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中心|电视点播|专题专栏|视听|长三角 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中国传统村落:泾县乌溪村
来源:《宣城历史文化研究》微信版 作者: 发表时间:08-23 09:14

王黎明

微信版第1570期

乌溪村位于安徽省宣城市泾县榔桥镇,徽水河与205国道、京福高铁和芜黄高速在这里穿境而过,辖区内有著名的中国红星宣纸集团、中国宣纸文化园,建设中的泾县牛岭水库坝址就在乌溪村,将在原有江南第一漂景区的基础上打造徽水河综合生态旅游景区。历史上有宣州内史桓彝、叶永盛等为国为民的忠臣,除宣纸外还有油纸伞、箬叶等特产。2018年列入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乌溪为山区村,山多田少。东至红星宣纸集团,南至国营白华林场,西与河西村接壤,北与本县黄村镇平垣村相邻。辖区面积46平方公里,山场约5万亩,耕地1600亩,茶园1000亩,22 个村民组,567户2100人口。

乌溪村新貌

乌溪旧时属修德乡太平都,境内有祚坑、江村、程家坦、姚村、湖村、溪西山、荆竹坑、灰坑、板坑、下叶村,花园门、考坑、老街等自然村,分布于乌溪河与徽水河交汇区域。发源于白华尖东南侧的白华河,经溪头、白华、西峰山在下叶村与乌溪河汇合。乌溪河源于白华尖西北侧枫树园、蜜坑和茶坑,汇入杨岭水,经青龙坑流入乌溪境内,在程家坦汇入徽水河,经姚村、湖村、溪西山、女儿坑口流经本县黄村镇平垣村汇入青弋江。徽水河深藏于大山峡谷间,滩多湾急潭深,山环水绕,历史上沿岸有古道,雨季可放木筏和竹筏,把山里的竹木柴炭等农特产品运销到长江中下游,再用竹筏背纤把外面的生活日用品运到山里。徽宁古道盘旋于大山峻岭之中,在曲径通幽的石板古道上至今还保留着两百多米长的明清时期老街,当年有客栈、酒店、当铺、钱庄、肉铺等二十余家店号,街上还保留着五个连续的台阶,旧时人们称此为“五阶街”,在历经千年的漫长岁月里逐渐演变为今天的“乌溪街”,此村以街而得名“乌溪村”。乌溪因地理位置险要,东晋咸和二年(327)爆发苏峻之乱,宣城内史退守泾县,纠合义兵,屯兵乌溪,驻守西峰山关隘,苏峻遣将韩晃攻之,桓彝固守经年力战阵亡,先人把他安葬在附近一座岭上,并建庙祭祀这位忠臣。明朝万历年间本村巡按御史叶永盛捐资重修,后人为纪念他称此为桓公岭(205国道与高铁交汇处)。在村的东侧,有座国营乌溪红星宣纸厂,上世纪五十年代为传承宣纸文化技艺,发展地方经济,县政府在小岭村选拨宣纸行业技工组建泾县国营乌溪宣纸厂,八十年代后在境内设312分厂,板坑、灰坑宣纸原料厂等。企业改制后组建中国红星宣纸集团有限公司。红星宣纸是中国文房“四宝”中之精品,不蛀不腐,可保文书典籍、书画珍品千古传存,被誉为“纸寿千年”“轻似蝉翼白如雪,抖似细绸不闻声”,独特的品质使它和艺术共生,与文化共存,2006年宣纸制作技艺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宣纸传统制作技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是安徽省唯一独立申报、独立保护的人类非遗项目。本世纪初为展示和弘扬宣纸文化,投资建设了中国宣纸文化园景区,二期扩建项目完成,正在打造乌溪宣纸文化小镇。二十世纪末,在村西徽水河上,钟奇志联合当地村民精心打造了泾县最早的民营生态旅游景区“江南第一漂”,人称“江南小漓江”,2006年被评为国家AAA景区。20公里的徽水河道蜿蜒曲折、水流湍急,两岸层峦叠翠、云雾缭绕、风光绮丽,游客在竹筏上嬉戏打水仗,更加惊险剌激。2021年牛岭水库开工截流,景区暂停营运。牛岭水库是国家172项重点水利工程之一,泾县境内有史以来第三大水利工程,坝址就在程家坦上游400米处,设计总库容1.67亿方,总投资26.9亿,总装机19兆瓦,坝高59米,水位117米,形成12000亩山峡湖面,2023年底可关闸蓄水,以防洪、发电、灌溉为主,改善民生环境与发展生态旅游相结合。工程拆迁本镇21个村民组(其中乌溪村拆迁祚坑、江村等四个村民组),642户,房屋6.72万平方米,征地13821亩,新建安置点5处,建设库区公路33.1公里,跨湖大桥6座,林区生产道路32.1公里。

