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彩霞
微信版第1412期
312火力发电厂也是上海小三线企业之一,它筹建于1969年,由上海杨树浦发电厂援建。1970年2月7日,正式开赴泾县大山深处开始建设。
01选址与土地的征用
312电厂的选址前后经过了两年,开始考虑的有两个地方:一是黄村公社的三联大队,一个是在白华公社姚村大队荆竹坑生产队。当时白华公社的书记叶永来、副书记王相生、秘书方水根等商量后,同意前来接洽的有关人员在公社范围内找场地。于是,上海华东电力工程公司有关人员会同白华公社革委会主任叶永来、姚村大队负责人、生产队干部、贫下中农一起前往荆竹坑等地进行考察。荆竹坑位于徽水河的下游,牛岭雄峙于右,山高林密,河水湍急。对方比较满意,觉得这个小山沟完全符合小三线“靠山、近水、扎大营”的建厂选址原则,最终拍板。荆竹坑生产队有农户20户,将近九十人。为保证工厂的安全性隐秘性,决定对全体生产队员情况进行摸底排查。大部分都是贫下中农,只有一户的历史不清楚、成分不好,被动员迁到了其它地方。
厂址确定后,前期征用山地基本上是无偿提供。1970年1月,312电厂将厂内部分生活设施及储煤场地外移,要占地5.545亩。经多次协商后要进行有价补偿,其中补偿茶地损失为年产60斤干茶,按国家规定补偿四年单价为110元/100斤,计264元;迁移坟墓25个单体、1个双体、1个三体、35个长四体,按国家规定迁移费为135元,共计补偿399元。同时因尚有建筑材料无处堆放,1970年3月,312电厂暂时借用姚村大队程家坦、下淣俩生产队水田4.4亩,按上半年种植水稻产量450斤/亩、下半年荞麦产量100斤/亩计,单价按国家收购价格水稻为9.60元/100斤、荞麦为9.1元/100斤,补偿程家坦生产队71.36元,补偿下姚生产队金额为91.92元。
随着312电厂的进驻,这个山窝窝里里外外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02 厂区带动的基础设施的改善
1969年9月,乌溪到荆竹坑312电厂的专用公路动工。10月,厂区的土建工程由上海市第四建筑公司407工程队开始施工。电厂规模是两台1.2万千瓦的汽轮发电机组和2台65吨/时的抛煤炉。1971年12月26日,第一台机组建成发电,1972年10月1日第二台机组投运。工程总投资1453万。与之相配套的电扇式冷却塔、升压站相继建成。升压站有3条35千伏输出线:两条到旌德县星火变电站,与陈村水电站连接;一条到泾县县城。发电用的原煤是由淮北运来,在芜湖市燃料公司中转,再由小三线下属的683汽车运输5队运到厂内。为缩短运程,先后在繁昌县火车站借用铁路线临时卸煤,后又建造专用的铁路线和中转煤场。
厂房由外而内设有油库、生火炉房(专门有管道将生成的热气输送到食堂用于蒸饭和澡堂洗澡)、机修室、食堂、澡堂、厕所、办公室、仓库、值班室、洗煤池、堆料间、抛煤炉和发电机组。不远处还有水泵房,有很粗的一根管子通到厂里,里面可以走人。在办公室的左边开有一条路,顺着路边的山地建成一幢幢的宿舍楼。再往上有一平坦地,是当时的职工篮球厂。公共厕所是水冲式的,让村民们感到新奇怪的是,厂里职工住房的厕所竟然安在了家里!
