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中心|电视点播|专题专栏|视听|长三角 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宣城文韵,灵秀清雅
来源:《宣城历史文化研究》微信版 作者: 发表时间:04-12 10:38

王 建

微信版第1499期

翻阅《中国地域文化通览》(安徽卷),通篇没有看到“宣文化”的提法,只有有关宣城地区文化元素的部分内容介绍,而且这些介绍也多归于徽文化范畴。“徽文化”被作为安徽文化的代表和中国三大地域文化之一而广为传扬,安徽创新馆还设有专门展厅进行解说。相对之下,宣文化式微。

笔者以“宣城文化”为篇名通过CNKI文献检索,有相关文献17篇,但与本课题关于宣文化精神内涵和时代价值研究的关联性都不是太大。通过相关研究资料,如《宣城历史文化研究》,查阅地方志、研究汇编,如《宁国府志》《宣城地名考》《宛雅》《敬亭古今咏萃》等相关书籍,获得的与课题紧密相关的资料主要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关于宣文化具有独立性的文章,如陆再奇《宣文化在江南文化安徽文化中的历史地位》《宣文化与徽文化之比较》等,将宣文化与徽文化的关系进行了阐释,突出宣文化的悠久历史以及其与徽文化之间的关系。第二类是关于宣文化精神内涵的探讨,如郑之文《宣城历史文化蕴含的忠诚担当品格》挖掘出宣文化包含的爱国思想、为民情怀、清廉情操等思想。宣城市凝练的“创新、拼搏、合作、奉献”的“宣城精神”,概括的“千锤百炼、精雕细作、刚柔相济、百折无损”宣城干部精神等对宣文化的精神内涵也做了一定程度的帮助。第三类是对弘扬宣文化的思考,如张美美《挖掘文化内涵绽放宣城魅力——关于打造文化名城的几点思考》提出从人才培养、交流合作、产品开发、氛围营造等方面弘扬宣城文化的魅力;胡德茂《宣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的思考》、陆再奇《弘扬宣文化的路径思考》也都对弘扬宣文化进行了自己的思考。总体上来说,宣文化的研究仍然处于起步阶段,宣文化的精神内涵尚未明晰,宣文化的时代价值正在孕育。

这里需要探讨几个问题:第一,到底有没有宣文化?第二,宣文化如果能够成为一个独立的文化形态形态的话,其内在神韵是什么?体现出哪些气质和特征?第三,宣文化的价值内涵和时代意义以及如何传承与弘扬?

一、到底有没有“宣文化”?

陆再奇老师通过论证,认为存在着宣文化,并且相较于徽文化更丰富、更久远。宣城地处长江沿岸平原过渡地带,适宜人类居住,是中国农耕文明早期发展区域。宣城作为宣文化的核心区,在长期人类发展中繁育出丰富的区域文化,在宋代成为仅次南京的江南重镇,元代也是重要的漕粮征收地,明代与庐州府并提为“南宣北合”。

宣城地处过渡区,易受移民文化的影响,在永嘉年间“八王之乱”时,河洛地带,士民南渡,带来先进的技术和文化,促进宣城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宣城地区文化的昌盛。汉代至晚清几千年里,文化人士以各种方式来到宣城,推动了宣城文化的发展和辉煌。原因有三,一是名士的到来,二是宣城官员崇文重教,三是文化世家在宣城形成规模。1

宣文化逐渐势弱,原因在于其管辖区域逐步缩小,朝代的更替使宣州所辖区域被宁国、徽州、池州、太平及广德“四府一洲”所代替,不具有区域中心地位。其次是农耕经济被沿江地区日益兴起的近现代工业和商业发展所冲击。第三是农耕文明逐渐衰退,相对落后,宣州商帮在文化上的支持落后于徽州,因此宣文化的繁盛被徽文化所取代。2

历史上,宣文化相较于徽文化,在地域范围上要大得多。徽文化与徽州方言区相似,大致在古徽州包涵的一府六县范围。而宣文化与宣州吴语方言范围相似,涵盖范围远远大于徽州地区,主要分布皖南芜湖、铜陵、池州、宣城、马鞍山、黄山市黄山区北部,江苏西南部及浙江西北部等地。

在北宋之前,宣文化一枝独秀,徽文化仅仅在起步阶段;明清时期徽文化异军突起,但宣文化仍然在不断发展。现在的文化研究往往只说徽文化而忽视宣文化,把宁国文化纳入徽文化范畴,而不知他是宣文化的重要内容。

从地理上来看,宣文化在徽文化之北,更先接受中原文化的影响和融合。徽州地区因其特殊的地理环境造成了相对封闭的区域,较少遭受外来冲击;“八山半水半分田,一分道路和庄园”的资源环境使徽州地区外出经商较多,沿六条线路赴巴蜀、江浙一带从事商业活动;妇女孩童留守故里和木质住宅建筑风格等使“青砖灰瓦马头墙”成为徽文化的典型代表。

由以上研究可知,宣文化是存在的,是以宣城地区为中心的古宣州地域文化。宣文化在接受来自中原文化的广泛影响之后逐步与中原文化相融合,在融合过程中也保留宣文化的内在神韵,也是宣文化的基本特征。

