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厚冰
微信版第1495期
广德佛教文化已有二千余年的历史,根深叶茂。西汉末年时,宝林禅师就在本县传教收徒,唐代以后更是大修庙宇寺庵,僧尼信徒甚众,名僧也不乏人。[1]至清光绪时,《广德州志》载有大小寺庙一百余座,未载者不计其数,“环四境计之,佛庐几于栉比。”其中,唐、宋敇建庙宇有祠山庙等十余座,“梵宇敇建者,唐宋时凡十数处。”广德名刹石溪寺即位列其中。[2]
壹
石溪寺简介
石溪寺,位于今广德市东南卢村乡同溪村天宝山境内,“去州东南五十里,元延祐年间建。”以石溪寺、石溪瀑布为主要景点,形成了广德古十景之一的“石溪古意”。范仲淹、范昌龄、偰文质、昔里哈刺等,无数文人墨客、达官贵人留下了众多诗词赞文,在广德文化史、特别是在皖南佛学文化史中占有重要位置。石溪寺自无一禅师在元延祐年间初创后,天历二年(1329)赐额天平兴龙寺,其后改名崇化寺。文革中被毁,建国后重修并恢复原名石溪寺。几经沧桑,至今香火不绝。七百余年来,主持该寺的方丈众多,四川垫江县的了悟能法师就是其中的著名高僧之一。[2][3]
石溪寺,沈从达供图
贰
了悟能禅师
垫江,古巴郡之地,有着悠久的历史,孕育着源远流长的宗教文化。据史载,唐高祖武德年间,佛教已经传入垫江。[4]深厚的佛教文化,孕育出诸多本土僧人。然而,由于历史原因,造成垫江文化断层,就地方志来说,唐宋明清以来,县内仅存光绪二十六年(1900)的《垫江县志》一部。[5]因此,历来名宿颇有遗漏。其中,高僧了悟能禅师被垫江地方志所遗忘。今笔者就此加以略考,以期抛砖引玉。了悟能禅师(1593—1663),俗称了悟禅师,垫江人,俗名李洞,明末清初高僧。为蜀人高僧林野通奇之法子。林野通奇(1595—1652),俗姓蔡,字林野,世称林野通奇禅师,四川合州人。明末清初临济宗南岳下第三十四世,丘派下天童禅系高僧。据清代性统在《续灯正统·台州府通玄林野通奇禅师》记载:“自幼穷研教典。后出蜀南询。”崇祯十六年(1643),出主天台通玄寺,历迁嘉禾、东塔、栖真等诸名刹。顺治七年(1650)庚寅五月初三日,应邀正式主天童寺。清顺治九年(1562),在天童寺圆寂,世寿五十八。遗有《林野和尚语录》八卷等经籍。[6]据清代聶先《续指月录·卷十》所载,垫江了悟能禅师为林野通奇“悟嗣十二人”之一,即南岳下第三十五世。然而,清代僧达珍在《正源略集目录》里,记载了林野通奇禅师之法嗣仅有八名禅师,崇化(石溪寺)了悟能禅师位列其五,“广德崇化了悟能禅师,蜀之垫江李氏子”。而清代超永在《五灯全书·南岳下第三十五世随录》中,记载了林野通奇弟子有一十八人。[7]关于林野通奇法师法子人数,虽有三种说法,但都记载有垫江了悟能禅师。
崇祯年间,了悟能禅师曾主持台州府宁海县广润寺。广润寺“在县西南五十里,旧名普济,晋僧昙猷建,宋大中祥符间改今额(《台州府志》)。明景泰间,僧休庵重建,崇祯间,了悟增廓之。”[8]
清顺治六年(1649),了悟能禅师在兰溪(今属金华)栖真寺师从林野通奇禅师,是通奇十八弟子之一。“己丑冬,宁、绍、台三郡当道诸绅于栖真寺请师住天童。此时得法者(无量)空生慈、(慧严)佛海云、(兴教)破梦义、(嘉兴)乳峰溧、(三祖)白兆新、(西堂)奯石周、(笑堂)悦可明、(崇化)了悟能(垫江人)、(湖州地藏)捃拾学(夔州人,塔于广德州之云门寺右)、(风穴)云峨喜(蜀人)、(东林)默云耀、无碍辙(万年人)、了源昭(西蜀人)、(延寿)法坛海、含章益、(东山)云父遍、即香观、(菁山)月瓢,度十有八人。” [9]顺治九年(1652),了悟能禅师重修并主德安(今江西德安县)道颜山朝天寺。“去县一百里,地名道颜山,明初僧瑞庵建。皇清顺治九年,僧了悟禅师前后重建。”[10]《江西通志》有载:“朝天寺,在德安县道颜山,明初僧瑞庵建,本朝顺治九年,僧了悟重修。”[11][12]
道颜山,康熙《德安县志》书影
叁
了悟能禅师与石溪寺
