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露露
微信版第1468期
摘 要:“诗仙”李白曾多次游历宣歙,或为漫游名山大川、或慕谢朓遗风、或寻访仙道,游历过程中李白在宣歙这片土地上留下了大量动人佳作,对“唐代宣歙诗路”具有开辟之功。此后,更是有一大批诗人慕名而来,对宣歙山水、文化吟咏歌唱,丰富了“宣歙诗路”。这条诗路所流传诗歌内容广泛,涉及宣歙自然山川风物、人文胜景及酬唱送别等方面。究其兴盛原因,则与宣歙地区优越的地理环境、独特的地域文化、地方文人群活动等因素息息相关。
关键词:宣歙;唐诗之路;诗歌内容;原因
自上世纪九十年代竺岳兵先生提出“唐诗之路”一说,“唐诗之路”便成为唐诗研究的热门之一,“浙东唐诗之路”的研究成果丰硕,为当地的经济、旅游、文化事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与此同时,各地也在积极探索属于自己的“唐诗之路”,如“浙西唐诗之路”“钱塘江诗路”“瓯江诗路”“大运河诗路”“两京驿路”及“长安至荆南驿路”等等。
唐代诗人常宦游、漫游、流寓各地,于途中多有吟咏之作,给当地的自然山水或文化建筑增添了诗意色彩。诗人们在“浙东唐诗之路”的旅途中吟咏歌唱,挥洒诗意。与之相对应在皖南亦有这样一条诗路,姑且将其称为“宣歙唐诗之路”。但对这一诗路的研究还有所欠缺,目前研究主要集中于探讨李白、杜牧等唐代一流诗人与皖南的关系。如常秀峰等人《李白在安徽》、余恕诚《李白与皖南》《李白与长江》、张才良《李白安徽诗文校笺》等,均侧重于探讨李白与皖南的关系,对皖南诗路整体面貌则少有勾勒。笔者认为诗人李白先后五次游历安徽的经历1对宣歙诗路的开辟具有重要意义,李白不仅在宣歙大地上留下了一首首动人的诗篇,更吸引着唐代以及后代诗人纷纷至此吟咏歌唱。而相较于“浙东唐诗之路”和“浙西唐诗之路”,处于皖南地区的“宣歙唐诗之路”亦有其独特的诗路风格及文化色彩。
一、“宣歙唐诗之路”之路线界定
与现代地理意义上的“宣歙”不同,古代“宣歙”是方镇名称,据《元和郡县志》,唐代宣歙属于江南道,宣州为宣歙观察使理所,宣歙观察使“管州三:宣州、歙州、池州。县二十。”[1]681其中宣州管县“宣城、南陵、泾县、当涂、溧阳、溧水、宁国、广德、太平、旌德……歙州管县歙县、黟县、休宁、婺源、绩溪、祁门……池州管县秋浦、青阳、至德、石埭”[1]681—689。池州所管秋浦、青阳之前均属宣州辖境,池州管县乃分宣州县域而置,秋浦、青阳亦是唐代文人在池州足迹较多之地。因此宣歙当包含池州为整体而存在。
本文中的“宣歙”,指长江经安徽境内南岸的秋浦河、青弋江、水阳江、姑熟溪(又叫“姑孰溪”)及新安江上游流域所经之地,大致包括现今政区划分中的秋浦、南陵、泾县、芜湖、宣城、旌德、黟县、休宁、歙县、溧阳、溧水(溧阳、溧水今属江苏)等县市境。《元和郡县图志》载:“秋浦水在县(秋浦)西八十里”[1]689“青弋水州(宣州)西九十九里”[1]682“新安江自歙州来者出黟山,自休宁者出率山,自绩溪者出大鄣山……”[2]178。《宁国府志》卷六:“城西六十里曰‘青弋江’,源出石埭、泾、太及宣之西南诸水皆入焉,舟楫要津、陂堰资利,宣城旧治于此,西岸为南陵境,有渡。”[3]12水阳江,其下游支流姑熟溪横穿当涂境内,《水道提纲》载“水阳江即姑熟溪,南自宁国府北至当涂,会广德、建平、高淳诸水,西北流注之,出宁国县有二源……”[4]9 这些支流纵横于宣歙各地,并最终交汇到一起注入长江。
