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 健
微信版第1458期
苏辙,唐宋八大家之一,曾任绩溪县令,虽然任职时间一年不到,但他为政清廉,生活简朴,为老百姓做了许多实事好事,深得民众尊敬。同时,他也寄情山水,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佳作,本文将选择部分进行赏析。
将移绩溪令
坐看酒垆今五年,恩移岩邑稍西还。
他年贫富随天与,何日身心听我闲。
山栗似拳应自饱,蜂糖如土不须悭。
仲卿意向桐乡好,身后烝尝亦此间。
标题是“将移绩溪令”,“移”意思是“量移”,这是一个唐、宋公文用语,指的是官员被贬谪远方后,遇恩赦迁距京城较近的地区,或泛指迁职。标题的意思是苏辙即将出任绩溪县令。“坐看酒垆今五年,恩移岩邑稍西还。”“酒垆”指的是卖酒处安置酒瓮的砌台。这句话的意思是苏辙担任盐酒税这一官职已有五年,现在承蒙浩荡皇恩,被调去山城绩溪当县令。盐酒税是一个负责管理盐和酒的售卖、并征收商税的小吏。元丰二年(1079)八月,苏轼以作诗“谤讪朝廷”罪被捕入狱(即乌台诗案),被责授为黄州团练副使。苏辙上书请求以自己的官职为兄赎罪,被拒绝,牵连被贬为监筠州(今江西高安)盐酒税,五年不得升调。五年过后,即元丰七年(1084)七月,苏辙被量移为歙州绩溪县令。“他年贫富随天与,何日身心听我闲”,未来的贫富都是由上天主宰的,我什么时候才能得到真正身心放松呢?“山栗似拳应自饱,蜂糖如土不须悭”,山上的板栗像拳头那么大,应该能够让自己吃饱,蜜糖如泥土一样随处都是,不需要吝啬。诗人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描绘了绩溪的特产,表达了他对自然恩赐的感激之情。这种感激之情源于他对生活的热爱和知足常乐的心态。生活中的美好和幸福并不是取决于物质财富的多少,而是取决于一个人内心的满足和感恩。“仲卿意向桐乡好,身后蒸尝亦此间”,“仲卿”指的是“朱仲卿”。桐乡是一个古地名,在今安徽省桐城县北。“蒸尝”的意思是祭祀。这里引用了一个典故,出自《汉书》卷八十九《朱邑传》。汉代大司农朱邑(字仲卿)曾任桐乡吏,以廉平受到民众爱戴,临死时嘱其子将自己葬于桐乡。苏辙表达了对朱仲卿的深深敬仰,同时也表达了自己的愿望,希望能像朱仲卿一样,死后能葬在绩溪县,与那里的山水相依相伴。
梓潼庙
行年五十治丘民,初学催科愧庙神。
无限青山不容隐,却看黄卷自怜贫。
雨余岭上云披絮,石浅溪头水蹙鳞。
指点县城如手大,门前五柳正摇春。
本诗是苏辙初到绩溪任职时所作,表达了他对治理地方、催科征税等工作的感慨。标题为“梓潼庙”。梓潼是传说中掌管文化教育的神。宋代,绩溪梓潼山上建有梓潼庙、汪公庙,遗址在今东山公园第一和第二平台。“行年五十治丘民,初学催科愧庙神。”“丘民”,泛指百姓。“催科”意为催收租税。我已经五十岁了,才开始治理这个地方的百姓,初次学习催科征税,感到愧对庙里的神明。诗人感慨时光流逝,同时也表达了自己的责任和谦逊的态度,希望在任上有所作为。
“无限青山不容隐,却看黄卷自怜贫。”周围是连绵不绝的青山,我却无法隐居其中,只能看着手中的黄卷(指书籍),感叹自己的贫穷。一方面,苏辙想要隐居于青山之中,远离尘嚣;另一方面,生活的现实和责任使他不能这么做,只能埋头于书卷之中。这种对比揭示了诗人内心的矛盾。“雨余岭上云披絮,石浅溪头水蹙鳞。”“蹙鳞”意为鱼鳞般地密集。雨后山岭上的云雾像披散的棉絮,溪水在浅石处流淌,水波像鱼鳞一样密集。这是对雨后山色的生动细腻的描绘。诗人将雨后的云雾和溪流描绘得栩栩如生,展现了自然的和谐与美丽。“指点县城如手大,门前五柳正摇春。”我指着县城说它就像我的手掌一样大,门前的五棵柳树摇曳着,散发出春天的气息。对于曾在国际大都市东京汴梁生活和工作过的苏辙来说,绩溪县城只有巴掌一样的大小,但是这里却能欣赏到田园般的风景,说明诗人是一个非常热爱生活、积极乐观的人。
