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露露
微信版第1469期
摘 要:“诗仙”李白曾多次游历宣歙,或为漫游名山大川、或慕谢朓遗风、或寻访仙道,游历过程中李白在宣歙这片土地上留下了大量动人佳作,对“唐代宣歙诗路”具有开辟之功。此后,更是有一大批诗人慕名而来,对宣歙山水、文化吟咏歌唱,丰富了“宣歙诗路”。这条诗路所流传诗歌内容广泛,涉及宣歙自然山川风物、人文胜景及酬唱送别等方面。究其兴盛原因,则与宣歙地区优越的地理环境、独特的地域文化、地方文人群活动等因素息息相关。关键词:宣歙;唐诗之路;诗歌内容;原因
三、“宣歙唐诗之路”形成的原因1.优越的自然地理环境
唐代宣歙诗路的自然地理环境前文也有所提及,就宣歙地理环境来说,宣歙诗路又可以称之为宣歙山水诗路,处于长江下游的宣歙地区,多以水路为主,且长江下游支流众多,纵横交错,穿插于宣歙大地上,诸多河流发源于此,最终汇入长江。在浙东诗路中占有重要地位的新安江则发源于歙县,浙东山水如天台山、剡溪、曹娥江、钱塘江等在唐代乃是诗人热衷游览之地。宣歙地区亦多名山胜水,李白喜好漫游名山,25岁离开家乡漫游,行船至当涂天门山,有感于天门山景色,写下名篇《望天门山》,将长江的雄浑气势于诗歌中展露无疑,诗歌除写出天门山宛如被楚江横空劈开的气势外,还点出了长江流经天门山的独特地势特点,“至此回”有的版本又作“直北回”,意为长江到此地由于地势原因,原本向东的流向转为向北。李白笔下常将浙东山水与宣歙山水作比,“泾川三百里,若耶羞见之”(《泾川送族弟錞》)、“清溪胜桐庐,水木有佳色”(《宣城清溪二首》)[11]314,在李白看来,宣歙的山水景与浙东山水相比,似乎更胜一筹。虽说诗人们往往跟随康乐的脚步去漫游山水,但人所在之地,便是山水所在之地,身边的山水同样值得追寻,不必至会稽寻山水。而绵延的泾川三百里景色,甚至连若耶溪见了也会觉得羞愧,又有“若耶溪畔采莲女,笑隔荷花共人语”[5]314(《采莲曲》),描写了若耶溪畔采莲女采莲的动态画面,可见若耶溪之清新优美,而诗人眼中的泾川甚至比若耶还要美。宣歙山水多出现于唐人笔下,山如:黄山、九华山、敬亭山、五松山、陵阳山、响山等,水有:泾溪、琴溪、句溪、姑熟溪、青弋江、清溪、秋浦河……清丽的山水除了惹人喜爱,亦成为诗人们重要的交通路线,诸如:“湖平津济阔,风止客帆收”(孟浩然《夜泊宣城界》)[11]307、“羡尔兼乘兴,芜湖千里开”(高适《送崔录事赴宣城》)[11]308、“江路与天连,风帆何淼然”(张九龄《江上使风呈裴宣州耀卿》)[11]305、“江上宣城郡,孤舟远到时”(韦应物《送宣城路录事》)[11]323等诗,或为旅途中行于江上所写,或为畅想旅途中的景象。
2.独特的地域文化优势
晋代以前,宣歙诗歌文化发展缓慢,在中国诗歌历史进程中默默无闻,而其诗歌文化得到长足发展,首先离不开的便是谢朓。谢朓出任宣城太守虽不到两年时间,在其“政治历程中只是一个过渡阶段,但这段经历对他的文学创作乃至他在文学史上的地位评价却有着重大意义。”[13]118谢朓也因此获得“谢宣城”的美誉,究其原因,与谢朓在宣城所作诗歌及文学活动息息相关。宋代楼炤任宣州知州时曾在公务闲暇之余,裒取郡县石刻并结合《宣城集》所载谢朓诗,共得二十余首,他在《谢宣城诗集序》中称赞道:“谢朓长五言诗,其在宣城所赋,藻缋尤精。故李太白咏‘澄江’句而思其人,杜少陵亦曰‘诗接谢宣城’也。”[14]670—671谢朓与山水诗的开创者“谢灵运”并称为“大小谢”,钟嵘《诗品》将谢灵运归为上品,并称“元嘉中,有谢灵运,才高词盛,富艳难踪”[15]209。而观谢朓所作诗歌,在宣城期间是其诗歌创作的高潮期,约三分之一诗作都是在宣城期间所写,并且多为山水诗,其山水诗注重情景交融,意境圆融,往往弥补了谢灵运山水诗歌的不足之处,将山水诗歌的发展又往前推进一步。在宣城谢朓成就了其流传后世之文名,而宣城亦因为谢朓的到来成为诗歌之地。