概括而言,“宣歙唐诗之路”路线应指长江安徽段南岸支流秋浦河、青弋江、水阳江、姑熟溪及新安江上游流域,主要依托河流而走,流域范围经今秋浦、南陵、当涂、马鞍山、泾县、芜湖、宣城、铜陵、黟县、休宁、歙县、溧阳、溧水(溧阳、溧水今属江苏)等地区。唐代诗人们或宦游或寓居或寻觅前人踪迹而来,在宣歙这片土地上留下了精彩的诗篇,也勾勒出了一条独属于宣歙的“唐诗之路”。
二、“宣歙唐诗之路”的诗歌创作
宣歙区域山峰竞立,河流交错纵横,其秀丽的山水风光,吸引着诗人们寻幽访胜,将眼帘中的山川美景化为动人的诗篇。目前关于唐人与“宣歙诗路”相关的诗歌作品,尚未有精确统计,何家荣《李白皖南诗文千年遗响》一书统计了李白关于皖南的诗歌约160余篇,常秀峰《李白在安徽》对李白在安徽所写的149首诗加以注释。笔者参考池州、秋浦、南陵、泾县、芜湖、宣城、旌德等地方志中的“艺文类”,及部分地域相关诗文选如《诗话安徽》《宣城右集》《芜湖历代诗词》,共辑出唐代与宣歙有关诗歌约450首,涉及一百余位诗人,包括李白、杜牧、白居易、罗隐、刘禹锡、杜荀鹤、顾况等,根据诗歌创作的内容、情感,可将其分为以下几类:
1.描写自然山川风物
“宣歙诗路”依傍青弋江、水阳江、秋浦河、姑熟溪、新安江等水路而走,宣歙东南部山脉众多,是许多水系的发源地,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条件为诗人们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自然山水作为中国古代诗歌的题材之一,历来备受文学创作者们的推崇。宣歙山水以其奇异、灵秀、清幽的特点,吸引着诗人们,他们徜徉于宣歙山水之间,载着想象的翅膀,挥笔写下一首首诗篇。
山与水共同构成了宣歙的绝美画卷。青弋江,从其发源地黄山北麓流经旌德、泾县汇徽水至芜湖入江,这一路既是山与水的交汇,亦是诗歌与山水的融合,绘出一条青弋山水诗路。“黄山四千仞,三十二莲峰。丹崖夹石柱,菡萏金芙蓉。”[5]977李白以一首《送温处士归黄山白鹅峰旧居》描绘了黄山的海拔之高,高有“四千仞”,山峰耸立,簇拥“三十二莲峰”,黄山山峰奇异,姿态万千,有的像莲花苞,有的像金芙蓉,黄山之奇异多姿尽收眼底。青弋江上游为舒溪,会麻川水、赏溪、泾溪诸水入大江。李白《泾川送族弟錞》写道:“泾川三百里,若耶羞见之”“锦石照碧山,两边白鹭鸶。佳境千万曲,客行无歇时。”[5]1083锦石、碧山、白鹭鸶……构成了泾川的佳境。又有“乘君素舸泛泾西,宛似云门对若溪。且从康乐寻山水,何必东游入会稽。”[5]1418以谢灵运游会稽之山水对比突出泾川山水之绝美。
杜荀鹤曾沿舒溪河、麻川河游历[6]174,有感于麻川河春日美景作“麻溪清澈底,似入武陵溪。两岸山相向,三春鸟乱啼”[7]7926(《送陈昈归麻川》)。麻溪,即麻川水,“源出黄山之麓,下流至太平县……又流至旌德、泾县入江。”[8]656麻溪水之清澈、两岸青山及不绝于耳的鸟语声共同组成了春天的麻溪河畔之景色,生机无限,诗人仿佛进入武陵“桃花源”之境界。顾况《青弋江》“凄清回泊夜,沦波激石响。村边草市桥,月下罟师网。”[7]2959描写了月色下青弋江的景象及周边村庄、草市桥,月下渔人正罟网……
不同于上文纯粹描写青弋江景色的诗歌,顾况诗歌则展现了青弋江畔人们的生活气息。又“九华山路云遮寺,青弋江村柳拂桥”[9]176(《宣州送裴坦判官往舒州时牧欲赴官归京》)为杜牧送别裴坦并准备归京时所作,诗人以青弋江村边之柳寄托离别之愁,同时也展现了青弋江边的村落环境。
