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中心|电视点播|专题专栏|视听|长三角 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雨季的年轮——金宝圩防汛纪事
来源:《宣城历史文化研究》微信版 作者: 发表时间:04-07 10:49

时国金

微信版第1497期

江南雨季,并非像诗人吟诵的那么婉约和浪漫,淅淅沥沥的黄梅雨带给圩乡人更多的是提心吊胆,日夜防范。每一次防汛都是圩乡百姓用意志和韧劲与洪水较量的一场战斗。这里既有抗洪抢险的豪迈,也有与自然抗争的心酸和无奈。

金宝圩是我的家乡,相传筑于东吴名将丁奉。历经四年,发动十万军民围湖屯田。赤乌五年,孙权御驾金宝圩,登龙溪塔俯瞰,但见良田万顷,农庄错落,百姓安居,不禁心中大喜,赞丁奉为“江表之总管”。自此丁奉“总管”的名号在民间不胫而走,今天在金宝圩中心仍建有总管庙,庙中祀奉的总管菩萨旁有一联:“五路总管围湖屯田筑金宝,一代名将横刀立马保东吴。”横批:“江东遗爱”。读之不由得让人神思千载感慨不已。

实际上早先金宝圩由化城圩和惠民圩合成。洪武《宣城志》载: 圩垾大有二,曰化成,曰惠民。化成管田约八百八十顷,南唐保大十一年,圩民束四请以私田为官圩,李璟嘉之,诏补束四官,赐金帛有差,号金银圩。是年,各起役兴筑,广袤八十四里,明年正月工毕,以其速成,改名化成圩。《舆地纪胜》引《圩田系年录》:绍兴元年,命宣州臣葺治圩田,易名金宝。

民间有一说法,金宝圩的水系构筑就是模仿南京城建设的,南京有多少城门,金宝圩就有多少陡门,圩内的沟渠就是南京城的道路。这也许说明了金宝圩在历史上可能作了不只一次的大规模有组织的水利整治。从现有的布局来看,特别是下坝区域(古惠民圩),水面和垾子的比与降雨量相匹配,沟渠的开凿整齐程度没有统一的规划和严格的实施是不可能做到的。

金宝圩地处亚热带北部,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和湿润,雨量充沛,十万亩良田,五万亩水面。民国前“赋出宣邑六之一,漕取足于圩者十之八九”,是名副其实的鱼米之乡。

明永乐元年(1403),朝廷采纳苏州人吴相五之议,在高淳县东侧修筑水坝(高淳东坝镇由此得名),把自安徽而来的水挡在太湖流域之西,以保护太湖流域苏锡常诸镇。明正德七年(1512),为绝苏锡常地区水患,东坝坝基加高三丈,“三湖”之水遂不复东行,造成宣城、高淳、当涂诸县大批圩田沉没。

民间传说当年刘伯温筑东坝,阻遏了丹阳大泽流向太湖流域的水系,曾说:“苏州溧阳,终究不长,五百年后,化为长江。”其实胥河筑坝之时刘基早已仙去。我在《当涂县志》上倒查到了这一段记载:“宜兴溧阳,终究不长,东坝一倒,依旧长江。”

东坝一筑,金宝圩浩荡南来之水,一支从西南由黄池河经芜湖入长江。一支从北面由运粮河经姑溪从当涂入长江。从牛儿港流固城湖由胥河入太湖的东向之水受阻。人不给水出路,水就不给人活路。汛期来临,圩区防汛抗洪压力陡然上升,溃圩决堤成了圩乡人的心病,防汛抗洪也成了圩乡人最大的事业。

自明正德七年(1512)到1949年,经调查记载的因洪涝而引起的大范围破圩达80余次。旧志中“圩垾尽溃,民舍漂没”“船达于市,鱼穿树梢”“溺毙甚众,尸散水滨”等有关水灾惨状的记载,屡有出现。每次大水以后,社会元气大伤,人口锐减,经济停滞甚至倒退。

