旌德县地方特产明清时被列为“土贡”的仅芮枣(玉枣)一物。毫不夸张地说,这是一枚神奇之枣。
因为物奇,芮枣在旌德因产地不同,在白地镇洪川、孙村镇石井、俞村镇仕川都有各自的名称,分别是“芮枣”“玉枣”和“喻枣”,有点类似于现在的地理标志产品了。
“玉枣”何以神奇,自有其端倪。
01洪川产芮枣
清代洪亮吉、凌廷堪总纂的《宁国府志·食货志》载:“芮枣出旌德县幽竹山,其山芮姓管业,故名。山中枣树不下数千,内有二树,相传葛仙翁炼丹遗炉灰培拥而生,每岁结子不过数百。小儿出痘或不灌浆,煮二三枚服之,痘浆立满。近年采买作土贡,惟枣色与他枣无异,售者得以伪乱真耳。”
清嘉庆《旌德县志》上的记载与此大同小异。
短短几行字,有关芮枣的信息十分丰富:产地、冠名、传说、药效、声誉、市场诸方面情况一清二楚。
洪川幽竹山为芮姓所属,以姓名枣,故有“芮枣”之称。因枣呈琥珀之色,又名“玉枣”。
奉为贡品的芮枣,均一核两仁,故又名“双仁枣”。据传,结双仁枣的枣树枣刺弯曲;而树刺直的枣树,枣核则不一定双仁。
芮枣在洪川和晋代医学家葛洪发生了关系,最直接的是枣树受到了葛仙炼丹炉灰的滋养。凡间的东西只要与神仙沾上了关系,自然非同一般。
明万历二十三年(1595)榜眼及第的宣州人汤宾尹,曾为洪川幽竹山上产的枣子写了一则《旌阳芮枣赞》刻在一个木印上,有点像产品说明书。三十多年前我在洪川村吕祝明先生家就见过,赞文是这样写的:
洪川之南,山名幽竹。昔有葛仙,炼丹空谷。九转灰余,培其嘉木。蒂固根深,离离秋熟,非蜜而甜,经汤更馥。小儿灌浆,天花簇簇。如此园珍,宜垂青目。睡庵汤宾尹撰
汤宾尹《旌阳玉枣赞》木印
汤先生文句里,旌德种植芮枣的历史要上溯到葛洪生活的晋代,比建县要早一大截。芮枣“非蜜而甜”“小儿灌浆”“天花簇簇”等各种奇妙之处,都要归功于神仙培植。为人治病的葛仙,或许就以芮枣为药为患者治过病。
芮枣是有幸的,在幽竹山受葛仙浇灌,有了神奇之功;经汤宾尹笔墨滋养,自然盛名于朝野了。
乾隆《旌德县志》云:“枣有三种,出洪溪(洪川别名)、仕坑(仕川别名)、石井,而以芮姓幽竹山所产为佳。”
民国29年(1940),旌德分庶乡(洪川等地)产芮枣10石,南京等地客商专程来采购,始终供不应求。
双仁枣果大、肉厚、皮薄、核小、双仁,味甜鲜嫩,不仅含糖量高,蛋白质丰富,健脾胃、止痢泻,还具有滋补、养颜和防治小儿天花的作用。
双仁枣加工,按传统工艺,要经过选洗、蒸煮、焙烤、回卤、烘干等工序,此法加工而成的玉枣别具风味,深受食客喜爱。
02石井生玉枣
枣生洪川,为“芮枣”。枣生石井,则成“玉枣”。
石井玉枣,身世同样不凡。
说是古时候有仙人坐在水井边,井旁就长出一棵枣树,结果满枝,因井名“玉井”,故叫“玉枣”。
这还不算,最为传奇的是石井人将玉枣带进了皇宫。时间是明太祖朱元璋在位时,皇宫中一石井村的差役,将家乡的枣子进贡给了皇上,备受赞赏,赐名“御枣”,列为贡品。
玉枣为何入贡?“非蜜而甜”是其一;“小儿出痘或不灌浆,煮二三枚服之,痘浆立满”(《宁国府志·食货志》),能治天花、痢疾是其二。