姑熟溪流域景色独特,亦常出现于唐人笔下,瞿兑园《李白集校注》(下文简称“校注”)姑熟溪下引王琦注云:“《太平寰宇记》:姑熟溪,在太平州当涂县南二里。姑熟,即古县名。此水经县市中过,故溪即因地以名之也。”[5]1317李白《姑熟十咏》对当涂十处胜景遗迹如姑孰溪、丹阳湖、天门山、牛渚矶、等进行了吟咏,《姑熟十咏》的作者真伪问题自宋代便产生争议,吴振华先生对《李白集校注》中五言八句诗作了整体考察,认为诗为李白所作2,笔者认为较有说服力。李白诗云:“漾楫怕鸥惊,垂竿待鱼食。波翻晓霞影,岸叠春山色。”[5]1316溪水倒映着晓霞的影子,春色与两岸山峰交叠,一幅渔人垂钓溪边静待鱼儿上钩的静谧画面便浮现在眼前。其“迥出江上山,双峰自相对”则描绘了天门山两山相对情状,又有“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5]1255,突出了长江天门山段雄浑浩荡的水势。《校注》引王琦注“《太平寰宇记》:天门山在太平州当涂县西南三十里,有二山夹大江,东曰博望,西曰天门。”[5]1323牛渚矶,又名采石矶,李白在当涂游历时有诗“牛渚西江月,青天无片云”(《夜泊牛渚怀古》)[5]1314。杜牧昔日在宣州期间曾和孟迟同往牛渚,其诗曰:“仲秋往历阳,同上牛矶歇”(《池州送孟迟先辈》)[9]65。与牛渚矶相对的横江浦,李白过横江时作《横江词》六首,有“一风三日吹倒山,白浪高于瓦官阁”(其一)[5]51句,突出了横江风浪之大,水势之险恶。
秋浦河为长江支流,李白一曲《秋浦歌十七首》率先打开了秋浦诗路的大门,以十七首诗歌描绘了秋浦的山川风物。“秋浦长似秋,萧条使人愁”(其一)[5]533,秋浦水悠远绵长,如同剪不断的忧愁情绪,平天湖,“水如一匹练”(其十二)[5]540,突出其水面洁白及绵长悠远。诗人所作《秋浦歌十七首》对秋浦地区的动物、植物多有描写,如:“秋浦锦鸵鸟,人间天上稀”(其三)[5]534、“秋浦多白猿,超腾若飞雪”(其五)[5]535、“千千石楠树,万万女贞林”(其十)[5]538“渌水净素月,月明白鹭飞”(其十三)[5]540。将秋浦的锦鸵鸟、白猿、白鹭、石楠树等动植物写入诗歌之中,展现了唐时秋浦的风物。陆游《入蜀记》盛赞李白《秋浦歌》,“……则池州之风物可见矣,然观太白此歌高妙乃尔,则知《姑孰十咏》决为赝作也!杜牧之池州诸诗,正尔观之亦清婉可爱,若与太白诗并读,醇醑异味矣。”[10]101
除秋浦之水,秋浦之山,在诗歌中也多有描述。九华山,“在青阳县界,旧名九子山,李白以有峰如莲花改为。”[2]182对于九华山貌如莲花其诗言:“天河挂绿水,秀出九芙蓉”(《望九华赠青阳韦仲堪》)[5]707;九华山山势奇险,刘禹锡《九华山歌》将九华山比作“九龙”,写道“疑是九龙夭矫欲攀天,忽逢霹雳一声化为石。不然何至今,悠悠亿万年,气势不死如腾屳”[7]3996。既突出山势之高险,又展现了九华山屹立于青天之间的气势;其他佳词丽句更是俯拾皆是:“九华如剑插云霓,青霭连空望欲迷”(柴夔《望九华山》)[7]5900、“兹山突出何怪奇,上有万状无凡姿”“如何独得百丈索,直上高峰抛俗羁”(林滋《望九华山》)[7]6391—6392、“又闻九华山,山顶连青冥。太白有逸韵,使我西南行”(孟迟《发蕙风馆遇阴不见九华山有作》)[7]6458,等等。
青弋江上、姑熟溪边、秋浦河畔,自然山川之美尽在不言之中,唐人至此吟咏歌唱,谱下一篇篇动人的华章,这些华章与宣歙的自然山水融为一体,共同构成了风姿多彩、清新秀丽的宣歙山水画卷。
