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中心|电视点播|专题专栏|视听|长三角 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绩溪县朱子祠考
来源:《宣城历史文化研究》微信版 作者: 发表时间:10-27 10:38

程福如

微信版第1419期

古徽州素有“程朱阙里”的美誉,盖因为洛学创始人程颐、程灏二兄弟与闽学创始人朱熹等三位著名理学家的祖籍地皆在徽州,徽州的篁墩村至今还保留有乾隆皇帝御赐的“洛闽溯本”牌坊。朱熹曾两次来徽州讲学,徽州的学者乃至普通民众,都将他的理论视为行动的圭臬。程朱理学、特别是朱熹的理学思想,数百年来渗透到了徽州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对徽州地区民众的普世价值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迄今为止,徽州各地仍有朱熹崇拜的影子。

朱子祠(又称“朱文公祠”),是徽州地区朱熹崇拜的最主要载体。原属古徽州的绩溪县,早在南宋年间,就在县城学宫内建造了朱子祠。之后近七百年里,绩溪人对待朱子祠的态度,随着社会大环境的变化,时而奉若神灵之所,时而阶段性的淡出人们的生活。虽然断断续续,但从未离绩溪人民远去。

笔者最近考证了绩溪各个历史时期朱子祠的建造与修葺情况。现加以整理,以飨读者。

位于县治之东的学宫(又称“庙学”),是旧时绩溪县境内一组包含祭祀、讲学、藏经等众多功能的最大建筑群,占地面积百余亩,规模冠于江南。内中有一座文庙,是安放、祭祀以孔子为主的众多古代圣贤的庙宇。朱熹的神位,被安放在“东西次十二哲”之位。清嘉庆版《绩溪县志·文庙》载:先贤朱子,名熹,字元晦,婺源人。谥“文”。宋淳祐元年(1241),从祀。咸淳三年(1267),封徽国公,从祀西庑。元至正二十二年(1362),封齐国公。国朝(清)康熙五十一年(1712),升十哲之次。

尔后,又在学宫内建有独立的朱子祠。独立朱子祠的首次建造,大概在宋嘉定时或更早。

清嘉庆版《绩溪县志·学宫 》载:宋学在县治东。绍兴二十五年(1155),知县滕廧增建一堂二位四斋舍三十余间……淳熙六年(1179),县令张杰建两庑三门讲堂直舍……嘉定中……重建直舍三间……后,知县俞任重立学门,直舍后春风亭旧为朱子祠,后改东庑。端平元年(1234),知县李遇就旧基鼎新祠。

上述文字中的“宋学”,就是学宫。而“旧为朱子祠”,说明绩溪在宋嘉定或之前就建有朱子祠,地址是在学宫直舍后面的春风亭内。

元朝的战乱,学宫两次毁于兵。但对学宫也进行过修缮,有教谕周万石作《重修儒学记》。至明初洪武年间,在县治之东儒学故址上复建朱子祠,创正屋及门庑,正中塑朱子像,朱熹的两个最主要传承人黄勉斋和蔡元定像配享庙食。

明弘治癸亥年(1503),郡守何歆檄绩溪知县王育英重建朱文公祠。

弘治年间的朱文公祠重建,源起于徽州知府何歆。何歆家学渊源很深,自小随其父学《六经》,长大后又深受琼州丘濬与李东阳的学术思想影响,对于理学有着浓厚的兴趣。他上任徽州府后,对境内有关民风民俗的建设进行了全面考察调研。明弘治十六年的一日,他来到绩溪县,他了解到,绩溪县在百年前就在县明伦堂的东边建了朱文公祠。至明成化年间已经严重毁损。县宰李延寿将其移至西边,然而西边地势低洼,对祠产生了很大影响。县中文人们于是决定重新将祠移到明伦堂的东北面。

在何知府的直接过问下,县邑发公帑,请工匠,朱文公祠的重建工作正式拉开序幕。一些文人也纷纷慷慨解囊赞助。第二年秋天,新祠建成。祠宇背倚山坡,侧面有化龙池,大徽山傲然挺立在其西北,乳溪水环宇而过,整个环境清幽高雅,算得上是邑中一处风景名胜了。

龙川人、都御史胡富写了《重建朱文公祠碑记》,他写道:“经始于丙寅年秋,越明年春告成。堂若干楹,高敞靓深,中位文公遗像,以蔡西山、黄勉斋侑食焉。”

