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中心|电视点播|专题专栏|视听|长三角 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同名异地的宣州、宁国、宣城的名称考辨
来源:《宣城历史文化研究》微信版 作者: 发表时间:08-09 09:47

石 巍

网络版第1561期

宣州和宁国府都是宣城历史上行政建制的名称,治所都在现在的宣城市区。宣州作为州级行政官署名称从隋开皇二年(589)一直沿用至宋乾道二年(1166),宁国作为府级行政官署名称从乾道二年(1166)一直沿用到民国元年(1912)。

宁国府和宣州卫

元代建立行省制度,宁国路(元代改府为路,即之前宁国府)先后隶属于江淮行省和江浙行省。宁国路治所宣城于至正十七年丁酉(1357)四月被朱元璋占领,改宁国路为宁安府。至辛丑年(1361)四月,改名宣城府。丙午年(1366)正月改名宣州府。吴元年(1367)四月复名宁国府。

明代,废行省,设三司,省级地方权力分属掌管民政的承宣布政使司、掌管军队的都指挥使司、掌管监察的提刑按察使司三个系统。卫所是隶属于五军都督府及都指挥使司的军事组织,与属于民政系统的地方行政区不相隶属。宁国府作为明朝的龙兴之地,是朱元璋最早控制的地区之一,很可能早在元末明初已试行卫所制了。在宁国府设立的卫叫宣州卫,因处于南直隶辖区,上面没有都司管辖,直接隶属于右军都督府。

宣州卫设指挥使三人,正三品;指挥同知三人,从三品;指挥佥事五人,正四品;镇抚司镇抚一人,从五品;经历司经历一人,从七品。下设中、前、后、左、右五个千户所,正副千户十二人,正千户正五品,副千户从五品;百户十八人,正六品,兵五千人。指挥、镇抚、千百户皆世袭。嘉靖年间,蒙古俺答汗连年入寇,为了北部边防的需要,地处后方宣州卫的后、左、右三所被裁撤掉,编制补充到北方卫所。到了万历末年,为了加强南京地区的防卫力量,宣州卫又重新恢复了五所的建制。

清代,宣州卫的军事机构被新设立的宁国营取代,但宣州卫并未被裁撤,而是行使屯田漕运的职能,主要官员由指挥使变成了掌印守备,正五品,下设中、前二所领运千户各一人,从六品,掌管屯田和漕粮运输。光绪二十八年(1902)正月,漕运卫所被裁撤,改归宁国营管理,宣州卫正式结束了历史使命。


河南的宁国卫

明代,除了直隶地区的宁国府和宣州卫,全国其他地区也有一些卫所州府与之重名,在史籍中屡有出现,治史过程中应格外留意,防止混淆。

明代时期,还曾设置过宁国卫,此宁国卫与宁国府同使用宁国一名,但实际没有关系。洪武元年(1368),徐达、常遇春收复河南,在河南推行卫所制度,宁国卫就是这个时期设置的。永乐七年 (1409),将河南地区的宁国卫北迁至直隶涿州,改名为涿鹿卫,直接隶属于后军都督府。由于宁国卫存续时间很短,其建制地点亦不能确定,大致在今河南省东部的周口、商丘地区。


九边重镇的宣化府和宣府卫

宣化,即今河北省张家口市宣化区。秦汉属上谷郡,唐为武州,辽改归化州。这个地方名称带宣字,始于金代。大定七年(1167),取“宣扬教化”之意,改归化州为宣化州。次年,又改宣化州为宣德州,元朝,宣德州改宣宁州,后升宣德府,又改为顺宁府,属大都路。

明洪武三年(1370),朱元璋改宣德府为宣府。洪武二十六年(1393)为防御蒙古,设立宣府左、右、前三卫,为边防要地,属山西行都司管辖。永乐帝荣登大宝后,宣府卫的地位越发重要。永乐七年(1409)于宣化府设置总兵官,始称宣府镇,为长城沿线的九个边镇之一。宣德五年(1430),宣府镇总兵谭广请置都指挥使司,获得批准,万全都司设立,分直隶及山西等处卫隶之,治所在宣府镇城。

康熙三十二年(1693),废宣府卫,改置宣化府。民国元年废府为县。宣府、宣化由于名字里带“宣”字,史籍中经常被人写作为宣城。在阅读中应格外注意加以区分。


辽东的“宣城卫”和宣州

这个所谓的“宣城卫”遗址,位于坐落今辽宁省东港市新城管理区宣城村北2.5公里的小土山上,城呈凹形,长800米,宽200米,墙高5-6米,上宽4米。城内北部为高地,中部低洼,有东西城门。东北高地上有古建筑遗址,曾发现明代青砖、青布纹瓦、陶瓷器片、平头铁锄、平底铁盒和铁炮等遗物。如今城墙已全部倾坍,筑城所用锲形石块被附近居民运走,仅可从墙基槽沟辨清古城原始走向。2005年10月20日,该城址被丹东市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其实,这个城址定名为“宣城卫遗址”是值得商榷的。所谓的“宣城卫”出自《盛京通志》,康熙《盛京通志·古迹》卷一百三记载:“在凤凰城东南一百七十里,与鸭绿江相近,为明之宣城卫,永乐十二年(1414)置”。乾隆《盛京通志》记载:“宣城卫,旧讹元(玄)城,今译改。案宣城,在凤凰城东南,与鸭绿江相近。”但是《大明一统志》中记载的辽东都司所辖二十五个卫中,并没有宣城卫,奴儿干都司所辖有玄城卫。《盛京通志》为避康熙名讳,将“玄”改作“元”,又音译为“宣”。但是奴儿干都司的羁縻卫玄城卫在黑龙江佳木斯富锦,不可能设置于辽东。

我认为这个城址可能和辽代的宣州有关。辽灭渤海国后,于开泰三年(1014)徙汉户设置宣州定远军,设置刺史,隶属于保州。《辽史·地理志》载:“宣州,开泰三年徙汉户置。隶保州。”《辽史·圣宗纪》:“开泰三年夏,诏国舅详稳萧敌烈、东京留守耶律团石等讨高丽,造浮梁于鸭绿江,城保、宣、义、定远等州”。这些地区均在鸭绿江下游两岸。今东港市宣城村和宣城卫遗址的得名与此有关,似乎更符合历史的真实。

(作者系宣城市文物所副所长,宣城市历史文化研究会副会长)

【责任编辑:zhanglingyan】

用户评论

已有0人评论
    新闻快报 阅读全部
    社会万象 阅读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