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 好
微信版第1521期
我于1963年3月出生于上海市,同年7月,母亲响应国家号召,带着4个子女回到原籍绩溪县上庄镇余川村。父亲在上海工作,1970年夏天,组织调父亲到绩溪小三线企业工作。
得知消息后,全家都很高兴,这样一家人终于可以团聚了,也省了父亲年年返乡探亲旅途之苦。母亲带着大姐夫去上海帮忙搬家,几天后,晚上九点多钟,大姐夫突然独自回到家中,我好不奇怪。原来父母和姐夫三人当天一大早坐厂车从上海来绩溪,因司机是第一次进山,车过了广德开错了路,直奔芜湖方向。等后来发现开错路时,距芜湖仅20公里,这样开到厂已经是下午6点多钟,400公里的路程开了12小时。因三线厂是军工企业,开办前期保密要求很高,大姐夫不能留宿厂区,只能连夜步行回到余川家中。
父亲调任的新单位是东方红材料厂,位于绩溪县原大原乡的“虎山头”,离我老家余川村有20里山路。父亲上班后不久,我跟随母亲到厂里探亲。那时工厂基本走向正轨,生活设施也比较完善,有食堂、浴室、医务室、幼儿园、学校,还有商店。我第一次到三线厂对什么都感觉新鲜,但印象最深的还是单杠和鹅卵石,蓝球场边上有两个单杠,我人小够不到,父亲抱起才能抓住,在上面荡来荡去,觉得非常好玩,之后的几天,每天晚上都要去“练”一下。厂里建有自来水厂,为了净化水,专门从上海运来鹅卵石,那些小石头色彩艳丽光滑细腻,我顺手拿了几个回家当宝贝。最高兴的事是看电影,三线厂每周有一次电影,电压稳定,图象质量好,两部放映机轮流放,不间断。而当地老百姓要几个月才能看一次电影,是用小型发电机现场发电,单机播放,每盘放完要等待换胶片。
每年的寒暑假我都要到厂里住上一段时间,虽然那时已通车,但车费要5角5分,在当时是不小的数目,往返我们一般都是翻山越岭走小路,步行需要3小时才能到达。开始我家住在集体宿舍顶层的一个10平米的小房间,勉强放下一张床和一张小桌子。第二年,我家分到房子(二村23号),是小户,实际上就是母子间,当时厂里按每户人口数量分房,分大、中、小户。我家只有父亲一个户口在厂,分到小户还算是特殊照顾了。不收房租和水电费。
原东方红材料厂宿舍(丁晓文供图)
看电视是当时最开心的事情。1972年厂里在医务室边上建了电视塔,能收看到安徽台电视,用14吋的黑白电视机,因信号不好,画面不稳定,只能看清人的轮廓而已。1975年厂里下决心投资,把接收天线设在一个山头上,相对高度有500多米,从立杆、拉线到调试完成用了2个月,尤其是调试,因当时白天没有信号,要到晚上6点半才有信号,调试工作只能在晚上,技术人员用对讲机与山上联系,调整天线方向。电视信号有空破性进展,图象稳定问题基本解决。不久上海电视一厂生产9吋电视机,售价240元,条件好的家庭陆续购买,从此拉开我国电视进家庭的序幕。1980年,厂里在生产区的一个山头上又建了天线,能接收浙江电视台的信号,这样就有两个台可以选择了。1982年我们所在的二村宿舍区建了专门的电视室,并购了两台日立16吋彩色电视机,图面质量大为改观。
三线厂的商店叫小卖部,起先小卖部就设在医务室楼下,二间店面,很小,但卖的都是上海货。1971年在大桥旁沿河新建了500多平米的小卖部,出售日用百货,全部从上海采购,品种很齐全。当地人也有来买东西,最受欢迎的是2分钱一盒的火柴和2角8分1包的飞马香烟,后来当地人来购物的人多了,小卖部就决定不再向当地人出售,仅供应本厂人员。小卖部的主要工作还是卖菜,厂里安排专人负责采购,每天都要安排一部4吨卡车,天亮前开至歙县县城,买好菜开回厂里大约是10点钟,除了供应食堂,还要供应本厂职工,当地人几乎没有来厂里卖菜的。
