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中心|电视点播|专题专栏|视听|长三角 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宁国《奚氏宗谱》研究
来源:《宣城历史文化研究》微信版 作者: 发表时间:08-15 11:54

高生元

网络版第1567期

奚氏为黄帝轩辕后裔,古代发明家奚仲为华夏奚氏始祖。宁国市仙霞镇杨山村原奚氏宗祠有副楹联:“古传车正,名列孔门。”上联指奚仲发明木车,黄帝封其为车正(掌车之官);下联指奚仲裔孙奚容蒧(字子皙)名列孔门七十二贤。宁国奚氏家族,世代以耕读传家,人才辈出。从政则正色立朝,为释则为一代宗师,名震南宋朝野。由此而积淀了奚氏家族深厚的儒家文化和佛教文化的底蕴,为宁国府名门望族,对后世影响深远。

一、家族迁徙源流

奚氏迁宁始祖为奚卸。奚卸(923—997),字驭之,号行一。其先世居浙东长兴,经五季干戈之变,吴越王钱鏐为避兵燹带来生灵涂炭,主动将吴越国并入北宋,是为“吴越纳土归宋”。吴越国大将军奚鹏之子奚卸八岁而孤,由伯父奚鲲于路边拾回抚育成人。

北宋建隆二年(961),奚卸喜爱宁国县怀远乡十三都白鹿村(今属云梯畲族乡白鹿村)落花峰下泉水,名黄龙出洞,遂举家徙居宁国县怀远乡十三都落花坞。又继迁怀远乡十二都黄甲堂(今属仙霞镇杨山村)。之后,子孙又分迁桐川(今广德市庄头、湾溪、高田坪、格子山、山头上)、宛陵(今宣州)、芜湖县湾沚陶辛村、泾县、太平县仙源村,黄石、常州等地,及宁国后营(今属仙霞镇杨山村)、乌坊、叶村、桥头(今梅林镇桥头村)、城头(宁国县城东街)、庙山(今河沥溪街道平兴村)、范村(今河沥溪街道畈村)、游船(今万家乡云山村尤川)、石村(今汪溪街道渡口村)等地居住。     

二、家谱主要内容

宁国《奚氏宗谱》于清嘉庆十五年(1810)重修,二十八卷。族谱主要内容有卷一:谱序、谱例,家训、家规,世系总表、各房世系表;卷二:诰敕,先祖遗像,奚氏统宗源流正传;卷三至卷二十七各房各支世表,传、赞、序,各种文章等;卷二十八:墓志铭、墓表,墓茔祀产祭期议事、祀产并学产记、各房祀产记,重兴祭序,各房学产记,卸公兴祭记,排行引及字派,领谱字号,新、旧跋等。

族谱中奚氏主要名人墓志铭保存完好,如《提辖左藏库签书淮南判官奚士达墓志铭》,南宋时由参知政事饶虎臣撰写,明万历九年(1581)重修墓茔时由国子监祭酒屠羲英撰写;《大理寺正卿奚士逊墓志铭》,咸淳十年(1274)由进士、国子监司业、宣城汤应奎撰写;《礼部尚书奚仲威墓表》,德祐元年(1275)由进士、内弟、吏部尚书吴璞撰写。该谱尤其珍贵的是谱中记载了奚氏家族于明朝朝廷颁布的户口清册一份:“户部洪武三年十一月二十六日,钦奉圣旨:说与户部官知道,如今天下太平了,只有户口不明白,俚教中书省置下天下户口的勘合文簿户帖,你每户部家出榜去,教那有司官教他所管的应有百姓,都叫入官附名字,写他家人口多少,写得真着,与那百姓一个户帖,上用半印勘合,都取勘来了,我大军如今不出征了,都教去各州县里下,着送该里,去点户比勘合,比着的便是好百姓,比不得的便拿来做军。比到其间有司官吏隐瞒了的,将那有司官吏处斩。百姓每日趋避了的,依律要了罪过,拿来做军。钦此。除遵依外合给半印勘合户帖付本户收执者。”“一户奚安仁,广德府广阳县昇平乡诸姑都湾村保居住,人丁计二十八口,男丁一十八口,成丁八口,本身年五十七岁,妇女丁十口,事产田土二顷四十二亩,房屋瓦房十一间,孳畜黄牛五头。右户帖付奚安仁。洪武四年正月一日,部。”   

