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中心|电视点播|专题专栏|视听|长三角 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泾县汀溪“湖北人”的前世今生
来源:《宣城历史文化研究》微信版 作者: 发表时间:09-27 11:15

王响宁

微信版第1590期

在皖南泾县,有一个距离湖北省武汉市587公里的地方,那里九成居民是湖北人,至今,他们都讲着一口地道的湖北话,沿袭着湖北人的生产、生活习惯,这就是泾县汀溪乡。

沧海桑田,世事变迁,乡镇行政区域也在不断调整。为突出湖北人在汀溪乡的集中居住地,本文中的汀溪乡,是指2005年4月苏红乡并入汀溪乡之前的原汀溪乡,人们习惯称之“汀溪”。

一个远方的湖北人天地

汀溪坐落在北纬30度线上,位于泾县东部的巍巍大山之中。与苏红乡合并之前,原汀溪乡的大致范围:东至芭蕉岭与宣城市宣州区溪口镇接壤;南至战岭、马家岭与宁国市方塘乡毗邻;西至九里岭与泾县原苏红乡相接;北至“鬼磨剑”与泾县蔡村镇宋村交界,面积52平方公里。辖联合、高山、横路、茶坑、红星、红岭、大坑7个行政村,人口大约6000余人。

汀溪是一个风景如画的地方,穿境而过的汀溪河流淌着翡翠般的琼浆玉液,境内高山巍峨,云雾缭绕,清幽静谧,负氧离子极高,置身其中,仿佛人间仙境,让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

与优美风景同样神奇的是,在这偏居一隅的深山里,居住的几乎全部是湖北人。走进汀溪,那里男女老幼张口就是纯正的湖北应山、谷城、襄阳一带口音,弄不清的还以为真的到了湖北。据老辈们口口相传,汀溪的湖北人是晚清到民国期间移民而来,并在此繁衍生息、延绵传世。由于绝大部分汀溪居民是湖北移民的后代,当地人习称之为“湖北佬”,湖北人之间也亲切地互称“湖北佬”,并不忌讳。

虽然历经一百多年岁月浸润,虽然湖北与皖南文化深度交融,可“汀溪湖北人”一直顽固地坚守着自己就是湖北人,最直接的便是语言传承。比如:

“姑娘”称“丫子”(读作:niǎzī);“摔跤了”称“板到了”(拼音:bǎndāolāo);“屈起五指用指关节背部击打他人头部,多指打小孩”称“挖雷角子”;“儿子”称“儿娃子”;“不清头”称“二球”;“形容人可怜或者做了缺德的事”称“造孽”;“形容东西摆放整齐”称“齐咋咋地”;“散布不良信息”称“嚼牙巴骨”; “时间很短”称“一哈哈”;“动作很慢”称“死摸”;……

除语言这个最直观的文化表现外,汀溪湖北人的生活、农耕、礼仪都顽固地坚守着老家的传统。比如:老土墙房子的式样几乎与湖北应山、谷城、襄阳一带农村老屋一模一样。家家户户都有一间烤火房,就是专门隔出一个房间,中间留出一方火塘生火用于冬天取暖。家里来了客人,就把桌子往火塘上一架,边取暖边喝酒,简单而快乐地消磨着时光。

时至今日,汀溪湖北人接续传承着老家记忆,并在远离湖北的泾县汀溪乡形成一个“湖北人”的小天地。

汀溪移民的正史和传说

太平天国战争使泾县人口锐减,为弥补江南人口,同治年间,时任两江总督、清朝重臣曾国藩上书清政府移民,出告示招垦于楚、豫,并在各县设“劝农局”布告乡里。据湖北《安陆县志》记载:“同治六七年,民间讹言下江南种无主良田,住无主美屋,无一村一堡不轰动,凡佃户皆辞田而去,迁徙者不下万户”。看到官府极具煽动性的移民广告,湖北应山、襄阳、谷城、隋州等地人闻讯,亦因战乱、饥荒、水灾、旱灾等原因在家乡难以生计,纷纷举家迁徙江南。

坊间流传最广的“湖北下江南”故事,莫过于迁徙时移民一根扁担、两只箩筐,一头挑着娃娃,一头挑着简单的生活用具,不远千里,硬是靠两条腿从湖北走到江南。

湖北移民到达江南后,部分人的生活确有好转,有的便回湖北老家相邀,有的以书信相邀。此后的清同治、光绪、宣统直至民国年间,从湖北往江南的移民从未间断。湖北省广水市地方志办公室副主任何祖善先生撰文《湖北移民下江南:宣城宁国市与随州广水市应山县百年前的一次邂逅》记载:光绪年间,湖北应山连遭水旱灾害,在先期移民的劝告下,先后有两千余户上万农民下江南,就是安徽省宣城市一带广为流传的“湖北下江南”。紧挨宁国市的泾县汀溪的湖北移民,基本上都是那一时期由湖北陆续迁达的。