消失的祚坑村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末,国家为了应对严峻国际形势,选址于山重水复疑无路的乌溪村荆竹坑,由上海杨树浦发电厂于1969年援建了312火力发电厂,1970年2月组织工人进厂,1971年开始对旌德方向各小三线厂供电,运行到1988年止,工人回迁上海,设备转移到河南登封,电厂给地方政府40万元,利用厂区建立312宣纸分厂。当年312电厂建设,建设南雄公路(205国道)至荆竹坑公路,又从徽水河建造供水设施至荆竹坑,确保发电循环用水,并在荆竹坑口公路两侧建造数十幢电厂职工宿舍楼形成生活区,如今还完整保留着那个年代建筑群落。两侧连续不断的大厂房墙上,还依稀可见“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备战、各荒、为人民”等标语,有机电设备维护车间、设备材料仓库、燃煤仓库等,再往内就进入电厂核心区,有发电锅炉厂房、机电运行厂房、总控制厂房,循环冷却蓄水池,还有一座占地100多平方米、69米高的巨大的发电烟囱。

原312火力发电厂

1970年前后,南京军区选址在乌溪村后板坑内,开挖了军事防空洞,有四处洞口和部队营房,主要是军事通讯与备战,1985 年前后部队撤离。村境内有叶氏、汪氏、俞氏、江氏等宗族。最大的为叶氏家族,宋元年间迁至境内溪西山村附近,明万历前后逐步移居古道傍的乌溪村和下叶村,合族建祠于村后,气势宏伟,祠前考坑水环绕,上世纪七十年代前后拆除,在原址建造乌溪小学。在祠堂东南侧为叶氏村落聚居区,其中最大的古代建筑群为花园门,这是巡按御史叶永盛祖居,曾有一块叶永盛“父子进士”木匾,后存入县百匾堂内。俞氏宗族主要聚居在祚坑,是东晋忠臣俞纵将军之后裔,俞日㫫裔孙聚居本镇南山,传承祖先军事智慧,分支选址于地形掩蔽、易守难攻的祚坑聚族而居,据当地老人传说,祚坑是咸丰年间太平军在泾县东乡唯一没有攻占的村落,至今周边大山上仍能见到当年垒起的石头阵。汪氏宗族为唐汪华八子汪俊后裔,分迁旌德新建,传六十世汪七十卜筑泾县荆竹坑,四传汪卯生留居荆竹坑、汪再生迁本村女儿坑、汪义生迁本村西峰山。江氏为旌德济阳金鳌(江村)江氏后裔,二十九世江从简分迁本镇枧坑(周坑),再迁本村江村。乌溪村叶氏宗族明清出了叶永盛、叶居仁和叶沃若3位进士。叶永盛,号玉城,勤学苦读,万历十七年(1589)中进士,曾任江西、浙江、云南等地巡按御史,他“十上奏书、声振中外”,他设舫课、商籍,鼓励商业发展,对徽宁商业的对外发展做出了较大贡献。叶氏家族曾居于徽水河畔,传承油纸伞制作技艺,他们利用当地丰富的桐油、桑树皮纸和毛竹资源及水路运输条件,经青弋江销往长江中下游地区。叶永盛后人叶居仁,清雍正二年(1724)进士。他从小受家族油纸伞制作环境的影响,特为乌溪《油纸伞》赋诗一首:“糊边削骨墨油浓,纤手争穿五色绒。制得去葩千百柄,连樯装卖趁江风。”这首诗虽字数不多,但写出了乌溪雨伞的制作材料、工艺技巧、生产规模及远销情况。清朝雨伞生产逐步移到乌溪花园门附近,上世纪五、六十年经过公私合营改造,成为集体企业,因经营管理不善于七十年前后停产。

(作者单位:泾县榔桥镇人民政府)

【责任编辑:zhanglingyan】

用户评论

已有0人评论
    新闻快报 阅读全部
    社会万象 阅读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