奚安仁户口册-

三、家 族 传 承

宁国奚氏一世祖奚卸于北宋初年迁来宁国落花坞定居,生四子:贤、良、方、正,从此枝繁叶茂,人丁兴旺发达。七世奚介(由宁国十二都黄甲堂迁至六都桥头居住)之子奚昙晦,字妙喜,法名宗杲,为禅宗“看话禅”创始人,佛门宗师。宋钦宗、孝宗分别御赐其号为佛日大师、大慧禅师。八世奚伟,因子士达贵,敕封淮南判官。八世奚伋,因子士逊贵,敕封大理寺卿。九世奚伟长子奚士达、奚伋长子奚士逊,淳熙二年(1175)同登进士第,宋孝宗敕建“双凤坊”于宁国东营街(今属宁国市区城东路),其联云:“文宿昭彰,乌石出双凤;博古通今,千秋师圣贤。”十世奚士达三子奚承宾(1182—1261),字敬甫,登嘉定十三年(1220)进士第,授郡邑佐官、郢州教授。奚承宾年轻时游学宣城,与宣城孙诚中友善。孙诚中以妹许奚承宾。之后,奚承宾迁居宣城,生二子:苗、蕙。苗居宣城城里,蕙居宣城麻姑山庄渡,子孙遂为宣城人。嘉庆《宣城县志·科举》中漏记奚姓,只记名为“承宾”。奚士逊长子奚柷,字和甫,居宁国县城里,登嘉定庚辰(1220)进士第,除佐郡邑,品貌端庄,言辞简默,才德经邦,名震朝廷。次子奚概(1187-1259),字平甫,登嘉定十六年(1223)进士第,兼以父荫补官通判黄州,升大理寺正,提直秘阁提刑,知常德府。文章迈俗,才德经邦。政平民和,声明扬誉。十一世奚承宗长子奚兰(1205—1282),字斯佩。仕官主簿,才能昭著,当道奖励。次子奚道崇(1207-?),又名惠崇,继承宗杲衣钵,为南宋名僧。幼习儒业,有道行,自号常庵。住持宣城广教禅院,演说甚盛,人以为古佛出世,当时士大夫有弃官追随者,后隐居宁国城北洪公山(今名燕子山)常庵。十一世奚柷三子奚汉(1223—1298),字卓然。资性英敏,居今尚古,由国庠荐授迪功郎,房陵县尉。奚芳,仕迪功郎,以子奚季虎贵,初赠宣议郎,晋赠通直郎。十二世:奚芳长子奚仲纲(1223-1306),字文长,居宁国县城东营街,敕封吏部郎中。志超流俗,品轶凡材,笔花散采,气壮风雷。次子奚季虎,字仲威,为许国公吴潜女婿,登淳祐四年(1244)进士第,初授迪功郎,累官至吏部尚书,立朝辅治,中外驰名。三子奚仲修(1228-1298),敕封吏部郎中。与杨道之、盛天锡并称宁国府“三富”,惠宗睦族,赒济穷困,多有善行。十四世:奚安庆次子奚彦忠(1354—1434),明洪武年间(1368-1398)敕封征仕郎、兵科给事中。奚氏后世子孙人才济济,出类拔萃者较多。至清嘉庆年间,家族人口达一万余人。自卸公迁宁以来,时至今日,已繁衍子孙40世。

四、奚氏家训家风

奚氏家规:长上当尊,父母当孝。兄弟当亲,师友当敬。宗族当睦,妯娌当和。知恩当报,善恶当辨。嫁娶当慎,自身当保。节俭当尚,职业当勤。文礼当先,争讼当止。科学当讲,国法当真。奚氏家规十六条,言简意赅,通俗易懂,大意是:要尊敬长辈,孝敬父母,兄弟友爱,敬重师友,宗族团结,妯娌和睦,报答恩情,分辨是非,慎重嫁娶,自身要保,崇尚节俭,工作勤勉,重视文化礼仪,避免争斗诉讼,要讲科学,遵守国法。奚氏家族家风,治家遵从尊祖孝悌的传统理念。每年清明节,祠堂举行清明酒,族人全部参加,每桌菜肴原料以雪里红、竹笋、面条、韭菜、豆腐、芹菜、猪肉、鸡蛋(10个)八菜组成。寓意族人在各种恶劣的环境下要学会生存,发展壮大。希望族人一代胜过一代,奚氏家族天长地久。做人做事要一清二白,勤劳为本,创造财富。八菜置于一个大火锅内,寓意奚氏族人本是一口锅里吃饭,族人虽居住于四面八方,要常来常往。希望奚氏家族十全十美,子孙满堂,红红火火。举行清明酒时先祭祖,然后族长宣读奚氏家规,再吃清明酒。奚氏“清明酒”习俗沿袭至今。

