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中心|电视点播|专题专栏|视听|长三角 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阮从银:洪安烟云
来源:《宣城历史文化研究》微信版 作者: 发表时间:07-18 10:20

阮 从 银

微信版第1551期

洪安,是广德市邱村镇吉山村的一个村民组,最近在进行美丽乡村建设,一个友人叫我提供一些洪安历史资料。由于广德民间历史曾发生过断层,可供参考的资料只有《广德州志》和一本家谱,以及一些残存的传说,我只好将这些这些资料贯穿起来,写成此文以塞责。

洪安烟云

外地人初到洪安,第一印象应该是进村的路。一般从主路转到进村组的路,或横转或斜入前方,而进入洪安的路,却是突然回折,与主路形成近30度的夹角,这种进村道路很是少见。或许,这应该是她的一个特色吧。

通过相关历史资料来看,宋朝时洪安被称作“洪村”,明、清时为“洪村铺”并设有驿站。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因本县其它地方也有洪村,为了区别,需要改称,因村头原有一座“弘济庵”,于是取“庵”字谐音“安”,于是“洪村”改称“洪安”。

洪安是很古老的。上古神话中,这一带属于防风氏的巨人族活动范围。从附近双溪村发现的新石器石耨刀就可以证明,在距今4000到10000年前,就有远古先民在此生存。

双溪村发现的新石器石耨刀


洪安烟云

古代的洪安是什么样的?我们从一本《宋氏宗谱》可以略见一斑。

《宋氏宗谱》是南宋时迁居广德的宋氏家族所修。南宋初,有国戚宋三公讳喧者带着十个儿子,护卫宋高宗赵构到武林(今杭州),因护驾有功被封为郑国公,十个儿子也封侯。当时因气愤秦桧对岳飞、韩世忠的陷害,所以乞求回湖北老家。因害怕自己一家有一公十侯,势力之大会被皇帝猜忌,所以表示自己只带比较得力的一、六、七三个儿子在桐(广德旧称)安家,言称当年随驾过桐北时,有一山清水秀的居住佳地。宋高宗欣然御赐郑国公欲居之地名为“祥里堡”。

于是,郑国公与七子永平侯宋颛居今祥凌村祥里,六子荆襄侯宋颐居今赵村村冷水涧,大儿镇定侯宋顶陪伴母亲刘老太君居住在山北洪村,即今天的洪安。其他七个儿子都回了原籍。

后来他们就修了《宋氏宗谱》,给我们留下珍贵的文字资料,也带来了很多关于古洪安的信息。

家谱里有一首诗《题山北七古》:

北乡以来山之北,再向北去途已仄。

唯此豁然又开朗,井里桑麻俱各得。

歧宕岭下矗一峰,磅薄蜿蜒势如龙。

山环水抱成一村,半是篁竹半是松。

忆昔高宗南渡日,从父扈驾实来桐。

父居祥里子依母,卜宅于兹一宣公。

百年之后厝母棺,馬鬣曾向洪村安……

从诗句中透露的信息,我们可以推测“山北”名称的来历,也可以看到古洪安之形貌:在松竹掩映下,一个山环水抱的村落,这里的人并没受到战争的波及,正怡然自得地生活着。

难道,洪安是因为位置比较偏僻而没受到战争波及?恰恰相反,洪安在古代地理位置相当重要!因为,洪安曾经有一条从杭州到南京的古道。

据《广德州志》,明清时,洪安是驿站之一。州北为广德州城—朱树铺—杨甘铺—水沁铺—洪村铺—涧西铺—屠村铺—山西铺,各间隔十里,这也证明了古道的存在。

光绪《广德州志》之洪村铺

在洪安的古道边,现在还留有一块撑腰石,传说旅人撑着石头就可以缓解腰部的疲劳。石头是上宽下窄的倒立的梯形,高约两米,远观很是洪荒。因今人在此开地种植,古道的铺路石零散半埋,只见古道之迹,已无古道之形,

撑腰石及古道遗迹


洪安烟云

突然我想,宋高宗南渡时是不是从洪安经过的。这是非常有可能的!

首先,郑国公“随高宗南渡至桐北,睹山川郁秀,遂家焉,里名祥里,御赐”,证明当时宋高宗南渡时,是从南京方向顺古道到郎溪,沿无量溪河过狮子口到当时还没赐名的祥里,然后又从洪安直奔杭州。

后来,名将岳飞南来寻找南宋小朝廷,也基本按此古道行军,祥凌村狮子口岳飞塘、岳家军藏宝古树说明岳飞军队曾在祥里休整过。

宋朝是募兵制,军属随军。按当时家庭人员结构推算,一个有一千战斗人员的队伍,实际人数达到五六千人甚至更多。为利于战斗,岳飞必须要安置隐蔽好随军人员,做好部队后勤。而洪安临近古道、松竹遍山、水源充足,成为最佳选择。于是,吉山(岳飞从此地接母亲,所以称此地为“接母山”,后误传为“吉山”)、戈场(岳家军打造兵器场所)等地名因岳飞抗金威名而流传。

我一直有个疑问,作为夫妻,为什么郑国公和刘氏一个居祥里,一个住洪安,而不住在一起呢?还有,洪安那个“娘娘地”和 “天葬坟”的传说又是何来由?

种种疑惑,于是,我就有了一个大胆的假设。

建炎三年,宋高宗扬州逃难,因淫乐时被惊吓,导致丧失了生育能力。如此皇家丑闻,知情人员当然必须灭口。于是,有一个宋姓嫔妃也遭到了牵连,此女,正是国戚郑国公宋喧之女。当时,宋氏一门一公十侯,本可纵横四海,报效朝廷,甚至名留史册。但由于此事,以后肯定会遭到排挤甚至打压,再加上故乡沦陷,而南宋小朝廷只图苟安,“直把杭州作汴州”,因此“乞骸骨”举家迁来祥里居住。

安定后,痛失爱女的刘氏找到风水师,“卜宅于兹”,将女儿的衣物葬于洪村原野的中心处。因此,洪村就有了“娘娘地”的说法。下葬时,因不能言明,所以立了空碑。岁月沧桑,此事已被人们遗忘。洪安人或是慢慢目睹了石碑渐渐沉入土中,或是某一天,突然的暴风骤雨中,石碑很快下陷直至消失,就留下了“天葬坟”的传说。说是在几百年前,一个送葬队伍因遇狂风暴雨,不得不弃棺避雨。待雨过天晴后,却发现棺木已沉入土里,并形成了坟堆,于是他们就称此坟为“天葬坟”。

上世纪七十年代,几个好事的下放知青将此坟刨开,里面除了一块空碑和一个罐子外再无它物,可惜现在此碑被糊上水泥当作池塘踏步石阶了。

清咸丰、同治年间,由于战争和瘟疫,广德人口大量死亡,三十多万只剩下五六千人,广德当地历史文化也出现了断层。光绪年间,外地人口逐渐迁入。同时,逃到外地的广德原居民也有回乡,他们离开故乡甚至已有几辈人了,也只是从父辈们怀念家乡时的絮叨中,听到一些零碎的故乡故事,但总归还是有那么一些遗存,真是不幸中的万幸。

光阴荏苒,历史的车轮会永远向前,那些往事终究都会逐渐隐入历史的烟云之中。

(作者单位:广德市邱村镇人民政府)

【责任编辑:zhanglingyan】

用户评论

已有0人评论
    新闻快报 阅读全部
    社会万象 阅读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