金宝圩历史上有记载的溃圩是6次。

这个雨季的一天下午,我在1942年祖父时公章弟主修,上海法政大学毕业生丁光焘先生编纂的家谱中,找到了前五次圩堤溃破的记载:

明万历三十六年大水,没圩堤、坏田舍、溺人畜。

清康熙四十七年五月二十三日,西埂袁家场,丁家湾,东埂徐村坊三处尽决,袁家场破缺较甚,计长百余丈,深百余尺,将决之时,梅雨连旬,上蛟下潮,奔腾澎湃,势若滔天……农家之器物,俱属风飘,草野之屋庐尽随浪卷,大木为之拔根,古墓为之掀泥。

道光三年五月,水势滔天,圩堤崩溃七处,时稻禾未熟,粒米无存,老弱转于沟壑,壮者逃之四方。饿莩盈途,骨尸满道,愁惨之象何忍见闻。

道光二十八年八月潮水浩大,北埂杨家沟梢尽决,口阔六十余丈深二十余丈。

道光二十九年四月,淫雨连绵四十五日,鸿波涌地,巨浪滔天,水势凶凶,高出圩堤三尺。五月初二,大水漫圩…

村落邱墟尽为蛟龙之沼,禾苗黍稻悉沉鱼鳖之乡。圩溃之日,百姓无处露宿,“日不火兮饥极,寒气侵兮多疾,鬻子者泣血牵衣,弃妻者抱头恸绝”。

窗外阴雨霏霏,眺目远望,天地一片模糊。历史虽然悠远,却又是如此切近。读罢未尝不涔涔泪下,犹有余哀。

圩乡的人,大多知道一个年份——“民国二十年”,这一年洪水成了金宝圩人的集体记忆,甚至有的并不知道这年是公元1931年。但口耳相传,历久弥远,“民国二十年”这五个字和“洪水破圩”紧紧联系在了一起。

传说这年农历六月十四,因积雨绵绵,几位乡绅来到锦水庵求签。签题是:姜太公八十三岁遇文王。其中一位乡绅读完签书,掐指一算,一拍大腿道:“不好,道光二十九年至今正好八十三年,此是一劫,圩堤难保。”少顷,一只快船送来鸡毛信一封,得知西埂丁湾处已溃堤,遂立即组织人员转移。逾三日,圩内水满,洪水横流,一片汪洋,“全境无田庐,但见云树梢。野哭声断续,浮尸逐水草。”

那年祖父已是二十一岁。在他十一年后主修的家谱中,我却没有找到记载这场大水的只言片语。只是小时候听奶奶讲,水退后,祖父拆了原来家中三进九间的老屋改建为一进三间,剩余的木料运到东坝卖掉度过了那个荒年。

据1931年9月《安徽省赈务会汇刊》第一期记载,这年夏,沿江地区连续的大雨下了将近整整三个月,从年中一直下到9月16日,江潮倒灌,山洪暴发,皖南各县圩堤先后溃决。人畜淹毙,房屋坍塌,栖止无所,哀鸿遍野,啼饥号寒,惨不忍闻。据统计,宣城县淹没农田72万亩,其中圩田62万亩,灾民35万,死亡3710人,坍塌房屋79600间。

这是金宝圩有史以来最后一次破圩。虽然已隔近九十年,但随便找一位老人都能和你讲一两个与之关联的故事。

长期以来,为了抵御水患,水阳江沿岸劳动人民有了自己的宗教信仰,信奉祠山大帝、杨泗将军(治水神灵)。

雁翅绅民对观音菩萨十分信仰。每年农历九月十九,观音庙会规模之大,在江南仅次于九华山庙会。观音大圣在雁翅有两庵,一是大士庵为坐宫,有三进十五间。在外河河滩高处建有锦水庵,为观音菩萨行宫,原有两进十间,毁于五四年特大洪水。每当汛情紧急,就把观音菩萨请至行宫, “坐阵陡门震水威,护坝保民压蛟龙”,寄望观世音能伏波安澜,化险为夷。