二、宣文化的内在神韵是什么

神韵指风度韵致、风格韵味等,是一种文化形态表现出的具有独特性的气质和特征,展示出之所以成为独立文化形态的基本标识。宣文化是一种独立的区域文化,在自身发展和与中原文化融合过程中形成了“灵、秀、清、雅”的文化神韵,深刻地影响着宣文化的发展走向,蕴含着宣文化的精神内涵。

(一)“灵”神韵下宣文化的精神内涵与时代价值。宣文化有“灵”的神韵。“灵”有聪明、机敏、善于变通之意,有灵感、灵通、灵气等组词,是宣文化蕴涵的智慧尚新精神的凝结,灵活善思、开拓创新体现了“灵”神韵的时代价值。

毕昇在庆历年间(1041—1048)发明活字印刷。元代大德二年(1298),时任宣州旌德县令的山东东平人王桢刻木活字3万余个,印刷《大德旌德县志》100部,并发明和应用了分韵排列的转轮排字盘。延祐二年(1314),完成了《农书》,包括《农桑通诀》《百谷谱》《农器图谱》等内容,并附录了《活字印刷法》,详细介绍了活字印刷术。清代泾县书生翟金生(1774—?)效法毕昇活字印刷法,制胶泥活字10万余个,印刷《仙屏书室初集诗录》《水东翟氏宗谱》,质量媲美木版印刷,现成为省博物馆和国家历史博物馆收藏文物。

梅文鼎,自幼涉猎阴阳、律历书籍,钻研代表传统最高水平的《授时历》和《大统历》等历法,写成《力学骈枝》一书,后完成多部天文著作,并精于西学,成为“学通中西”的关键人物。

据说东汉造纸家蔡伦弟子孔丹发现青檀树皮造纸质地绝妙,因此发明的宣纸。宣纸工艺在发展中不断改进。随着技艺的不断提高,宣纸品种日益增多,制造水平达到很高的造诣。宣笔在秦代时就产生,盛于唐宋,蒙恬用中山兔毛制笔,而中山即今天的宣州地区,选料严格,技艺独特,体现出“千万毛中拣一毫”的工匠精神。

移民文化体现了宣城人民的开拓进取精神,文房文化体现了宣城人民的创新精神,宣城历史上的人才辈出、学术成果丰硕等体现宣城人民勤奋钻研精神,展示了“灵”神韵的时代价值。

(二)“秀”神韵下宣文化的精神内涵与时代价值。宣文化有“秀”的神韵。“秀”有茂盛、美好之意,有秀丽、秀美、秀气等组词,是宣文化崇尚的自然和谐之美的凝结,尊重自然、天人合一体现了“秀”神韵的时代价值。

宣城风光秀丽,谢朓有“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喧鸟覆春洲,杂英满芳甸”诗句。3

宣城有山曰敬亭山,李白《赠宣州灵源寺仲浚公》云:“敬亭白云气,秀色连苍梧。下映双溪水,如天落镜湖。”4

宣城有水曰宛溪,李白诗曰:“白沙留月色,绿竹助秋声。却笑严湍上,于今独擅名。”5宋·梅尧臣诗曰:“潺氵爰泻寒月,氵晃漾照春梅。白鹭惊起处,鱼多见底回。”6

总之,宣城地处要冲,风光秀丽,体现着山峦溪流的自然之美,天人合一的和谐之美,古村古迹的传承之美,展示出宣文化“秀”的神韵。

(三)“清”神韵下宣文化的精神内涵与时代价值。宣文化有“清”的神韵。“清”有干净、高洁之意,有清白、清茶、清馨等组词,是宣文化风清气正的风尚凝结,勤政爱民,造福乡梓体现了“清”神韵的时代价值。

宣城地区很多名门望族,为官者不少。可以一“清”字概之。《宛陵梅氏家训》中有“吾族仕官,……奉公洁己”,要做清官廉吏;《章氏家训》中有,“宁廉洁留清介之名”;《吴氏家训》中有“奉公守法”“勿谋利”之嘱;《贡氏宗谱》中有禁止为吏欺官害民等内容。在《宁国府志》中,多形容出仕者清廉、清明、清谨、清操、清名等,明代王昱就有“一清遐迩播芳名”的美誉。这是与宣文化重家风培养传承和家庭教化分不开的。

另外,清廉,如有巡访民苦、开沟造田的张路斯;体察百姓生活,官清廉政,政绩突出的“看门太守”谢朓,清洌,如嫰芽飘香的茶文化,清醇,如绵柔谐调的酒文化等,都是“清”神韵的体现。

(四)“雅”神韵下宣文化的精神内涵与时代价值。宣文化有“雅”的神韵。“雅”有“高尚、文明”“美好”之意,有雅趣、雅颂、雅韵等组词,是宣文化修身崇学风气的凝结,志趣高洁,融合时代体现了“雅”神韵的时代价值。

宣文化之“雅”体现在诗词上。历史上宣州形成多个诗人群体,在盛唐时期,有刘长卿、刘太真、罗立言、刘太冲、刘处约等宣州第一个诗人群体,唐末五代又形成包括张惟俭、李咸用、梅远、江全铭等人形成的第二个诗人群体,所以宣城又被称为作“诗词之城”。

