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黎藜
网络版第1571期
墓志是墓碑的一种内化,是中国古代丧葬制度发展的产物,有固定的形制和专门的文体,主要记述死者姓名、卒年和生平事迹。墓志滥觞于秦汉之际,发展于魏晋,完善于北魏,兴盛于唐,延续至明清,由碑形墓志到方形墓志,由砖造墓志到石刻墓志,还有瓷质。瓷墓志越窑为最多,多为罐形,主要盛行于唐五代时期。
上世纪八十年代,宣州区狸桥镇东云村南窑冲,张村村民移栽树苗时在树坑里发现一件通体刻有铭文的带盖罐子和一件多角瓶。
一、墓志罐
罐子黄胎,胎质细密坚硬,无釉。整器高29.5厘米,罐高23厘米,底径9.8厘米,盖高7.5厘米,最大直径13.8厘米。耸肩,斜直腹,平底饼足,斗笠形盖有一桃形钮,钮四周有一圈耸立的荷叶边,器型整体瘦长优美(图一)。
图一墓志罐
器身满布阴刻文字,共18行152个文字(图二)。从左向右竖行识读如下:维武义二年岁次庚辰二月已卯廿七日庚申府从安厝母亲春秋陆十有七忽染疾亡义庄郡罗氏夫人生子二人 长男小名张三官名珎女子一人娶于施氏本居湖州乌程九流乡曹灶之东原居住为缘本州刺史高率配供输不及遂至天佑九年七月内陪领母亲投于乐土何其不幸用钱买得南社罗十舅山原之地已为万代之坟墓珎手业作窑烧主人刘贽灶此年熟米一斗一百文维是起首语气词,大意是:义庄郡(疑为豫章郡)罗氏夫人,武义二年(920)二月染病去世。生前生有两子,长子小名张三官,名珎(宝),女儿一个,嫁给施氏。原本居住于湖州乌程县九流乡,因为本州刺史高(唐末五代初湖州有高姓刺史高澧)率配(指征赋税),供输不及(没有及时上缴),于是在天祐九年(912)七月带着母亲迁居,投于乐土(逃离苛政)。长子亲手做窑烧此墓志罐。
图二 宣州窑墓志罐铭文拓片
依据此墓志罐,可以推断出以下结论:
(一)该墓志罐为宣州窑产品。该罐发现地为宣州窑窑场密集分布的地区,距离张村窑址800米左右,距离幸福古窑址群和小河口古窑址群均在一公里以内。张村所处的南窑冲也正是因为窑址的密集分布而得名。罐子的胎土为当地宣州窑特有的岗黄胎。从墓志铭看,墓主一家从湖州搬来后墓主染疾身亡,买了南社罗十舅山原之地为坟地。而墓志罐是专门做了用来陪葬的,有临时性和随意性,故此罐应该是就地烧造用来陪葬。且从“珎手业作窑烧主人刘贽灶”可知是墓主的儿子亲手制作的,用的是“刘贽”家的窑(古人灶同窑),是探讨窑业分工的好材料。故推断此罐是属于宣州窑的素胎瓷罐。
(二)反映宣州窑和越窑关系最直接的证据。瓷墓志是越窑特有的产品,分布的集中程度非常高,主要集中分布于上林、鸣鹤、龙泉、梅川,与越窑中心窑场上林窑关系密切。此墓志罐主原籍湖州,湖州多处唐代窑场的产品与宣州窑类似,宣州窑本应属于越窑旁支。此罐为素胎瓷罐,作为宣州窑产品,与越窑墓志罐甚至粮罂在形制、制作手法、字体刻划等方面极为相似,尤其是塔尖形盖扭(图三)(1)。区别是该罐无釉、颈部较长、有宣州窑的典型饼足;越窑基本都有釉,无颈部,腹部较直,且大多有底座。该墓志罐有确切纪年,即五代十国时期的南吴武义二年(920),时间点位于越窑瓷墓志主要使用年代(九世纪初到十世纪七十年代,也是越窑的兴盛期。地理位置贴近、时间点吻合,由此可见,此墓志罐是宣州窑与越窑密切关系的佐证。从而可知古代窑场间的交流非常密切频繁。
图三 宣州窑墓志罐、越窑墓志罐、越窑粮罂
(三)古代民间事务的第一手资料。该罐充分印证了厉祖浩在《越窑瓷墓志》(3)中关于瓷墓志的主要使用群体是窑工的推断。墓主一家原居住于湖州“曹灶之东”,说明当时有用一直存在的大窑场作为地名或方位依据的习惯。从湖州烧窑产区,搬至宣州窑产区,又亲自做窑烧造此罐,做工熟练、字体潇洒俊逸,可见做罐者应该就是窑工了。此外,此罐对于相关姓氏、官制、地望、赋税、米价等相关社会生活研究也提供了丰富的研究资料。
二、多角瓶(多管瓶)
整器高27、底径6.6,瓶身高24,盖高4.5、直径5。红胎,无釉、无纹。瓶身为五节葫芦形,共15角,角顶端无孔,有盖,饼足。越窑瓷墓志中有多角瓶刻字作为墓志的,但大多素面无纹无字。这种多角瓶在皖南江浙出土较多。此多角瓶与上文墓志罐同出,胎属于宣州窑场的黄色胎土,饼足,应该也是宣州窑产品。江南地区,“角”与“谷”读音相同,所以“多角”谐音“多谷”,寓意五谷丰登,是单纯用来陪葬的明器。也有说属于道教的遗物,便于灵魂升天。(图四)
图四(一) 1.宣州窑多角瓶 2、3.越窑多角瓶
图四(二)1.宣城市博物馆藏 2.福州市郊凤丘鹤林山出土
除此之外,还有两件唐代宣州窑谷仓罐,一件为酱褐色青釉(图五1),一件青黄色釉(图五2),塔尖形盖扭,器身以及盖扭均饰有堆塑莲纹,岗黄胎,平底或饼足。外底部和盖内侧有泥饼支烧痕。这两件谷仓罐形制与前述宣州窑素胎瓷墓志以及越窑瓷墓志相似,可见多角瓶、谷仓罐、瓷墓志是同根同源。
图五 宣州窑谷仓罐(1、2)总之,宣城发现的墓志罐是目前除浙江以外几乎不见的墓志罐,它和多角瓶的发现,对宣州窑以及相关窑场的研究、对于当时的社会历史文化的研究都具有重要意义。(感谢安徽古陶瓷学会会员以及宣州窑研究会成员提供藏品和部分资料、感谢慈溪市博物馆馆长厉祖浩在铭文释读等方面的帮助)
注 释:
(1)厉祖浩:《越窑瓷墓志》,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2)图三2、3来源于《越窑瓷墓志》,分别为唐姚从著妻刘氏墓志(128页 )、唐刘璋粮罂杭州博物馆藏(063页);图四2、3来源于《越窑瓷墓志》(014页)(3)厉祖浩:《越窑瓷墓志》,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003页、026页
参考文献:
1.《越窑瓷墓志》,厉祖浩,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2.《晚唐五代浙东出土墓志罐辑考》,胡耀辉,《长江文明第十六辑》2014年02期;3.《中国古代墓志铭的源流》,李永明,《山东图书馆季刊》2003年,第1期;4.《唐代政治文化研究论稿 ——以史籍及墓志史料考察为中心》,曹印双,陕西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年。
(作者系宣城市文物所工作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