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宏志
微信版第1423期
上世纪50年代,宣城县是全国著名的农业大县,是国家重要的商品粮供应基地。但全县工业基础薄弱,工业产值极低。为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的国民经济发展总方针和各条战线大跃进的总路线,1958年宣城县委、县政府决定,派人到上海考察学习,寻找适合宣城县发展的轻工产业和轻工产品,并请求上海市支援宣城县社会主义建设。后经上海市政府研究,由上海市轻工业局所属的上海缝纫机厂对口支援宣城县,并牵头组建宣城县缝纫机零件厂,负责生产部分缝纫机零件以及装配生产上海缝纫机厂的“蝴蝶牌”缝纫机。
1
当时上海缝纫机厂生产的“蝴蝶牌”缝纫机是国内外知名度很高的产品,畅销全国,并出口东南亚和拉丁美洲等国家。为了使宣城县缝纫机零件厂尽快投产并产生经济效益,上海缝纫机厂派出2名工程师到宣城县进行实地考察。经多次考察论证,决定将当时的宣城县铁木社改建成缝纫机零件厂。县铁木社位于现在市区中山路沁园小区,是一家手工作坊,主要为社员打制简单的农机具,如镰刀、镐头、锄头、牛拉犁铧等,生产工艺非常落后,远远达不到生产缝纫机零部件产品的工艺条件。为了适应缝纫机零部件的生产需要,宣城县政府决定对铁木社现有的厂房进行改造和扩建,同时根据上海缝纫机厂工程师提供的设备购买清单,经向安徽省工业厅申请,省工业厅向国家机械部申请,机械部批准下发机床产品调拨单后,向营口锻压机床厂购买了5台冲床(型号为:T10A、T15A、20TA、25TA、30TA)用于生产缝纫机冲压件,如:防护板、皮带轮、缝纫针等。向沈阳机床厂购买了1台CA-620车床和1台WX-450万能铣床,用于生产缝纫机金属切削加工机械零件。同时还购买铸造化铁炉、生产缝纫机台板用的电锯、电刨等设备。厂区改造和扩建后,该厂设有金工车间、铸造车间、缝纫机台板车间、装备车间等,基本具备了缝纫机零部件生产和装配缝纫机的规模和条件。
2
经过宣城县委、县政府的积极筹建,宣城县缝纫机厂于1958年10月正式挂牌成立。县委组织部任命县经委干部张金龙为厂长兼党支部书记,任命县经委干部李三友为副厂长。为进一步充实零件厂的技术力量,在培训原铁木社工人的基础上,县人事局还分配1名无锡轻工学院轻工机械专业毕业大学生到厂任技术员,分配3名合肥轻工业学校轻工机械、锻冲、铸造专业中专毕业生任厂工艺员,县劳动局还分配10名芜湖技工学校毕业生到各车间当技术工人。因此该厂初建时,共有厂级领导2人,行政管理人员2人,技术员1人,工艺员3人,工人32人。
3
根据宣城县政府与上海缝纫机厂达成的协议要求,缝纫机零件厂装配生产的缝纫机,可以挂牌“蝴蝶牌”商标,并由上海缝纫机厂进行销售,产值利润归宣城县缝纫机零件厂和宣城县政府所有。
由于原铁木社工人的文化程度较低(平均只有初小文化水平)、生产技术水平差,为了确保“蝴蝶牌”缝纫机产品质量,厂领导决定对全体工人进行岗前生产技术培训。根据零件厂的申请,上海缝纫机厂派出2名技术员、5名技术工人到厂里担任技术老师,对该厂工人开展理论知识培训,培训内容有《机械制图》《冲压工艺及操作》《金属切削加工工艺及操作》《铸造工艺及操作》等。新分配来厂的大中专毕业生也参与教学任务。理论培训结束,经考试合格后,发给工人理论考试合格证。然后再进行车间现场指导操作培训,合格后发给现场操作培训合格证。工人同时取得理论和操作2个合格证后方可上岗生产,对于培训不合格的原县铁木社工人,调离零件厂,改派宣城县酱菜厂工作。“没有先进的工艺,就没有优良的产品。”经过全员技术培训,工人操作技能显著提高,生产的缝纫机零部件以及装配的缝纫机,经检验全部合格,质量完全符合国家标准和国际出口产品标准。
4
由于生产技术的空白,在前期铸造缝纫机机身的工序中,出现了沙眼、缩孔和显微裂纹等一系列质量问题。厂领导高度重视,第一时间成立技术攻关组,厂长张金龙亲自任组长,经过夜以继日的刻苦钻研、反复实验,终于发现造成铸造质量缺陷的原因是沙型铅粉粉刷不均匀、铅粉有杂质或者铁水里碳成分比例高。找到出现质量问题的原因后,经过修改铸造工艺,终于铸造出了合格的缝纫机机身产品。生产走上正轨后,每天零件厂的各个车间里,机器轰鸣、铁花飞舞,一派热火朝天的劳动景象。金工车间,工人们开动机床,精心车削、加工每一个零部件。加工完成后的零部件由检验员用游标卡尺和千分尺,严格按照图纸进行检验。同时金相检验作好钢材探伤检验,技术员也到车间现场解决技术问题。铸造车间,工人们精心制造沙型、涂抹铅粉。化铁炉前工人们挥汗如雨,按铸造工艺和配比要求装填铁和焦炭进行溶化,并将溶化的铁水迅速出炉浇注到沙型中。铁水凝固后清除铸件沙子和残渣,使每一个缝纫机机身完好,质量合格。缝纫机台板车间,工人们用电锯和电刨割开、刨平木板,用金刚石磨平好缝纫机台板,并将台板涂上木工桐油,使得缝纫机台板明亮平滑。装配车间,工人们按照工位要求,将生产出来的零部件装配成一台台缝纫机。
5
在宣城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在全体干部员工的奋力拼搏下,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宣城县缝纫机零件厂生产的“蝴蝶牌”缝纫机畅销国内外,缝纫机零件厂成为宣城县轻工业的一面旗帜,带动了全县轻工业的发展,为宣城县工业和经济发展做出重大贡献。宣城县工业产值原来每年只有20万元,缝纫机零件厂成立后,每年生产近5000台缝纫机,产值高达40万元,使宣城县工业产值增加到60万元,有力的支援了全县经济发展。零件厂也荣获“安徽省轻工业先进单位”和“安徽省工业产值最佳单位”等荣誉称号。
6
1982年,根据全县工业经济发展需要,缝纫机零件厂开始转产配套生产“飞彩牌”农用三轮车车厢,成为皖南机动车辆厂的外协厂。由于缝纫机零件厂的冲压设备和技术装备好,工人技术水平高,生产的车厢质优价廉,深受农民喜爱,再次为宣城县工业经济发展贡献了自己的力量。2004年由于安徽飞彩集团经营不善,进行破产清算,县缝纫机零件厂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也宣布破产清算,走完了它的光辉历程。
宣城县缝纫机零件厂虽然已不复存在,但它在那个特殊的计划经济年代,为宣城县轻工业的崛起和发展作出的特殊贡献,将被永远铭记在宣城的历史画卷中。 (作者系原安徽飞彩集团工程师,宣城市历史文化研究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