至此,玉枣成了风靡金陵的尤物,枣商纷至沓来,争相购买。
1992年出版的《旌德县志》载“现在洪川枣树濒临绝种,石井玉枣尚存300余棵,年产量5000公斤左右”。这是鲜枣的数字,换算成干枣,也就1000多公斤。
03仕川名“喻枣”
玉枣长在旌德东乡与宁国、绩溪搭界的仕川村,同样烙上了地域“商标”,冠以族姓,名“喻枣”。谨防假冒的意识同样明显。
仕川外甥、宁国知名文人周赟(1835—1911)就为“喻枣”捧过场。周赟在太平天国战乱之后,田地荒芜,玉枣不兴的背景下,写了一首《仕川玉枣歌》寄望喻氏子孙:
仕川之山产大枣,冠以姓则曰喻枣。珍其名亦曰玉枣。有五异:不植自生;实大倍常;皮细不裂,核小双仁,核不粘肉;服之助精神,补筋力延年益寿;小儿痘隌不起,得三四枚煮汤服之,有起死回生之功,亦山川之灵秀也。然物产虽由天生,而培养端藉人力。兵后人稀,山地荒芜,苗而不秀,因作歌以示喻氏。
仕川之山高峨峨,神枣实大如频婆。
不植自生本天产,人功培养劳护呵。
花开烂漫纷碎锦,狂风暴雨经折磨。
秋实累累坚且好,半紫半碧垂条柯。
山厨夜分蒸术火,筠筐玉手频搓挪。
琥珀光莹谷纹细,双仁同核阴阳和。
味甘性温补元气,寿世功比参苓多。
起死回生奏神效,小儿痘症尤专科。
我来正值兵燹后,沧桑改变尘劫过。
欲学养生觅火枣,手足疲倦劳奔波。
田园荒芜人力少,孰担粪草登岩阿。
盛时岁收数十石,儿女分甘囊紫荷。
千钱斤枣尚嫌贵,到此悬金空搜罗。
灵根岁岁亦自长,蔽塞无奈荆榛何。
欲访安期往东海,闲对枣竿发浩歌。
从诗的序文中可以看出周赟写玉枣歌,是仕川村经历太平天国战事后,玉枣由盛而衰的时候了。作者的目的,是想提醒喻姓后人要善待玉枣。
周赟总结了玉枣的五大特点:一是“不植自生”,枣树自然生发,根蘖繁殖,生命力强;二是“实大倍常”,果实比平常的枣子大;三是“皮细不裂,核小双仁,核不粘肉”,玉枣皮薄,蒸煮不裂,小核双仁;四是“服之助精神,补筋力延年益寿”,营养价值高,强筋健体;五是“小儿痘隌不起,得三四枚煮汤服之,有起死回生之功”,治小儿痘疾有神奇之效。
洪川、石井、仕川均是石灰岩产地,碱性土壤加昼夜温差大的山中气候,适宜玉枣生长。但“培养端藉人力”,如果不善管理枣子产量就低,加上加工环节考究,非用心者不能成事。
时光在走,物换星移。周赟对喻氏后人的寄望,在以后的岁月中终至落空。
四年前,我们到仕川作田野调查时,问村民可知道“喻枣”,回答早已“不知有汉”了。
04寻访制枣人
有济世之神功的双仁枣虽为古之园珍,可惜现在旌德洪川、仕川濒临绝种,唯孙村镇碧云村石井一枝独秀。
我们在故纸堆里寻找到了玉枣的所有过往,也曾见过从石井移居县城的玉枣树,但始终没有见过玉枣的成品。
2021年中秋节前四天,在孙村镇政府工作人员微信中发现一张玉枣成品照片,立马询问:“现在可有人做?”得到了肯定的答案。节前两天,我们赶到了石井村玉枣的最后传人方荣和家。