五、家族主要名人

1.“大慧禅师”奚宗杲

宗杲(1089—1162),宋代宁国县芦城乡人。他年少时常常步行50余里路,从家乡到宁国县城城西白云山奉圣寺,听奉圣初和尚讲经说法。十七岁父母把他送到邻村石口山东惠云寺,依慧齐法师出家。山东惠云寺大殿的古联:“座下有莲花,花谢花开,看得破花花世界;人间如大梦,梦生梦死,到头来梦梦虚空”,在他的脑海中留下了深刻印象。宋崇宁五年(1106),受具足戒(剃度),取法名释宗杲。  宗杲入佛门时间虽短,但他阅读了大量佛门诸家语录,尤其喜爱云门文偃语录、睦州语录。在阅读五祖诸家语录时,心存疑惑:“初先只有一个达摩,现在怎么会有这么多门派呢?”此后,走上漫漫习法之路。开始,他向绍初和尚、慧齐、绍珵、绍理等禅师学习。继而向曹洞宗各位老宿学习佛法,如郢州大阳山元首座、洞山之微和尚及他的侍者坚禅师。又向沩仰宗潭州幕哲禅师学习。又到江西庐山东林寺向昭觉禅师学习莲宗(净土宗),又投云门宗门下庐山开先寺智珣禅师(智珣后来曾到宁国清隐院佛法,还参入修建仙人塔,募到圆悟克勤禅师、宗杲禅师紫衣袈裟,供奉于塔宫中)。又向临济宗(佛教五宗之一)黄龙派宝峰寺(今在江西靖安县)谌堂文准(1061—1115)禅僧学习。再又向四川圆悟克勤禅师学习。在圆悟克勤禅师的耐心启发下终于开悟。之后,宗杲云游四方,先后到浙江径山能仁寺、福建长乐洋屿卓庵、广东、湖南等地,遍访名师,虚心学习佛教各宗各派的佛学真谛,在各地设坛开讲,悉心讲法,诲人不倦,南下一路广布佛法,尤其是在福建长乐洋屿,设庵接众,当时门下学者只有五十三人,在宗杲的指导和开导下,五十天之内就有十三人开悟,这种情形在佛界历史上都是罕见的。

嘉靖《宁国县志》中的宗杲传宗杲在南下的十年中,亲眼所见,连绵不断的战争给百姓造成巨大的灾难和无比的痛苦,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对生活完全失去了希望。宗杲感到如何使精深莫测的佛教走向百姓之中,让佛教来解除百姓的精神痛苦、宽慰其受了创伤的心灵,深感自己责任重大,便积极探索总结出便于百姓接受、又能弘扬佛教的“看话禅”,并在佛门弟子中、贤士大夫和百姓中大力倡导“看话禅”。“看话禅”以新奇的方法,充沛旺盛的生命力和无限的自信心,开创了禅宗思想的新意境,使临济宗不断发扬光大。宗杲经过三十余年不懈的努力,将看话禅这一禅门的特殊修正方法,进一步完善化和普及化,将临济宗的法运推向了一个高潮,他已经成为临济宗杨歧派的著名佛学大师。高宗绍兴七年(1137),宗杲住持临安径山能仁寺禅院,正宗风,倡导、弘扬临济宗的宗旨,大力提倡、宣讲自己创立别具特色的“看话禅”。并建千人大阁,用于安排众人诵经,座下弟子二千余人,一时法席大盛,冠绝天下。贤士大夫纷纷与宗杲交游,宗杲积极提倡和支持士大夫居士参禅学法,对他们寄予厚望,即在提高丛林思想文化素质的同时,落实现实社会的责任和义务。在宗杲的指导下,士大夫居士均得以博明心性,抛弃世俗见解,爱国忠君爱民,担当起社会责任和义务。他把主张抗金,反对议和的岳飞、韩世忠、张九成等人比作“神臂弓”,把曲膝投降主张议和卖国的秦桧之流比作“臭皮袜”。秦桧得知后,“恐其议己,令司谏詹大方议其与宗杲谤讪朝政”,以坐议朝廷除三大帅(韩世忠、张俊、岳飞)事,五月二十五日遭“罪”,宗杲被追牒(开除僧籍),充军湖南衡阳。宗杲赴衡州时,从之者万余人,当时訇然定光佛降世矣”。宗杲在衡州,利用所有空余时间集各先师语录公案编成《正法眼藏》一书(三卷),此书在中国禅宗史上极有影响。绍兴二十一年(1151),秦桧闻讯跟随宗杲者甚多,又将他流放到梅州,梅州在当时是偏远蛮荒之地,但僧俗弟子追随如初,自带干粮,虽死不悔,由此可见其道望之高。绍兴二十六年(1156)三月,朝廷恢复宗杲僧籍。此时已是六十八岁了,到了阿育王山,一边着手修建寺庙;一边凿井治大池,解决山高缺水之苦;一边填海改田数千顷,解决僧多少粮之难,此举受到朝廷的褒奖,诏赐其座为“般若”。第二年(1157)宗杲奉旨又回到径山能仁寺,僧俗仰慕,如见亲人。虽年事以高,常思考寺庙的发展,积极提携后生,整理法语公案,一心扑在佛教事业上,为弘扬佛教事业贡献出毕生的精力。五年后(1162)退居径山寺明月堂。宋孝宗为褒奖宗杲对国家对人民对佛教事业做出的卓越贡献特赐与“大慧禅师”之称号,并在匾上亲书“妙喜庵”三个大字,悬挂在明月堂。

