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中心|电视点播|专题专栏|视听|长三角 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绩溪的红色茶亭
来源:《宣城历史文化研究》微信版 作者: 发表时间:11-22 10:13

程尚远

微信版第1619期

绩溪处皖南山区,群山环抱,道路多翻山越岭,历代仁人善士在峰回路转、崎岖荒僻的山岭古道上建有许多路亭、茶亭。据不完全统计,新中国成立初,存有路亭、茶亭300多座,其中茶亭70多座,有“三里一路亭,十里一茶亭”之说。

茶亭是具有供茶等服务功能的路边亭,一般在山路岭巅荒僻路段或交叉路口,建房屋三两间,供住亭户住宿;依正屋跨路建凉亭,内置坐凳和储茶、饮茶设备。茶亭置有田地、山场为亭产,作为住亭户生活来源。按惯例,夏、秋两季,附近村民收割时,可深入田间募化稻、麦,也可挨户向村民募集,以补充茶亭施茶费用,村民无不乐于相助。住亭户一年四季为行人无偿供应茶水,帮助烘热“冷饭”,还免费为夜行人提供照明灯火,供远行客借宿。茶亭可说是崇山峻岭间的驿站。

绩溪系革命老区,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红军抗日先遣队转战赣东北、浙西后,挥师西进,经徽杭古道进军皖南,路过绩溪,一路宣传抗日,播下革命种子,建立军民鱼水情谊,沿途的茶亭也为支援红军做出了贡献。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绩溪成为新四军皖南游击队活动中心,县境四方的偏僻山区都建有游击队根据地。那些地处荒僻山路和交通路口的茶亭,成了游击队活动的支撑点和交通站,演绎出许多动人的故事,誉称“红色茶亭”。

01红军哨卡雪堂亭

雪堂茶亭位于徽杭古道蓝天凹西坡,雪堂岭上段。雪堂岭又名浙岭,是皖水与浙水的分水岭,蓝天凹是浙岭最高点,海拔千米,凹口处有片较平缓的草甸,常年山雾迷濛,土地湿润,长满杂草,俗称“烂污田凹”。此处两边高山相峙,岭路从中越过,是险峻隘口。徽杭古道系徽商前往浙、苏、沪的要径,岭凹东西十五里荒无人烟,行旅过此,常常因无歇息避雨、饮茶解渴之所而望山兴叹。

民国初年,绩溪上庄人胡卓林,与文化名人胡适同宗近亲,在上海开设大丰昌洋货店、德和号商店,又合股创办棉织厂,成为有名的徽商。他常经徽杭古道往返于绩溪与上海,每次翻越荒无人烟的雪堂岭蓝天凹都有深切感受,于是慷慨捐资,于民国20年在蓝天凹西坡雪堂岭上段建茶亭,召人住歇,为行旅供茶、歇息。雪堂茶亭成了全县海拔最高的高山茶亭。

1934年秋,红军抗日先遣队第十九师3000多人,在师长寻淮洲率领下,转战浙西,一路进击到浙江分水,有直逼杭州之势。蒋介石大惊,命令浙江省保安司令俞济时部重兵阻挡。红军避实就虚,折回至昌化颊口(今属杭州市临安区),12月3日,向西经徽杭古道来到浙溪田、岭脚下,进行短期休整,以便突破逍遥岩栈道“江南第一关”进军皖南。蓝天凹为徽杭古道隘口,红军派出一个前哨班驻守,在两边山梁上挖战壕,筑掩体。蓝天凹口环境恶劣,不能住人,红军前哨班就驻在雪堂茶亭。

雪堂茶亭

红军遵守军纪,不打扰群众,还宣传革命道理和抗日主张,在茶亭外墙两侧写下“清除苛捐杂税”“打倒土豪劣绅”的大幅标语。住亭人热情为红军烧水供茶、做饭,向他们提供当地民情和逍遥岩栈道、“江南笫一关”地形情况等,谱写了军民鱼水情深的佳话。

八十年代初,雪堂茶亭作为红色茶亭,人民政府拨款进行维修。

02掩护红军伤员的半岭亭

沿徽杭古道蓝天凹东下,穿过“南天门”不远,岭路拐弯平坦处有一茶亭,地处半岭,名半岭亭。

1934年12月3日,第十九师到达浙溪田、岭脚下后,部队3000多人散居在浙溪田、岭脚下、阳山、阴山、大坦等村庄,蓝天凹西坡雪堂茶亭住了一个前哨班,半岭亭也住了红军。经短期休整,准备开拔的红军探知:从这里进军皖南,必须翻越高程千米的浙岭,经天险逍遥岩栈道和“江南第一关”,敌人已在逍遥岩口和“江南第一关”设防,作了打一场恶战的准备。

经过浙西多次战斗,随军有一些伤员,其中有的伤员已难以随军行动,必须精简安置。12月5日凌晨,经两天休整的红军在出发前,将少数不能行动的伤员找到可靠的基层群众户予以安置。半岭茶亭住亭户系贫苦农民,又受到住在他家红军的宣传启发,思想觉悟提高,对红军热情拥护,因而被定为伤员安置点之一。临行前,将一名腿部受伤较重的伤员安置在他家。

红军开拔不久,浙江省保安旅尾追而至,到处搜查抢掠。半岭亭住亭户为保护红军伤员,转移进深山隐蔽。保安旅过后,接回家中,冒着白色恐怖的危险,将伤员视同亲人精心护理。经过月余疗养,伤员身体恢复健康,要求归队。离別时,住亭户为他准备了干粮,依依惜别。