后世慕名谢朓的“诗仙”李白更是追慕谢朓足迹而来,写下了一首首动人的佳作,将宣城诗歌之名推上顶峰,唐人乃至唐以后的文人到宣城无不咏叹谢朓、李白之事,并以因谢朓、李白而闻名的谢朓楼、敬亭山、谢公青山、谢公亭等为诗歌中常用典故,促进了宣歙诗歌之路的形成,同时,他们所写一首首诗歌又继续塑造、充实着这条诗歌之路。宣歙独特的地域文化优势,还体现在地方长官对文化事业的推进上。据郁贤皓《唐刺史考全编》所考宣州、歙州刺史,及搜索相关刺史在《全唐诗》中的诗作情况,发现有些地方长官本身便是诗人,如任宣州刺史的沈传师、裴耀卿、崔衍、崔龟从、季广琛等,任歙州刺史的范传正、卢弘止、裴休等。有些刺史喜好接纳文士,多与当时知名诗人交往,这些诗人多有到访宣歙的经历。卢弘止,开成中任歙州刺史,据杜牧《与浙西卢大夫书》中所言“两府六年,不嫌不怠,使某无大过而粗知所以为守者,实由郎中之力也”[9]468,即杜牧随沈传师在江西幕中时便得到过卢宏止的帮助,才使得杜牧在公务上不至于出错。卢弘止与杜牧、赵嘏等人皆有诗歌往来。5范传正,官至宰相,于元和元年(806)至元和四年(809)任歙州刺史[16]2120,又于“元和七年至十一年(810—812)”[16]2229任宣州刺史,任职期间,将李白墓由当涂龙山迁至青山,并作碑文《唐左拾遗翰林学士李公新墓碑并序》,记述搬迁经过、缘由及李白生平经历,尤其对李白在宣歙地区的经历多有论及。
宣州刺史沈传师、裴耀卿、崔龟从多与知名诗人交往,如杜牧、赵嘏、刘长卿、许浑、白居易等。沈传师在宣州任职时,多看重文士,杜牧便曾跟随他在江西、宣州幕府任职,杜牧有诗《和宣州沈大夫登北楼书怀》、赵嘏《宛陵寓居上沈大夫二首》,沈大夫即沈传师。裴耀卿,“开元十四年—十八年(726—730)”[16]2219出任宣州刺史,在宣州推行乡饮酒礼6,同时与诗人张九龄互有诗歌往来。季广琛于“上元二年—约永泰元年(761—约765)”[16]2223任职宣州刺史,李白《宣城送刘副使入秦》称赞道“秉钺有季公,凛然负英姿”[5]1080,“季公”就是季广琛,泾县县令裴丹《重建东峰亭诗序》言季广琛始创宣州泾县东峰亭。7
3.地方文人群体活动
东峰亭此后更是成为重要的文学活动场所,在此开展了知名的文人集会活动。江南文士喜好模仿王羲之兰亭集会,多开展诗酒文会。中唐江南诗会众多,其中宣州刘太真、袁傪等人东峰亭诗会则作为小型诗会点缀其间。8裴丹《重建东峰亭诗序》对此次集会有所记载,诗会参与者有刘太真、袁傪、高参、陆渭、郭澹等人,他们在集会上进行吟咏、唱和,既有同题作诗,也有就不同景物进行吟咏,袁傪、崔何、王玮、郭澹四人均作《喜陆侍御破石埭草寇东峰亭赋诗》为御史中丞袁傪破方清而表示庆贺,“喜色烟霞改,欢忻里巷同”(郭澹《喜陆侍御破石埭草寇东峰亭赋诗》)[7]2843、“欣欣夏木长,寂寂晚烟徐”(袁傪《喜陆侍御破石埭草寇东峰亭赋诗》)[7]2842以景物描写衬托出了获胜之后的喜悦心情。
分题同咏之作分别就宣州东峰亭景物古壁苔、幽径石、阴崖竹、寒溪草、岭上云、临轩桂、垂涧藤、林中翠等进行吟咏,形成东峰亭组诗。“终岁寒苔色,寂寥幽思深”(袁邕《东峰亭各赋一物得阴崖竹》)[7]2845、“雨余青石霭,岁晚绿苔幽”(王玮《东峰亭各赋一物得幽径石》)[7]2843、“余芳幽处老,深色望中寒”(苏宇《东峰亭各赋一物得寒溪草》)[7]2844等句均突出了宣州东峰亭的清幽环境。此次诗会之后,东峰亭成为宣州泾县重要的文化场所,后人对此多有吟咏记录。如宋人梅尧臣作《拟水西寺东峰亭九咏》对东峰亭诗会中诗人所题咏九种景物亦有所吟咏。在宣歙诗路的形成过程中,宣歙的地域特产亦成为诗歌素材,呈现在诗歌之中,白居易《紫毫笔》《红线毯》二首诗虽一为“讥失职也”,一为“忧蚕桑之费也”,但不乏对紫毫笔和红线毯的描写,如写紫毫笔“尖如锥兮利如刀”“宣州之人采为笔,千万毫中拣一毫”可见得紫毫笔之面貌及其工艺之复杂。这些独特的宣州物产亦引发诗人关注,将地方特产融入诗歌创作,增添了唐代宣歙诗路的地域特色。
四、余论
唐代宣歙诗路以其别样的风姿吸引着诗人们到这里吟咏歌唱,他们或醉心于宣歙山水,或折服于宣歙人文底蕴,或抒发送别之时的离愁别绪……种种情状,都在诗歌中得以流露,原本寂寂无闻的宣歙在这些诗歌创作中得以留名,渐渐形成了独具韵味的“宣歙唐诗之路”。而宣歙地区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独具韵味的地域文化及地方文人群体活动更是推动宣歙诗路形成的重要因素,慕名而来的诗人行走于宣歙之时留下了一首首诗歌,给这条“唐诗之路”增添了更多风采,并吸引着后代骚人墨客前来寻幽访胜。
注 释:
