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达清
微信版第1492期
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涪翁等,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治平四年(1067)进士,累官舒州、太平等州知州。黄庭坚长期游学于苏轼之门,其诗、书自成一体,在北宋及后世具有广泛的影响。其一生虽从未踏足宣州,却与宣州有着深厚的渊源,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一、黄庭坚舅、叔均曾任职宣州
宣城变样蹲鸡距,诸葛名家捋鼠须。一束喜从公处得,千金求买市中无。漫投墨客摹科斗,胜与朱门饱蠹鱼。愧我初非草玄手,不将闲写吏文书。(《山谷集》外集卷六)
这是黄庭坚的《谢送宣城笔》诗,关于此诗的写作背景,我们需要借助他的《成都续帖》才能看清楚。黄庭坚在《成都续帖》里手写此诗,题曰“谢陈正字送宣城诸葛笔”,后有跋:“李公择在宣城,令诸葛生作鸡距法,题云草玄笔,以寄孙莘老。”此跋中的“李公择”,就是黄庭坚的二母舅李常。
李常(1027—1090),字公择,南康军建昌(今江西永修)人。皇祐元年(1049)进士。至和元年(1054)由蕲州推官调任宁国军观察推官。这一年黄庭坚只有十岁,还是幼儿,正是读书的年龄,或许他的这位二母舅,也曾以宣州诸葛笔寄他吧。因此多年以后友人再赠,他才倍感亲切,不禁回忆起母舅在宣州令诸葛生作“鸡距笔”的往事。
李常在宣州任职时间不长,第二年初即离任,梅尧臣作《依韵和李察推留别》送行:“愁鸣无好音,亟别空顾瞻。诗言留彼美,欲和惭无盐。”(《宛陵集》卷四十四)二人曾有诗歌唱和。嘉庆《宁国府志》系李常之任于“熙宁七年”(1075),这是错误的,梅尧臣的诗即是确切的证据。
说到李常的离任,或是个偶然。《宋史》卷三四四《李常传》记载了这样一段佳话:当时任江淮发运使的是宣州人杨佐,将要升官他任,他在回宣州时,和李常谈起此事,希望李常能推荐几个接班人。李常就推荐了他的好友刘琦,杨佐感叹说:“世无此风久矣。”他被李常的无私胸怀所打动,就同时向朝廷推荐了他们两个人。种豆得瓜,对于李常来说,也是意外之喜了。
平生治狱有阴功,忠孝临民父母同。赣上樵夫谈卓令,宣城老吏识于公。(《叔父给事挽词十首》第二首,《山谷集》卷十二)
黄庭坚这首诗,咏叹的是他的叔父黄廉。黄廉(1034—1092),字夷仲,嘉祐六年(1061),考取进士,初仕宣州司理参军,主管宣州司法等事。黄廉在宣州处理了许多重大案件,但都能秉公执法,合情合理,“老狱吏尝窃叹息,以为狱官能尽心于治狱,不可欺以秋毫,仁厚精密,前后未见其比。”(《叔父给事行状》,《山谷集》别集卷八)黄庭坚亲为之作行状,并作有挽诗十首,诗文均言及此事,可见黄庭坚对于叔父的办案能力印象之深。黄廉任宣州司理参军,府志未录,可补其缺。
藉甚宣城郡,风流数贡毛。霜林收鸭脚,春网荐琴高。共理须良守,今年辍省曹。平生割鸡手,聊试发硎刀。
试说宣城郡,停杯且细听。晚楼明宛水,春骑簇昭亭。[禾罢]稏丰圩户,桁杨卧讼庭。谢公歌舞处,时对换鹅经。(《送舅氏野夫之宣城》,《山谷集》卷九)
元丰八年(1085)十二月,李莘(字野夫)以屯田郎中出知宣州,黄庭坚作七律二首为之送行,这个李莘,就是黄庭坚的大母舅。李莘赴任,黄庭坚还代他起草了《出守宣城上本路监司启》:入补天台,仅书文墨之课;出膺符竹,猥分民社之忧。素丝不鲜,旷官是惧。恭惟某官,将明使指,劝相吏功。开叠嶂之城,苦无公事;托二天之庇,幸有余光。趋板匪遥,望风怀悚。(《山谷别集》卷五)希望母舅能得到上官的庇护,可见甥舅二人感情之深。
正是因为舅、叔先后出仕宣州,黄庭坚对宣州越来越熟悉,说起宣州风物,也是如数家珍。这是黄庭坚与宣州的第一层渊源。
二、黄庭坚与宣人的交往
与梅尧臣