时光已过去数十年,半岭茶亭住亭户换了一茬又一茬,“掩护红军伤员”的故事一直传颂至今。

半岭亭附近的“南天门”景点

03栈岱头亭伏击战

绩溪县境东北,连接东源古道前往荆州乡,远去浙江昌化(今杭州市临安区)的竹岭古道,进入桐坑源山谷,溯桐源河而上,两岸高峻的山峰对峙,一路中通。到里路亭过桥,攀上竹岭下段蜈蚣鼻,这里山势峻险,岭路在山崖绝壁上呈“之”字形曲折而上,外临深壑,危若栈道,故名“栈岱头”。其上平缓处建有茶亭,名“同乐亭”,俗称“栈岱头茶亭”。茶亭处绿林丛中,地形隐蔽,俯视桐坑源河谷全在脚下,栈岱头是进入荆州的咽喉。

1945年初,新四军皖南游击队在荆州开辟根据地,成立人民革命政权,国民党反动派调集兵力围剿,以正规军52师115团沿桐源河谷长驱直入。游击队早作准备,派主力队员和荆州民兵凭借栈岱头的有利地形等候伏击。敌人进入射击圈后,我军猛烈开火,打得敌军仓皇后退。敌军三次组织反攻,均未能得逞,后增加兵力,迂回攀上对面高山,居高临下集中火力向我军攻击。在敌我兵力悬殊情况下,我军主动撤退。这一战,打击了敌人的狂妄气焰,争取了时间让根据地军民有序转移。敌军攻占栈岱头后,实施报复打砸抢。茶亭住户没有什么值钱财物,那些家具和锅铫碗盏被打砸一光,饲养的一头猪和几只鸡也被掠走。

1947年,新四军皖南游击队进入大发展时期,以荆州根据地向邻近各乡扩展。竹岭古道成为游击队和荆州民兵前往伏岭下、大石门、西坑村等地,发展革命组织,发动分粮斗争,攻击敌人碉堡的战略通道,栈岱头茶亭成为游击队往来行军的兵站。

栈岱头伏击战在皖南革命战争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栈岱头茶亭迎受了革命风云的洗礼。

栈岱头茶亭所处的桐坑源河谷

04游击队之家公福亭

绩溪县境东南的半茶古道,从瀛洲往东,越佛岭进入半茶山区,过孔川,经绩歙交界的“七接水”入歙县境,至深渡,由新安江水路前往浙江淳安、严州、杭州、金华、兰溪和衢州等商埠。这些城市是绩溪登源地区的湖村、瀛洲、仁里等村的徽商集中地,徽商多经半茶古道来往,故称徽商古道。历代以来,地方善士和旅外徽商多次对古道进行维修,补路建桥,还在佛岭头建佛岭茶亭,孔川附近建公福茶亭。

公福茶亭距绩、歙交界不远,地形偏僻,群山高耸,半茶水从中曲折流过,随山势而转,七拐八弯,人称“七接水”,形势险要。解放战争时期,新四军皖南游击队在绩、歙交界的半茶山区开辟了革命根据地。半茶距绩溪县城不过二十多里,这块游击队根据地是指向敌人县行政中心的利剑,战略意义重要。游击队基地就在公福亭附近山上的茅棚里,公福亭成了游击基地的哨所。住亭户借着四处化缘的机会,到瀛洲、绩溪县城和歙县南乡各地,替游击队打听消息,采购生活物资,提供粮食;游击队的山棚较小,有时人多容纳不下,就在茶亭分住。1947年到1949年4月绩溪全境解放,住亭人成了游击队的编外交通员,茶亭成为游击队之家。

半茶茶亭

05地下交通站观音堂茶亭

从芜屯公路上的扬溪向西经板桥头、尚田至旌德古道,是沟通绩旌两县和绩溪县二、三都(今板桥头乡)各村交往的要径。新四军皖南游击队在绩、旌边境建立指挥中心,绩溪的际坑源、王家源、芦塘山等处开辟了革命根据地,尚田是游击根据地的外围,这条古道成了游击队进行革命活动的重要交通线。

从前,尚田附近的三叉路口有一尼庵名“观音堂”,后遭兵燹毁坏成了废墟。解放战争时期,有一外地的农户来这里,征得村里同意,在观音堂旧址盖了两间茅草屋,租种了几亩田安了家。户主名胡观寿,是个忠实农民,为人热情和气,善于结交朋友,很快得到当地人信赖。他又置办了茶桶、饮茶的用具,在茅棚烧水烹茶,义务为往来行旅供应茶水,观音堂茶亭又恢复了。

这里是交通要口,往西通旌德,往东至扬溪上芜屯公路,往南有道路通往际坑源、王家源游击区,来来往往的人很多,都要在茅棚歇息,饮茶,聊天,观寿总是热情奉陪,跟人家问问这,打听那。他结交的朋友多,热心替人买张买李,有时要帮朋友采购山货,一个人进游击队活动的深山区;有时三更半夜有人上门找他。人们都认为观寿人缘好,是个可信赖的朋友。

1949年春,绩溪迎来解放,游击队进驻县城,地方上的地下党组织公开了,原来住观音堂茶亭的胡观寿是地下党员,受党组织派遣,在这个接近游击区的交通路口,以住茶亭为掩护,进行革命活动,利用与来往行人闲聊的机会,探听敌情;为游击队分发内部文件;接受交通员送来的情报送交游击队根据地等革命工作。胡观寿的真实身份是地下交通员,茶亭是地下交通站。后来,人称观音堂茶亭是“红色茶亭”。

(作者系绩溪县教育局离休干部)

【责任编辑:zhanglingyan】

用户评论

已有0人评论
    新闻快报 阅读全部
    社会万象 阅读全部