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中心|电视点播|专题专栏|视听|长三角 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从《梅文鼎全集》出版谈起
来源:《宣城历史文化研究》微信版 作者: 发表时间:11-01 10:03

张法先

微信版第1609期

近期由韩琦整理,合肥黄山书社出版的《梅文鼎全集》,陆续在国内外发行了。本书稿是清代以来首次全面整理梅文鼎著作,《全集》的出版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康熙时期西方数学传播与影响新探”的成果,受到国家古籍整理专项经费的资助,并获得全国优秀古籍图书奖。

梅文鼎(1633—1721),字定九,号勿庵,安徽宣城人。他一生勤于撰写,著述等身,在中国历史上,历算学著述之多以他为第一人。由于受到当时刊刻条件的制约,大部分书稿未能及时整理、印制出版。今年适逢梅文鼎诞生390周年,笔者撰写此文,讲述他在写书与出版时一些鲜为人知的故事,以资纪念。

梅文鼎九岁即熟读五经,并随祖父治《易》,他二十七岁师事明代遗民倪正,学习《大统历交食法》,并“与弟文鼐、文鼏共习之,稍发明其所以立法之故,补其遗缺,著《历学骈枝》二卷,倪为首肯”。他写出的第一部天文历法著作,就得到老师的认可,“自此遂有学历之志。”该书稿写成后直至七十三岁时,才得到贵州巡抚金世扬的赞助,刊刻《历学骈枝》二卷于河北保定,时至今日,该版本存世量极少。

梅文鼎步入中年时,在地方上就小有名气了。同邑大学士施闰章主持纂修郡邑志,邀请梅氏撰写史志中有关历法部分,随即完成《宁国府志分野稿》和《宣城县志分野稿》各一卷。《江南通志》记载:“康熙年间宣城梅文鼎最精星学,所著分野极详。”也就在此时,不幸的事情发生了,他的妻子因病去世。从此过着独身生活。他“覃思闭户,谢绝人事”,用两年时间,于1674年写成第一部数学著作《方程论》六卷。时隔26年,才得到福建嘉鱼县令李安卿的资助,刊刻于泉州,这时梅文鼎已是六十七岁的老人了。

梅文鼎走出山村,五次去江宁(今南京)参加科举考试,是他学识转型的重要时机。他没有把考试放在心上,而把主要精力用于走访同行知音的学术交流上。他在藏书家黄虞稷的住处抄书,看到早已失传的宋刊本《九章算术》。他自购徐光启和传教士编译的《崇祯历书》,从中了解到西欧的几何学、三角术及天文学等基础知识,见到了英国纳皮尔算筹、意大利伽利略比例规等计算器具,开扩了眼界,由此潜心研究西洋历算学,结合中国传统数学的特点,中西会通,约用十年时间先后写成:《筹算》《笔算》《比例算》《三角法举要》《几何摘要》《勾股测量》《九数存古》以及早期的《方程论》,总计九种算书,合称《中西算学通》。梅文鼎的这些前期数学研究成果,其中的《筹算》在友人蔡玑先的资助下,1680年刊刻于南京,是为梅氏最早付梓面世的数学著作。

梅文鼎不但多次过往南京,而且也游学过杭州、苏州、嘉兴、泉州,拜访多位同道,“朝夕问难”,回到山居就著书立说。尤其是在他两次北上北京、保定之行,使其学术声望已是闻名全国了,就连当朝皇帝康熙也知道“江南有个姓梅的”!

1689年梅文鼎第一次北上来到京都,如约参与《明史》编纂工作,入住康熙身边的理学名臣李光地官府,史馆总裁将经过几次修改的《明史》中的“历志”未定稿,交给梅氏最后审定,他“手自步算,篝灯不寝两月,始知此事不易也”。由此完成《明史历志拟稿》三卷。“史馆服其精核,……而书说也稍稍流入禁中。”