胡富在碑中还写道:“朱文公自幼励志圣贤之学,充积既久,所得益精且深,继承和发扬了洙泗和二程的理论,当下(弘治年间)全国都在读他的文章以明道。作为他桑梓之乡绩溪,怎么可以没有专祠呢?何侯的复新祠宇之举,意在读其书当论其世,崇其道当继其迹。我们应该主敬以立其本,穷理以致其知,反躬以践其实。”

明正德元年(1506),教谕敖钺详请迁学。九年(1514),熊侯又促成绩溪县重修庙学(学宫)。本次重修,有多位巡抚、御史级别的官员支持。动工之前,还专门请了堪舆学家进行选址。事后还请了大学士费宏作《重修庙学记》。之后的几年,绩溪人文蔚起,几次科考中,取得了登科人数冠于徽州的好成绩。时人普遍认为,这是重修庙学的结果。

胡富作为当时朝廷重要官员,也为家乡的成绩感到十分高兴。有一天他拜谒学宫时,教谕敖钺又请他写了《重修庙学记》。他记载了“庙西有祠,则以祀乡先生徽国文公焉。” 他还指出,徽州的一些文士,如胡云峰、程林隐、陈定宇、倪道川、汪环谷、赵东山、都是朱熹学派的传道之人,理应配享庙食。

从胡富的《重修庙学记》中,可以看出,朱文公祠作为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本次重修庙学中变得焕然一新。

嘉靖十六年(1537),新任教谕徐鎡见学宫内多处夤裂、缺疏、毁剥,于是发起重修庙学,于十八年(1539)动工,二十年(1541)完工。乡贤郑恭作《重修庙学记》,记录当时修庙学的起因、意义和为修庙忙前跑后、出钱出力的官僚、士人等。

嘉靖四十年(1561)由兵部尚书、都察院右都御史胡宗宪发起并捐资重修学宫,翰林院编修袁炜为作《重修庙学记》。

万历元年(1572),知县李星也重建了朱文公祠于明伦堂右侧,且“新而大之”。有佚名者作《重修朱文公祠碑记》,写道“朱子在,天下皆从祀行师,而吾郡独专为之祠者,犹汉孔庙不出阙里。”作者还编了一首“迎送神词”三章俾祭者歌以侑之。

万历六年,知县陈嘉策重修学宫中的文庙、尊经阁、启(崇)圣祠等。其中启(崇)圣祠内将朱熹的父亲朱松尊为神主,加以崇奉。

清朝顺治八年(1651)和康熙十年(1671),知县郭四维和齐滋都重修过学宫的大成殿……雍正九年(1731),教谕汤显忠重葺大成殿,在其西特建朱子祠。乾隆四十二年(1777),知县孙银槎倡议重建文庙,至四十八年(1783),知县张邦桓率绅士晨夕堇功乃成。此次修文庙,是否重修朱子祠不得而知。

直至清嘉庆九年(1804),邑人程鹤年重修戟门及东西围墙时,文庙西边仍然有朱子祠。

之后县邑对于学宫的修缮,有没有重修朱子祠,未找到相关史料。

可见,绩溪从宋嘉定年间至清嘉庆年间,学宫内基本上都有朱子祠的存在,或者朱文公作为神主之一,被安放在文庙内受人祭祀。

据了解,绩溪人不仅以建祠等方式祭祠朱子,每年清明节后的第八天,也就是4月13日,朱、程两姓的民众还结伴去歙县篁墩的三夫子祠祭祀朱熹和程颐、程灏。

绩溪各乡、都治所有无朱子祭祀,无考。各书院、社团有及各姓氏的宗祠中有无朱子祭祀,无考。

分析以上史料,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一、绩溪县对朱熹的祭祀,自南宋后期始,起码经历了七百年。二、绩溪县对朱熹的祭祀,是以文庙中的配享庙食和独立的朱子祠两种形式并存的。三、绩溪县在南宋、元、明、清等各朝代都有修建朱子祠,明朝的洪武、弘治、正德、嘉靖、万历等各个时期,都有修缮庙学或修建朱子祠的经历。特别是明朝晚期,绩溪频繁重修庙学。因此,绩溪县在明朝对朱熹思想的传播最为广泛。四、朱子祠的建造主要由县宰、府宰或县教谕等官员倡议,众多本土文人参与。五、绩溪人不仅在本土、还去篁墩祭祀朱子。六、朱熹的理学思想,主要通过建祠、祭祀、讲学等形式,传播、渗透到绩溪的每一个角落。

(作者系绩溪县血防站退休干部,宣城市历史文化研究会理事)

【责任编辑:zhanglingyan】

用户评论

已有0人评论
    新闻快报 阅读全部
    社会万象 阅读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