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尚远
微信版第1539期
俗话说“易涨易退山溪水”,绩溪境内河流都系山溪,每当春夏之交,山洪暴发,造成水患。先民们以其智慧和辛劳,在河上构筑治水工程,历代以来,绩溪境内大大小小的治水工程难以计数,其工程大而较有影响的有:
一、大宁渠引水入城
大宁渠原名“隆堨”,俗称“东街水圳”,始建于元代。绩溪县城东面虽有扬之水逶迤南流,但民居离河较远,饮用水不便,如遇失火,缺水解救。古人迷信风水,认为东边的大屏山与梓潼山间,山峰起伏有如火焰,按八卦方位,此为离卦,离属火,故县城常罹火患。引水进城,则可以水克火,解救火患。
又有一说,绩溪城廓形似鱼,“鱼遇明水而活”,依此风水理念,引水进城可以激活地气。元至元十三年(1276),县尹张恬尊重民意,倡议在上三里之上扬之河中筑拦河堨坝,开渠引水南流,纳乳溪水,经北门外,从清和门水窦入城,流经城东片居民区,至华阳门下水道出城,浇灌隆干田农田,后在杨柳村泄入扬之河,称隆堨。
至明代,堨坝年久失修,水渠湮没,民众乃以为苦。万历三十七年(1609),知县胡民仰到任尹始,问民疾苦,民告以莫急于修复隆堨。胡知县以此为治绩第一要务,自捐俸禄,发动民众,于万历三十九年开工重建堨坝,疏浚水渠。胡知县“又割俸一十五金,建官碓于水之下流,令民得自舂”。水圳为市民带来用水之便,更利于消防和改善生态环境。绩溪民众感谢胡知县恩德,以他原籍四川大宁县改名为“大宁渠”。邑人、都御史胡思伸撰《大宁渠记》,勒碑于事友堂。堨渠修复后,订立保护维修规约,历代传承。经300多年,至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东街水圳一直保持水质清冽,供附近居民饮用及用作消防,并灌溉百亩农田。
扬之河流经县城(丁晓文摄)
二、登源河防洪石坝
登源河从伏岭下至临溪40多公里河岸上,筑有堤坝近百条,较出名的如下:
十都(今临溪镇):辇显坝、高车坝、石榴村坝。
十一都(今瀛洲仁里、临溪镇湖里):周村坝、汪村坝、桃花坝(仁里)、辛田坝、湖里坝、中王坝。
十二都(今瀛洲镇):龙川坝,自大坑起至十一都梧村石壁山下堤坝约6里。
十三都(今伏岭镇):伏岭村东石坝、王凤干坝(新桥村下)、石川坝、西干坝(新坊)、水村坝、北村坝、双溪坝。(见汪子青著《绩溪地理图说(续)》)
这些防洪坝和块石垒坝,一般高3-5米,宽约2米。龙川段和瀛洲至梧村段坝面即登源大道(后以此扩建公路)。登源防洪坝受益人口达数万,是全县最大的防洪工程。
登源防洪坝在历史上起过很大作用,也经历过严重灾难。嘉庆《绩溪县志》载:“乾隆十二年蛟水冲去县南登源一带,田庐石坝无存。知县萧昌详请修筑。乾隆十五年奉准,照以工代赈饬发兴修,共计石坝七十余条,自十都至十三都计长四十里。知府何达善、知县较陈锡督修。”
汪子青《绩溪地理图说(续)》载:“同治五年大水冲块堤坝,各村多遭水患,甚至庙头(在登源庙近处)一村被水荡尽,忠周亦被荡其半。淹没稻田计千百亩之多,迄今(光绪年间)坝未全修,田多沙滩。”登源汪公大庙在此次洪灾中被冲毁大殿前进,湖里坝冲毁,田畴涌成沙滩。
1969年7月5日洪灾,王凤干坝、新坊西干坝、水村坝和堨头村石坝均受不同程度水毁。县政府及时组织抢修,将损失降到最低限度。
近年,县委、县政府规划建设登源百里历史文化生态长廊,沿河堤坝全面整修,又在河上分段建造蓄水拦河坝,既可缓冲洪水,又能美化净化自然生态环境;实施绿化工程,建成沿河花园景观。
三、竹山干分广轮灌
竹山干是全县最大的田畈,位于祝三村与伏岭之间。民谚云:“三千三百七,不算四边脊。”意即竹山干的田不算四边山脊下的山田,光当家良田就有三千三百多亩。这三千多亩田都依靠逍遥岩口的岩脚堨(又名大堨、黄堨)引水,实行“分广轮灌”(广,读音眼)。旧时,田归各户所有,每遇旱年,农民为分水常发生纠纷,甚至械斗流血的恶性事件屡见不鲜。竹山干周边各村却因有个“分广轮灌”的规约得以有序轮流灌溉,从未发生这样的惨剧。嘉庆《绩溪县志》载:“岩脚堨一名黄堨,在十三都遥遥岩口,灌竹山干田三千余亩,自明嘉靖间立议,分作六广轮灌,行至今遇旱不灾。”足见此例历史久远。