梅尧臣世称宛陵先生。早年诗歌创作受昆诗派影响,后成为西昆派反对者。提倡诗歌平淡的艺术风格,反映现实性。对宋代影响极大,刘克庄在《后村诗话》中说,“本朝诗惟宛陵为开山祖师。”

梅鼎祚,诗词典雅瑰丽,善用典章,气势雄壮,自成一家,有“诗文清雅”之誉。

“深远古淡、间出怪巧妙”的“宛陵体”诗风,“自为一格”的“竹坡词”,“激昂凄切,慷慨悲壮”的吴潜词作等,都为修身崇学风气作了注脚。

宣城汇编了一套五卷本《宣城古代诗词全集》,收录宣城各类诗词,体现“全”字,展现了历代文人墨客描绘宣城地区的风土人情,秀山丽水,也是宣城地区重文崇教,儒雅风尚的重要体现。三、弘扬宣文化,振兴区域发展

作为宣文化区域的核心城市,宣城正在日益崛起,成为苏浙皖省际交汇区域的中心和重要发展板块。随着各类优秀人才的涌入,宣城市亟待加强文化建设,增强城市文化对市民的吸引力和凝聚力。通过对宣文化的研究,能够增进宣城人民对城市形成深层的精神归属感和文化认同感,从而增强城市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

(一)弘扬宣文化精神,展现宣文化时代价值。首先需要确立宣文化的标识,这是旗帜,是号角。宣城市构筑“敬亭山—宛陵湖——夏渡森林公园”,塑造“城市绿廊,塑造青山、碧水、绿林入城”的特色景观风貌,打造“外美内秀、形神兼备、宜居宜业宜游”的山水园林城市,建设森林生态城市7,充分发挥其城市“绿肺”功能,保持其自然、幽静、轻松且充满城市生机活力的优雅环境,已经吹响了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的号角。

(二)深入挖掘和详细阐释宣文化的时代内涵。一种文化形态的形成和完善必须要有学理的支撑,否则缺乏文化“内核”,行之不远。学者研究既要赋予宣文化以精神,也要赋予其以学理,能够说服人,并因而感召人。因此要深入挖掘内涵,形成逻辑严谨、特色鲜明的文化体系和思想体系。

(三)多渠道传播宣文化,使其从徽文化的光影中显现出来。徽文化尽管已成为显学,但是离不开宣文化曾经和未来的滋养。要想作为一只独立的文化形态而被世人所接受,宣文化必须做出自己的特色,摆脱徽文化的遮蔽,在阳光下得以升华。

(四)利用现代化的传播技术,提升传播效率。作为传统的传播方式,如电视、广播、报纸都在面临新媒体新技术的挑战,要顺应时代发展,利用网络平台、视频文章、抖音腾讯各种等可资利用的宣传渠道,不断拓展传播方式,实现宣文化弘扬途径、方式和手段的创新。

综上,宣文化与徽文化是紧密联系而又相互独立的区域文化,宣文化相对于徽文化历史悠久,范围更广,但在明清时期被徽文化所超越而逐渐式微。但是,宣文化在长期的历史形成中积淀出“灵、秀、清、雅”的文化神韵,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在新的历史时期,宣文化所展示出的精神品格日益焕发出其特有的时代价值。从文化神韵角度探讨宣文化的精神内涵和时代价值,既是对文化研究理论的充实和发展过程,也是本研究的学术和理论价值所在。本研究通过“灵、秀、清、雅”几个方面概括宣文化的文化神韵,智慧尚新——灵活善思,开拓创新;自然和谐——尊重自然,天人合一;风清气正——勤政爱民,造福乡梓;修身崇学——志趣高洁,融合时代,并以此为突破口,探讨宣文化的精神内涵和时代价值,丰富宣文化的研究方向。

注 释:1、2.宣城市档案局:宣文化起源发展昌盛及沦为隐学的思考,中国宣城网,2016—10—08.3.王鸿树:《敬亭古今吟萃》,中国文联出版社,2007(12):4.4.《敬亭山志》.黄山书社,2016(04.):192..5.李白:《题宛溪馆》,载李时人:《中华山水名胜旅游文学大观(诗词卷)》,三秦出版社,1998:613.6.同上1998:614.7.宣城市人民政府关于提请审议加强环敬亭山区域生态保护的议案.《敬亭山志》,黄山书社,2016(04.):108.参考文献:1.袁行霈:中国地域文化通览(安徽卷),中华书局,2013.2.[清]庄泰弘:宁国府志(清·康熙),黄山书社,2020.3.[明]陈俊:宁国府志(明·万历),黄山书社,2020.4.宣城市档案局(方志办):宣城古代诗词全集,三秦出版社,2012.5.王景福:《敬亭山志》,黄山书社,2016.6.宣城市档案局(方志办):宛雅.华艺出版社.2010.

(作者系合肥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责任编辑:zhanglingyan】

用户评论

已有0人评论
    新闻快报 阅读全部
    社会万象 阅读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