2.追慕人文胜景之作
唐人作诗喜追慕前人遗迹,或追和前人名作。自然山川风物所勾勒出的绝美画卷为诗人们提供了清丽优美的背景环境,但更吸引诗人们的是前人留下的风骨遗韵及人文胜迹。宣歙的前贤遗迹及知名佛寺,都成为了诗人们追慕的对象。
南朝齐杰出的山水诗人谢朓,世称“小谢”,约在建武三年(496)任宣城太守,虽出守只一年,却是他人生的重要阶段,在此地任职的经历让他获得了“谢宣城”的称号,其著作亦名为《谢宣城集》。谢朓出守宣城是在遭谗还都又经政局巨变之后,谢朓守宣时间不长,山水诗的写作却很多,“寒城一以眺,平楚正苍然”(《宣城郡内登望》)[11]294,游敬亭山作“茲山亘百里,合沓与云齐”(《游敬亭山》)[11]296,在任职期间,谢朓常常出游,以诗歌记录之。宣城给当时遭遇政治挫折的谢朓以心理慰藉,反过来,谢朓又给宣城留下了重要的文化遗产,“谢宣城”成为了宣城的文化名片,吸引着更多的诗人前来探访。
首先要提及的便是李白,李白对谢朓很是仰慕,清代诗人王士禛曾评价李白“一生低首谢宣城”,李白诗中对谢朓评价甚高并时常怀念谢朓:“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11]315、“解道澄江净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金陵城西楼月下吟》)[7]1720、“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秋登宣城谢脁北楼》)[11]315。谢朓任职时建造的高斋以及谢朓出游过的敬亭山等,成为了后人追慕的对象,诗有“江城如画里,山晚望晴空。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11]315“敬亭山下百顷竹,中有诗人小谢城”(杜牧《自宣州赴官入京路逢裴坦判官归宣州因题赠》)[9]77、“晓月下黔峡,秋风归敬亭”(许浑《送僧归敬亭山》)[11]346等,均以谢朓楼或敬亭山作为描写对象,诗人们追慕前贤遗迹,感慕前人诗作,亦以诗歌和之。宣歙地区寺院众多,环境清幽,是诗人们常出入之地,并创作了许多佛寺诗。
据《唐五代佛寺辑考》考证唐代宣州共有佛寺29所,池州共10所,歙州共8所。其中宣州开元寺、水西寺、隐静寺等名寺均留下了诗人们的作品,诗歌对唐代宣歙的寺院环境及建筑多有描绘,如:“荠荷风起客堂静,松桂月高僧院深”(许浑《寓居开元精舍,酬薛秀才见贻》)[11]346、“水松寺曾同一鹤栖,夜深台殿月高低”(杜牧《寄题宣州开元寺》)[11]337、“楼飞九十尺,廊环四百柱。高高下下中,月绕松桂树。青苔照朱阁,白鸟两相语”(杜牧《题宣州开元寺》)[11]338、“孤枕客眠久,两廊僧话深”(释清塞《宿开元寺楼》)[11]344。诗人多描绘寺院的环境,荷塘、松桂等植物体现了寺院内的清新雅致,青苔及鸟类则突出了寺院清幽的氛围,而诗人们又多喜好趁着月色漫步寺院,以期在月色中感受寺院的宁静氛围以排解心中忧虑。
杜牧的“楼飞九十尺,廊环四百柱”则描写了寺院的建筑风景,寺楼高达九十尺,仿佛要凌空飞起,走廊回环,廊柱多达四百;“高高下下中,月绕松桂树”中的“高高下下”则点出了寺院所建地点乃为山上,随山势起伏。开元寺是宣城的一处名胜,建筑优美,风景奇异,从上述诗歌中便可见一斑。杜牧两次宣城任职时便常来开元寺游赏,还曾作《大雨行》《题宣州开元寺水阁,阁下宛溪,夹溪居人》等,从中也可见得诗人与寺院中人的交往情况,这里不作重点讨论。除开元寺,水西寺、隐静寺等寺庙也常常是诗人光顾之地。水西寺,在泾县西五里,隐静寺,在繁昌县(即唐代南陵县)3。
