好路子。”

这个问题在《关于绿色理论与和谐社会答客问》中,讲得更加透彻。“绿色理论并非只是一种书斋学问、课堂学问,而是要运用到整个人类社会,为整个人类社会设计一种更好的发展模式。这种模式,简单地说,是建设以生态工业为核心的生态城市、以生态农业为核心的生态农村,进而是生态城乡共同体、生态国土、生态地球。比较详细点说明,是大力发展文教科技,全面提高人的素质,最好地保护生态环境与珍惜自然资源,按照人民的合理需要,进行有计划的合理生产与合理分配,物质上低消耗,精神上高享受,人与自然、人与人、人自身高度和谐,和谐与自由相结合,权利与责任相结合,高度真善美的低熵模式的生态社会主义社会。”

本文作者与郭因先生

其实,郭因先生的学术思想之强调实践运用,并非仅此而已,而是贯穿于全部学术活动中。

比如,他曾和绿学会同仁进行过农村集镇建设规划与研究,推出21世纪集镇建设示范蓝图;他曾组织绿学会专家参与池州生态经济建设工程的调查规划与设计,曾组织专家参与大蜀山野生动物园扩建工程。

比如,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各地大办乡镇企业时,他曾就加强环保工作,给时任省委书记写信,提出建议。

比如,1994年3月25日国务院第16次常务会议讨论通过《中国21世纪议程》,并增加了一个副标题,——“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之后,他高度关注,并著文进行阐释、宣传,提出落实的思考。

比如,1992年6月联合国在巴西举行环境与发展大会前后,他曾著文表示祝愿。

至于说结合实际开展深入的调研活动,利用省政协常委的身份,在政协会议上提出建言建议,更是经常、频繁而有效。

此外,还有很多的实践设想,比如,创办绿色书店、绿色学院、绿色工读学校等等,等等。

郭因先生的这些实践,是基于他的深刻认识。他在《我和“绿色文化与绿色美学”》一文的开头,有这样一段话,“我从知道‘学问’这两个字的时候起,就认定学问有所谓经世致用之学和所谓寻章摘句之学的区别,而且愈来愈明确地认为,经世致用之学,应该就是有利于人类的存在、发展、完善与完美之学,也就是能使整个人类获得幸福之学。同时我坚定地认为,做学问就应该做这样的经世致用的学问。”在《关于绿色理论的回顾与思考》中,郭因先生说:“我从少年时期开始,就把学问分为经世致用之学和寻章摘句之学两种。经世致用之学又分为考虑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整体问题、人类前进道路问题的大学问和考虑人类各种具体问题的具体学问。在我看来,做学问有两条不同的路:一是从对前人的理论的感悟中引申出自己的一些看法;二是从对现实生活的感受中产生一些自己的想法,然后找前人的理论来印证自己的一套,而最重要的是以常识常理、以实践来检验自己的一套。我的绿色理论的提出走的是第二条路。”

这是郭因先生最让我敬佩之处,也是当今做学术界最需要倡导的作风和方法。既“坐而论道”,更“起而行之”;既“常读圣贤书”,更“常做天下事”;既“学而不厌”,也“诲人不倦”。而且,郭因先生对绿色理论需要进一步深化、系统化的地方,也具有十分清醒的认识。这种“学而时习”、知行合一、永不满足、永不止步的求是学风、务实作风,更是郭因先生道德文章让后辈景仰之处,是留给世人的宝贵精神财富。

25年前,郭因先生在安徽省绿色学会理事会上说过,“我的年龄与精力已不允许我和许多年富力强的同志一样地为我们的绿色事业去夙夜匪懈地劳作了。我差堪自慰的是我有一个永远不变的信念,那就是我坚信我们的绿色事业,是越来越有生命力的。”其实,这二十五年来,郭因先生也未尝懈怠,仍一直在坚持、在探究、在践行。如,创办了绿色文学社的网刊《绿潮》、绿色书画院的网刊《绿洲》,还创办一个网上的《绿色三农论坛》,组织专家研讨三农问题,等等。东隅已逝,桑榆未晚;老而弥坚,志在千里。“非非斋”的黄昏,是绚烂的,充实的,丰富的,美丽的。

最后,探究一下郭因学术思想的渊源。

郭因先生学术思想来源于现实、立足于现实、服务于现实,十分强调实践性。这样说,丝毫不是否认其学术思想的深厚渊源和学理根据。郭因先生在《关于绿色文化绿色美学答客问》中说过,“我认为,提出一种学说,现实生活的根据是至为重要的,理论根据比起现实生活的根据来说是次要的。但是,我们提出绿色文化与绿色美学也有它的理论根据。”最主要的理论根据,“是马克思的学说,即马克思主义。马克思所说的共产主义所要实现的人复归人的本质,全面发展,自由自觉劳动创造,各尽所能,按需分配,人与人、人与自然对立冲突根本解决,人彻底自然主义,自然彻底人道主义。在我看来,就意味人自身、人与人、人与自然三大和谐。在我看来,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就在于追求人自身、人与人、人与自然三大和谐。”

在题为《我们应该怎样向前走》的讲话中(2006年12月23日安徽省绿色文化绿色美学年会),郭因先生说,“我的这套想法,固然来自我所经历的现实生活对我的触动,但的确从中西古代哲人们那里受到了很大的启发,得到了很大的营养,更从西方空想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那里得到了直接的教益”。“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所描述的共产主义,讲人与人、人与自然对立冲突根本解决,讲人克服一切异化,复归人的本质,全面发展自由自觉劳动创造等等,如我们一向所阐述的那样,显然是把共产主义看做一个和谐社会的。”

在《关于绿色理论的回顾与思考》中,更是清楚地作了说明:“1981年,我在认真阅读了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及其他有关著作之后,十分高兴地发现,马克思关于共产主义社会的表述,可以说,正是我追求三大和谐、美化两个世界观点的另一种极好的表述。

从这些地方,我们足可看出,马克思主义是郭因学术思想的重要来源。当然,还有其他方面来源,这在《绿色文化与绿色美学的呼唤》一文中,有比较全面的阐述。文中说,追求三大和谐,是中西文化的结合点,正在成为当今世界有识之士的共识,也正在成为世界上有远见的政治家们的共识。“是的,文化与美化两个世界,追求与实现三大和谐,这实际上正是中外历史上和当代世界上一切有识之士的共识,它也必成为整个人类的共识。”

尤其值得注意和重视的是,郭因的学术思想深深地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之中。《大美学与中国文化传统》或许最能说明这一点。这篇发表于1988年5月的在安徽省社会科学界举办的“文化的思考与选择”研讨会上的讲话,系统地阐述了其学术思想与中国文化传统的关系。讲话围绕“道中庸”而“致中和”,从《易经》一直讲到张之洞、康有为、孙中山。此外,还有《中和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国学的基本精神与当代和谐社会的构建》《周易论和谐》《论语论和谐》《孟子论和谐》《大学中庸论和谐》,等等,都系统地阐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和谐思想及其对当代和谐社会建设的深刻影响和对其学术思想的影响。“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张载的“横渠四句”,或许正是郭因学术思想的写照,也是其风雨兼程、百年人生的写照。

(作者供职于安徽新华发行集团)

【责任编辑:zhanglingyan】

用户评论

已有0人评论
    新闻快报 阅读全部
    社会万象 阅读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