1、了悟能法师住石溪寺了悟能法师入住广德石溪寺的具体时间,暂无法考证。期间,他曾出石溪入太平府昭明寺,未几而返。康熙二年(1663)五月五日,得病,两天后即五月七日,圆寂于石溪寺,墓塔名曰“悟祖塔”,终寿七十岁,僧腊五十二年。[13]“广德崇化了悟能禅师,蜀之垫江李氏子……师后迁太平府之昭明,未几,返石溪(寺)。康熙癸卯五月五日,示疾告终,门人因忌此日不吉,乞师另择,以佑后来。师更延二日,复鸣钟集众,更衣端坐而逝。寿七十,腊五十二,全身塔于本寺之右。”[14]作为一代高僧,了悟能禅师法嗣有继,其中,石溪寺达禅师、慧灯智禅师、佛舟隆禅师,建平(今郎溪县)开法寺慧光圣禅师(高淳人,孔氏)、法古寺纯彻弘禅师等五位高徒,皆是悟能禅师法子中的佼佼者。[15]2、了悟能禅师在石溪寺的遗迹石溪寺祖师塔在石溪寺右旁,取材于当地大理石雕凿而成。石塔为六面形柱状体,高约三尺,对称面直径约一尺五寸厚,塔体于今完整无缺,六面仅两面有铭文,祖师塔铭有“了悟能禅师字样。了悟能禅师墓碑依祖师塔而立。为青板石,正反两面均有铭文,正面碑题大字“石溪了悟能禅师塔铭文”依稀可见,然正文所铭小字大多已经风化,字迹模糊不清,内容难以连句成篇,反面铭文已经无法辨认。至今尚存的祖师塔及了悟能禅师碑,是悟能禅师曾住持石溪寺的历史见证,有着重要的文物价值。
肆
了悟禅师石溪寺偈句
1、上堂。震法雷鸣法鼓,云从龙风从虎,一毫才动体全彰,无限真机俱显露。正当与么(幺)时,且道:“承谁恩力?喝一喝”。[16]2、广德石溪崇化了悟能禅师晚参:铁壁银山,七穿八穴,毫发不存,全然漏泄,哑子吃黄连——满口道不出。清波无远路,冷浸一轮月。喝一喝,因事示众:“本自无为间道人,胸中岂留元字脚?假如拾得是非窠,就手一时须抹却。”[17]3、到者里,无非不非,无是不是,以拄杖划一划,曰:“截断云雷气象清,金乌踊出辉天地。”拽杖归方丈。[18]
石溪寺,王光伟供图
伍
结束语
黄金白玉非为贵,唯有袈裟难披肩。了悟能禅师自十八岁皈依出蜀,历经大江南北五十余年,脱俗了悟,破茧成蝶,成为一代高僧,终老坐化千里之外的广德石溪寺,他把毕生的精力奉献于弘扬佛法、普济众生之中。石溪寺几经风雨,依然静静地伫立在绿水青山之中,留存至今的了悟能禅师佛塔和墓碑,默默地向世人述说着佛法禅心。
【参考资料】[1]广德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纂《广德县志》,第一章(建置区划)第一节《建置沿革》、第二十八章(宗教)第一节《佛教》。1996年,方志出版社出版。安徽省地方志丛书。
[2]清胡有诚修、丁宝书纂《广德州志》,卷十四(营建志)《寺庙》。第216页、第218页、第219页。光绪七年(1881)刻本。1984年4月,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出版。
[3]明朱麟·嘉靖《广德州志》,卷四《宫室志(十四)》,嘉靖十四年(1535)刻本,国家图书馆,影印本。
[4]清谢必铿《垫江县志》,卷五(祠祀志)《寺庙》。光绪二十六年(1900)刻本,国家图书馆,影印本。
[5] 四川省垫江县志编纂委员会纂《垫江县志》,刘劲业《序》,第1页。1993年,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6]明通奇、行谧《林野和尚语录》,第八(终),明礼部右侍郎禹州曹勋撰《天童林野奇和尚行装》、《天童林野奇禅师塔铭》。
[7]清聶先《续指月录》,卷十九(六祖下三十五世)《临济宗》。《新纂续藏经》第85册,清僧达珍《正源略集目录》,卷六《林野奇法嗣》,第1586页。1983年,台北,新文丰出版社,
[8]清沈翼機《浙江通志》,卷二百三十二(寺观·台州府)《宁海县》。1900年,商务印书馆。
[9]清超永《五灯全书目录》,卷首(南岳下第三十五世)《随录》。民国十二年(1933)上海涵芬楼,影印本。
[10]清陈梦雷《钦定古今图书集成》,卷五百九十二(方舆汇编)《职方典》。内府清雍正四年(1726),活字印本,国家图书馆,影印本。
[11]清谢旻《江西通志》, 卷一百十三(寺观)《九江府》。清雍正十年(1732)刻本,国家图书馆,影印本。
[12]清姚文燕《德安县志》,卷之一(方舆志)《山川》。康熙十二年(1673)刻本,1984年,德安县志办公室,摹抄誉影复制版,影印本。
[13] [16] 《新纂续藏经》第85册,清僧达珍《正源略集》,卷六(林野奇禅师法嗣)《广德崇化了悟能禅师》,第1587页。1983年,台北,新文丰出版社,
[14] [15] [17]清超永《五灯全书》,卷第七十九(临济宗·南岳下第三十六世随录·)《广德崇化了悟能禅师》。1996年,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18]清超永撰《五灯全书》,卷第五十七《林野奇嗣》。1996年,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
(作者系广德市文史爱好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