“分广轮灌”规约由祝三等周边各村共同协商制定。在逍遥岩品逍遥河上构筑堨坝,沿山脚开水渠,引水入田畈。将竹山干受灌溉的农田按方位、地形、田亩数分为六个片区,称六广。从下至上为:1、塝头一上村桥至相公庙;2、沙林一相公庙至祝三村西;3、高山圳至祝三至岱下村路下;4、中圳至横溪桥至高山圳相接;5、程家域至横溪桥至岱下、鱼川桥;6、散广至靠近水圳可张到水的地带,分散多处称散广。
每到旱季实施轮灌,从末广塝头的上村桥头开始,由下而上依次浇灌。每广浇一日一夜,其中散广不分配浇灌时间,可在交广时的空隙中准其浇灌片时,另有“一瓦水”的规定:山下碓经和尚岭凹一路,地形较高,田亩不多,允许一瓦水通过,日夜浇灌;但轮到末广塝头片浇时,一瓦水也停止。规约制定得细致周全,并能严格遵循。这个“分广轮灌”规约已实施400多年,从未废止,至今仍在执行。
四、上胡家改河建村工程
上胡家村位于荆州盆地中心,石门亭水(荆州河)绕村东流过,沿河从村南绕东到村北,建有一条弧形石坝,长约千米,坚固的坝体挡住南来的急流,使河水转向东北山脚,绕了个大弯。村庄与围坝之间是平旷的良田,村庄处于田畈中。据说这里原是一片河滩,水竹从生,河水自南向北在水竹丛中通过。胡氏先祖为什么在这水竹丛中建村呢?还有一则故事。
据上胡家《荆川明经胡氏宗谱》记载:明经胡九世胡起岩曾任宣州太守,后迁居绩溪石京,十二世胡德芳迁居歙县,到二十九世胡仁兴于明万历年间迁是邑,复迁回绩溪荆州。初来时,在今村北较高亢的养牛山结庐而居。早在胡姓迁来之前,已有何姓先来,建村在离河较远的东山垭,已是一个“三街、九巷、十八井”的大村何家庄。
何家大财主万贯家财,却刻薄吝啬。请了一位风水先生供养于家。何家有个不留外人在家过小年的老规矩,那年腊月二十四,何家将先生“请”了出门。先生忿然离开何家,恰遇养牛山的胡仁兴,得知原委,热情邀请来家。胡家还杀了老母鸡请先生一起吃年饭,留他住宿。先生深受感动,顿生报复何老财扶助胡家的念头。
翌日,先生向胡家告别时,恳切相告:“河边水竹丛是块风水宝地,绝好的阳基,在此安宅建村必将大发。”又说:“我有办法让何家将河流东移,即可前往安家。”
先生回到何家,劝说何老财:“贵村姓何,何者‘荷’也,‘荷得水而生发!’只要在石门亭水北岸往东筑一大坝,堵住向水竹丛直流的河水,引向东北,流到东山下何家庄边,‘水打东山岱,状元满街来’,何家便大富大贵!”何老财一听,喜不自胜,立即兴工在水竹丛南往东筑坝,将河水引到东山下,原来的河道变成了平畴。
河道东移,胡仁兴迁水竹丛定居。若干年后子孙兴旺,他有益、富、贵、元、寿五个儿子,分成仁、义、礼、智、信五个支派,世代繁衍,成为荆州最大的村子,村名“上胡家”,风水先生的一席话使何老财改河,胡家得以建村。这故事没有文字依据,也许是后人编造,但上胡家村的护村大坝至今仍屹立于村旁,印证了先辈们筑坝、改河、建村这一伟大的治水工程。
五、戈溪源交通水利综合工程
人们行进在戈溪源(38号桥)至磡(头)公路上,走过戈溪公路桥,眺望戈溪河北岸那条呈水平线的老路,就是古时一项交通、水利、改田的综合工程,俗称“五里横圳”,是磡头人许金独立捐资建成的。
许金,明成化年间生于磡头村,读过书,见识广,头脑灵活,点子也多。嘉靖初年的一天,许金在村中小店中听到外村来的山民谈论一件新奇事:和阳村北山坳里的农民烧石灰,烧了一灶大部分是不成石灰也不是“乌龟”(未烧成块灰的老料)的灰白色、沉甸甸的疙瘩块,不知是什么东西。