汪王庙
石门南出众山巅,沃壤清溪自一川。
老令旧谙田事乐,春耕正及雨晴天。
可怜鞭挞终无补,早向丛祠乞有年。
归告仇梅省文字,麦苗含穗欲蚕眠。
标题为“汪王庙”。汪王庙祭奠的是隋末农民起义领袖汪华,他是安徽绩溪人,自号吴王,归附唐朝后被封为越国公。汪华的最大功绩,在于保境安民,促进了山越与中原汉文化的大融合。汪华死后,徽州一府六县,相继建立了许多汪王(公)庙。“石门南出众山巅,沃壤清溪自一川。”一川,指一条河或一片平川,也有美好、开阔的意思。石门南出,屹立于众山之巅,平坦的山间盆地,到处都是肥沃的土地和清澈见底的涓涓细流,构成一幅美好的画面。诗人以壮阔的景象起笔,石门高耸,山峰层叠,沃土清溪,一派田园风光。这些简洁的笔触勾勒出了农村的宁静与纯净,为下文描绘春耕图景做了铺垫。“老令旧谙田事乐,春耕正及雨晴天。”“老令”是老人的意思,这里指老农。老农早已熟悉田地之事,春耕时节恰逢雨过天晴,正是耕种的好日子。通过老农的乐事,展现了春耕的繁忙和喜悦。老农们怀着对丰收的期盼,辛勤地耕耘着土地。“可怜鞭挞终无补,早向丛祠乞有年。”“鞭挞”指鞭打。“有年”,意思是丰收、年成好。耕牛虽受鞭打劳作,却无所帮助,人们老早就向庙祠祈求丰收。“可怜”一词表达了诗人对耕牛的同情,也揭示了农民在自然面前的无助。
“归告仇梅省文字,麦苗含穗欲蚕眠。”“归告”意思是回报。“仇梅”为仇览与梅福的合称,常用作主簿与县尉的喻称。这里用到一个典故,东汉人仇览,一名香,曾任考城主簿。汉代人梅福,字子真,曾任南昌尉,后因王莽专政,弃家出走。此诗句的意思是,想要回报官员,不需要什么文字,麦苗含穗欲放,蚕宝宝也开始准备蜕皮睡觉,这一切预示着丰收时节即将到来。
整首诗以简洁的语言、生动的画面、细腻的情感,展现了春耕的繁忙景象和田园生活的美好。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描绘,表达了对农村生活的热爱和对大自然的赞美,揭示了农民在自然面前的无助和期盼丰收的愿望。这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是一首优秀的田园诗作。
石照二首
行尽清溪到碧峰,阴崖翠壁画杉松。
故留石照邀行客,上彻青山最后重。
标题为“石照二首”,“石照”指的是“华阳十景”中的石镜清辉景点,位于绩溪城东5里,山中有石镜方广2丈,其镜面光洁,为花岗岩材质,历经千年仍能光亮照物。旁有石门对峙,又有白泉。在宋代,石镜就有直通县城之石板古道。苏辙至绩溪第三天,就出游石镜,写下了《石照二首》。“行尽清溪到碧峰,阴崖翠壁画杉松。”沿着清澈的小溪走尽到了碧峰,崖谷阴暗,山峰碧绿,杉树松树像画一般的美丽。整个画面给人以宁静、深邃之感。“故留石照邀行客,上彻青山最后重。”大自然特意留下一面石镜,吸引游客前往最里面的一层青山。表明大自然具有无尽的魅力,能够让人们感受到它的美丽和神秘。诗人表达了对大自然的敬畏和钦佩。
二 雨开石照正新磨,鸟度猿攀野客过。