一进门,年过七旬面生红光的方荣和,就装出一盘“玉枣”放在八仙桌人,要我们尝尝。
老实说,这是我们第一次看到玉枣成品。仔细端视,果大、肉厚、皮薄,颜色没有红枣那般红,也没蜜枣那种腻态。色如琥珀,润泽生光。想来“玉枣”之名,名副其实。
我们各自拿了一个,细细品尝,鲜甜生津。不似蜜枣那样甜得过分,也不像红枣那样嚼后有皮。吃完枣肉,我们转身进厨房,拿了一把菜刀用刀背在青石门槛上敲开了小小的枣核,确实看到了志书上所说的“双仁”,只是把两仁敲破了皮,显得不太完整。
接着,我们向老方了解起玉枣的加工方法来。石井玉枣的加工方法就两个字:一蒸一烘。比洪川老法少了“回卤”环节。
玉枣“蒸”“烘”大有讲究,体现的是民间手艺人的真功夫。
烘枣的枣笼
玉枣在“蒸”之前,有一个选枣过程。
玉枣加工首先是在树上采摘红了四分之一的枣子。摘枣子是个辛苦活,不能用竹竿打,得用梯子到树上按标准一棵一棵的采,一棵树根据枣子的成熟情况要采六七次。采回来的枣子得在铁锅上架上枣甑蒸上一两个小时,一枣甑能放四五十斤。蒸熟以后的枣子放进特制的枣笼中先用旺火烘一晚上,而后文火烘两天,期间还得根据火候进行多次翻炕。周赟诗说“山厨夜分蒸术火,筠筐玉手频搓挪”,这种劳作在老方家还在演绎。通过炭火的烘制,最终修成“琥珀光莹谷纹细”的正果。铁锅中蒸枣子的水,在不断熬制中成了浓稠的枣膏,这也算是玉枣的副产品吧。过去,枣农用其治小儿痢疾,非常灵验。
听完老方和老伴相互补充的介绍,我们好奇地想看看制枣的工具。于是老方带我们上到三楼,只见楼上放着二十来个烘笼。烘笼呈圆柱状,用毛竹编成,高与直径,目视起来约一米,烘枣时用圆竹匾当盖。罩在竹笼下的木制饭甑,比蒸米饭做甜酒的饭甑大出数倍。
看完工具,老方便开着自己平时上山劳动的三轮车带我们去枣园。好在我们去时开的是越野,因为那两里水泥路,全是大于六十度的陡坡。老方的五亩枣园在梯田之上,树林之下,看上去应该是曾经的梯田。枣园里的杂草全部清理干净,老方说是儿子用机器打的,枣园坚决不用除草剂,一年要翻四次,施的都是菜籽饼、鸡粪、牛粪等有机肥。我问老方:枣园有多少枣树?老方说大概二百多棵。上世纪90年代栽的,由原来的老树根蘖苗发展的,品种纯正。去年枣子不多,今年是个丰收年,加工了一百多斤干枣,两百来块钱一斤,卖了两万多块钱。交谈中,老方担心的是这么好的枣子以后可能没有人种,再则就是对枣树的产量不高有些发愁。他说自己己摸索出一些经验,但还是不太理想。这些枣树有二十来年了,期间有领导及农林部门的人来调研过,看的时候都说要把玉枣发展成产业,但也就是讲讲而已,直到现在还是一个美好的愿望。
不知不觉到了傍晚,我们告别了在山上还要放牛的老方,回孙村镇了。
“味甘性温补元气,寿世功比参苓多”的玉枣身后是山,山的身后是神,神的身后是众生,以及众生的幸福。
“如此园珍,宜垂青目。
既是汤宾尹的希望,也是周赟的心愿,更是方荣和和枣农发家致富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