随着发电厂的建设,周边的道路环境发生了很大改变,村民出行、房屋修建、人员往来、生活环境等都得到了较大改善。
03生活条件的变化
厂区大多数的建设用工都是312厂自己的专业队伍解决,它配备有全套机械设备和人员,包括木匠、砖匠。但是荆竹坑里的人还是近水楼台,享有各种的便利。村里人在进出电厂时上山下地劳动时,厂里给每人发一个临时通行证方便通行。在建堆料间前面的停车地坪时,地基挖上填下,需要用工。荆竹坑里的人只要报了名就能上工,每天能领到一块三毛钱,当时队里做工分也只有二三毛钱。荆竹坑周边的人把这些外地人称为“上海佬”。1971年底第一台发电机组建成发电时,发电指挥部张部长、华东电管局政委都来了。厂里举办了一场文艺演出,表演各种节目,还有玩魔术,村里大人小孩都没看到过,开心得不得了。“上海佬”大方,免费让村民们看电影、洗热水澡、打开水。关系好的能到食堂里吃饭,自己不用带碗,食堂里就有大小碗、碟子类的餐具,上面专门印制着“312食堂”的字样。菜价便宜,费用是正式职工的一半,一餐一般是5分钱。有荤菜如猪头肉类要贵些,一毛三分钱一份,村里人逢年过节到食堂买一份。上海的菜品甜,时间长了,农户在家里自己做菜也偏甜。出行也可以搭乘厂里的汽车,从不会遭到拒绝。
上海人喜欢买当地人的老母鸡、鸡蛋、花生等土特农产品,买东西不讲价,当地人觉得上海人大方。坐在厂里的值班亭里“刮啖”谈心的时间长了,相互之间也吃请。当时喝的比较好的酒叫北大荒,当然还是上海人请的多,拿老百姓的话说“沾他们的光多”。处着处着就有了感情成为朋友。厂里职工回上海经常带些日用品,肥皂、洗衣粉、糖、烟酒类等,也给相熟的乡亲们捎带一些。香烟的种类不少,有飞马、劳动、光荣、勇士等各种牌子。厂里职工一个月发一次商品票证,在厂门前小卖部凭票购买白糖、香烟等。厂里职工有时拿这些票和周围的农民交换农产品,当然票也送出去不少。
04相互间的熟悉交往
当时312电厂建水泵房,要占用农业用地。生产队队长江守福是单身汉,心里不愿意。因为全县上下都在紧跟形势搞农业学大寨,农业生产上要“赶、学、超”,农田被占就会影响粮食产量。但是电厂里除职工外还有几个军代表,军代表每天身上挂着个手枪到处转,“哪个出头逮哪个”,农村人禁不往吓,队长再也不敢吱声。厂子里看仓库的一个老头叫沈在庭,曾经当过营长带过警卫员,但是讨了个国民党的太太,政审时领导问他“是要老婆还是要党”,老沈坚定地说要老婆,便被批斗贬到厂里来看仓库。后来平反工资高得吓人,有八九千。村里的人觉得城里人稀奇古怪的事真多。生产队民兵排长汪有根和厂里的驾驶员江更福、搞后勤的顾毓坤处得好,在厂子投建时汪有根不过二十来岁刚结婚,有了儿子汪睛峰。汪有根带着孩子经常到厂区玩,老顾总是抱着小晴峰拿各种零食给孩子吃。后来孩子长大了,厂子撤了,工人们也回到了上海,但是仍和汪有根之间有信件往来。汪晴峰成年后当兵入伍,老顾得知后还专门写信到部队鼓励汪晴峰好好干。
与312厂邻近的乌溪宣纸厂,在旌德有生产宣纸原料的长稻草生产基地,而给312电厂拉煤跑运输的683车队的车子经常运货到旌德三溪,回来时空车,因此宣纸厂的领导就和电厂商量,能否在回来时空车稍带上稻草。两方领导商议后,车子就不再放空。两厂的关系也一直不错,联谊活动不断。当时泾县乌溪宣纸厂办了子弟学校,电厂的几个职工把孩子放在子弟学校上学。两个厂的职工子女坐在了一起,他们的命运也发生了交集。厂里有一个叫吴凯的孩子和“上海佬”的同学关系好,经常被带到电厂玩。后来宣纸厂改制,吴凯下岗后到上海打工,就在上海同学开的宾馆谋事,受到不少关照。电厂曾在泾县街道招收了一批小姑娘到厂里做事,后来有个孤峰的女孩和厂里职工好上结婚了,后来电厂搬迁时随同上海职工一同离开家乡迁居到上海。1985年1月,上海市和安徽省签订了有关协议,将上海在皖南小三线的81家企事业单位的资产无偿移交给安徽。1985年9月6日,312电厂和当地的泾县人民政府正式办理交接。
(感谢汪有根、曹康有对本文的帮助。作者单位:泾县史志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