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福琪
微信版第1548期
上世纪七十年代,我在绩溪县缫丝厂工作,曾组织厂文艺宣传队到上海驻绩小三线单位光辉厂演出文艺节目。
绩溪县缫丝厂当年是全县最大的国营企业,职工人数近千人,承担换取外汇的出口生丝生产任务,是全省生丝产量最高,出口量最多的明星企业,还是全国纺织系统的先进单位。1975年,为庆祝建厂20周年,厂部举办“工业学大庆”展览,介绍厂史和全厂职工“抓革命、促生产”,学技术、攻难关,提高生丝产量、质量的巨大成果;同时,还组建厂业余文艺宣传队,演出自编自演的文艺节目。
绩溪县缫丝厂旧貌(汪福琪供图)
当年,我和厂工会的章洪立、厂行政科的周健共同负责展览和宣传队的具体工作。展览的文字稿和照片很快就完成了,布展工作在县文化馆章飚、洪树林、周斯松、章渭尧等同志的帮助下,进展顺利。宣传队自编、自演的文艺节目,根据厂党委书记曹洪大同志要求,联系本厂生产和工人在工作、生活中好人好事,编成节目上演。于是,我根据本厂生产场面和工人生活情况编排《缫丝舞》,歌剧《团结路上》,选用现成剧本越剧《半篮花生》,作为一台文艺晚会的主要节目。
十二人的歌舞《缫丝舞》,是根据缫丝生产流程中送茧、缫丝工序中女工劳动场面编排而成,由我作词,县文化馆王继长、刘凡老师作曲,县黄梅剧团方观玉、李登山老师指导编舞而成。歌剧《团结路上》根据本厂缫丝车间两位交接班缫丝女工,因小事闹矛盾,影响生产质量、产量,经共产党员班组长耐心细致地做思想工作,两人消除隔阂,团结合作,共创产、质双优的故事改编而成。并请县文化馆章伟老师修改剧本,县文化馆程家清老师作曲,县黄梅剧团方观玉、李登山老师导演。越剧《半篮花生》也由方、李二人导演,本厂职工李兰英主演。
在当年电视未普及,文化生活匮乏的年代,这台文艺节目演出轰动全县,并参加徽州地区文艺汇演,地处山沟里的小三线厂也派人来参观学习,并邀请去小三线厂演出。我记忆最深的是登源巧川的光辉厂,一位分管生活的副厂长和工会主席来我厂洽谈邀请演出一事。因当年演出排练节目,全部利用下班后业余时间,上早、晚班的工人演员一律由车间调度安排,改为日班,上班八小时;演出没补贴报酬,晚上排练时间超过十一时,发夜餐费一角钱(一碗肉丝面),厂外演出也不收任何费用。所以领导决定利用星期天,组织厂文艺宣传队赴光辉厂演出。
在约定的星期天下午,光辉厂派来两辆解放牌带蓬布货车,我们宣传队二十多人带上演出道具,在厂办公室楼前广场上车出发。到达光辉厂,我们先到厂大礼堂,安置演出道具,演员走台,适应场地。因我们宣传队没有后勤服务人员,演出自带道具,场景布置等大型道具由乐队男演员分工承担,光辉厂工会同志见此情况,立即派人前来协助,大家深感上海工人的合作友好情怀。
演出前,光辉厂职工食堂为我们准备了丰盛的而不收餐费、粮票 的晚餐,每人一块红烧大排,一份炒肉片,一份蔬菜,一小碗汤和一份米饭,这在当年主副食品计划供应的年代,真是难得的美食。我们宣传乐队的马师傅和化妆师丁大姐是回民,食堂师傅还特为他们准备了四个五香蛋和两份素菜素汤,老马师傅高兴得合不上嘴,多年后和我提起往事,还直夸上海厂食堂师傅菜做得好。
当晚 7 时,演出未开始,光辉厂大礼堂里已挤满了观众,当地和外地村民闻讯而至。光辉厂礼堂的照明很好,扩音效果也很好(当年无音响设备),负责舞台灯光的师傅,还和我们商定,根据剧情需要,调节舞台灯光的明暗,增强舞台效果。
演出开始,光辉厂工会领导同志登台致词,介绍我们丝厂和文艺宣传队,台下观众响起了“向绩溪丝厂工人学习、致敬”的口号,我们宣传队演员列队台前,报以掌声和回应口号“向三线工人学习、致敬”,口号声此起彼伏,震荡礼堂内外。
演出第一个节目是《缫丝舞》,优美的舞姿,再现了缫丝女工“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劳动场景,得到了观众的好评。第二个节目是歌剧《团结路上》,悦耳动听的唱腔,贴近缫丝工人生活的舞台表演,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第三个节目是越剧《半篮花生》,讲述了人民公社社员集体劳动歇工后,捡地头遗留的花生,送归生产队,表现了人民公社社员爱社、爱队的集体主义精神。越曲委婉动听和略带方言的唱腔,引起了上海职工对沪剧和上海越剧名角唱腔的回忆,激起了浓浓乡情。
缫丝女工演出(汪福琪供图)
演出结束,热烈的掌声持续不断,以致难以谢幕,我们只好组织《缫丝舞》的演员,上台列队,合唱缫丝舞词曲, 用“茧儿圆,丝儿长,银丝出水微波荡,丝盘银水通四海,丝满全球情满洋”的歌声,结束全场演出。
演出结束后,光辉厂工会还组织厂内业余文艺创作骨干,和我们一起座谈,根据提问,我代表宣传队介绍了创作经过。歌剧《团结路上》取材于缫丝女工的真实故事,源于生活,为表演中的戏剧冲突,在现实生活的可信度上,强化了两人矛盾,达到舞台戏剧冲突的效果,然后在班组长做思想工作中,用绕毛线、织毛衣过程线断、针乱作比喻,配以说理的唱词和委婉的曲调,使剧情有起有伏。最后两人和好,三人同歌共舞,团结一致,共创缫丝产量、质量双优佳绩,为国家多作贡献,达到剧情高潮。
《缫丝舞》的基本舞蹈动作,是模仿缫丝工人推车送茧、双手左右添茧,单手弃丝的动作和身形体态,根据艺术创作“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原则,适度夸张而设计编排的,体现了缫丝女工特有的劳动美。舞曲是根据缫丝机械上零部件转动发生的响声和规律,创作舞曲的主旋律,并在舞曲中插入“三拍子”音乐,表现了缫丝工人紧张而又欢快的劳动场景和主人翁的精神面貌。座谈会进行近一小时,因第二天大家都要上班,座谈会在余意未尽的气氛中结束。
夜深了,当我们乘车离厂时,厂门口聚集着自发前来欢送的人群。小三线工人的热情,演出的成功,驱散了一天的疲劳……
(作者单位:绩溪县计划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