许金听了,怀着好奇前去看个究竟。找到山坳里的石灰灶,捡起那些疙瘩块细看,认出这是未完全炼成的银块。他不经意地跟山民搭讪:“古时有人烧石灰烧出过这种东西,叫‘炉鳞’,没有多大用处,只有做坟墓时垫底,可以辟邪。”又说,他家正准备修祖坟,可能用得上,愿意以石灰价收买。山民们信以为真,正愁卖不出,同意出卖给他。许金收卖后,稍加提炼就成了银子。山民们快挑完时才知道,留下一些不卖了,炼成银子价值一万贯。从此那里就称“万富山”。许金得了许多银子成了百万富翁,深感此财来之于人,必须用之于公,才能无愧于心。他倾注后半生精力,投身公益事业,做了许多益民工程,戈溪源“五里横圳”综合工程就是其中之一。
戈溪源是磡头附近许多村庄来往宁国的必经之道,原来是傍河而行的小路,每遇洪水,行旅受阻。阳戈溪是个20来户人家的小村,建于古道一个山岗上,三面凌空,饮水困难。许金急民之所需,经实地勘测后,从汪家店村起,沿河岸半山脚开辟一条新路,呈水平伸展至阳戈溪村。又在路旁筑水圳,石歇村外戈溪河上筑堨,引水从水圳中流过汪家店、梓棚下直至阳戈溪,水圳长5里余,人称“五里横圳”,为阳戈溪村民解决了饮水难题。新路石板铺面,更便利了行人。又将阳戈溪村外一片河滩和旱地改成数十亩良田,引圳水灌溉,汪家店以下沿河农田都受自流灌溉之益。
六、大溪村改河造田工程
大溪村坐落在绩溪县境北端龙溪峡谷中,龙溪水逶迤北流,蜀水村以下十余里河道随山势而转,形成许多“之”字形河湾,称“龙溪九曲十八弯”。河水经大溪村头,又一个“之”字形大河湾。河湾西边一峰高耸,有长条形山麓向东伸出百余米,如巨人伸臂;东边一峰有左右两山麓伸出,如双手相拥。两峰世传为男女峰,俗称“男女形”。
相传,男女峰经受日精月华有了灵性,每到春夜竟悠然会合,将河水堵住,龙溪水上涨5里,淹到上游蜀水村(蜀水原名属水,村名因此而来),白天两峰又复分开。男女峰夜合的消息触怒玉帝,命天神将男峰伸出的巨臂齐根斩断,形成一隘口,河水从隘口流去。斩了龙脉,断了灵气,此后男女峰只能遥望,不能相合。这传说的所在,其实是个改河造田工程。
清嘉庆年间,大溪村人陈岩老经商发了财,晚年归里,为改变家乡缺田少地的贫困面貌,于道光年间投入资金,带领五个儿子,发动全村老幼,在村南“之”字形河湾改河造田。将男峰伸出的山麓齐根炸开,劈成宽与纵各20多米的大隘口,使龙溪水不再绕过大湾,迳直从隘口中流过;原来的大河湾造成数十亩农田。又在炸开的隘口上建了座石拱桥,供行人来往。后来村人缅怀岩老公的五个儿子在改河造田和建桥工程中有突出贡献,命名“五男桥”。还在桥头建了一座石亭,名“五男桥亭”。
七、宅坦挖塘开渠饮水工程
上庄镇宅坦建村已有1000多年,该村地处高地,没有河流,素来缺水。最早以掘井来解决饮水之需,村庄四周有四口井,最著名的是南龙井,村庄因之又名“龙井”。
水井不能满足农田灌溉之需,又在村里村外挖建了170多口水塘。其中,村口的慕前塘、坝下塘和家里塘最具特色,最大的是深塘。慕前塘位于胡氏前门派支祠澳瞻堂前面,广约4亩,前门派下9个支派合力建成。坝下塘面积约3亩,水满时是一口大塘,水浅时又分隔成3口小塘,紧邻后门派支祠,由后门派3个支祠共同修建。家里塘离慕前塘不远。传说:从前有个员外家的年轻媳妇来慕前塘洗涤时,受到轻薄男人的偷觑,员外一气之下,就在自家屋边挖了一口塘,专供家里人使用,人称其“家里塘”。
深塘座落村西竹竿尖麓,蓄水量8000余立方米(1965年扩建成水库,库容3.4万立方米),开渠引水注入村内外水塘,浇灌全村四五百亩农田。深塘引来的水分成北、南两支:一支穿过村庄北边,绕过胡氏宗祠,流向望前塘等水塘,然后向东北下泄;一支几经曲折通过村中心,注入慕前塘后入石井塘,由西南出村。塘与塘之间有明暗水渠相通,全村水渠共长2000多米。纵横交错的水渠形同村庄龙脉的血管。水渠流过村中,有的地方用石板铺成暗渠,人在其上行走;有的为明圳,与路同行,信步村中可聆听潺潺水声,别有一番情趣。水塘、水渠兼有汲水、洗涤、养鱼之利,还起着应急消防、净化空气和优化环境的多种作用。
(作者系绩溪县教体局离休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