忽见尘容应笑我,年来底事白须多。“雨开石照正新磨,鸟度猿攀野客过。”下雨过后,经过雨水的冲刷,石镜表面更加光亮,如同新磨的一样。通过这一比喻,诗人将雨后的石镜生动地展现在读者眼前,给人以清新、洁净的感觉。鸟儿在天空中自由飞翔,猿猴在林间欢快地攀爬,山野之人经过此处,形成了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画面。这种场景给人一种生机勃勃、活力四溢的感觉,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魅力和生命力。“忽见尘容应笑我,年来底事白须多。”忽然间,我看到了石镜中自己的面容,似乎是在嘲笑自己,这一年发生的事情让我的白胡子都变多了。这是诗人对岁月流逝的感慨,也是对自己人生经历的回顾与思考。通过自我解嘲的方式,诗人展现了豁达和乐观的人生态度。
辞灵惠庙归过新兴院书其屋壁
来时稻叶针锋细,去日黄花黍粒粗。
久病终惭多敝政,丰年犹喜慰耕夫。
青山片片添红叶,渌水星星照白须。
东观校雠非老事,眼昏那复竞铅朱。标题为“灵惠庙”。该庙祭奠的是汪华(586—649),大中祥符二年(1009),徽州知州方演请求宋真宗追封汪华为灵惠公。新兴院在仁里。“来时稻叶针锋细,去日黄花黍粒粗。”来的时候稻叶细如针,现在稻花黄了,黍粒也粗了。诗人通过鲜明的对比和形象生动的比喻,描绘了稻叶、黄花、黍粒的形态,暗示了时间的流逝和事物的变迁。“久病终惭多敝政,丰年犹喜慰耕夫。”我久病在床,总是惭愧自己在政务上的懈怠,好在丰收即将到来,能够慰藉那些辛勤的农夫。此句表达了诗人对自己政治生涯的反思和感慨。“青山片片添红叶,渌水星星照白须。”秋天来了,青山之上点缀着无数的红叶,绿水映照着我星星点点的白胡子。诗人描绘了青山绿水的美景,也表达了对岁月的感慨。
“东观校雠非老事,眼昏那复竞铅朱。”“东观”是中国东汉宫廷中贮藏档案、典籍和从事校书、著述的处所。“校雠”意为考订书籍,纠正讹误。“铅朱”指朱砂的颜色,用于校对书籍。校对书籍的工作已经不再适合我这把年纪,我已经老眼昏花,哪能看得清文字呢。元丰八年(1085)八月,苏辙以校书郎的身份被召回,此诗为苏辙的辞别之作。
翠眉亭
谁安双岭曲弯弯,眉势低临户牖间。
斜拥千畦铺渌水,稍分八字放遥山。
愁霏宿雨峰峦湿,笑卷晴云草木闲。
忽忆故乡银色界,举头千里见苍颜。标题为“翠眉亭”。翠眉春色为华阳十景之一,翠眉山位于绩溪城西1里,为苏辙命名,并筑有亭。立墩上可望来苏桥、苏公堤和眉山门(县城西门)。“谁安双岭曲弯弯,眉势低临户牖间。”“户牖”指门窗。是谁安放了弯曲的双岭,就像眉毛一样低垂在窗户之间。此句描绘了山岭的美景,充满想象力。双岭被形容为弯弯的眉毛,让人觉得小山像少女一样温婉含羞。“斜拥千畦铺渌水,稍分八字放遥山。”它倾斜延伸,围绕着千亩的田野,清澈的绿水铺展在地上。这两座山形成一个浅浅的八字的形状,宛如弯弯的眉毛,从这里可以眺望远处的山脉。沃野千里、绿水莹莹,给人以宁静和舒适的感觉。“愁霏宿雨峰峦湿,笑卷晴云草木闲。”秋雨过后,山峦被打湿。晴天的时候,天上的云朵卷起来,像笑一样,草木显得悠闲自在。雨天和晴天各有其独特的美感和韵味。雨天让人充满忧郁,晴天则让山林更加明亮与生动。这两种天气的对比就像是自然交响乐中的不同乐章,共同构成了大自然的和谐之美。
“忽忆故乡银色界,举头千里见苍颜。”忽然间,我想起了故乡那银色的世界,抬头望去,千里之外的苍茫景色映入眼帘。苏辙是四川眉山人,在眉州城内抬眼便可望见峨眉山,峨眉之巅一年四季翻腾着云海,山顶上雪花纷飞,银装素裹,是一个美丽的银色世界。诗人触景生情,思乡之情溢于言表。
豁然亭
南看城市北看山,每到令人意豁然。
碧瓦千家新过雨,青松万壑正生烟。
经秋卧病闻斤响,此日登临负酒船。
径请诸君作佳句,壁间题我此诗先。