黄庭坚的岳父谢景初(字师厚),就是梅尧臣的内侄,以谢氏而论,黄庭坚应称梅尧臣为祖姑丈。作为诗坛前辈,黄庭坚对梅尧臣也是十分敬重。其《跋雷太简梅圣俞诗》说:“梅圣俞与余妇家有连,尝悉见其平生诗,如此篇是得意处,其用字稳实,句法刻厉而有和气,它人无此功也。”(《山谷集》卷二十五)赞许梅诗炼字炼句,诗意圆润。《跋梅圣俞赠欧阳晦夫诗》:“余三十年前钦慕圣俞诗句之高妙,未及识面而圣俞下世。”(《山谷别集》卷八)在《论诗帖》《跋江记注墨迹》等诗文中,黄庭坚还多次提到梅尧臣及其诗。在创作实践中,黄庭坚也是学习梅尧臣的诗风,沿着梅氏开创的宋诗之路不断探索,才最终也成为一代大家。
与张贵
张贵(一作“张贲”),字待举,庆历二年(1052)进士被罢,遂隐居家乡,于城西二十五里隐居处建曲肱亭,以读书、啸歌为乐。黄庭坚与张贵相识于何时,不得而知。其为张贵曲肱亭题诗:“仲蔚蓬蒿宅,宣城诗句中。人贤忘巷陋,境胜失途穷。寒葅书万卷,零乱刚直胸。偃蹇勋业外,啸歌山水重。晨鸡催不起,拥被听松风。”(《题宛陵张待举曲肱亭》,《山谷集》卷四)任渊《山谷内集诗注》系此诗作于元丰七年(1092),想必二人此前早已相识。南宋初邑人周紫芝作有《过张参军故居,曲肱亭旧居在焉。山谷老人名亭,且有诗所谓“邻鸡呼不起,拥将出京畿”》诗(《宋百家诗存》卷十八,与《太仓稊米集》卷五有异),由诗题,则黄庭坚题曲肱亭或有二诗,或传钞中有修改。
与赵宋皇族
黄庭坚《宣九家赋雪》:“都城穷腊月半破,晚来雪云应朝课,石鼎香浮北焙茶,洪炉殻爆宣城果。”(《山谷外集》卷十二)《山谷年谱》注云:“宣九,谓宗室宣州院第九者。”《书赠宗室景道》:“余与宗室越宫有葭莩。故曩时与宣州院公寿、景珍,尝共文酒之乐。此时景道已能着帽在旁,今日相见,景道颀然立于朝班,予则将老矣。每怀公寿、景珍,则见宣州子弟而慨然。景道乞余小字学书,余书不足学也。……尚不负余怀公寿景珍之心。”(《山谷集》卷二十五)黄庭坚又有《致景道十七使君尺牍》:“昌州使君景道。宗(室之)秀也。往余与公寿、景珍游,时景道方为儿童嬉戏,今颀然在朝班。思公寿、景珍不得见,每见景道,尚有典刑。宣州院诸公多学余书,景道尤喜余笔墨,故书此三幅遗之。……庭坚顿首景道十七使君。五月七日。”(台北故宫博物院藏)书作于元祐四年(1089)。
关于宣州院,我们知道的不多,或是赵宋宗室出居宣州者,其先交赵公寿、赵景珍,再识赵景道,想必与赵氏“宣州子弟”多有交往,不仅限于此祖孙三人。赵景珍曾任濠州知州,黄庭坚有《道中寄景珍兼简庾元镇》(《宋诗钞》卷二十九)。赵景珍卒后,黄庭坚作有《宗室公寿挽词二首》(《山谷集》卷十二)。多年后黄庭坚过赵景珍墓,还作有《出城送客过故人东平侯赵景珍墓》(《山谷集》卷十已)。可见二人相交莫逆一生。
与舒卷元丰六年(1083)春,黄庭坚还作有《寄舒申之户曹》:“吉州司户官虽小,曾屈诗人杜审言。今日宣城读书客,还趋手板傍辕门。江山依旧岁时改,桃李欲开烟雨昏。公退但呼红袖饮,剩传歌曲教新翻。”(《山谷外集》卷七)据《山谷年谱》,舒申之名卷,当为宣州人,曾任过吉州司户参军,罢官后黄庭坚作诗相慰。黄庭坚此诗,又为我们提供了新的史料。三、黄庭坚与宣州知州失之交臂
绍圣元年(1094)初,朝廷任命黄庭坚任宣州知州。时在家乡守制刚满的黄庭坚欣然就道,四月间其作《与李献父知府书》:“伏奉手诲勤笃,并烦遣骑驰送宣城敕,感佩至意。”(《山谷别集》)五月二十四日,黄庭坚到洪州作《跋东坡磨衲赞》,还称:“绍圣元年五月甲子,新宣城假守黄庭坚书。”(黃㽦《山谷年谱》卷二十六)未至宣州而以“宣守”自称,可见黄庭坚急迫的心情,也可看出他对朝廷的这一任命十分满意。
然而闰四月十四日,朝廷改任礼部侍郎孔武仲任宣州知州。黃㽦《山谷年谱》卷二十六记载:“闰四月甲申,以礼部侍郎孔武仲为宝文阁待制知宣州,从所请也。其新差权发遣宣州黄庭坚别与差遣。”朝廷改黄庭坚知鄂州,黄庭坚得到消息后,作有《与运使中舍书》,失望地说:“失宣城,得武昌,消息盈虚,诚如尊谕。”(《山谷别集》卷十四)然而最后黄庭坚也未能到鄂州任职,而是奉祠亳州明道宫。所以任渊《山谷年谱》:“至甲戌岁,授宣、鄂两郡,皆未赴。”当为确证。
历修《宁国府志》均作黄庭坚曾任职宣州,不知其中别有委曲也。黄庭坚终与宣州失之交臂,这既是黄庭坚个人的遗憾,也是宣州人文的一大损失,否则黄庭坚在宣州必将会写出更多更好的诗文,宣州也必将因之而更加熠熠生辉!
(作者系宣城市历史文化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