梅氏留居北京四年期间,正值康熙热衷于研习西方科学之际,所以他有机会接触到众多的著名学者及外国传教士,看到当时国内难得的历算新书,好的环境,使他应时写出几部天文历法和数学著作:《王寅旭书补注》《答刘文学问天》《几何补篇》《少广拾遗》《历学疑问》等。值得一提的是,其中《历学疑问》是听从李光地的建议,采用问答的形式,写成“俾人人得其门户”的“简要之书”。李氏的用意是迎合康熙偏爱历算之所好,书写成后不久就印好了,选择时机进呈皇上御览。过了几年李氏的目的达到了:“昨所呈书,(梅)甚细心,且议论亦公平。此人用力深矣!朕带回宫中,仔细看阅。”从此梅文鼎给康熙留下“其人亦雅士”的好印象。

1703年梅文鼎第二次北上。原因是康熙赐给李光地《几何原本》《算法原本》两本译书,供其研读,他“未能尽通”,只好邀请“梅定九至署,于公暇时讨论其说”。那时李光地改任直隶巡抚。于是梅文鼎应邀来到河北保定,入住李氏官署,同时来的还有季弟文鼏、儿子以燕、孙子瑴成。当时李府聚集一班青年学者,包括李的儿子和梅的子孙等历算方面人才。梅文鼎带领这班视为学生的青年学者,一边讲学一边著书立说,一时间李府似乎成了全国历算研究中心。梅文鼎在这批青年学者帮其抄录、校对文稿的助力之下,先后完成《三角法举要》《弧三角举要》《堑堵测量》《环中黍尺》《交食蒙求补订》等著作。由于李光地的大力资助,上述稿本在保定得以刊刻。

值得一提的是,1705年四月康熙南巡返回到山东临清州时,想起看过的《历学疑问》,于是令随行的李光地联系梅氏,在龙舟上会见了梅文鼎。皇帝与布衣学者连续三天畅读天文历法与数学之理。梅氏趁此机会呈上已印好的自己著作《三角法举要》,康熙也拿出自己写的《御制三角形推算法论》互为阅议。这桩喜事令梅文鼎声名大振,而《历学疑问》又获再次印刷并广为传播。随后不久即1706年,梅氏带着无上荣耀返回宣城老家。

受到康熙的会见,可以说是梅文鼎的人生顶峰。社会名流称赞道:“算学中国竟绝,自定老作九种书……而古法竟可复还三代之旧,此间代奇人也。历书有六十多本,不能刻,七十二家之历,无不穷其源流而论之,可谓集大成者矣。”著述多,“不能刻”,同邑施彦恪(施闰章之子)看到这种情况,自撰《征刻历算全书启》,广而告之,呼吁社会“高贤”伸出援助之手,帮助梅氏出版80帙著述。由于印量多,资费大,结果无人应承。

梅文鼎一生到底写了多少著作,他晚年时自己梳理了一本清单式的《勿庵历算书目》,共列出著书八十八种,每种书目后面都有提要和写作经过,还注明已出版和未出版。科技史学者根据《书目》中提供的资料,统计列表为下:

      我们从表中知道,他的著作主要分天文历法和数学两大类。当时己出版的种数仅有三分之一多,卷数不到二分之一,大部分没有出版。《书目》中每种书的提要,非常珍贵。对那些始终没有出版的著作,即“有目无书”的可以通过该书中的提要有个初步了解。据史学工作者考察:梅文鼎著作在康熙年间的版本留存下来的不多,有者也为单种刊刻,现今在各大图书馆都比较少见。在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存有康熙年间印制的《梅氏历学六种》之名的出版物,系为数学史专家李俨院士的旧藏。

时至1718年,江苏常镇道魏荔彤主动出资出版梅文鼎的全部著作。魏在南京与诸同人设馆,把八十六岁高龄的梅氏请去商讨出版之事,但是“先生既以宁澹为志,不乐与俗使久处”,加之魏自身在执政中遇到挫折,致使“竟未卒事”。不过他始终是有诚意的,两年后又给梅氏去信,“敬求存稿,得十余种。”还有许多稿本堆在家里,因其年高体弱不能很快整理出来,只得先取走这部分,其余的待定稿后答应再给魏。没想到时隔不久,梅氏于1721年去世了。