径山寺大慧禅师集毕生精力致力于佛教事业,做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他积极维护佛教的尊严性,对不利于和有损于佛教的言论给予坚决的抵制,例如,他认为师傅克勤禅师的重要经典著作《碧岩录》,是一味追求华丽词语、文字优美的文字禅,将此书的刻板销毁了;公开阻止(张贴告示)尚未开悟的同门师兄玉泉昙懿收徒讲法;对曹洞宗宏智正觉禅师提倡的“昼夜不眠,与从危坐”的“默照禅”展开批判;同时以革新和进取的精神创立了旨在强调探求、体究和觉悟宇宙人生的奥秘和本质,特别重视对人生的本质、人生存在的价值意义的探究的参禅方法——看话禅。他佛学著作颇多,流传甚广的有《正眼法藏》《指源集》(已佚)、《大慧普觉禅师语录》三十卷(宋·释蕴闻编)、《大慧普觉禅师普说》五卷、《大慧普觉禅师宗武门》一卷、《大慧普觉禅师书》二卷,以及《法语》三卷等。在他一生不懈的努力下,在很大的程度上挽救了禅宗的危机,使临济宗杨歧派得到发扬光大,成为中国佛教的一大教派,为中国佛教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宗杲圆寂后,九华山僧众铸了他的铁像供奉于化城寺藏经楼。宗杲和来自新罗国金地藏(金乔觉)二人,为仅有的两位出身世界东方的佛,被九华山僧人引为自豪。正如清《九华山志》所云:“释氏佛菩萨皆出西方,唯地藏菩萨为东方新罗国人,唯定光佛为中华宁国人。”

2.“义公”奚士达

奚士达(1152-1221),字必达,奚氏九世孙,宁国怀远乡(今仙霞杨山村)人。清正廉洁,多有善政,累官至淮南判官。晚年绝意仕途,隐居田园,潜心儒学。奚士达自幼好读书,微文大意,不屑寻章摘句。尚在郡学,与同舍生四明人沈涣讲习《礼记》,相勉说:“《曲礼》毋不敬,《大学》毋自欺,当终身行之。”意思是说,《曲礼》所记细致周到的礼制不可不敬守,《大学》所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绝非自欺欺人。故日后“出处进退一以圣贤为师,始终不渝其言”。登淳熙二年(1175)进士第,初授复州(今属湖北沔阳)教授。任内效法西汉经学大师胡安,为士子讲经解传,崇尚学以致用,士子多受其教化,民风为之一变。以功改知绩溪。绩溪乃蕞尔小邑,交通闭塞,地瘠民穷,且民素奸黠。奚士达到任,呕心沥血,勤奋治县。他兴水利,劝农桑,办义学,以礼仪导民。不几年,民富库盈,绩县大治。离绩之日,百姓“阻道扳辕,如赤子失慈母”,场面十分感人。奚士达入京城升任提辖左藏库签书。这是一个掌管国库的重要职务。因藏库款项冗杂,前任官员,每多贪腐。奚士达洁己奉公,恪守职责,削除积弊,厘定规范,使藏库充盈,确保了国家经费的正常开支。不久,奚士达又被调任淮南判官,以钦差大臣身份协助并监督淮南节度使管理地方军政事务。他在淮南时,淮南地区安定和谐,人心思治,社会一派太平盛世。当朝廷准备将他视为可以倚重的人才调回京城委以重任时,奚士达闻讯后,审时度势,反复思忖,认为时下奸臣当道,回京城必受险恶官场人际关系的羁绊,难以施展自己治国的才能和抱负,毅然辞归故里,隐居石门(今中溪夏霖),过着读书种菊的田园式生活。奚士达热衷惠宗睦族,对家族祖源与衍流极为重视,曾与弟奚士逊在宁国城东汤公山麓建宗庙,塑奚氏远祖、商朝左相奚仲虺像供奉其中。又条干分趋,翔实收录宁国奚氏人丁传承。“野鹤闲云时对酬,好义希文缓急稠”。奚士达远离官场,潜心儒学,著有《中庸讲义》等书,阐往圣之渊源,发先儒之秘笈,海内风行,洛阳纸贵。因其修德行善,被邑人誉为“义公士达”。