也有官方强行移民之说,说是湖北富庶,人丁兴旺,官府强行往江南移民。就是用绳子将移民双手捆绑,前后串在一起,由官兵押解前往江南。

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近代史研究所黎霞老师编撰的《晚清教案中的秘密社会——以1892年谷城为例》显示:“清光绪十七年(1892)鄂北连月大旱,襄阳府属于之谷城、光化、襄阳等地时疫盛行,死亡相继……”后谣言四起,官府不究,民愤四起,引发暴动,民不聊生。这与汀溪湖北移民口口相传:“河边几人合围的大柳树都被旱死”的景象十分吻合。走投无路之下,不少居民选择“一担箩筐下江南”,由湖北迁往皖南、浙西、苏南等地。

移民初期生活异常艰难

据老辈口口相传,绝大多数湖北移民抵达汀溪后,并非像坊间讹传的:“种无主良田,住无主美屋”,仅靠官府补贴的微薄银两根本无法生存。面对生死存亡的窘境,第一代湖北移民别无选择,只能“背水一战”,他们以骨子里的坚强、勤劳、智慧、善良,拉开架式,与天奋斗,与地奋斗,与恶劣的自然环境奋斗!

为解决栖身之地,移民们紧密团结起来抱团取暖、互相帮衬,给各家各户搭建起得以容身的茅棚,凭着一刀一斧一锤一锄,蚂蚁啃骨头般垦荒种地、垒石造田、开渠引水、伐木建房,像不知疲倦的机器,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硬是开辟出层层梯田种植水稻,在陡峭的山坡上开荒种植茶叶、玉米、芝麻、黄豆等农作物,慢慢解决了温饱问题;硬是凭借常人难以想象的坚韧,土里刨食,针头削铁,省吃俭用,盖起了瓦房,日子慢慢得以好转。与此同时,为了能够立足汀溪,先期移民待人接物格外热情,家里来了客人哪怕是陌生人都热情招待。每到饭点,路过的、做生意的到了家门口,家家户户都能免费供餐。

第一代湖北移民的艰苦奋斗,为子孙后代在汀溪扎根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时至今日,汀溪大部分人家都还继承着热情待人的优良传统,继承着先辈不怕苦、不怕累、不怕死的坚毅和顽强。

今日汀溪早已闻名遐迩

凭借着冲出峡谷的汀溪河,先期湖北移民源源不断把大山里的竹木柴炭运到山外换取钞票和生活用品,慢慢改善生活。1972年,汀溪公社通车后,原始森林中取之不尽的宝贝成了真金白银,老百姓的日子“芝麻开花节节高”。同时,集体经济兴旺发达,早在改革开放前,汀溪公社就购买了一辆崭新的“江淮”牌大卡车,猫儿岭生产队购买了一辆“嘎斯”牌货车,之后不久,乡里又购买了一辆“北京”212吉普车,桐坑生产队硬是凭借一己之力,架起了一座长近百米、横跨汀溪河的石拱大桥,这些足以表明汀溪湖北移民的生活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勤劳智慧的汀溪人抓住机遇、乘风借势,勇闯新路。早在改革开放初期,原籍湖北谷城的汀溪乡党委书记陈兴源带领群众创立了无公害“汀溪兰香”绿茶品牌,叶肥芽壮、色泽翠绿、香似幽兰、回味甘爽的“汀溪兰香”连续多年夺得中国国际茶叶博览会金奖,“绿环兰香”“大南坑兰香”等茶叶品牌声名鹊起,深受消费者青睐,正常年份,每年茶叶可给辖区群众带来亿元收入。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乡村振兴战略中,汀溪乡旅游经济蓬勃兴起,最美乡村公路、5G网络已经把这个大山里的小天地与外面的世界紧密连接在一起,风景旖旎的自然景观,高耸入云的战岭石壁,神秘莫测的“鬼磨剑”石,绵延不绝的原始森林,诗情画意的水墨汀溪,惊险刺激的玻璃栈道,人在画中的峡谷漂流……每到节假日、双休日,通往汀溪的公路上车水马龙,八方来游客蜂拥而来,“水墨汀溪”景区游人如潮,单日最高车流量达4000余台,全年旅客流量达十余万人,200多户农家乐生意火爆,无公害农产品深受游客欢迎。

只要你到过汀溪,就能真真切切感受到汀溪人湖北人特别热情好客,汀溪人特别爱干净,他们的热情能让人融化,他们的干净能让人留下来不想走。这些宝贵品质,像一张张无声的名片,助力“养在深山人未知”的汀溪声名远扬,如今,风景如画的汀溪已成为外地游客的网红打卡地。火爆的旅游经济,高品质的无公害农产品,强力推动着汀溪人民在致富道路上阔步前行。

当年,汀溪的先人从湖北来到汀溪,就像大风从远方吹来的种子,在陌生的环境中顽强地生根发芽、破土而出。虽然历经风霜雨雪和旱涝灾害,却从不向命运低头。如今,当年的种子已经长成了参天大树。虽然汀溪与湖北有着割不断的关联,可游子的身影已经渐行渐远,毕竟日久他乡即故乡,曾经的过往都将慢慢消失在历史的长河里。

(作者单位:泾县公安局)

【责任编辑:zhanglingyan】

用户评论

已有0人评论
    新闻快报 阅读全部
    社会万象 阅读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