1954年大水算最大的一次,《宣城县水利志》记载,5月至9月,宣城降雨1515.2毫米,5月下旬至8月下旬,相继出现14次洪峰,江潮倒灌高,持续时间长,漫破大小圩口84个。

虽然金宝圩圩堤没有溃破,但内涝已是十分严重。那次大水也融化在儿时对父亲的印象里。

父亲那时年轻,积极进取,冲在防汛一线,在金宝圩北湖滩处带头下水挡浪,染上了一种叫“火瘤腿”的病。后来每当劳累过度或受凉就会发病,腿肿痛不已。一发病就会提起54年的那场大水。

因我一直在河道防汛,对挡浪的感性认识不深。2020年7月,在朱桥联圩防汛,遇到周科宝老人,谈到54年的防汛,他给讲了一个神奇的故事:

现在的朱桥联圩是83年汪圩、青草湖、团结圩、裕丰圩合并的一个万亩大圩。汪圩当时孤悬于南漪湖和水阳江之前,东埂全部临湖,南漪湖岸没有防浪林,200多平方公里一览无余,烟波浩渺,浊浪滔天。圩堤在汛期高水位时防浪是防汛的重中之重,浪淘岸堤,犹如虫噬,几浪拍过,堤埂即削去半边,圩堤岌岌可危。此时从湖里不知何处飘来一大丛野篙。野篙丛像一个大竹排,长约六七里,宽数十丈,高出圩堤尺余。人可以在上面行走,有人还掏了许多鸟蛋。人们立即用竹缆绳把这条野篙排,紧紧地绑缚于圩堤上,这样野篙排就成了汪圩天然的防浪林,紧紧地护着圩堤的安全,让危在旦夕的汪圩顺利地躲过了这一场大洪水。退水之时,人们想把这只“排”留住,加密了竹缆绳。一个夜晚,缆绳一片“啪啪”炸响,野篙排消失在漫漫的湖面,不知去向。

83年的雨多,是我永难磨灭的记忆。雨水像天上捅了洞一样往下倒,沟水漫进村庄,小船直接停在了我家的稻场上。宣城县大小108个圩口,只剩下了两个半圩没有决堤,一个就是金宝圩。

那一年我虽初中刚毕业,因个子高,作为一个整劳力全程参加了防汛。金宝圩防汛是以村集体为单位的,这也是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乡村唯一剩下的集体活动了。我年纪轻,是新兵,也觉得很新鲜,事事冲在前面。一个村负责防守约1000—1500米的埂段,我们中联村在雁翅下街到新陡门处。

防汛值班的人分两班,一班巡埂查险情,一班是抢险队。抢险队员有险抢险,无险休息。清沟沥水,沙石导渗,下外罩打桩等等,都是技术活,我们小年轻轮不上,就排班送水牌,从上个村接一块牌子,两人一组,一人扛牌,一人拿锹,从圩堤坡脚处走到下个村的防区交接,约摸一小时,来回三公里,发现渗水、塌方等及时汇报。汛情一松,也就不走圩堤下面了,不过遇到干部模样的还是赶紧跑到埂下去。有一次我们还捡到一只三斤多重的老鳖,拿到雁翅街上卖了5元钱,解决了好几天的午餐问题。当然送水牌也是排班来的,不送水牌的日子,也是和抢险队一道在一个大澡堂子里休息。外面的雨下得哗哗响,里面的人有的愁眉苦脸,有的靠在椅子上吹牛、扯淡,前后居然持续了一个月。

这期间最辛苦的一次就是在圩埂上加子埂。在圩内离圩堤有200米的棉花田里把土用锹挖到圩篮里,挑到圩埂埂面外沿,垒成一道约50公分高的小埂堤。平时挑担子上圩埂就很费劲。天又下着蒙蒙细雨,路面泥泞,一走一滑,大家干脆脱了胶靴,赤脚上阵。爬堤时用大脚趾紧紧扣着脚下的泥土,步步扎稳,稍不留心,就会人仰担翻,摔个满嘴啃泥。干不到一会儿,大家个个像落汤鸡,脸上也分不清是汗水还是雨水。