3.“林下闲人”奚士逊

奚士逊(1155-1225),字谦之,奚氏九世孙,宁国坊市东营街(今属城东路)人。少年老成,刚正不阿,累官至大理寺卿。后与左相史弥远不协,弃官归隐,怡情山水。奚士逊天资英挺,气宇宏深,“自襁褓时即崭然露头角”。淳熙二年(1175)与兄奚士达同登进士第。因年刚二十,朝廷先试以丞倅之职,丞倅是一个管理地方事务的副职官员。没想到奚士逊处理各项公务沉稳干练,游刃有余,百姓拥戴,官吏敬畏,大有“雏凤清于老凤声”之势。不久便被破格提拔为大理寺卿,这是掌管全国刑狱的最高长官,犹今之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大理寺所掌为“审讯平反刑狱之政令”,要做到“推情定法”“刑必当罚”,使“狱以无冤”。奚士逊任内效法舜帝之臣皋陶、春秋吕侯,制定颁布法典执行细则,明察秋毫,断案公平,严格执法。奸盗邪淫无逃其王法,是非冤抑尽白于官府。奚士逊决狱审慎,执法公允,时人分别比之为西汉著名两廷尉于定国和张释之。开禧三年(1207),吏部侍郎史弥远联合宁宗杨皇后,诛杀了祸国殃民的当朝左丞相韩侂胄,举国称快。史弥远亦因诛韩有功,旋升右丞相。此时,史弥远又以诛奸党为借口,要求大理寺“议起大狱”,以“除锄异己”。奚士逊愤然道:“廷尉府(大理寺)是天下公平所在。韩侂胄实属权奸,死有余辜,但若将韩党悉数定罪大逆而处极刑,这我办不到。”由是与史弥远不合,拂衣归乡。不久,朝廷惩治韩党,仅罪及苏师旦、陈自强、郭倪等宵小,而“未致株连无辜者,未必非先生(奚士逊)此争之力也”。奚士逊坚持正义,不惧威胁,不为利诱,坦坦荡荡的君子胸怀和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高风亮节,赢得了朝野上下的广泛尊敬,“海内仰之如泰山北斗,皆延颈倾心”。奚士逊弃官归乡,遂杜门著书,怡情山水,与“云梯居士”吴晦之友情甚厚,常有诗词唱和。奚士逊孝于亲,忠于君,信于友朋,惠于乡党,可谓仁风远播。咸淳十年(1274),国子监司业、宣城人汤应奎在《奚士逊墓志铭》中,对奚士逊生平事迹做了极好的概括:“博极群籍,旨归六经。释褐登朝,谠论敷陈。廷尉称平,词严义正。投绂归来,林泉养性。”

4.“治国能臣”奚季虎

吴璞撰《奚季虎墓表》奚季虎(1225—1274),字仲威,奚氏十二世孙,一生忠肝靖节,义胆报国,累官至吏部尚书。但为奸相贾似道排挤,忧郁而终。奚季虎年少颖悟非凡,尤喜经济韬略诸书。凡水利农田、行军布阵之法,无不烂熟于心,且能融会贯通。朝廷重臣、宁国人吴潜一见奇之,说:“此后生乃国家栋梁之才,日后必成大器。”于是将其女许配奚季虎为妻。奚季虎弥益苦学,终登淳祐四年(1244)进士第。奚季虎中进士后,初授七品文官承议郎,因精明干练,政绩斐然,很快于景定年间以钦差身份任职桂阳军(今属湖南),负责军机要务和劝农营田。在此期间,正值岳父大人、左丞相吴潜被贾似道构陷,被罢相贬死循州,奚季虎为挽救南宋危局,压抑一腔悲愤,满怀报国之志,积极投入桂阳军政事务。桂阳乃湖南重镇、长江津阃,为宋元之战兵家必争之地。而奸相贾似道枉顾国家安危、百姓生死,陷杀吴潜提携的湖南制置使向士璧,桂阳守城大将赵葵、史岩之等人俱坐罢贬。一时之间,桂阳军政废弛,军费告罄,民不聊生。桂阳一地,已成乱局,一旦元军来袭,桂阳将不攻自破。奚季虎到任,严格训练部队,抓紧筹措粮草,组织难民建“义勇民兵”,无战植戈而耕,有战持戈冲锋。桂阳局势逐渐转危为安。