标题为“豁然亭”。豁然亭在绩溪西山。至明朝时,该亭荒圮已久,汪琏把它改建成书屋。“南看城市北看山,每到令人意豁然。”向南看是繁华的城市,向北看是绵延的山脉,每次看到这样的景色都会让我的心情变得豁然开朗。城市的繁华与山的静谧相呼应,让人感受到自然与人类的和谐共生。在这样的景色中,人们的心灵得到了净化和升华。“碧瓦千家新过雨,青松万壑正生烟。”千家万户装饰着碧绿的瓦片,刚刚下过一场雨,山谷中,青松在阳光的照射下生起烟霞。徽派建筑风格独特,黑白相间,典雅庄重,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更显古朴韵味。这种景色润色着人们的心灵,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与美丽。“经秋卧病闻斤响,此日登临负酒船。”“斤”本义为斧子一类的工具。整个秋天我都卧病在床,现在木匠丁丁(zhēngzhēng)的砍柴声把我从睡梦中惊醒。今天我要登临高处,并在船上饮酒作乐。诗人在病愈后选择登高饮酒,这种行为充满了情趣和诗意。登高可以让人心旷神怡,忘却烦恼,而饮酒则可以让人放松身心,享受当下的美好。“径请诸君作佳句,壁间题我此诗先。”我径直邀请各位朋友写出优美的诗句,在墙壁上我先写上自己所作的诗。通过分享自己的作品和与朋友共同创作,诗人增进了彼此之间的感情,也激发了更多的灵感和创意。
本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情景交融,表现了诗人豁达开朗的心情和对友情的珍视。
初闻得校书郎示同官三绝
读书犹记少年狂,万卷纵横晒腹囊。
奔走半生头欲白,今年始得校书郎。
百家小邑万重山,惭愧斯民爱长官。
粳稻如云梨枣熟,暂留聊复为加餐。
病后浊醪都少味,老来欢意苦无多。
临行寂寞空相对,不作新诗奈客何。标题为“初闻得校书郎示同官三绝”“校书郎”指的是掌校雠典籍、订正讹误的官员。元丰八年(1085)八月,苏辙以秘书省校书郎的身份被召回。本诗为苏辙的离任之作。“读书犹记少年狂,万卷纵横晒腹囊。”读书时还记得少年时的狂妄,万卷书籍任意翻阅,展示着自己的博学。诗人年轻时,意气奋发,满怀激情,追求博学,乐于向世人显摆自己的才华与学识。“奔走半生头欲白,今年始得校书郎。”奔走了大半辈子,头发都快花白了,今年终于被任命为校书郎。历经岁月沧桑、生活起伏之后,诗人感受到岁月的无情、自己的疲惫和无奈。“百家小邑万重山,惭愧斯民爱长官。”绩溪是一个重山环绕的小城,百姓如此爱戴我这个长官,我感到十分惭愧。此句显示了长官和群众之间亲密无间的关系,体现了诗人高度的责任感和对百姓的深厚感情,从中也可以看出小城居民的淳朴和善良。
“粳稻如云梨枣熟,暂留聊复为加餐。”“聊复”意为姑且、凑合。粳稻如云朵般密集而壮观,梨和枣也都熟了,暂且留在这里为自己加餐吧。这是一个生动形象的比喻,描绘了秋天丰收的景象。“病后浊醪都少味,老来欢意苦无多。”“浊醪”意为浊酒。生病后喝酒都没有味道,老了之后苦于找不到欢乐的意兴。由于大病初愈,身体虚弱,生活的色彩变得黯淡。诗人身心疲惫,孤影相伴,感叹岁月的无情和生命的脆弱。“临行寂寞空相对,不作新诗奈客何。”临行时空虚寂寞,找不到可以倾诉的对象,不作新诗又怎么能让客人满意呢?诗人表达了临行前的难舍难分,加深了诗歌的悲凉氛围。
总体来说,苏辙诗词的语言非常平铺,没有什么华丽的辞藻,这与诗人的性格是分不开的,他性格平稳,没有名利之心,都是有感而发。同时,他的诗词意蕴别致。他擅长使用生动形象的比喻,丰富了诗词的意境。
参考文献:
[1]绩溪县志,1998年9月[2]耿培炳.苏辙与绩溪[3]陆再奇.地方史志中汪华事迹的“六大疑点”[4]章锡辉.苏轼绩溪之行之再考证
(作者为绩溪县文史爱好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