1.由于依据的标准不同,学界对李白游历安徽的次数说法不一,尚无定论。余恕诚《李白与皖南》(《江淮论坛》,2012年02期)将李白在皖南的行踪分为五次;汤华泉《关于李白与安徽的五个问题考论》(《中国李白研究》集粹,合肥:黄山书社,2017)、常秀峰等人《李白在安徽》(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80)认为李白曾五次游历安徽;任晓勇《李白在安徽》(《文史知识》,2000年06期)认为“李白游历安徽多达十余次”等等。2.参见吴振华《试论李白的〈姑熟十咏〉》,中国李白研究会编,马鞍山李白研究所编:《中国李白研究2015版》,合肥:黄山书社,第151—158页。3.《李太白全集》中《送通禅师还南陵隐静寺》“隐静寺”条王琦注:引《太平府志》曰:“隐静寺在繁昌县东南二十隐静山,一名五峰寺。山有碧霄、桂月、鸣磐、紫气、行道五峰,寺当五峰之会。巑岏拱合,林木幽奇,古涧委折,殷雷轰地。”参见(唐)李白著;(清)王琦注:《李太白全集》,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第716页。4.李德辉:《唐代两京驿道——真正的唐诗之路》(《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1期)一文指出唐代举子赴京应考,多往返于两京道,“《全唐诗》中记述这条路上行旅生活的诗在千首以上,其中举子的作品又多于其他人。”;甘晓雯:《商於驿道与唐诗空间书写》(武汉大学,2020年)指出“连通长安、荆襄的商於驿道,同时也是唐代文人赴考干谒的‘名利路’。”5.“杜牧有《歙州卢中丞见惠名酝》诗,《全诗》卷五四九赵嘏有《抒怀上歙州卢中丞宣州杜侍郎(御)》。”参见郁贤皓著:《唐刺史考全编》,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2122页。6.裴耀卿任宣州刺史时“首务教化,率父老行礼奏乐,歌诗之《白华》《华黍》《由庚》等篇,以明孝子养亲,万物遂性之义,时有感泣者……”参见(明)黎明晨撰:《宁国府志》卷八·人文纪上,上海:上海古籍书店,1962年,第5页。7.“唐永泰元年春二月,江西帅御史中丞季公广琛尝游属城,泊于泾水陵岩佛庙之东峰,始创亭台焉。”参见(清)李德淦主修;洪亮吉总纂;汪渭,童果夫点校,《泾县志·下》卷三一,词赋,合肥:黄山书社,2008年,第1260页。8.景暇东将中唐时期江南诗酒文会作出大小型诗会区分,大型诗会有“鲍防、严维越州浙东诗会及颜真卿、皎然湖州诗会”,小型诗会则有“永泰二年夏刘太真、袁傪宣州诗会,大历5年至8年间,陈少游、张志和会稽诗会。”参见景暇东:《江南文化与唐代文学研究》,复旦大学,2003年,第115—118页。
参考文献
[1] 李吉甫撰.元和郡县图志[M].北京:中华书局,1983.[2](宋)祝穆编;祝洙补丁.宋本方舆胜览[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3](明)陈俊修,梅鼎祚撰.宁国府志·卷六[M],明万历刻本:12.[4](清)齐召南.水道提纲·卷十[M].清乾隆刻本:9.[5] 瞿蜕园,朱金城.李白集校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6] 黄山区政协学习文史资料委员会编.黄山文史[M].2001:174.[7] 彭定求等编.全唐诗[M].北京:中华书局,1960.[8](明)李贤撰;方志远点校.大明统一志[M].成都:巴蜀书社,2017:656.[9](唐)杜牧撰;吴在庆校注.杜牧集系年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3.[10](宋)陆游著;蒋方校注.入蜀记校注[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4:101.[11](明)汤宾尹辑;王景福、石巍、童达清校注.宣城右集[M].合肥:黄山书社,2017.[12] 李芳民.唐五代佛寺辑考[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13] 田丹丹.谢朓出守宣城考论[J].学术探索,2018(08):118.[14] 曾枣庄主编.宋代序跋全编2·卷二五[M].济南:齐鲁书社,2015:670—671.[15](南朝梁)钟嵘校注;杨焄编.诗品[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2:209.[16] 郁贤皓.唐刺史考全编[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0.(作者系安徽师范大学中国古典文献学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