不久,奚季虎蒙恩召对,旋升吏部尚书,掌管全国官吏的考察选拔和迁升事务。在此任内,奚季虎正色立朝,坚持原则,秉公办事。凡上奏陈言军国大计,奏上则自焚其稿,以防国家机密外泄。因奚季虎忠君体国,勤于王事,南宋朝纲吏治稍有起色,深得理宗信任,成为朝廷制约和抗衡贾似道的中坚力量。虽有贾似道之流屡屡刁难,百般陷害,奚季虎总能秉持正义,化险为夷。然而,奸佞当道专权的朝堂,终究没有忠臣直士立足之地。咸淳十年(1274),在前任吏部尚书吴璞(吴潜长子)归隐六年之后,宁国在朝堂硕果仅存的奚季虎一纸辞呈谢政而回故里宁国。就在同一年,贾似道势败被逐,朝廷颁旨重新启用奚季虎,以救苍生社稷。不料正当年富力强的奚季虎已忧郁而终,时年49。岌岌可危的南宋政权又失去了一位力挽狂澜的治国良材。奚季虎有俊杰之品,经纬之才。受命于危乱,任职于掌铨。进有赫赫之光,退无戚戚之容,大有古之忠臣士大夫之风范。卒后族人赞曰:“忠肝靖节,义胆报国。垂之青史,景仰有则。”

5.“名僧”道崇

奚氏家谱记载:道崇,又名惠崇,号常庵,宁国奚氏十一世孙,宋开禧三年(1207)十月十五日生。幼习儒业,有道行,以洪公山常庵为号。佛教经典书籍中有称其为常庵崇禅师、常庵择崇禅师。湖北随州太洪山请其为住持,道崇答之以诗云:“洪山不赴三生愿,洪井聊为晨暮游。珍重贤侯休请唤,野云踪迹若为收。”终不赴。

随州大洪山道崇善作诗词,有10余首诗词传世,其洪公山《常庵赋》曰:“山之前,水之后。崷崒乎烟云之上,缥渺乎松竹之间。会灵迹以托化,乐幽居而养浩。兹固野人之自得,岂心口之所较。虽复异心口于思议,即闻见于是否。破滞着于二乘,辟圆常于非道。然非造诣深妙,与识并迁。浮云易散,夜壑匪坚。岂独苟初步之不正,矧修途之能前。乃欲超生死之大患,出有无之深源。是犹照萤光于捺落,指慧日于尼干。则亦沉荒于黑暗之下,沦堕于矫妄之边。顾衣珠之有在,是宝刀之终还者矣!若夫!撒手高岩,箭峰中镝。全机全用,混尘混迹。瞥尔不到,辽然难及。丧妙用于刹那,超情尘于毫忽。类春梦之展转,若空华之出没。谓无有以不无,言有有而非实。妙无无之成病,妙有有之成贼。四句消融,百非条直。畅灵㦗而适悦,开玄路而安逸。故能随所而为,乐非居而居。一邀清风于修竹,听吟猿于石室。廓然寥然,以语以默。非禅非诵,非忘非忆。然后乘万化之用,等众类之归。以会夫一瞬,又胡我胡物!”以赋直抒心中之意。家族传承,彰显文化。一是以奚士达、奚士逊、奚季虎等为代表的儒家文化,越九世而科举蝉联;二是以佛学大师宗杲、道崇等为代表的佛教文化,形成了奚氏家族鲜明的传统文化特色,2009年,宁国奚氏入编《宣城文化世家》一书,其家规家训2016年入编《宣城家训》一书。(作者系宁国市退休教师、宣城市历史文化研究会理事)

【责任编辑:zhanglingyan】

用户评论

已有0人评论
    新闻快报 阅读全部
    社会万象 阅读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