如何卖菜是个难题,因即要保证供应,又要把采购来的菜全部卖完,当时想出了绝妙的办法,每户发个牌号,挂在小菜蓝上(我家是159号)。小卖部用小黑板公布今天菜的品名及价格。下午上班前,每户对照当天菜的情况,用小纸条写上需要的品名及数量。下午一上班小卖部的全体人员集中分菜,并在小纸条上写清品种、数量及价款,把各户的菜篮放在专用的菜篮架上,下班后各户去报号领篮付款,非常有效,也没有听说过出现争议。小卖部还不定期外出采购水果及鱼等当地水产,当然最多的还是从上海运的冷冻水产,如带鱼、海带之类,常年供应。
为了战备的需要,三线厂都建在山沟里,沿河而建,晚上会有野兽进入生活区,半夜能听到叫声。在绩溪所有三线厂中,东方红厂的自然环境最好,大源河在这里转了几个弯,把主生活区即一村绕成一个小岛,四面环水,夏天便成了天然的游泳场,是孩子们的乐园。
三线厂对外一般都用代号,东方红厂是国营8331厂,定为702信箱,后来改为402信箱,厂车也打着402标志,非常好认。为错开用电,各厂的休息日也是错开的,东方红厂是周四休息。
东方红厂主要生产第一代集成电路FC3,1986年我国向南太平洋发射导弹,就用了这个产品,事后国防科工委还发来贺电,厂里把贺电张贴宣传栏内,我当时看到贺电,内心对东方红厂充满敬意。
1975年初,我小学毕业后,来厂子弟学校上学,但当时上海学制是小学6年,中学4年。我进入6年级学习,刚入学时,因我个子小、又是乡下人,经常受到同学的欺负,三个月后,这些问题都解决了。我优异的成绩和不俗的球类等游玩技术,让他们不能小看,自然也就成了好朋友。一年后小学毕业,到轻工中学上学。
轻工中学,全称是上海市后方基地轻工公司子弟中学。占地50亩,投资约50万元,全部用上海的教材,采用上海学制,中学四年,因基建原因第一个学期推迟到6月3日开学,首批开学就中一两个班和中四一个班,中一年级设2个班约100人。因基建未结束,修建队的人员占用一学生楼,我们学生住另一楼,女生住三楼,男生住一楼,二楼住老师。第二个学期再分男生楼和女生楼分开居住。同学们分散在各三线单位,每周一上午由各单位派车送到学校,周六午饭后接回。1979年开始,每周一上午不安排上课,集中看电影。轻工中学的条件很好,不收费,学校费用按学生数由各厂分摊。学校有两辆2吨小上海货车,配锅炉房、食堂、浴室、医务室等,热水24小时供应,每周二和周四下午浴室免费开放。因是文革期间,学校设置工人毛泽东思想宣传队,工宣队长行使校长之职,直到1978年秋季,改设初中、高中,取消工宣队,设置校长制管理体系。
学校开办初期,老师都是从各厂抽调,水平参差不齐,教育水平低,有些课还用上海话教学。但教师们都很敬业负责,对学生非常好。有一次我肚子痛,没有精神,校医来后也看不出所以然,为慎重起见,立马派校车送往10公里之外的瑞金医院,确认无大问题后再返回。1978年后,调来一些专业教师,教育水平有所改观,那时学校非常重视教学工作,每次期中考试,都会总分排名,并按排名把每位学生各科成绩张贴在食堂显要位置,以激励同学们刻苦学习。到高一下学期分快慢班教学,年级前30名的分在快班,我当时的总成绩排在第20名。后来前10名的同学大部分转到上海去了,其中不少人考取上海交大、华师大、二军大等名校。我们班仍留在轻工中学,上完高中也有5人考取本科,可见三线厂子弟之优秀,学校教师之敬业。
三线厂对当地帮助也是很大。记得1975年老家余川村建了小水电站,告别了点煤油灯的日子,村里买来了碾米机,但通电后无法正常工作,村里通过我父亲到东方红厂求援,技术人员一到立马解决问题。原来是村水电站管理员发电时,电压只发到150伏,电压不够机器自然不能正常工作。从那以后每到要碾米的时段,电压就开大,各户的灯也要亮些。
1984年三线厂开始撤离,直到1988年上海人全部撤回上海,资产全部留下交地方。三线厂在绩溪的存在前后有20年,为了国防事业,很多人付出了青春和汗水。我的中学阶段有幸在三线单位度过,对我一生产生了深远影响,我觉得上海人素质高、讲卫生,很少有邻里矛盾发生;且积极向上、好学敬业、做事认真踏实,给我留下了深刻的记忆。
(作者单位:绩溪县政协经济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