细雨仍孤傲地蒙蒙地下,不因人的厌恶而有丝毫收敛。不记得是因为村民舍不得挖掉田里的棉花苗,还是效率太低,进度太慢,反正这个活只干了半天,就被宣布停工,大家无不拍手称快。

一天突然传来说,对岸的高淳要抛石护岸,圩管会要求一个村派一支队伍去阻止。

金宝圩四个乡,几十个村,一村抽调一个基干民兵排,一只大船,沿着水阳江浩浩荡荡集中到高宣交界的水碧桥,几十条大船,数百人,每人发一条白毛巾扎在左臂,或拿“挖锹”或举“杪子”,齐呼“打倒高佬,保圩保家”,一股豪气在宽阔的江面回荡,大有荡平高淳之势。我跟在人群中凑热闹,觉得很好玩,也奋力呼喊,盼着能有一场声势浩大的战斗。结果当然令人失望,居然没有打起来。

20多年后,我已在一个乡镇任主要负责人,遇到了当时高淳砖墙镇的党委书记,推杯换盏中,他揭开了那天的谜底。原来他们乡为争取市里的水利项目资金扶持,运了几卡车石头,停在水碧桥水阳江迎流顶冲的地段,对来检查的领导上报,此处圩埂需抛石加固,需要多少多少资金,并不是真的要抛石逼水。我们的干部在对岸看到了,信以为真,因属两省,又没有协调沟通机制,遂造成了金宝圩群众的过度反应。

99年的汛期,金宝圩的圩堤是最危险的一次,那年我已是乡里的准班子成员,负责惠丰村的埂段防汛。这段圩埂是金宝圩最好的圩埂之一。6月30日下午,我们仅发现圩堤坡脚有几处散浸,就采取了清沟沥水的方式进行了处理。圩堤是一个完整的生命体,堤脚坡有散浸,任其发展,就会造成圩堤土质软烂,严重时就会塌方滑坡,最终造成决堤破圩。而只要及时清沟沥水,让散浸汇总,周边的软土很快就会恢复坚硬,有抗压力了。这就是所谓的及早发现险情,及时处理险情。这天傍晚,大雨倾盆,河水暴涨,全体民工都上了圩埂,不到一米一个男劳力,每个党员都扎一个红绸带,每个埂段负责的干部都发了一根长一米的竹片,对违反防汛纪律的民工可以随时进行处罚。

雨越下越大,从其他圩段传来的消息很不乐观,有的在抛石抢险,有的在加子埂,尽管我们埂段没有大的险情,大家也丝毫不敢马虎,个个在大雨中严阵以待。我和惠丰村书记赵福根,在黄灵官殿的埠阶前,看着台阶上的河水像蚂蚁缓缓地往上爬,一脸严肃,心如蚁噬。

夜里2时(已是7月1日)左右,赵书记告诉我水不涨了。仔细观察,果然发现“蚂蚁”没有再往上爬。老赵说:“应该是附近的哪个圩破了。”不一会儿,传来下游芜湖的咸定圩已漫破。听到这个消息大家长长地舒了一口气,我和着雨衣躺在圩埂上居然睡着了。

汛情稍安,我和梅小龙骑着摩托车绕金宝圩大堤一圈,几十处内塌方,有的长达几十米,百孔千疮,触目惊心,更加感受到了那一晚的紧张。

二十年,转瞬即逝。今年又遇长江全流域大洪水。从老家传来消息,金宝圩52.5公里埂段无一处大的险情,既无内涝又无外患。宣城首圩以全新的姿态迎来了一个有洪水无洪灾的新时代,实在令人欣慰。

愿金宝圩大堤愈加坚牢,不畏洪水侵袭!愿乡亲父老远离水患之苦!

(作者系宣城市宣州区政协主席)

【责任编辑:zhanglingyan】

用户评论

已有0人评论
    新闻快报 阅读全部
    社会万象 阅读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