李白有诗“天宫水西寺,云锦照东郭。清湍鸣回溪,绿水绕飞阁”(李白《游水西简郑明府》)[5]1203、“秋天水西寺,古木宛陵城”(皎然《岘山送崔子向之宣州谒裴使君》)[11]343、“李白题诗水西寺,古木回岩楼阁风”(杜牧《念昔游》其三)[9]111。写隐静寺的则有:“我闻隐静寺,山水多奇踪”(李白《送通禅师还南陵隐静寺》)[5]1049、“松径上登攀,深行烟霭间”“润壁鸟音迥,泉源僧步闲”(张祜《题南陵隐静寺》)[7]5820。清湍、绿水、古木、楼阁、松径、润壁、鸟音等景物勾勒出了唐代宣歙部分寺院的面貌,清湍、绿水、山水、润壁体现了水西寺和隐静寺的周边环境,应是绿水环绕、依山傍水之处,古木、飞阁则描绘出寺院的古色古香及建筑特色;寺院多植松树,其间鸟鸣悦耳,僧人漫步于寺院之中,种种刻画,凸显了寺院的清幽环境。
3.酬赠送别和宦游思乡之作
宣歙诗路位于皖南,其线路多沿长江下游河流而走,虽不及唐代两京驿道或商於驿路那样占据主要交通干线,“两京驿道”和“商於驿路”一度成为士人们进京或离京的必经之路4,作为唐人旅游要道亦不及“浙东唐诗之路”知名度高。但这条诗路上同样留下了唐代诗人们的大量作品,其中包括诸多酬赠送别及宦游思乡之作,据初步统计的唐代宣歙诗歌,送别诗及思乡思亲之作约占总数的四分之一。诗人远游在外,纵然眼前面对的是自然山川美景,却并非时常保持乐观豁达之意,江边之猿啼、晚风之清凉、月色之冷寂都难免勾起诗人的离愁别绪。
唐人或任职宣歙、或行旅途经宣歙或漫游宣歙,常与友人有赠别酬唱诗歌:“何处遥知最愁怅,满湖青草雁声春”(卢纶《送崔琦赴宣州幕》)[11]324、“从兹一分手,缅邈吴与秦”(韦应物《送宣州周录事》)[11]323、“沙草维舟净,湖风举棹轻。还从小谢后,今始问宣城”(皇甫冉《送张晋陵除宣州司马》)[11]326等,均为送别友人前往宣州所作,遥想友人旅途情况及宣州风貌,表达离别的不舍之情。
亦有诗人离开宣州之时抒发对宣州人事的留恋:杜牧《自宣城赴官上京》“谢公城畔溪惊梦,苏小门前柳拂头……尘冠却挂知闲事,终把蹉跎访旧游。”[11]336回顾十年幕府生涯,诗人感慨颇多,宣州生活更是一段难以割舍的记忆,即将离开宣城之际,时光蹉跎之感涌上心头;又如“同来不得同归去,故国逢春一寂寥”,感叹不能与友人一同归京。“谑浪肯居支遁下,风流还与远公齐。此度别离何日见,相思一夜暝猿啼”(《别山僧》)[5]949,为李白游宣州泾县水西寺时与当时云游至此的山僧告别所作,诗人将山僧与东晋高僧支遁、慧远相比,夸赞山僧佛学高深,诗酒风流,随性自然,这同是诗人自己所追求的境界不谋而合,最后一句“相思一夜暝猿啼”则抒写了离别时的怀念与不舍。[11]326
在宣歙大地上此类酬赠送别诗歌俯拾皆是:“谢公山色在,朝夕共谁观”(吴黔《送朱员外归宣城》)[11]361、“重引池塘思,还登谢朓楼”(许棠《送前汝州李侍御归宣城》)[11]359、“失计复离愁,君归我旧游……无为谢公恋,吟过晚蝉秋”(张乔《送友人归宣州》)[11]357,宣州的敬亭山、谢朓楼、太白楼等名人遗迹,多成为送别诗作中常提及的景观。综观唐人所作宣歙赠别诗歌,往往结合地方山水景物,自然之景与人物之情感相交融,景因点染人物之情愈发动人,而诗人的情感在景物的烘托渲染之下则显得更为丰满。
(作者系安徽师范大学中国古典文献学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