在梅文鼎去世后,魏荔彤又向其孙梅瑴成等搜求遗稿,“构(购)得未刻者将二十种,俱以付梓。”就是说到雍正二年(1724年),由魏氏兼济堂正式出齐,共收书三十种,七十五卷,名为《梅勿庵历算全书》(简称《梅氏历算全书》),人们谓之雍正兼济堂版本。刊印之多,超过以往任何一次。

梅氏历算全书(雍正兼济堂版)

魏荔彤为梅家做了这桩大好之事,但效果不尽人意。原因是:负责《全书》出版的这位杨作枚主编,是魏氏聘请的,也是颇有名气的学者,而且梅、杨两家曾有过历算学上的交往,但是这位主编对编辑校对工作不够认真,错讹不少,加之书中列入了自己的作品,为此遭到梅瑴成的指责和不满,随后便产生了重新编印的打算。

早在青年时期,梅瑴成就得到康熙的重用,召入内廷,赐举人,赐进士,主编大型算书《数理精蕴》,雍正年间又参与《历象考成后编》工作,且有翰林院编修、顺天府府丞等官职,实际上他已成为梅文鼎学术上的接班人。到了乾隆年间,梅瑴成自感他有能力对其祖父已出版的著作进行重新校订和编排,经过几年的努力,于乾隆十年即1745年,印制出版《宣城梅氏历算丛书辑要》(简称《梅氏丛书辑要》)六十二卷,收录梅文鼎算书十三种,天文历法十种,是为乾隆承学堂版本。同治十三年即1874年,梅文鼎七世孙根据原书重新雕刻印刷,谓之颐园刊本。晚清随着西方石印技术的传入,梅氏丛书为便于携带改成小开本石印,现有上海龙文书局、敦怀书局石印本传世。

梅氏丛书辑要(乾隆颐园版)

这里需要补充的是:梅文鼎在研究历算之余,多有诗文和唱之作,数量足有千首(篇)之多。这些诗文在他生前没有整理和刊刻,到乾隆时才由梅瑴成邀请太仓理学家、诗人沈起元,潜山才子张必刚分别整理他的诗和文,形成《绩学堂诗钞》和《绩学堂文钞》,合称《绩学堂诗文钞》,共十卷,其中诗四卷,大致按年代排列,收录诗368首;文六卷,包括序跋、书信、传记、铭和赋等。诗文记述了他的学术思想以及与师友交往之情意,体现他对中西历算的理解和一位通儒对传统文化的思考。《绩学堂诗文钞》起初为家刻,至于何时刊印找不到明确记载。。

这次出版的《梅文鼎全集》,全书共分八册,第一册包括导言、后记,并对梅文鼎的《历学疑问》《历学问答》《杂著》《中西算学通》《勿庵历算书目》及其孙梅瑴成《赤水遗珍》《操缦厄言》进行标点整理。其中《历学疑问》以康熙本为底本,参考了雍正兼济堂本、乾隆刊本和四库全书本,并简要作注;《中西算学通》《勿庵历算书目》主要依据清华大学所藏康熙刊本进行标点。第二册至七册以上海图书馆所藏乾隆十年梅瑴成主编的《宣城梅氏历算丛书辑要》承学堂刻本为底本影印。第八册为《绩学堂诗钞》《绩学堂文钞》及标点整理,并简单作注;后附梅文鼎相关文献辑录及其著作相关的多篇序跋,也广为收录了清人诗文集中的梅氏史事及其家族传记等资料。对梅文鼎年谱,在李俨先生原年谱的基础上,依据新发现史料做了增订。

总之,此书的出版将为清代科学史研究提供重要的基础文献,对清代著名数学家及天文学家梅文鼎的研究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同时也给宣城发扬本土传统文化增添了新的业绩。

资料来源:①《梅文鼎全集》,韩琦整理,黄山书社,2020年。②《清代著名天文数学家梅文鼎》,李迪、郭世荣编著,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88年。③《中算史论丛》第三集,李俨著,科学出版社,1955年。④《钱宝琮科学史论文选集》,中科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编,科学出版社,1983年。⑤《安徽科学技术史稿》,张秉伦等编著,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年。

(作者系宣城市科技局退休人员)

【责任编辑:zhanglingyan】

用户评论

已有0人评论
    新闻快报 阅读全部
    社会万象 阅读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