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中心|电视点播|专题专栏|视听|长三角 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舌尖上的民俗文化——绩溪“二月二”吃粽子
来源:《宣城历史文化研究》微信版 作者: 发表时间:08-30 16:31

程尚远

网络版第1575期

又到一年一度的农历“二月二”,乡下几家亲戚送来了粽子。品尝绩溪民俗美食粽子,钩沉起童年在家乡“二月二”吃粽子,祭拜土地老爷的往事。

农历二月初二,绩溪大部分地方有吃粽子祭拜土地神的习俗。“二月二”又称“土地节”,节日之前,家家都要裹许多粽子。绩溪称粽子为“裹粽”,一个很形象又具动感的名称。我家堂屋的梁钩上挂满一串串,够吃好多天。“二月二”那天,家中设香案,摆上供品,其中有一盘特制的大粽子,称“土地粽”,用以祭拜土地神。母亲带我们虔诚叩拜后,到村边土地庙祭拜,还将两只小的粽子挂在土地神龛旁边。挂的这些粽子成了乞丐和孤苦无依者的美餐,无异于对贫困者的布施。

粽子最初是祭祀祖先和神灵的供品,早在春秋之前就已出现,到了晋代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相传战国时,楚国诤臣、爱国诗人屈原,惊闻楚国被秦所灭,于五月初五日忧愤投汨罗江殉国。后人为纪念他,投粽于江中以祭祀,遂有五月初五端午节裹粽子的习俗,流传各地,形成全国性的节日。

绩溪古时同样风行端午节祭屈原、吃粽子的习俗,直至今日个别地方仍在端午节吃粽子。民间还流传“吃了端午粽,棉衣棉袄送”的民谚。在漫长的历史演变中,绩溪何时、什么原因改为“二月二”祭土地神、吃粽子?一时难以查考。据明万历《绩溪县志》载:“二月二日,家具鸡䐁鱼菽之荐,备香烛爆竹,迎土地神于中庭。民以粽为餐。”看来在宋以前就有这个习俗了。

上古时,人们敬畏天地,崇拜神灵,祭祀社稷。社即社神,掌管土地、生灵、五谷、万物之神。进入农耕社会,因土地能生万物,出于对土地的敬畏、珍惜,企盼过上五谷丰登,丰衣足食的生活,逐渐分化为:掌管土地之神为土地神,也成管理一方基层行政,保护百姓平安的神灵;而社神则是掌管生灵寿禄之神。

在绩溪乡间,村村建有规模较大的社庙,供奉社神及夫人,称社公社母;村边路口建简陋的土地庙,供奉土地神,称土地公公、土地老爷。社公和土地老爷的神像都是白发白须、慈眉善目、福态祥和的老翁,是温文敦厚、乐于助人的神灵。约定俗成,分别定为:“立春五戊为春社”,春社日为社神祭日;“二月二”则祭祀土地神,称土地节。届时,都要裹粽子祭祀。绩溪的城乡间大部分地方是“二月二”接土地,吃粽子;而十三都(今伏岭镇大部分地域)各村,却是春社裹粽子祭拜社神。

粽子原是古代祭神供品,演变成时节食品。绩溪除“二月二”、端午节和社日裹粽子外,还派生出好些与粽子有关的风俗。如:小儿求寿,拜社公老爷,做寿粽、寿包馈赠亲友,以求添福添寿;婚庆迎亲后,新娘回门,娘家送给“发利市”要给48只粽子,裹粽外包青色䇹叶,寓意清清吉吉;做佛事“放蒙山”或“放焰口”,必备一大盘粽子作供品敬供神佛,祭礼结束,粽子归僧人所有,谓广结福(佛)缘;还有大石门村“九月十二”祭拜太尉老爷,祭祀唐代抗击安禄山叛乱、保障江淮的张巡、许远和部将南齐云、雷万春,死守睢阳而殉忠的英烈人物,粽子为必备祭品;还以粽子招待宾客,馈赠亲友。该村这一民俗传之久远,深入民心,至今“九月十二”裹粽子还在流行,人称“粽子节”。

绩溪多种各不相同的民俗用到不同式样的粽子,也使粽子的花色品种丰富多样。通常食用的粽子讲求质量富实、味美,多以糯米掺入豆类(赤豆、蚕豆瓣、黄豆等)为主料,内填以馅,用箬叶包裹成形,棕榈叶撕成细条扎紧。按填入的内馅不同,分咸、甜等多种美味。咸的主料中加入适量食盐,内馅为腌猪肉和枣、栗等,“一头枣,一头栗,中间一块大猪肉”,食之,腌肉清香,枣栗甜而面,又咸又甜,美味可口,营养丰富,又饱肚耐饥;甜的填入赤豆沙,主料加少许糖,津津有味。粽子不愧是优等美食。

土地粽是祀土地神专用祭品,个头大,一斤糯米只裹二三只粽子,一般不加内馅。寿粽和婚庆喜粽主料用糯米只掺入赤豆,糯米洁白如玉,赤豆红彤彤,箬叶青青,寓意金玉满堂,生活红火,清吉顺利。新娘回门送给“发利市”的粽子,定要加添两对“驮儿粽”,即在婚庆喜粽上系上一双小的“钉小粽”,预祝新人早添丁得贵子。“钉小粽”裹成一头大一头尖,大头四角互对,小头尖锐如钉故名,“钉”谐音“丁”,有添丁添子的寓意,寄托着人们对美满婚姻的祝福,增添喜庆气氛。

绩溪粽子的味美多样,形成特有的民俗文化,粽子这种美食与多种民俗相联系,促成民俗文化的丰富多彩。“二月二”接土地这一祭祀民俗,还与徽商联系起来。明清以降,徽商兴起,绩溪往外地经商者十之七八,他们长年在外,给家人留下深深的牵挂。

“每逢佳节倍思亲”,“二月二”土地节增添了留守家乡的徽商妇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人们把土地老爷视为护财、接财之神,祭祀时端上粽子配以“鸡豚鱼菽之荐”,虔诚祈祷土地神,保佑远在他乡经商的亲人,平安顺利,生意兴隆。正如多年以来民间流传着那首民谣:“二月二,接土地,保佑囡家爹爹好生意。吃个猪下颔,生意滚单来,吃个猪鼻冲,生意路路通,吃只裹粽,元宝滚进。”足见这一民俗文化已植根民间。

绩溪“二月二”吃粽子祭土地,还引发一则“粽子退兵”的故事。清代《介夫年谱》(作者胡晋柱,字介夫,绩溪城内人)载:“咸丰十年庚申(1860)正月二十七日,贼破旌德。二月初二日巳时,由翚岭犯县城,是夜五更贼退旌德,初四日辰时贼又窜到。前次贼数少,见城内各家均煮粽,市坊神前亦挂之,疑有异,退去。此次贼数便多,四处搜掳。”原来“二月二”绩溪县城家家都吃粽子,以粽子祭拜坊间土地神,并挂之神前。太平军进城见之以为是清兵设的疑兵计,连夜撤退。这个真实故事也反映了绩溪“二月二”吃粽子这一舌尖上的民俗文化。

(作者系绩溪县交通局离休干部)

【责任编辑:zhanglingyan】

用户评论

已有0人评论
    新闻快报 阅读全部
    社会万象 阅读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